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云南农业》2010,(3):18-18
<正>喷灌的形式很多,其优缺点也就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用得较多的有以下几种:1管道式喷灌管道式喷灌是指以各级管道为主体组成的喷灌系统,按照可移动的程度,可分成固定式、移动式和半固定式三种。1)固定管道式喷灌。它由水源、水泵、管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优化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水利工程中试算、喷灌设备干管布置、土工实验中非线性曲线拟合应变软化模型以及施工组织设计中堰高和隧洞直径优化计算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水利工程的设计与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水力学原理,分析了明渠渗透的分布规律,导出了明渠水深(y)与渗透速度(u)、渗透流量(Q)、渗流比率(μ)的关系式,探讨了明渠防渗衬砌的水力多功能性与经济合理性,据此,提出了明渠“非一致性衬砌”的设计概念及其相应的水力计算方法,为经济合理的设计输水明渠衬砌工程,提供了水力计算依据,并给出了“非一致性衬砌”水力计算示例.  相似文献   

4.
一、滴灌工艺流程和管道布置滴灌系统由水源工程、首部枢纽、输水管道和田间滴灌系统4部分组成。水源通过潜水泵进入首部装置,然后通过施肥罐、过滤器、调节阀后进入输水管道,再通过干管、分干管及支管进入田间系统的滴灌带内,然后均匀地滴入土壤之中。在管道布置上,干管、分干管一般用PVC管,埋入地下,支管选用PE管,布置在地上,田间滴管带与支管垂直布置在田间。滴管带与作物垄上平行,并隔  相似文献   

5.
膜下多孔管喷灌,可节水、省工、省地,设备投资小,安装简易,便于维修管理,可降低大棚内的空气湿度,能延缓和减轻黄瓜病害发生,是目前大棚黄瓜较好的灌水方式,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膜下多孔管喷灌,就是通过管道系统将低压灌溉水(以自来水作灌溉水源可不必加压)输送到多孔管灌水带中,灌水带沿畦长方向布置在畦面上,上面覆盖地膜。灌水时在0.2—0.3公斤/厘米~2的工作压力下,水从出水孔中喷射到地膜上,反弹落入作物根际附近的土壤中,被作物吸收利用。下面仅就其布置、安装及管理中的有关问题作一介绍。一、膜下多孔管喷灌系统的组成膜下多孔管喷灌系统通常由水源(井水、河水或自来水)、水泵、过滤器、输水管道、灌水带、水表、闸阀及连接配件组成。输水管道分干管和支管两级。干管为内径40或50毫米、支管为内径25或40毫米的硬质塑料软管,可据灌溉面积、灌水量的大小选用。灌水带为内径25毫米的薄壁多孔软带管。过滤器是灌水系  相似文献   

6.
陈志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750-1752
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喷灌系统,要求既满足灌溉需要又不影响中药材收获对象的产量和质量。结合中药材喷灌工程实例,阐述了管道布置、喷头选择、喷头间距和支管间距的确定、主管与支管的管径计算、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喷灌强度计算、水泵选配等喷灌设计方法以及开挖管道沟、安装管道和立杆、安装水泵和控制系统、安装喷头等施工过程和注意事项,全部设计安装过程为大面积生产基地的基础农业设施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如何搞好坡地喷灌系统的布置是发展山区、半山区节水灌溉的主攻方向。在坡地上布置喷灌系统比平地上布置要复杂得多,除考虑水源灌区位置外还应抓住地形这一主要矛盾。本文根据地形特点简述了喷灌系统的组成及其布置原则,探讨了坡地喷灌的具体规划布置与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72.如何进行保护地内滴灌系统的水力学计算? 滴灌系统水力学计算是滴灌系统设计的中心内容,其目的在于求出各级管道直径的大小及所需水源水压。计算步骤是根据管路布置从下游到上游,先计算毛管和滴头,然后计算支管和主干管。  相似文献   

9.
以N市B节水园区土地整理为例,介绍了节水园区土地整理中的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方法和相关水力计算,主要包括选定提水灌溉与管道灌溉结合的灌溉方式,沟道排水;确定微喷灌系统,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初步设计和相关水力计算。从而在土地整理中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整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一、不同灌溉方式工程模式 1.滴灌 用干管和滴灌管网输水,田间灌水模式采用支管轮灌. 2.喷灌 用干管和喷灌管网输水,田间工程采用半固定人工移管式. 3.地面灌 用传统干、支、斗、农、毛五级渠网输水,其中干支斗农四级为固定砼防渗渠道,毛渠为每年建、平的临时土渠,采用沟畦灌方式灌水. 二、不同灌溉方式建设投资分析  相似文献   

11.
ZY-2型喷头水力性能及喷头组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大试区,对ZY-2型喷头组成的半固定式喷灌系统进行了实喷测试。结果表明:在喷头工作压力为298m,喷水量为279m3/h的条件下,组合喷灌强度为0167mm/min,距喷头165m处(最大喷水区)的打击强度为28mm,组合均匀性系数为0858,均符合喷灌技术要求,效果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喷灌强度及打击强度对不同作物种类、不同生长期的影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研究喷头的组合形式和移动轨迹作先期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溉方式对香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滴灌、漫灌、微喷灌3种灌溉方式对香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蕉产量以微喷灌处理最高,分别比漫灌和滴灌处理增产2.3%和4.3%;漫灌处理的香蕉总糖、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高于滴灌和微喷灌处理,微喷灌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滴灌处理;可食率以微喷灌处理最高,漫灌处理最低,3种灌溉方式之间差异均显著;干物质含量以微喷灌处理最高,滴灌处理最低,二者间差异显著。在香蕉约100d的生长期内,微喷灌处理的用水量比漫灌少约19%。综合来看,在3种灌溉方式中,微喷灌是在最适宜于香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研究节水灌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的影响。[方法]2012年在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设计了滴灌、喷灌、漫灌大田试验,并调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的作物生长高度、叶面积指数、株子粒重等指标。[结果]滴灌条件下生物量高于喷灌和漫灌,拔节时差异最明显,滴灌比喷灌重48%、比漫灌重109%;滴灌叶面积指数最高,喷灌次之;在成熟期,滴灌、喷灌株高均较漫灌高22em;滴灌和喷灌百粒重分别重于漫灌11.88%、9.95%;滴灌、喷灌株子粒重分别重于漫灌24.8%、21.1%;滴灌理论产量大于喷灌22.59%,大于漫灌35.62%,喷灌大于漫灌10.63%;滴灌实际产量大于喷灌1.68%,大于漫灌6.52%,喷灌大于漫灌4.76%。[结论]3种灌溉技术条件下,滴灌效果最好,喷灌次之。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现状,提出了配套的机械化农业节水技术,主要包括以机械化秸秆就地粉碎还田技术、机械化秸秆覆盖技术、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和机械化耕作保墒技术为主的机械化蓄水保墒技术体系及以机械化地面灌溉、喷灌和滴灌为主的机械化灌溉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已有方形喷洒域喷头存在喷灌均匀系数低、方形程度差、转动过程精度不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方形喷洒的新型喷灌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控制模块、工作模块和喷头组成;通过滚子与空间凸轮的接触,调节喷头仰角,改变射程,实现方形区域的喷洒;采用单片机控制装置的旋转速度,以提高喷灌均匀度.在工作压力0.20 MPa、流量1.30 ...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的节水潜力,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了1995—2020年有关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的文献发文量、被引量、高影响力期刊、作者、研究单位、高频词、试验站点,以分析其研究态势,并利用CiteSpace进行了可视化与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了该模式中高灌溉需水量作物冬小麦的关键节水技术,包括了工程节水技术(喷灌、滴灌、微喷灌)、生物节水技术(品种选育)与典型农艺节水技术(优化灌溉制度)等,系统分析了各节水技术对冬小麦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的相关发文量在近年来呈明显增加趋势,发展态势良好,但同时缺乏高被引论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发文数量排在前三位,分别占总发文数的27%、10%和10%,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活跃度;2)从高频词来看,该领域主要聚焦于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光合特性、生长特性、模型模拟等。但相关领域也存在问题,如主要作者、一些研究机构间合作不够密切,田间实验站点分布不均匀且缺少长期稳定的定位观测试验等;3)对于高灌溉需水量作物冬小麦的文献计量研究表明,喷灌、滴灌、微喷灌、选用抗旱节水品种等技术,可降低田间耗水量7%~13%、产量不同程度增加2%~1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约5%~28%。优化灌溉制度,减少灌溉次数,且根据不同降水年型保证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需水,可降低田间耗水9%~25%,产量降低2%~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约6%~9%。综上,为进一步保证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安全,应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作为一个整体来充分考虑周年的水分利用,合理优化周年的灌溉制度,构建整合配套的农艺节水技术体系和灌溉设备与技术。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节水灌溉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马铃薯节水灌溉有效模式,研究了沟灌、滴灌、喷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水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水量和高水量喷灌的产量和商品率最高,滴灌节水效果最好,隔行膜下沟灌、交替隔行沟灌虽与常规沟灌相比有一定的节水效果,但马铃薯商品性和产量明显下降。总体比较,在中原二季作地区,喷灌在保证马铃薯高产、高商品率的情况下,还能达到明显的节水效果,是较理想的高效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研究在喷灌条件下水稻光合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以水稻品种节3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WUE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喷灌、漫灌方式下,水稻叶片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率间差异呈极显著水平,水分利用效率呈不显著水平.[结论]从节水角度来讲,喷灌比常规灌溉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