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发展节水灌溉能获得节水、省工、增产、优质等效益,并能够节省土地、保护环境。节水灌溉包括灌溉过程、用水管理以及农艺节水等许多方面,而实际生产中节水灌溉则是围绕着具体的工程措施来进行的,因此有必要了解现有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及其特点。一、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又称管道输水灌溉,是通过机泵(或利用天然水头)和管道系统直接将低压水引入田间进行灌溉的方法。这种利用管道代替渠道进行输水灌溉的技术,避免了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损失,节省了渠道占地,能克服地形变化的不利影响,省工省力,一般可节水30%,增产20%,省…  相似文献   

2.
<正>节水灌溉是缭绕着具体的工程办法来进行的,因此有必要懂得现有的节水灌溉工程技巧及其特点。1、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又称管道输水灌溉,是经过机泵(或利用天然水头)和管道系统直接将低压水引入田间进行灌溉的方法。这种利用管道取代渠道进行输水灌溉的技巧,避免了输水进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丧失,节俭了渠道占地,能抑制地形变革的不利影响,省工省  相似文献   

3.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土地整理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地整理工程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对缓解项目区的用水矛盾意义重大。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以其节水、节地、节能等综合优势,被广泛地应用在土地整理项目中。介绍了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相关概念和主要内容,并以山西省阳高县大白登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在土地整理项目中低压管道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及相关水力计算。  相似文献   

4.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及其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指出其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其推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将其与其他输水灌溉工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具有多种优点与较强的适应性,其推广应用可以促进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农业灌溉过程中,着重做好井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工作是关键所在,在具体的灌溉工程建设中可以有效实施低压管道输水工程建设,以此使中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更加完备,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的良好发展,通过农田灌溉工程的有效加强,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和配套设施,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的发展效能。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井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施工以及运行管理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梯田、山丘地区,在项目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田间穴灌”和“低压管道灌溉+给水栓+地面软带”的灌溉方式,节约水资源,提高水源保证率,运行管理方便。根据庄浪县农田水利项目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案,项目建设完成后,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土地整治项目中,灌溉与排水工程占有重要地位,灌溉与排水工程的合理设计对提高土地整治水平意义重大。本文对土地整治项目中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进行了分析,并从灌溉渠道系统、排水工程和灌排建筑物工程3个方面对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韦忠良  崔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195-12196
管道灌溉是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之一,在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中,管网投资约占总投资的60%-70% ,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因此加强对管网优化设计的研究,找出一种简单高效的优化方法,对提高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设计水平,降低运行费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管网优化设计模型的基础上,以管网年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了管道输水灌溉管网优化设计模型,并采用界限流量法求解,推导出了相邻管径的界限流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张芳 《现代农业》2008,(2):34-36
管道输水灌溉,具有节水、节地、灌溉速度快、维修任务小、工程寿命长等优点。乌兰察布市属于高寒地区,冻深大多在1.4-2.0米,管沟开挖特别困难,而且后期维修不便。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高寒地区浅埋法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就乌兰察布地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高寒地区浅埋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节水灌溉技术,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常见的问题,如工程规划设计不合理、种植结构不合理、技术应用和地方实际情况脱节、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并围绕渠道防渗与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标准、节水灌溉制度、节水灌溉效益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效益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陈迟  邹自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907-6908
以高安市杨圩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灌排方式的选择和水资源供需分析,对杨圩镇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水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解析影响沧州市农业水足迹增长的驱动因素,本研究利用水足迹评价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计算并分析沧州市农业水足迹的结构、利用和产出效率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994—2014年沧州市农业水足迹持续增长,21年增长1.63倍。在农业水足迹中,种植业水足迹所占的比重最大,畜牧业水足迹的总量和占农业水足迹的比重持续增长;水足迹构成分析表明,沧州市蓝水足迹所占比重最大,说明农业用水中灌溉水尤其是抽取的地下水占主体地位,沧州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农业水足迹在空间上分布差异明显,中部县市高于北部和南部县市;沧州各县市的农业水足迹利用效率与产出效率也呈增长趋势,单位水足迹创造产值持续上升;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耕地复种指数和农村人口是农业水足迹关联度最高的3个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3.
城乡建设用地增建挂钩项目是为了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对于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巨大的优势。本文以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增建挂钩项目为例,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拆旧区复垦条件、拆旧区复垦潜力、复垦后经济效益以及优化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对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灌溉制度及灌水率图修正、灌溉水利用系数等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计算出了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农业灌溉需水量;进而与项目区来水量比较表明,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合理配置水土资源,可以达到水土资源平衡,实现节水增地的目的,即项目实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红安县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红安县红华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简要分析了红华地区的水资源现状,并结合项目区土地整理的规划要求,对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如按典型年标准估算,得到的区内土地整理后的需水量远小于可供灌溉水量,设计满足项目区的灌溉用水要求,供需平衡十分合理;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50%时,全区未来各个年份普遍缺水;而按照采用的灌溉保证率为75%~95%的标准推算,项目区今后几年供需水处于盈水状态。表7参11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碳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碳效应,运用IPCC碳排放测算方法以及国家地质调查总局制定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中的采样方法实地采样,分析治沟造地工程中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工程及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延安市南泥湾镇治沟造地工程施工导致的碳排放量为3.76 t·hm-2,表现为碳源效应。其中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的是土地平整工程,碳排放量为2 335.50 t,农田防护工程碳排放最小,不产生碳排放。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碳储量增加95.34 t·hm-2,表现为碳汇效应。其中耕地面积增加使碳储量增加了1 119.72 t·hm-2,水田的碳储量增加量最多,为716.54 t·hm-2;园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面积减少导致碳储量减少了1 024.38 t·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碳储量减少量最多,为807.50 t·hm-2。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碳储量抵消了工程施工产生的碳排放,碳储量为91.58 t·hm-2。研究表明,治沟造地工程总体上表现为碳汇效应,有利于区域碳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在项目尺度构建土地整治农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框架,以江苏省宜兴市土地整治项目作为案例,根据设定的土地整治工程使用年限,从项目建设-使用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2个时间维度,对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项目建设-使用过程维度,1)项目建设期大量物料投入和电力等资源输入,导致能值投入加大,能值产出下降;2)受土地整治影响,项目建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自给能力减弱,对外界经济投入依赖度增加,净能值产出率下降,环境负载率增大,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从生命全周期来看,3)由于土地整治工程的影响,各项能值指标在项目建设期出现陡增和陡降现象,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竣工以及效益发挥,各项能值开始趋于平稳,并在全周期末各项指标优于土地整治前各项指标,全生命周期内预计给农田生态系统带来2.23E+19sej能值产出和60.15万美元能值-货币价值。综合而言,土地整治在项目建成后的10年内对项目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积极影响,但此后,可能将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以明光市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对土地整治工程的详细了解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构建包含工程设计绩效、施工绩效和效益绩效3方面的土地整治工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HP-SWMM模型对土地整治工程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效益绩效分数分别为76.04、77.09和82.99;综合评价分数为78.27。各指标分数都在良好的范围内,与规划设计保持一致,达到了预期的影响和效益。  相似文献   

19.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24-7225
以山东省阳信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灌排方案的选择和水资源供需分析对山东省阳信县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水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采用引黄河水灌溉为主,排涝沟蓄水为辅的灌溉方式,明沟排水的排水方式,保证了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20.
魏君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89-190,211
水资源供需问题是土地整治中首要考虑的,特别是缺水干旱的陕北毛乌素沙地区域。以神木县锦界镇土地整治项目为例,简要分析了该地区的水资源现状,并对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的需水量小于可供灌溉水量,设计满足项目区的灌溉用水要求,供需平衡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