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牛粪堆肥中添加抑菌剂对大肠杆菌杀灭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牛粪堆肥中添加抑菌剂(石灰氮)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为牛粪的无害化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组添加2.0%的抑菌剂,对照组不加抑菌剂,分别在不同的温度(20、303、75、06、0℃)条件下进行堆肥试验,确定适宜堆肥温度;并在30℃条件下添加不同剂量(0、2.0%、2.5%、3.0%)的抑菌剂,确定抑菌剂的最适添加量。[结果]305、0、60℃是杀灭大肠杆菌较理想的温度;在30℃条件下,添加2.5%和3.0%的抑菌剂可在堆肥48 h时检测不到大肠杆菌,说明为达到杀灭牛粪中大肠杆菌的目的至少要在牛粪堆肥中添加2.5%的抑菌剂。[结论]在堆肥(特别是冬季堆肥)中添加石灰氮对提高牛粪中大肠杆菌杀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物炭添加对猪粪堆肥氮素形态和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生物炭添加下猪粪堆肥过程氮素形态的变化,为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强制反应箱研究在猪粪堆肥中添加0%、3%、6%和9%的生物炭(重量比,干基计)对氮素形态变化以及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在堆肥过程中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至堆肥结束全氮含量增加了3.68%~5.43%;可溶性总氮和铵态氮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提高堆料中铵态氮降幅减小。不同堆肥处理氮素损失率介于20.69%~28.18%,3%和6%生物炭添加处理的氨挥发量分别比未添加生物炭处理的高8.98%和46.30%,而9%生物炭添加处理的氮素损失率和氨挥发量最低。【结论】猪粪堆肥过程中添加生物炭可使堆体快速升温,并延长高温期,堆料中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硝态氮含量随生物炭添加量呈增加的趋势,氮素损失率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菌剂对草屑堆肥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适宜在草屑堆肥中应用的微生物菌剂,以加速草屑的资源化利用。[方法]添加不同微生物菌剂到草屑中,测定不同处理时间堆体温度和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添加微生物菌剂影响堆体的升温过程和降温过程,未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对照在堆肥化过程中升温慢、降温快;添加不同微生物菌剂的堆肥中的养分含量变化不同,其中添加速腐宝菌剂和秸秆腐熟剂处理的堆肥总养分含量高于其他菌剂和对照;以草屑为原料生产的堆肥中总养分含量较高,高于有机肥料的标准。[结论]在草屑堆肥化过程中,应用速腐宝菌剂可提高堆肥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4.
炭基辅料对羊粪好氧堆肥中氮素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养殖废弃物(羊粪)的堆肥化处置是现代"草-羊-田"农牧循环生产的重要环节,为探讨羊粪高温好氧堆肥中氮素损失的有效控制技术,研制了一种炭基辅料,与羊粪和稻草混合后进行了34 d的堆肥试验。试验设置2个处理:羊粪与稻草高温好氧堆肥(CK)、CK基础上添加质量比15%的炭基辅料(CA)。监测了堆肥体的温度、NH_3挥发速率、N_2O排放通量、各形态氮素含量等参数变化情况,分析了炭基辅料对羊粪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炭基辅料促进了堆肥后第1~7 d堆肥温度快速上升,对堆肥后第8~34 d的堆温影响较小;堆肥34 d后,CK、CA处理的NH_3挥发累积量分别为368.38、175.63 mg·kg-1,N_2O排放累积量分别为50.38、88.94 mg·kg-1,CA处理的NH_3挥发累积量显著小于CK处理(P0.05),而2个处理之间的N_2O排放累积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羊粪堆肥过程中NH_3挥发是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CK、CA处理的氮素损失率分别为50.49%、32.63%,添加炭基辅料显著降低了羊粪堆肥体的氮素损失率(P0.05),炭基辅料应用于羊粪有机肥生产,氮素损失率可减少35.37%。  相似文献   

5.
氯化铁和过磷酸钙控制堆肥氮素损失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及其控制正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利用氯化铁、过磷酸钙及其混合物按不同比例添加到堆肥原始物料中,进行高温好氧堆肥化控制氮素损失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固定剂的堆肥处理,其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堆肥产品总氮含量也显著提高,氮素固定效果较好,并且随着固定剂添加量的增加,氮素同定率升高,最高达85%,降低了堆肥化过程中的氮素损失,说明这3种固定剂适合作为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固定剂;通过对比混合添加和单独添加的固氮效果,结果发现在本试验条件下,氯化铁和过磷酸钙混合添加的固氮效果与单独添加的相比要略差.  相似文献   

6.
不同干污泥返料量对污泥堆肥氮素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条垛式堆肥法,对污泥堆肥温度及氮素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堆体中添加不同量成品腐熟干污泥能够使堆体快速升温并在高温期维持较长时间,所有添加干污泥的处理均能达到<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1987)>要求.添加30%~40%干污泥的处理能够很好地控制氮素以铵态氮形式累积和损失,并且硝态氮损失也较少,堆肥结束后全氮损失量分别为12.26%和9.86%.经过50 d的污泥堆肥化处理,物料由原来的深黑色变为灰黑色腐殖质状,疏松,臭味消失,基本达到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氧化镁与磷酸的加入对厨余堆肥氮素转化与氮素损失的影响。[方法]堆肥化试验采用静态好氧工艺,设C0、C1、C23个处理,对应添加氧化镁的量为01、3、mol/kg,同时加入与氧化镁等摩尔数量的磷酸。[结果]堆肥过程中,堆肥C0、C1、C2的厨余氨氮总释放率分别为5.77、0.92和0.01 g/kg。堆制后,与初始值相比,C0堆体全氮含量降低23.2%,C1、C2堆体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4.2%、33.0%。堆肥C0、C1、C2的氮损失率分别为48.9%1、8.9%和16.5%,氨氮挥发占氮损失的比例分别为36.8%、15.8%和0.2%。[结论]从堆肥的经济性与实用性来看,厨余堆肥的氧化镁和磷酸添加量以1mol/kg为宜。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炭对蔬菜废弃物堆肥化过程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了研究添加生物质炭对蔬菜废弃物堆肥化处理过程中氮素转化特征的影响,分析堆肥过程中氮素的转化及损失规律,用西红柿茎蔓、玉米秸秆和猪粪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添加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进行了为期30 d的堆肥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能够提高堆体温度,使堆体快速进入高温期,延长高温持续时间,可降低挥发性氨的累积释放量,减少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从而提高堆肥产品全氮的含量,并可促进堆肥后期NH_4~+-N向NO_3~--N转化,提高非酸水解态氮的含量。添加生物质炭有利于堆肥的腐熟,在堆肥第18 d添加较高比例的生物质炭的处理其NH_4~+-N/NO_3~--N≤0.5,堆肥产品达到腐熟。综合保氮和腐熟效果,蔬菜废弃物在堆肥化过程中以添加10%的生物质炭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杨延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409-5412
[目的]探讨易利用碳(蔗糖)的添加对厨余垃圾堆肥水溶性碳氮等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堆肥化试验采用静态好氧工艺,通风量为0.03 m3/(kg.h)。堆肥设3个处理,其对应的厨余与易利用碳的干基比分别为1.0∶0、1.0∶0.2和1.0∶0.5。[结果]易利用碳加入量越多,堆体初始水溶性碳的值越高,堆肥冷凝水pH的酸化期越长,厨余混合物CO2-C的释放率越低,堆肥小分子有机酸等形式的碳损失越剧烈。易利用碳加入量越多,堆制后堆肥氮的可溶态比例越高,并且其堆肥水溶性氮中的有机氮比例越高,水溶性氨氮的比例越小。[结论]从减少堆肥氨挥发、维持适宜的堆肥效率、堆肥无生物毒性等方面考虑,少量添加易利用碳的堆肥过程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采用3种堆肥化处理方式对重阳木废弃枝叶进行了促进分解试验。结果表明:废弃枝叶堆肥中的真菌类群数量随分解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共分离出13个真菌类群,其中共头霉属(Syncephalastrum)、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刺座霉属(Volutella)、黑灰球菌属(Bovista)、和树粉孢属(Oidiodendron)为优势真菌类群;在枝叶堆肥化分解前期(0~120 d)堆料的pH值增高(pH值6.92~8.50),随后呈上下波动态势;碳酸氢铵和尿素处理的堆体温度在7~14 d处在46~50℃,略高于水处理的堆体温度(40.5~49.0℃);堆肥过程中堆料湿度保持在48%~73%;堆料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变化在3个处理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种堆肥处理的发芽指数(GI)均达到90%,说明堆料已达到完全腐熟程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辅料对蚕沙堆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实现蚕沙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法】以新鲜蚕沙为原料分别按质量比添加5.21%熟石灰、0.20%EM菌剂和10%桑枝屑,以未添加任何物质的新鲜蚕沙为对照,制定4种好氧堆肥体系,分析堆肥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菌落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添加5.21%的熟石灰使堆体温度升至50℃的时间比对照推迟了5 d,堆体pH比有机肥标准高1.05,细菌菌落数减少,但有利于真菌和放线菌的繁殖,使堆体有机质含量下降、全氮量增加和含水率下降显著。添加0.20%EM菌剂,使全磷含量比对照增加了28%,有利于提高细菌菌落数,但真菌在堆肥中、后期的繁殖受影响,放线菌在整个堆肥期繁殖都受影响,其他指标的变化与对照差别不大。添加10%桑枝屑能使堆体含水率比对照降低40%,造成温度偏高而不利于真菌和放线菌的繁殖,其碳氮比的下降亦显著低于其他堆体,同时会造成堆体pH高0.66。4个堆体发芽指数均超过100%;堆体在50℃以上持续的时间均超过7 d。【结论】经堆肥处理后,4个堆体均可以使蚕沙达到资源化利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白帆  王晓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816-18818
[目的]研究人粪便生态厕所高温好氧堆肥氮的迁移转化。[方法]利用密闭式好氧高温堆肥反应器,以新鲜锯末为空白载体,对高温堆肥条件下氮的迁移转化及堆肥产物的保氮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在高温60℃、含水率60%以及连续强制供气条件下,经过为期2周的堆肥,粪便中有机物去除率达到70%以上,而总氮Ntot的损失仅有17%。氮的损失主要发生在堆肥反应的第1天,由无机氮Nino的迅速减少造成,而有机氮Norg几乎不变。占Nino90%以上的NH4-N在堆肥反应第1天迅速降低,此后缓慢减少至几乎消失。通过物料的平衡发现,在堆肥反应第1天NH4-N的减少量与堆肥反应的前24 h连续吸收的NH3-N的总量一致,说明NH4-N转化为NH3-N是高温好氧堆肥过程粪便中氮损失的主要原因和控制的关键。[结论]高温堆肥可成为一种能使堆肥产物中保持高含量的氮从而使其更好地作为有机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复合接种剂对牛粪好氧堆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瑞敏  蔺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828-19830
[目的]研究微生物接种剂对牛粪好氧堆肥的影响,为有效处理鲜牛粪等高纤维废弃物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牛粪为堆肥原料进行好氧堆肥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不添加接种菌剂(C)、添加接种量为0.5 g/kg的复合微生物菌剂(T1)、添加接种量为1 g/kg的复合微生物菌剂(T2)。对堆肥过程中的温度、含水率、pH和C/N比4个指标进行跟踪测定。[结果]与对照相比,添加微生物菌剂的2个堆体升温较快且高温(〉50℃)维持时间较久,含水量较低,pH较高,全氮含量较高,C/N比均降至20以下。[结论]添加微生物菌剂可有效加快堆肥进程,缩短堆肥周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蚯蚓与EM菌协同作用处理猪粪的效果,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处理畜禽粪便提供新思路。[方法]以猪粪为培养基,将试验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CK)组、接种EM菌(EM)组、接种蚯蚓(EAM)组以及同时接种蚯蚓和EM菌(EAM+EM)组,试验时间为60 d。分别在0、15、30、45和60 d时收集猪粪样品,测定总有机碳(TOC)、全氮(TKN)、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60d后EAM+EM组产物中总有机碳降低了42.8%,全氮提高了13.6%,碳氮比下降了49.5%;铵态氮的转化率达98.1%,硝态氮增加了96倍,硝态氮与铵态氮的比值达到61;水溶性碳下降了58.9%。[结论]蚯蚓和EM菌的协同作用能够加快猪粪的腐熟,提高产物的矿化程度和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嘉兴市猪粪堆肥菌剂成本高的问题,研制一种低成本、本地化的菌剂,并将其与市售菌剂同时应用于猪粪堆肥中。[方法]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种了自制微生物菌剂和商用菌剂,堆肥共进行38d,对比研究堆肥物理性状、温度、pH、含水率、有机质、水溶性氮、碳氮比及种子发芽率。[结果]试验组含水率在第33天已降至26.10%,达到30%的腐熟标准,而对照组到第38天仍略高于30%;试验组种子发芽率在第28天达到腐熟标准,而对照组到第35天才达标;堆肥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碳氮比分别为14.64和16.43,有机质含量均为45%左右,二者均满足有机肥料成品标准。[结论]自制微生物茵剂满足堆肥要求,较商用菌剂使堆肥腐熟时间缩短5~8d,其肥料成品含水率较低,更适于保存。  相似文献   

16.
易利用碳的添加对厨余堆肥氮素转化与氮素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延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831-19833,19841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量易利用碳(蔗糖)条件下,厨余垃圾堆肥的氨挥发及各形态氮的转化规律和氮损失量。[方法]堆肥化试验采用静态好氧工艺,堆体通风量为0.03 m^3/(kg·h)。堆肥设T0、T1、T2 3个处理,其对应的厨余与易利用碳的干基比分别为1.0∶0,1.0∶0.2和1.0∶0.5。[结果]堆肥过程中,堆肥T0、T1、T2的厨余氨氮总释放率分别为8.50、8.28、0 g/kg。堆制后,与各堆肥的初始值相比,T0、T1堆体全氮含量分别下降17.1%、10.2%,而T2堆体上升6.7%;有机氮含量分别下降24.5%、23.2%和5.3%;堆肥T0、T1、T2的氨氮浓度分别提高69.4%、761.7%和2 057.7%。堆肥T0、T1、T2的氮损失率分别为35.4%、42.1%和38.1%,氨挥发占氮损失的比例分别为69.2%、58.3%和0%;堆肥T0、T1氮损失的途径主要是氨挥发,而堆肥T2的氮损失绝大部分来自有机氮。[结论]在厨余堆肥过程中加入易利用碳,降低了堆肥氨挥发,增加了堆制后堆肥的全氮含量,但并没有减少堆肥氮损失。  相似文献   

17.
人工接种堆肥和自然堆肥微生物区系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大勇  黄为一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19-7220,7223
[目的]为了明确堆肥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与变化,为堆肥工艺的优化和人工接种腐熟菌群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技术研究了人工接种堆肥、自然堆肥微生物群落演变过程。[结果]传统培养方法显示两种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变均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变化,堆肥整个过程中细菌数量占优势;人工接种NMF菌群增加了堆肥中微生物总体数量,丰富了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促进了堆肥菌群演替,堆肥腐熟时间缩短;接种NMF菌群能够提高堆肥纤维素分解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减少堆肥反硝化作用,有利于纤维素、木质素等难降解物质的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同时能够减少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结论]研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演变对于了解堆肥进程、优化堆肥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