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爱青  陈蔚蓝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4):328-329,337
研究了播期、密度和施氮、磷、钾量与红麻产量关系,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最大,密度、施磷钾量次之。微机分析表明,夏麻每公顷产纤维3000~3750kg,其综合农艺措施的取值范围是:每公顷施纯氮186~196.5kg、P2O590~112.5kg、K2O183~225kg,定苗29.4~30.9万株/hm2,6月12~14日播种;对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研究表明,3750kg/hm2夏麻产量结构是:有效株19.5~25.5万/hm2,株高320~360cm,茎粗1.38~1.8cm,皮厚1.1~1.4mm;不同施氮方法以苗肥+旺长肥最理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川西平原水旱连作高产田作物群体生产力和复种模式。结果表明,麦稻两熟和麦稻秋玉米(或马铃薯)3熟制都可高产,产量分别为15217.5kg/hm ̄2,15740.25kg/hm ̄2和16557.0kg/hm ̄2。年光能利用率,经济产量分别为0.91%,0.94%和0.99%,生物产量分别为1.96%,2.29%和2.42%。每公顷产6000kg以上小麦群体最大叶面积系数为5.5~60,最高苗为692.65~769.12苗/m ̄2,经济系数为0.43~0.44。每公顷产9000kg以上水稻群体最大叶面积系数为7~8,最高苗为393.10~461.47苗/m ̄2,经济系数为0.48~0.49。在麦稻秋玉米中,每公顷产7500kg左右杂交水稻品种宜选用早熟类型,秋玉米提早育苗保证95~100天的生育期。秋马铃薯提前7~10天催芽,保证70天左右的生育期。  相似文献   

3.
对遗传工程稻1号进行了播期、播量、秧龄、密度及施氮量的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平均每公顷产9 000kg以上的综合农艺数学模型及其优化方案557套,其95%置信度的秧田播种量为150 ̄160.5kg/hm^2,秧龄为39.4 ̄40.8d,播种期为4月21日至23日,每公顷栽25.35 ̄27万穴,本田每公顷施氮113.85 ̄122.1kg。此方案经1994年8个示范点验证,每公顷产量为88  相似文献   

4.
脱毒马铃薯稻田春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江西农业学报》1999,11(4):25-29
对脱毒马铃薯稻田春季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措施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为种植密度> 多效唑喷施> 施肥量> 地膜覆盖> 施肥种类;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喷施多效唑和地膜覆盖处理分别较对照增产8.5% 和6.3% ;在不同栽培处理组合中,以种植密度60cm ×16cm 、用地膜覆盖、施用三元复合肥、每公顷施全N153.0 kg、P2O5 72.0kg、K2O225.0kg、在初蕾期喷施多效唑处理组合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玉米肥团育苗地膜覆盖,具有早播种,苗齐,苗壮,早熟,产量高等优点,每公顷比对照增产1425kg,增产33.5%;比露地玉米增产3075kg,增产103%。  相似文献   

6.
大麦新品种鄂大麦7号是我省育成的第一饲料大麦新品种。该品种为四棱皮麦,属春性。具有产量高,综合抗生好,适应性强,品质优,而迟播等特点,全生育期175d左右。每公顷成穗600万,每穗实粒数40粒,千粒重32g,株高90cm。,1995-1996年两年省区平均每化顷产量达6674.3kg,比对照鄂皮2号增产19.6%。在省内外试种示范,一般每公顷产量4875.0kg,比对照增15.0%;高产地区每公顷  相似文献   

7.
根据平衡施肥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皖杂40 在江淮丘陵地区双膜简化栽培的条件下,钾肥增产作用最大,氮磷钾配合施用才能获得高产。当每公顷施用 N 237.6 kg、 P2 O5 47.55 kg、 K2 O 214.54kg 时,可达最高产量,为1 639.50kg/hm 2;当每公顷施用 N 230.7 kg、 P2 O5 68.55 kg、 K2 O 170.1 kg 时,可达最佳经济效益,为19 625.70 元/hm 2。  相似文献   

8.
皖豆15(辐系19)早熟、稳产、抗逆性强、耐早播,产量3000~3750kg/hm2。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0cm左右,百粒重30g,精蛋白含量46.5%,粗脂肪含量20.53%。适应范围广,可在沿淮、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适宜播期6月上、中旬,最佳播期6月5日前。密度每公顷以22.5万株苗为好。  相似文献   

9.
长白Song木在平原地区栽培成功后第一次做了密度、施肥试验,初步得出了如下结论:在平原地区可以栽培,且比较耐密栽,平均每平主米2~5.76株密度下生长良好。在此密度下嫩苗生产量为0.536~0.68kg/m2之间,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产的趋势。表面追肥结果,肥效最好的是磷酸二铵,比对照增产38.9%,其次为硝酸铵,增产29.6%,三复合肥和尿素各增产19.7%和15.5%。  相似文献   

10.
经与对照(全明星)、母本(群星)连续2年露地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6-1始收期较对照及母本早6d;早期产量占总产量的43.5%~46.3%,显著高于对照及母本;最大果重40~42g,平均果重14.5~16.2g,平均每公顷产量20520~20715kg,较对照增产9%~11%,较母本增产11%~22%;且早熟、丰产、抗旱力极强。56-2始收期较56-1早2d;早期产量占总产量的52.7%~54.1%;最大果重42.2~43.5g,平均果重17.5~18.1g,平均每公顷产量19080~19230kg;且大果率高、极早熟、结果期集中、品质极佳  相似文献   

11.
经1987~1991年5年协作研究,提出闽紫1~4号每公顷产种子750kg以上配套技术,(1)适期适量播种,闽紫1号9月5日至11月5日,闽紫3号9月15日至10月25日,闽紫2号,闽紫4号9月15日至11月5日播种,在与前作不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可适当早播,每公顷用种15~22.5kg,(2)用稀土,钼酸铵0.05%浓度浸种24h,伸长至初花期喷200~450μg/g多效唑,并在初花期用0.2%~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析了皖南19氮素和密度7500kg/hm^2的产量效应,得出综合效应方程,结果表明:氮素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增加公顷穗数,但两者加都会使千粒重下降,达到最高产量7954kg/hm^2时的施氮量是270kg/hm^2,密度是172万/hm^2苗,这时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每公顷540.9万穗,每穗44粒,  相似文献   

13.
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密度是首要因子,高肥旱平地货产量要达到12t,密度应为7万-7.5万/hm^2,应施碳铵600-750kg/hm^2,并配施磷肥0.9-1.2t/hm^2;一般旱地公倾要达到10.5t产量,应主攻特殊性理和粒重,公顷密度为4.5-5万,施碳铵1.2-1.5t,配施磷肥750kg。  相似文献   

14.
福薯3282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育成的甘薯福薯3282品种,其插植密度与施肥量、施肥方法经正交试验结果,获得优化的配套栽培技术方案为:每公顷插植60000株,施氮素97.5kg、钾素262.5kg、氮肥基追各半分配。  相似文献   

15.
在地膜覆盖条件下,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玉米产量和效益的施氮量、施磷量、施氮肥时期和种植密度四项农艺措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疆灰漠土上,施氮量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种植密度和施磷量,施氮期对肥料效益和产量有明显的作用。通过建立二元二次施肥、密度效应方程模型,最高经济施肥量氮为343.4kg/hm2,五氧化二磷121.5kg/hm2,氮磷比为1∶0.35,种植密度为78450株/hm2,氮肥施肥时期为60%底施,40%12叶追施或一次性底施,此时可达到最高经济产量14602.5kg/hm2,扣除施肥成本,每公顷玉米收入为11056.8元。  相似文献   

16.
湘杂棉3号在长江下游地区的适宜密度与施肥水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中游(湖北、湖南等)地区的种植密度一般在1.8万株/hm^2以下,为探索其在长江下游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施氮水平.于2005年在扬州进行了不同密度与不同施氮水平对产量构成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密度水平下,每公顷2.4万株的比1.8万株的增产11.88%,增产极显著;在三种施氮量水平下,以每公顷465kg的产量最高,345kg的产量次之,分别比225kg的增产21.22%和18.3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每公顷465kg和34.5kg两水平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最佳处理组合为每公顷密度2.4万株、施氮量34.5kg.其籽棉产量为4203.2kg,说明湘杂棉3号在长江下游种植应适当增加密度和施氮量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五因素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得出渭北旱塬甘蓝型油菜在播期、密度、氮肥、磷肥、多效唑5因素作用下,公顷产量超过2250kg是最佳农艺方案:播期为9月6日-9月8日,密度为20.91-23.10万株/hm^2纯氮193.4-242.1kg/hm^2,纯磷122.1-159.4kg/hm^2,多效唑喷施浓度51.4-76.4mg/kg5个因子对产量影响大小的次序,播期〉磷肥〉氮肥〉多效唑〉密度;投入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均匀设计,研究了氮磷钾肥与络氨铜配施对抗虫棉产量、纤维品质及主茎叶氮磷钾铜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氨磷钾肥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肥铜配施有利于皮棉产量、纤维整齐及度及纤维伸长率的提高,并能提高主茎叶的磷素含量,磷氮比及磷素吸收量。采用频数分析法,模拟出本地上等肥力水平条件下,具有95%置信度每公顷产皮棉1500kg以上的优化方案是:每公顷施N302.20~358.45kg,P2O5 120.88~1  相似文献   

19.
针对脱毒甘薯原原种特殊的生长环境,研究了氮肥、栽培密度2因素与脱毒甘薯原原种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栽插鲁薯7号快繁试管苗6.75万株,施纯氮15kg,产量可达8692kg/hm^2,最大叶面积到达时间较同品种未脱毒甘薯提前5-10d;针对脱毒甘薯营养生长期长,块根膨大期短的特点,提出了控制氮肥的用量,适当增加栽插密度以提高甘薯单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滇中地区优质烟产量,质量综合效应及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针对滇中地区优质烟生产实际,采用二次饱和D-优化设计,在滇中水旱轮作条件下研究了移栽期,施肥量,留叶数三个因子对烤烟产量,质量的主要效应和互作效应,建立了大田生育期,每公顷产量,上等烟比例,平均单叶重,烟碱含量和糖/碱6个指标与三因子的回归数学模型;并在8000个方案中进行模型最优化解选出39个方案供大面积生产应用,即移栽期5月10~15日,每公顷施氮量105~153kg,每株留叶数1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