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宝东 《林业科技》2011,36(1):25-29
2008和2009年3—5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广西宜州龙江河畔赤腹松鼠春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赤腹松鼠喜欢郁闭度好、水源距离10-50m、坡度20—40°、避风性良好、坡向东坡和南坡、坡位中坡位或上坡住、食物因子良好,人为干扰距离10-20m,海拔50—150m,乔木密度〈50株,灌木密度50~200株,乔木距离1~4m,灌木距离〈2m的栖息地;水源距离、坡度、海拔、灌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灌木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郁闭度、避风性、坡向、坡位、食物因子、乔木密度和乔木距离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2007年3—5月,在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调查黑叶猴对生境的选择和利用情况,采用资源选择函数和资源选择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黑叶猴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是上层乔木郁闭度、灌木胸径、人为干扰、洞穴距离。黑叶猴喜欢在郁闭度大于0.5、乔木和灌木密度大于21棵.(400 m2)-1、灌木胸径大于8 cm、人为干扰大于1 000 m、洞穴距离小于500 m、水源距离小于250 m、南坡的乔木-灌木混交林活动。黑叶猴的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21.964+2.126×DBH+2.108×CA+2.081×HD-1.829×DC(DBH为灌木胸径,CA为上层乔木郁闭度,HD为人为干扰距离,DC为洞穴距离)。黑叶猴对生境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  相似文献   

3.
原宝东 《林业科技》2011,36(4):14-17
2009年2~4月,对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黑熊春季栖息地选择进行调查分析,Vanderloeg选择系数Wi和Scavia选择指数Ei表明:黑熊喜欢郁闭度〉50%、水源距离〈30 m、坡度小于20°~40°、避风性良好、坡向为南坡、坡位中坡位或上坡位、树径〉0.4 m,人为干扰距离〉100 m、海拔1 600~2 000 m...  相似文献   

4.
采用机械布点法随机设置样线,对猞猁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包括海拔、植被类型、隐蔽度、坡度、坡位、坡向、距水源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并利用栖息生境的偏爱指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猞猁冬季喜欢栖息在海拔800~1 000m,食物丰富度>100 gDM/100 m2、隐蔽度≤0.3、水源距离<1000m、人为干扰距离>2 000 m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中活动,喜欢活动于坡度较陡的生境,且多集中与上坡位.猞猁对坡向和雪深无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金崑  朱辉  马建章  高中信 《林业科学》2004,40(4):130-134
本文采用数量化分析方法 ,对呼伦贝尔草原黄羊春季采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影响呼伦贝尔草原黄羊春季采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放牧家畜干扰、水源、人为干扰 ,其次是坡度、坡位、坡向、植被类型、食物丰盛度 ,风向也有一定影响。其采食生境选择的倾向性依次为 :放牧家畜干扰距离 >2 0 0 0m ,水源距离≤ 10 0 0m ,坡度 5~ 2 5° ,人为干扰距离 >10 0 0m ,坡位在中坡 ,植被类型是针茅或针茅 羊草群落 ,食物丰盛度中等以上 ,阳坡或半阴半阳坡  相似文献   

6.
以海拔、坡度、坡向、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密度以及竹子生物量等指标为自变量,对秦岭大熊猫冬季栖息地森林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大熊猫冬季栖息地居地森林群落主要以锐齿栎林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平均坡度为11.7°,坡向以东南坡为主;乔木的郁闭度为0.59,其高度、胸径和年龄都最大而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最低;灌木的盖度、高度都比较高而多样性指数比较低,分别为0.74,1.77 m,0.76;竹子的密度和生物量也都比较高,分别为9.28万株,hm-2,15.78 t·hm-2.夏季栖息地森林群落以巴山冷杉林为主,地形较为平缓,平均坡度为17.2°,坡向以东南坡和东北坡为主;森林郁闭度为0.60;乔木的多样性指数比较低,为0.67,其高度、胸径和年龄都明显最高而密度比较低;灌木的盖度、高度都比较高而多样性指数比较低,分别为0.71,1.22 m,0.69;竹子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比较高,分别为46.56万株,hm-2,8.76 t·hm-2.通过因子分析,竹子生物量和灌木盖度是影响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这可能与为秦岭大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狗獾夏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新风林场,通过痕迹检验法和洞穴辨别法对狗獾夏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狗獾夏季利用样方法和对照样方在乔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密度、植被盖度、距水源距离生态因子方面差异极显著(P〈0.001),在乔木高度上差异显著(P〈0.05),其余的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对照样方而言,狗獾夏季更偏爱在海拔322m左右、优势乔木为紫椴、乔木密度6.81左右、乔木高度在12m以上、乔木距离大于4.5m、乔木盖度小、灌木密度较高、植被盖度较低、距水源距离较近、坡位为中坡位的生境下活动;运用皮尔逊相关性检验模型的预测率达到97.2%,说明模型能够很好的反应狗獾夏季生境选择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卧龙"五一棚"区域内的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冬季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红腹角雉冬季喜欢在2 400~2 800 m海拔段东坡陡峭坡面(﹥45°)的中坡位和下坡位活动,活动生境一般位于距水源近(0~100m)、林下植被盖度(0.10~0.15)和竹子盖度(0.6~0.9)较好,大树较多(5~10株.样方-1)的位点。通过与前人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选择研究的对比,发现虽然红腹角雉与大熊猫同时分布于五一棚相同海拔段和竹子盖度相似的区域,但选择的坡度不同(大熊猫选择20°~40°的坡度),并且两者在食性上差异显著。对自然因子和主要食物要求的差别,可能正是红腹角雉和大熊猫能长期共存于"五一棚"区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以地形因子(海拔、坡度)、生物因子(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可食竹)、水源分布、人为干扰(道路、矿山、居民点耕地)等因素,分析国家公园内大熊猫活动痕迹点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国家公园内大熊猫主要栖息活动的范围集中在海拔1 800 m~3 400 m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分郁闭度0.2~0.7之间,林下有主食竹分布,活动点距离水源1 000 m以内,距离居民点(耕地)距离1 000 m~5 000 m。矿山开采和道路分布密度对大熊猫分布影响较明显。通过对大熊猫生境特点分析,为下一步开展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及廊道建设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对觅食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种群所选用的觅食地进行了调查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其越冬黑颈鹤的家庭鹤与集群鹤两种类群中对觅食地的8种生境因子(坡度、坡向、坡位、植被型、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最近水源距离和最近干扰距离)及其相对应的项目均表现出有相同的选择性。除家庭鹤更偏好选用上坡位(54.4%)作觅食地,而集群鹤更偏好选用下坡位(44.5%)作觅食地外;对其他因子的选择频次相差不大。对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觅食地进行了因子分析,提取了主成分。其结果表明:对越冬黑颈鹤觅食地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水源距离和干扰距离。对其两种类群而言,对家庭鹤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植被盖度、坡向、干扰距离和植被高度;而对集群鹤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水源距离、坡向和植被高度。越冬黑颈鹤所选择的觅食地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开阔(植被高度3~10 cm,上坡位(54.5%))、距离水源较近(100~500 m)、植被盖度适中(>40%~<60%)、背风〔东北坡向(45.4%)和西南风(63.6%)〕、缓坡(<30°)、附近有人类活动(距100~700 m)的鸭茅草草地。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中家庭鹤与集群鹤对觅食地选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水源距离、植被盖度和干扰距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