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武汉“1+8”城市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城市圈内9个城市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方法中的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区域变化差异模型来分析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动态分析能够很好的揭示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76%/年,远高于其他八个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方面,增加最多的武汉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变化量为0.463,而咸宁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减小了0.609,是减少最多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方面,耕地变化主要集中在武汉市、黄冈市和咸宁市,园地变化集中在武汉市和孝感市,交通用地变化则集中在武汉市、孝感市和咸宁市。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计算各城市及武汉城市圈整体的信息熵、均衡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规律和驱动因素。研究结论:①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较差,但趋向于合理方向发展;②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众多,其中土地内在的特性和规律及政策、产业结构、区位可达性等外部因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圈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将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引擎。本文选取湖北省京山县生态园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经济学共生理论讨论圈域城镇化发展模式问题。研究认为,湖北省的圈域城镇化发展应依托武汉城市圈,采取"三级城市"为主导的分层分类、梯度错层、就近就地的辐射发展模式,即一级城市以发展服务业为主,分层分类向虚拟经济延伸;二级城市以制造业为主体,梯度错层向实体经济发展;三级城市以统筹协调为主体,就近就地向园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武汉城市圈内产业结构,促进其整体经济发展,通过相关的数据对九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找出武汉城市圈内产业结构存在三方面的问题。运用集聚机制中共享效应为其设计一条合理的发展路径,从公共品不可分割、多样化收益、专业化分工效益三方面的共享给出了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规模和金融集聚规模两个方面构建金融集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威尔逊最大熵原理对珠三角经济圈内城市的金融集聚竞争力和辐射域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了互相辐射的网络格局,同时检验了所构建的金融集聚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本文创造性地将珠三角城市划分为一个具有三层金融增长极的经济发展圈,这使得珠三角经济圈具有双辐射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6.
“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军  雷征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530-533,583
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城市的发展和升级,它要求形成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创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重视生态环境,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和持续增长.本文分析了"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道路中人地矛盾、产业结构、城乡差距及生态退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两型"角度提出土地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环境服务城市化等具体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精准把脉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的发展状态及成因,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分析"九五"至"十二五"期间上海、武汉、重庆3座中心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两系统协调性程度的变化趋势及差异性.研究表明:①"九五"至"十二五"期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中心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上海的整体协调度相对优于武汉和重庆,除"十五"期间外,整体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武汉和重庆在研究期间都存在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况,"九五""十五"期间2座城市协调度都存在波动."十二五"期间,武汉的协调度整体低于重庆和上海.②通过对协调性程度差异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分析可知,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标中产业结构、经济实力、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对协调度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力.其中,上海、重庆的经济发展指标对其协调度具有正相关,而武汉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其协调度影响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如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及人口数据,以2008年为规划基期年,按照人均用地指标法,预测规划目标年2015年、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并据此提出高、中、低三种挂钩方案,分别测算出其挂钩潜力,选出适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挂钩方案,并就挂钩开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在采取中、低挂钩方案时,武汉城市圈完全有能力开展挂钩工作。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中小城镇的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特征,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发展的主要路径,提出了发挥武汉城市圈中小城镇地位与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湖北省黄冈10个县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黄冈各县市的经济实力不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导致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仍较低。以武汉城市圈为契机,积极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大劳动力转移等举措是加快黄冈市城镇化进程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1.
鹿龙  王娜娜  明立彩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765-10769
借鉴耦合理论中容量耦合的概念及框架,构建了城市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体系,引入耦合度函数以及耦合协调度函数,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城市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耦合协调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武汉城市圈城市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共跨越5个等级,黄冈为Ⅱ类,鄂州、咸宁、仙桃、武汉为Ⅲ类,孝感、黄石为Ⅳ类,天门、潜江最低为V类;不同城市形态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城市的紧凑度、形式比对生态环境具有显著影响,而延长率对生态环境没有显著影响,生态环境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基于湖北省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双核结构""、金字塔结构""、圈层结构"和"点-轴结构"空间特征,省内发达县域(第一、二圈层)位于"宜昌市和武汉市"两个内核周边,沿长江、沪蓉高速、京广、京九、焦枝铁路等轴线集中;第三圈层位于江汉平原核心和东部,第四圈层位于省际边缘区;从空间上看,湖北省县域经济形成小范围的"高-高"集聚,但不存在明显的"低-低"聚集,出现聚积发展型、极核发展、均衡发展、边缘发展四种类型。根据分析,本文提出建设武汉-荆州都市连绵区、打造宜昌市和襄樊市城市增长极点、强化"两轴四线"、加快鄂西县域综合开发等县域经济空间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失地农民征地意愿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对武汉城市圈典型城市的"1+4"城市的征地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由于征地补偿偏低,失地农民普遍不愿意土地被征收,并且多数希望征地后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此,政府应该继续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合理安置失地农民,严格限制征地用途。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武汉、宜昌、荆门、荆州、恩施州、十堰、咸宁和黄冈共8个地区的45个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pH和6种重金属(镉、汞、砷、铅、铬、铜)含量进行测定,再利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5个土壤样点pH范围为4.59~8.42,42.2%样点偏酸性;重金属含量均在《NY/T 391-2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限量标准以内,适宜发展绿色食品;单项污染指数表明黄冈市Cr、Cu和荆州市Cr单项污染指数超过0.7,临近警戒线;综合污染指数表明黄冈市重金属污染程度处于警戒线,其他地区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城郊集约养殖业的发展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养殖业废弃物时环境的影响使之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不相容.本文以武汉市城郊集约畜禽养殖业为例,从分析其取得的成果和发展中遇到的障碍着手,提出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集约型生态养殖小区和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以推动集约型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使用武汉市城市圈Landsat TM(1987、1995、2000、2005、2011年)五期遥感影像,采用机器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土地利用信息,进而提取水域信息,分别从区域和市域尺度上探讨了武汉城市圈1987-2011城市化过程中水域景观格局的变化机制,对水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水域景观格局对城市化因子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在城市圈尺度上,城市化率、总人口、GDP以及建筑物面积等城市化因子均可以较好的预测水域景观格局的变化,但水域景观总面积与城市化因子的相关性较弱;在市域尺度上,不同城市影响水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城市化因子不同,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城市圈和市域两个尺度上,水域景观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均呈现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非农人口比例增高、以及建设用地扩张(城市化强度提高),水域景观面积先减少再增加,景观破碎度降低,稳定性增强,形状趋于规则,水域景观聚集度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The land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value contains the gas regulating function value, air purification function value, water conservation value, land conservation value, soil nutrient conservation value and maintain biodiversity value.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arket value and the data of Hubei Statistical yearbook,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value is 730 038.69 Million in 2007-2009, and 714 774.99 Million in 2010-2012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After three years of development,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of ecological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has increased by about 3.97%. From the point of each composition, the importance of gas regulating 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is the forefront. From the point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highest of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was Huanggang(1.725 billion yuan), the lowest was Ezhou(217.868 6 million yuan) in 2010-2012. From the point of space changes, the land ecological value increased only in Qianjiang city,while farmland ecological value in other cities was falling The conclusion is of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regional land protection policy and the farmland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for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and other areas.  相似文献   

18.
4个猕猴桃新品种生物学特性的观察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植物园通过多年的实生、芽变以及杂交等多种育种手段,选育出多个优良性状的猕猴桃新品种,在我国猕猴桃产区进行区试、中试,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2002~2004年,作者对武汉植物园培育的4个猕猴桃品种与传统"Hayward"在物候期、结果习性以及果实性状上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武汉植物园选育的4个猕猴桃新品种果肉颜色均为黄色,其中"金早"为极早熟品种,在武汉地区8月中旬成熟;"金霞"、"金桃"、"金艳"猕猴桃座果率高,Vc含量高,其中"金桃"、"金艳"猕猴桃综合性状优于传统猕猴桃品种"Haywa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