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调水对巢湖水环境的改善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巢湖对生态调水的需求,并在2009年现场调水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了调水对巢湖东西半湖的水质影响。调水期间,环巢湖支流汇入湖水量5.02亿m^3,出湖水量6.31亿m^3,湖体TP、TN分剐增加77.6和619.0t,CODMmn减少了517.0t。调水试验结果表明,调水结束后东半湖。rP浓度增加了7.6%,TN、CODM。Chla浓度分别减小了40.3%、8.2%、41.8%;西半湖11P、TN、CODM。Chla浓度分别增加了82.5%、1.2%、3.9%、711.8%;西半湖浓度增加的同时,东半湖浓度在降低,调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巢湖水体浮游藻类数量与主要水质指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巢湖水体浮游藻类数量与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巢湖各取样点的水质及藻类数量和种类进行检测和观察,分析巢湖流域浮游藻类与其水质中的氮、磷及其他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氮磷比越高,水质越差,藻密度越高,相应的化学需氧量(COD)也越大,如南淝河入湖区。对巢湖水污染的治理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使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得到良好改善。[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巢湖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家水专项太湖贡湖生态修复区水质水量调控以及沉水植物群落配置的需求,建立了生态修复区的等比例缩放中尺度模型。以小试试验结果筛选的马来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刺苦草和黑藻4种净化效果较好的先锋物种,在模型的西部和东部分别采取混合和分开的不同方式种植。调水方式采用前期研究的最优调水方案,分别进行夏、秋2季试验,通过监测模型内调水时流场数据以及调水后水质变化情况,得出模型内水质净化为原水质标准所需时间,同时通过对不同种植方式的沉水植物生长状况研究,论证该模型内4种沉水植物净化效果较好的种植方案,为生态修复区水质水量调控以及沉水植物种植方式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巢湖双桥河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巢湖入湖河流双桥河营养物质(N、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空间分布特征,依据水质及污染特征提出了水质改善策略,为双桥河小流域规划与建设提供可行性方案,为巢湖水环境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区域水体环境,南通市通州区对该地区河道进行生态修复,采用污水口预处理、底质处理、生态浮岛及直接补给部分生物物种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手段,并辅以调水、生态清淤、岸坡修复等工程措施.经过4个月的整治,河道恢复生态功能,水体水质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了2011年察尔森水库向向海湿地应急调水的监测过程,分析和评价了调水前后水量的变化以及水质的改善。为有效改善向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安全,采取适当的补水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巢湖流域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近年来,巢湖流域生态风险值逐步减小,其风险级别从2017年的中风险下降至2019年的中低风险;这一进步主要源自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巢湖流域污染治理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巢湖流域潜在的生态风险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流域富营养化指标和入湖河流水质指标对生态风险的贡献度居高不下。建议在聚焦重点任务、做好"五长"联治、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信息共享上下功夫,确保巢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在巢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该研究选择叶绿素a(Chl-a)、TP、TN、CODMn、透明度(SD)5个监测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巢湖各监测点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50~70,属于轻中度富营养级别,轻中度污染水质;巢湖西半湖比东半湖的富营养化程度更高;影响巢湖水质的主要因子是SD、TN和TP;巢湖水体富营养化随季节变化明显,总体上富营养化程度在夏季最高,秋冬季次之。  相似文献   

9.
通过引入模糊数学理论,对2015年杭嘉湖平原河网调水试验中嘉兴市的水质指标风险进行了计算与评估。结果表明,调水试验过程中,高锰酸钾指数和溶解氧的水质风险较低,总磷面临一定风险,氨氮和总氮的水质风险较高。嘉兴市周边河道的水质风险总体低于嘉兴市内河道(调水目标区域),空间差异明显。该研究结果对未来杭嘉湖平原河网开展常态化调水过程中的水质风险管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巢湖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近年来一直面临蓝藻爆发,水质不达标的突出问题。利用人工湿地技术,以削减入湖污染物为主要目的,从而达到改善巢湖水质,抑制蓝藻爆发。该文以巢湖烔炀湿地为例,对湿地位置、植物种类配置、种群功能及湿地整体生态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经过调查,湿地内共计植物96种,隶属于51科90属。在此基础上,对湿地内部现有植物配置和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巢湖富营养化的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起峰  李超  王守峰  赵西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24+19354-19324,19354
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巢湖2000~2007年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并从时间尺度上分析了巢湖富营养化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2000~2007年巢湖富营养化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总体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在流域治理中,应注意总磷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的兴起给生态脆弱的泸沽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威胁,泸沽湖的水资源在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环境3方面都遭到了破坏。该文在对泸沽湖的水资源现状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的基础上,从健全立法、部门负责、控制排水、水质动态监测、保护流域生态环境、重视文化、坚持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等方面对推进泸沽湖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管理提出改善措施,以求泸沽湖未来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层全连接神经网络的白洋淀水质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天然湖泊湿地,也是雄安新区的重要生态依托,对其水质进行预测,可为其水质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利用1996—2015年白洋淀南刘庄、圈头、烧车淀的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4项水质数据,通过率定与校验,构建了全连接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模型,对未来3 a白洋淀水质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白洋淀南刘庄、圈头、烧车淀的各项水质指标都有所改善,但部分点位TN和TP仍然超标。未来应加强入淀河流与淀内污染控制,强化生态补水与水系连通。  相似文献   

14.
巢湖十五里河入湖区夏季底泥磷的释放通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估算巢湖十五里河入湖区夏季底泥磷的释放通量。[方法]以巢湖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巢湖十五里河入湖区底泥磷的释放规律,从而估算出该区夏季底泥磷的释放通量。[结果]扰动对巢湖十五里河入湖区夏季底泥磷释放的影响较大,当上覆水磷浓度为0 mg/L时,扰动时磷的释放量是静止时的2.3倍;上覆水磷浓度为0.05 mg/L时,扰动时磷的释放量是静止时的1.3倍,符合动态条件下磷释放量大于静态条件下释放量的规律。夏季十五里河入湖区底泥磷的释放通量相当大,为0.2 t/km2。因此,在外源性磷污染得到控制的条件下,控制底泥中磷的释放才是关键。[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底泥疏浚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罗玉红  沈俊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75-10877
河流系统的生态需水量是指维持河流正常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所需要的一定水质量最小水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文思湖属于学校景观河道,目前河流主要水源为校园生活污水,河道内杂草丛生,富营养化严重。针对文思湖生态需水量作出初步估算,为控制水污染、改善水质提供合理的方案,以构建和保持健康和谐的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6.
南淝河入湖区夏季底泥氮的释放通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巢湖南淝河入湖区为研究对象,估算该区域夏季底泥氮释放通量。采集原柱状底泥样品,控制温度,以扰动强度和上覆水浓度为影响因素进行模拟试验。估算结果表明:巢湖南淝河入湖区夏季氮释放量为0.597 t/km2。  相似文献   

17.
洱海水质的演变过程及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洱海近3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和1996年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监测资料,研究洱海水质时空演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71~1999年洱海水质呈不断恶化趋势,且恶化程度逐渐加强;水质月变化为8月份水质指数最高,5月份水质指数最低。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雨量的增加,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增大,导致由河流带入湖区的非点源污染物增加;洱海西南部的入湖河流非点源污染严重,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等。通过建立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洱海2000~2010年水质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期为今后的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千岛湖水环境目标和污染防治措施的AHP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千岛湖水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水环境目标、水体质量、污染来源和污染治理措施4个层次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主要水质指标符合Ⅱ类《国家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标准》;有机物污染、农田地表径流面源污染、沿岸城镇水污染、水土流失和旅游业等是千岛湖最主要污染来源;应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搞好水资源规划管理、建设生态示范区、保护上游水源和沿岸植被、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等。  相似文献   

19.
洪湖及其周边水域若干水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在洪湖大面积撤除围栏之际,在洪湖及周边水域采集15个水体样本,对其主要水质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了洪湖水体的氮磷营养物浓度的状况,并且进行了主导因子分析,得出3组主成分。结果表明,围栏撤除前后水质有明显差异;洪湖属于中-富营养化水平,其中磷是影响因素之一;洪湖水质受到生物活动、离子属性、磷盐特性等主要因素的控制;人为干扰是洪湖水质下降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20.
巢湖是提供环巢湖区居民生活资料和能源的主体,巢湖生态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巢湖造成严重污染。本文在分析环巢湖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环巢湖区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