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袋栽杏鲍菇覆土方法对比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杏鲍菇三种覆土栽培方法的研究表明:在出菇前脱袋覆土生物转化率最高,出三潮菇后再脱袋床式覆土效果次之,而不脱袋,不覆土生物转化率最低。  相似文献   

2.
杨大林 《蔬菜》2003,(11):26-26
平菇袋栽时,培养料的含水量一般以调为65 %左右为宜,此种标准的含水量可满足菌丝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但进入出菇期后,因菌丝生长阶段已消耗掉一定水分,同时空气蒸发也消耗掉部分水分,使得出菇时料内水分已降低不少,只可勉强供给头潮菇生长之所需。但头潮菇采收后,培养料内的水分已被子实体生长时大量消耗,加上是塑料袋袋栽,平时的水分管理根本无法补充到料内去,如不及时向料内补充水分,二潮菇的养分积累和原基分化将严重受阻,长出的菇体菌盖小而薄,菌柄细而长,枯燥无光泽,产量与质量大幅下降。实践证明,平菇产量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关键因素在…  相似文献   

3.
我地每年有成千上万袋金针菇下床废料,被当农家肥处理掉。笔者从平菇筒料埋袋再出菇中得到启发,对金针菇已出过三潮菇的菌袋进行脱袋埋料出菇试验,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袋栽金针菇在南平市发展很快,现已成为乡村农民的一条致富门路.由于金针菇栽培管理要求较高,特别是子实体发育对水分要求十分敏感,此期的水分管理是取得高产优质的关键.现将笔者几年来摸索出来的按子实体生长的不同时期和出菇潮次采取"保、降、促、补、浸"的水分管理方法,与同行们进行交流.(一)保当菌丝发到袋底后,立即开袋搔菌,耙去老菌皮,盖湿报纸或地膜进行保湿催蕾.用报纸覆盖的,喷水应少量多次(每天3~4次),以保持报纸湿润为宜;用地膜盖的,可向地面和空间喷水,保持  相似文献   

5.
冷剑 《食用菌》1992,14(5):33-34
袋栽平菇收2~3潮菇后的菌袋,料内养分还未耗尽,尚有潜力可挖,我校从1989年4月起,对袋栽平菇脱袋后再高产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袋栽平菇2潮后菌棒失水干缩,能否补水成为限制出菇的主要因子。脱袋覆土成了补水兼顾补养的优良措施,方法主要有畦式覆土法和泥菌墙法,为了弄清两者优劣以便更好地指导平菇生产,特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畦式覆土法更易于补水、补养,不仅管理方便,而且出菇潮次多、转潮快、出菇商品性高、生物转化率大。相比之下,泥菌墙法在补水、补养上不易使上下层均匀,在上层已显缺水时,下层还在水渍状态,且平菇易污染泥水而导致品质下降。另外,泥茵墙法中平菇转潮慢,生物转化率小,容易积温。平菇2潮后菌棒畦式覆土栽培法是获得高产的优选措施。  相似文献   

7.
结合多年袋栽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经验,从品种选择、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加工及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出适合华北地区的白色金针菇高效栽培技术,为实现白金针菇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袋栽平菇一般出完第三潮菇后的栽培料都已干缩,不再出菇,因此作为废料被处理掉。为了提高平菇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我们于1990年将其废料进行脱袋浸水后覆盖湿的阔叶树锯末进行栽培试验,30天后出菇,生物转化率提高24.0%~33.4%。 (一)试验材料 平菇中蔬10号,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阔叶树锯末,2.5%溴氰菊酯乳浊,50%多菌灵粉剂,石灰,石膏,出完第三潮菇的菌袋。 (二)试验方法 把出完第三潮菇的菌袋脱去,将菌块置于水中浸泡24小时。在阔叶树的锯末中加1%的石膏、2%的石灰、0.2%的多菌灵、0.1%的溴氰菊  相似文献   

9.
<正>金针菇营养极其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是很好的保健食品,深受人们喜爱。工厂化袋栽金针菇,就是使用工厂化厂房、设备和技术人为创造条件,满足金针菇生长要求,实现周年栽培,获得优质、高产金针菇商品。江西章贡区及其周边拥有多家工厂化栽培金针菇企业,生产规模在2~6 t/d。现将工厂化袋栽金针菇技术与管理要点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在赣州市当地,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主栽品种有福建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培育的金针菇8903、8904品种。8903品种菇蕾  相似文献   

10.
袋栽白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瓶栽模式工厂化生产白金针菇相比,袋栽模式能有效节省投资成本。为“金针菇冷房栽培出菇房设计”姊妹篇,是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工厂化厂房,配套规范的管理技术,生产出高产优质的白金针菇产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甘蔗光降解地膜在湛江蔗区的增产效应及其降解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蔗光降解地膜在湛江蔗区推广的增产效果及地膜残留状况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使用光降解地膜完全代替普通地膜,不会影响甘蔗苗期生长和产量;光降解地膜当年的残膜减少量在7.58%-16.77%;连续多年使用光降解地膜的蔗田地膜残留量明显低于普通地膜,且光降解地膜残留与盖膜次数呈显著负相关。在湛江冬春季,光降解地膜残膜露光1个月后就开始光降解,露光2个月后就基本破碎。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田地膜覆盖种植的避蚜与药剂治蚜二者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的避蚜效果优于苗期2-3次工经剂治蚜的效果,但二者均不能完全控制整个生长期内的蚜害;地膜覆盖加上9月下旬与10月中旬两次用药或全生长期内5次用可更有效地控制蚜害。  相似文献   

13.
以金鸡心黄皮为试材,研究了遮阴及地膜覆盖处理对黄皮果实品质与果实表面温湿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阴雨天气下,遮阴及遮阴+地膜覆盖处理的果实表面日平均湿度低;晴天天气下,地膜覆盖处理及对照果实表面的日平均温度高,昼夜温差大,阴雨及晴天天气下温度变化、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膜覆盖提高了果实品质,遮阴及遮阴+地膜覆盖降低了果实好果率。  相似文献   

14.
套袋对苹果果皮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10年生寒富苹果为试材,进行了不同的套袋(反光膜袋、双层纸袋、塑膜袋)处理,以不套袋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微域环境下寒富苹果果皮的外观特征和解剖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套反光膜袋能明显提高果实的光洁度,改善果实的着色,果点不明显;套双层纸袋的次之;套塑膜袋和不套袋果实光洁度差,着色过浓,果点多且大,果面粗糙,不利于生产优质果;套不同类型的果袋,果皮解剖结构差异明显,套反光膜袋,角质层变薄,角质层光滑均匀度好,个别处有“V”型凹陷,表皮细胞变大,形状近圆形;套双层纸袋和塑膜袋,角质层均变厚,有较深的“V”型凹陷,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不套袋果,角质层较均匀光滑,表皮细胞狭长且小。另外,套袋后,果实的表皮细胞变大且细胞壁变厚,改变了表皮细胞的排列方式,减少了表皮细胞层数,降低了机械组织的厚度及层数。  相似文献   

15.
以不套袋‘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 Yü‘Korla Xiangli’)果实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套紫色塑料膜袋和单层白色纸袋(NK-15 小林袋)对果实可溶性糖、有机酸和香气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果实套紫色塑料膜袋后糖组分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套单层白色纸袋后蔗糖和山梨醇含量显著减少(P < 0.05),而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变化不显著;(2)果实套紫色塑料膜袋后苹果酸含量显著减少(P <0.05),套单层白色纸袋后柠檬酸含量显著升高(P < 0.05),而莽草酸、草酸和奎尼酸含量在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变化;(3)不同处理之间香气物质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套袋果实香气物质总含量低于对照,种类有所减少,特别是“果香型”的酯类化合物明显受到抑制。研究认为,套袋不利于果实整体风味的形成,但紫色塑料膜袋对果实风味物质的负面影响比单层白色纸袋小,结合成本、工效等因素考虑,建议在香梨套袋栽培中优先选择紫色塑料膜袋。  相似文献   

16.
冬瓜地膜覆盖栽培过程中有多个关键技术点,例如播种前营养土的配制、浸种催芽、定植后的水肥和温度管理等,本文从品种选择、栽培季节、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七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冬瓜地膜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冬瓜的高产优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常温贮藏条件下两种包装对干椒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常用的两种包装材料在常温贮藏条件下,干椒外观品质和干椒色泽、辣(气)味、脆度、水分含量、辣椒素含量、含油率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编织袋常温贮藏干椒,贮藏时间短于6个月,且品质变化快;而采用塑料袋常温贮藏干椒,贮藏时间可达12个月,且品质变化慢。采用编织袋和塑料袋常温贮藏干椒,都会引起干椒辣椒素和含油率的下降,但采用编织袋贮藏的干椒下降幅度比塑料袋大。采用编织袋常温贮藏的干椒,水分含量变化幅度大,明显高于采用塑料袋常温贮藏的干椒,且干椒霉变速度快。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新植甘蔗采用光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不同覆盖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地膜全膜覆盖较半膜覆盖与不盖膜具有较好的增温保湿作用,农艺性状表现较好,增产增糖效果明显.全膜覆盖平均蔗茎产量10595kg/667m2,较半膜覆盖增产1748 kg/667m2、增19.8%,差异达5%显著水平;较不盖膜增产2650 kg/667m2、增33.4%,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试验实施90d未发现光降解膜降解破口迹象,降解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有色膜覆盖对姜叶片色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瑞华  战琨友  徐坤 《园艺学报》2007,34(6):1465-1470
在姜幼苗期分别采用绿色膜、红色膜和蓝色膜进行覆盖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全生育期内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但不同处理在不同生育期的效果不同,幼苗期覆膜条件下,以蓝膜处理较高,红膜处理较低,绿膜与蓝膜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旺盛生长期撤膜后,绿膜处理逐渐较高,蓝膜处理次之,红膜处理仍较低。姜全生育期内叶片的光合速率始终以绿膜处理较高,红膜处理次之,蓝膜处理较低,但均显著高于对照,7月19日幼苗期覆膜条件下,其11时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8.0%、16.3%和8.9%;9月8日旺盛生长期撤膜后,11时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1.3%、12.5%和5.9%。此外,有色膜覆盖可创造较好的温光环境,减轻光合午休,但未改变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