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及其对寄生蜂的招引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许再福 《昆虫天敌》2000,22(3):128-134
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寄生蜂三级营养系统中,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是当前害虫生物防治、化学生态学和昆虫行为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概述了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特性及其对寄生蜂的招引作用,可望为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植物在长期适应复杂生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自身固有的防御机制.对于植食性昆虫而言,植物固有的防御系统主要涉及植物的形态特性和次生代谢产物,其防御机制包括了组成防御机制和诱导防御机制.本文从植物的毛、蜡质、叶型、叶色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植物形态特性对昆虫的影响,以及挥发性次生代谢物和非挥发性次生代谢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阐释了植物组成型防御与植食性昆虫的关联性及其机理.最后,对植物组成型防御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非嗜食植物中的昆虫产卵驱避物及其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产卵是植物性昆虫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反映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某些特点以及植食性昆虫对植物利用的策略。植物中的驱避物质在调节昆虫产卵行为过程中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许多非嗜食植物含有对昆虫产卵有驱避作用的次生化合物。研究植物中的昆虫产卵驱避物质不仅能在理论上加深对植食性昆虫产卵机制,植食性昆虫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昆虫群落构建机制等的认识,同时在害虫综合治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植物依赖昆虫传授花粉,昆虫从植物获得花粉和花蜜作为食物,两者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互惠共生关系。大量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对植物花蜜的产量和组成有显著的影响。CO2浓度增加后,有花植物花蜜的产量和组分在不同物种之间的变化差异很大,即使是种内不同基因型植株的花蜜对CO2浓度增加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大部分种类花蜜的产量会增加,也有些种类会减少。花蜜中糖类、氨基酸、次生代谢物质等的含量会有不同的改变,但花蜜的主要组分基本不发生变化。CO2浓度升高对访花昆虫的影响主要通过植物间接作用于昆虫。CO2浓度增加引起物候的改变以及花蜜总量、质量、次生代谢物的改变对传粉昆虫的能量分配、繁殖、寿命和访花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未来研究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就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影响的研究状况及其进展进行综述报道,以便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内、外有关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HIVs)的研究成果,概述其在植物-害虫-天敌三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性质、诱导机制及植物分子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7.
寄生蜂寄主选择的化学信息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寄生蜂三级营养关系链中,寄生蜂的行为常常受到其他两营养级的作用。对于寄生蜂而言,成功定位寄主是其发展种群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寄主昆虫的信息化合物和植物的信息化合物或两者的复合信息物质是寄生蜂搜寻寄主的重要线索,发掘这类信息物质并将其应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体系,是当今害虫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化学信息物质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寄生蜂三级营养关系中的信息调控及在寄生蜂保护利用中的作用,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阐述了观点。  相似文献   

8.
昆虫体内的共生微生物是一大类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一些小型原生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昆虫体内,具有参与昆虫体内合成氨基酸、维生素等小分子营养物质,分解纤维素等大分子化合物,以及降解杀虫剂和植物次生代谢物等作用。此外,也能间接调控宿主生物的免疫系统,从而阻断病原体的复制和传播。因此,在害虫防治和控制虫媒病毒传播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该文综述昆虫共生微生物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生物学功能、与宿主的作用机制、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机制以及在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及在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者对植物挥发性物质在功能和合成代谢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许多植物在被害虫侵袭后能够产生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可以趋避害虫或吸引害虫天敌以达到间接防治害虫的目的。其中,(E)-4,8-二甲基-1,3,7-壬三烯((E)-3,8-dimethyl-1,4,7-nonatriene,DMNT)和(E,E)-4,8,12-三甲基-1,3,7,11-十三碳四烯((E,E)-4,8,12-trimethyltrideca-1,3,7,11-tetraene,TMTT)在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这2种物质能够在植物受植食性昆虫侵害后诱导产生,并起到吸引相应的害虫天敌前来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作用。同时,它们还具有吸引授粉昆虫、诱导邻近植物防御反应和趋避害虫等功能。本文主要从这2种物质的发现、生态学功能、生物合成、研究展望与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综述近年来植物中DMNT和TMTT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与生殖隔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昆虫性信息素不仅已用于几十种农林害虫监测和虫情预报;而且已发展成为防治害虫的直接手段。 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雌雄个体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化学“语言”;是由性成熟的雌虫或雄虫分泌释放的微量化学物质,有人估计一头昆虫体内只含有微克级,甚至更少的量,这种物质能将同种异性昆虫诱来交尾,繁衍后代。然而在种类繁多的昆虫世界中,却很少发生不  相似文献   

11.
植物挥发物在寄生蜂的寄主栖息地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自然状态下,某些健康植物能释放对寄生蜂有吸引作用的挥发物。当植物受到植食性昆虫为害后,可引起植物的间接防御,即产生对一定种类寄生蜂具引诱作用的挥发物来保护自己。此外,害虫的产卵也能诱导部分植物产生引诱天敌的物质。对于植食性昆虫取食植物诱导的挥发物研究较深入,而其产卵对植物挥发物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综述近年国内外有关植物挥发物对寄生蜂寄主定位影响的研究概况,可望为害虫综合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非嗜食植物抽提物对菜粉蝶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泳红  刘光华  任立云 《江西植保》2003,26(2):62-64,61
本文对10个科I1种植物的茎叶进行抽提,测定抽提物对菜粉蝶成虫的产卵驱避作用,杀卵作用以及杀低龄幼虫的作用,并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作为评价指标米评价植物抽提物的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I刿,苍耳Xantgium sibiricum Patrin与红宝巾Bougainvillea glabra Choisy对成虫的产卵驱避作用明显,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27、0.192,即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7.3%、80.8%。  相似文献   

13.
当遭受植食性昆虫取食时, 植物会释放复杂和多样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虫害诱导的挥发物在调控植物与不同营养层昆虫群落相互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 邻近植物也能感知这种虫害诱导挥发物, 对可能即将到来的虫害威胁做出防御准备。获得防御准备的植物在受到虫害损伤时, 会立即启动相应的防御反应。为了应对植物的这种害虫防御策略, 某些昆虫可通过调控植物挥发物信号来传递“假信息”, 从而抑制相邻植物的防御反应。这种信息交流既可发生在同种植物之间, 也可发生在不同科属的植物之间。近年, 植物间的信息交流现象已得到广泛研究, 但相关的生化和分子机制及生态学意义尚不清楚。本文主要探讨了虫害诱导信息化合物介导的植物间交流类型、机制和生态学意义, 以及影响植物间交流的生物或非生物因子, 分析了利用植物间信息交流开展害虫绿色防控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Altai (also named Altay in China) Mountain Country (Mountain System) is a unique natural region,located on the border between different floristic regimes of the Boreal and ancient Mediterranean sub-kingdoms,wher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is actually limited. It is known to have sufficient endemic floral biodiversity in the Northern Asia. Many plants of Altai Mountain System need effective care and prop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for their survival and longer-term protection. Important Plant Area identified as the IUCN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specified criteria attract global attention for protection of floral biodiversity across the world. The records of 71 plant species from the Chinese Altai Mountains attributed to the criterion A and the dark conifer forests of Chinese Altai Mountains satisfied the criterion C,which may help qualify to fulfill the national obligation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5.
植物寄生线虫效应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植物寄生线虫是一类专性活体营养寄生物,在植物根部维管束细胞附近诱导形成取食位点,与植物形成稳定的寄生关系,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最终导致植物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为长期、有效地防控植物寄生线虫,对线虫寄生、致病机制及其与植物的相互作用模式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效应子在线虫整个寄生阶段中起着关键作用。近些年,线虫效应子的鉴定、功能、线虫效应子与植物相互作用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主要针对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模型、植物寄生线虫效应子鉴定、功能及线虫效应子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16.
蝗虫食性广,取食量大,对植物的破坏作用极大。植物不仅是蝗虫食物的直接来源,还为其提供栖息场所,对蝗虫个体行为和种群动态均有重要影响。植物挥发物和次生代谢物质对蝗虫的取食、求偶、繁殖、产卵行为和个体生长发育等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植被覆盖度能够直接影响蝗群的聚集度和迁移距离,同时蝗虫对产卵地的植被覆盖度也有严格要求,特别对蝗虫群集产卵行为影响明显。本文综述了植物对蝗虫行为及种群动态的影响,讨论了植被与蝗灾发生的关系,以期为蝗虫综合治理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Chemical nematicides such as methyl bromide have for decad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Their application is problematic because of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therefore methyl bromide was phased out in Europe in 2005. A possible alternative to synthetically derived nematicides is seen in the use of plants and/or their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ese plants could either be used as nematicidal green manure or as a source for nematicidal extract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1,2‐dehydro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As), a group of secondary plant metabolites found in hundreds of plant spec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on the performance of plant‐parasitic and free‐living nematodes. RESULTS: PAs induced nematicidal, ovicidal and repellent effects on different plant‐parasitic and free‐living nematodes. There was no conclusive ranking in toxicity for the different structural types of PAs tested. However, the effects were often more pronounced for the tertiary than for the oxidised form of PAs. Further, large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usceptibility of different nematode species to PAs. CONCLUSIONS: PAs do affect several performance parameters and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nematodes. Therefore, PA‐producing plants such as species of Crotalaria, Ageratum or Senecio might be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nematode management strategies. [Correction made here after initial online publication] Copyright © 2009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植物病毒病频发,严重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绝大多数植物病毒依赖媒介昆虫进行传播,而传播的关键是病毒如何突破昆虫的肠屏障、唾液腺屏障和卵屏障等多个生物屏障。植物病毒一方面利用其外壳蛋白或非结构蛋白突破媒介昆虫的中肠屏障和唾液腺屏障;另一方面则与昆虫体内卵黄原蛋白、共生菌以及精子表面蛋白发生特异性互作,促进病毒跨越卵障碍,最终实现病毒在昆虫体内复制。此外,植物病毒还能通过侵染寄主植物影响其防御性状,间接改变媒介昆虫生理及其行为反应,促进病毒在植物间的传播。该研究对植物病毒突破昆虫生物屏障的分子机制,以及植物病毒-植物-媒介昆虫互作对于病毒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阻断病毒传播的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