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入燕麦DNA的小麦变异后代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将燕麦Avena sativa L.总DNA导入宁春4号小麦中,对供体、受体及D5代的变异株系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发现部分变异后代的叶绿素含量发生了变化,表现类似于供体。表明燕麦的DNA片段已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小麦,并引起生理性状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花粉管通道介导玉米总DNA导入小麦D1代的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介导玉米总DNA导入4个小麦品种(系)"9411"、"955159"、"96266"和鲁麦21中,并对转基因D1代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鲁麦21和"96266"的转基因D1代株高、穗长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9411"、"955159"、"96266"的转基因D1代的旗叶叶长和叶面积均达极显著水平;在"9411"的转基因D1代中,出现无芒变异的植株占20%左右;在"9411"的转基因D1代中,也发现了穗型与抗病性同时发生变异的植株.  相似文献   

3.
冻害胁迫对小麦叶片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田冬季冻害条件下,幼穗发育不同阶段的小麦叶片内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Pro)、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等抗寒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冻害胁迫期间,植株幼穗发育进程快(播期较早)、且受冻害较重的豫麦34号和郑麦9023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幼穗发育进程慢(播期较晚)、受冻害较轻的品种豫农949和偃展4110,表明其适宜作为胁迫过程中小麦抗冻性的鉴定指标。冻害胁迫期间,4个小麦品种不同幼穗发育植株的叶片内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均比寒流来临之前增幅大,幼穗发育进程快且受冻害较重的豫麦34号和郑麦9023品种,这2种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幼穗发育进程慢、受冻较轻的豫农949和偃展4110,推测这2种物质不宜作为小麦抗冻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以 1 3个小麦品种 (品系 )的植株体为受体材料 ,用花粉管通道及子房注射法进行了硫氧还蛋白反义基因 (Anti TrxS)的遗传转化。花粉管通道法共处理小花 2 0 36朵 ,收获T0 种子1 61 6粒 ,结实率为 79.4% ,将T0 种子大田点播成株行 ,T1 共出苗 1 42 4棵 ,出苗率为 88.1 %。对T1 苗按品种和处理组合的方式进行抽样检测 ,抽样株系取 1 0个单株分别提取叶片基因组DNA ,然后将单株叶片DNA等量混合 ,进行株系基因组DNA的PCR检测。检测结果为 30个株系中有 1 6个株系呈阳性反应。子房注射法共转化豫麦 49号、豫麦 70号、豫麦 1 8号、郑新 991、95 5 1 9五个小麦品种 (品系 )的小花 1 2 0 6朵 ,收获种子 89粒 ,结实率为 7.4% ,T1 共出苗 41棵 ,出苗率为 46.1 %。  相似文献   

5.
选用了4个不同穗型的小麦品种,研究了灌浆过程中烘干与风干的植株和子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单茎干重和茎鞘叶干重变化呈直线趋势,但灌浆28 d后植株干重的增加较慢.烘干和风干条件下单茎干重差异表现为中穗大粒型品种平安7号>多穗型豫农202>大穗型郯麦98>中穗型淮麦20.灌浆期间茎鞘叶的日转移量表现为郯麦98>淮麦20>豫农202>平安7号.子粒灌浆都呈现了“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其增长趋势.烘干处理的子粒千粒重要高于风干处理的,但到灌浆28 d后,二者差异很小,烘干和风干千粒重差异表现为豫农202>郯麦98>平安7号>淮麦20.不同类型品种表现出不同的灌浆特点和干物质转移特征.  相似文献   

6.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燕麦DNA导入普通小麦中,通过连续选择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燕麦DNA已导入小麦中,并得到很好表达,而且在D1代就产生了明显的性状变异,D2,D3代趋于稳定,到D5代获得了抗条锈病且性状得到了改良的新的变异品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裂区试验研究了追肥时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追肥时期对豫农202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影响较小,均不显著;种植密度则影响较大,除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外,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同的肥力条件下,各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较...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养分高效且稳定性好的小麦基因型材料,对连续多年(1991-2001)的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氮钾配施(NK)、磷钾配施(PK)、氮磷钾配施(NPK)6种施肥处理下的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构成在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及变异系数(CV)均受施肥方式影响,缺素施肥处理(N、NP、NK、PK)中豫麦13亲缘系、临汾7203、郑州941以及豫麦47群体穗数、穗粒数在年际间变化较大;NPK处理中临汾7203、郑州941群体穗数及豫麦47穗粒数在年际间变化依然较大;各基因型小麦的千粒重在6种施肥处理中年际间变化均较大。6种施肥处理中临汾7203、郑州941以及豫麦47群体穗数CV较小,而豫麦13亲缘系、郑麦9023则在NPK处理中CV较小;缺素施肥处理中各基因型小麦穗粒数CV均较大;千粒重CV仅有临汾7203的NP处理、豫麦47的NK处理和郑麦9023的CK、NP、NPK处理略高,其他基因型小麦较小。除亲缘系豫麦13和郑州8998外,其他基因型小麦年际间产量变化趋势在6种施肥处理中相近,且均在施氮肥处理中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花粉管通道将燕麦总DNA导入宁夏主栽品种宁春4号小麦,对导入后代中筛选到的部分变异品系进行幼穗分化发育特性观察发现,小麦幼穗发育进程与植株外部营养器官的发育有一定的相关性.变异品系的幼穗分化发育过程与宁春4号小麦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单棱期变异品系持续时间短于受体;二棱期和雌雄蕊分化期变异品系的持续时间长于受体;药隔期各变异品系持续时间不一致.幼穗分化的特点显示变异品系具有形成大穗多小穗的可能.方差分析表明,变异品系与受体在穗长、结实小穗数和主穗粒数上均有差异.幼穗分化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可能与燕麦DNA的导入有关.  相似文献   

10.
1育种目标的确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省农作物种植制度已基本实现了小麦一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和甘薯等)两熟制方式。小麦生产对小麦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集中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其一,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和灌溉条件的逐步改善,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也不断提高,主要是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两方面,抗倒伏能力也提高。20世纪80年代推广的半矮秆主导品种中,多粒者千粒重不高(如豫麦2号、百农3217、宛7107等),大粒者籽粒少(如偃师4号),大穗多粒大籽者秆太高易倒伏(如豫麦10号)。其二,高水肥条件下小麦中后期群体内潮湿郁蔽,白粉病和纹枯病较易发生,要求小麦品种在抗锈病的同时还要求抗白粉病和纹枯病的能力较强。80年代河南省推广的早熟高产主导品种百农3217和豫麦13号均感白粉病,豫麦16号抗寒力差且后期叶枯病较重。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培育向日葵育种新材料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氯仿-异戊醇-RNA酶法,从菊芋、罗马尼亚向日葵幼叶中提取总DNA,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和子房注射法导入向日葵品种“吉农92-1”、“吉农92-5”中,发现D1代及D2代在植株形态、种皮色、百粒重、好粒大小等性状上出现了新的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12.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不同年度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年度不同品种病情指数与千粒重相关程度达极显著水平(r=0.897 7**),病情指数越高,千粒重下降越多;反之则越少.相同品种不同年度病情指数与千粒重相关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豫麦49、豫麦57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 2和0.963 5);2个品种不同年度千粒重减少率(y)与病情指数(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8566x-5.398 4和y=2.234 2x-6.265 2.  相似文献   

13.
豫麦 6 6号 (兰考 90 6 )是一个典型的大穗、多粒、竖叶、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近几年的栽培经验 ,其合理产量结构为 :亩成穗 30~ 35万 ,穗粒数 5 0~ 5 5粒 ,千粒重 40 g以上 ,产量 5 5 0~ 6 5 0kg/亩 ,高产达 70 0kg/亩 以上。由于该品种是一个崭新的小麦新类型 ,所以 ,在栽培措施及管理上有别于其他品种。为使豫麦 6 6号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针对该品种特征特性 ,提出以下春季管理意见。1 及早进行春季管理即早施肥、早浇水。豫麦 6 6号分蘖力虽强 ,但其成穗率较低 ,在大播量、高群体的情…  相似文献   

14.
郑丰5号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2006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6015。该品种具有高产抗倒、千粒重高、抗冻抗病、适应性广、灌浆快、落黄好、商品性好等优良特性,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品种。现将其种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特征特性郑丰5号属半冬性多穗型品种,幼苗直立,苗势壮,叶细长,抗寒性较好,起身快,抽穗早。植株分蘖力强,成穗率  相似文献   

15.
豫麦 5 6号 (原郑优 6号 )是郑州市农科所以郑州 891×周麦 8836为母本 ,以冀麦 5 418为父本 ,采用有性杂交方法 ,经定向选择而成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 1999年 9月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定名为豫麦 5 6号。 2 0 0 1年经河南省专家组鉴定 ,认定为高产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1 特征特性1.1 植物学性状豫麦 5 6号属弱春性 ,中大穗型 ,中晚熟优质高产品种。全生育期 2 2 3d。幼苗半直立、分蘖、成穗率中等 ,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株高 75~ 80cm ,株形紧凑 ,穗下节长 ,穗层整齐 ,旗叶宽大上冲 ,叶色深绿 ,后期灌浆快 ,千粒重较高 ,约 …  相似文献   

16.
以豫麦50(弱筋)和豫麦49(中筋)两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沙薄地大田条件下追施硫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硫可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显著增加子粒产量;子粒硬度增加、出粉率提高,面团吸水率增加、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弱化度增加,灰分、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下降。从协调小麦产量与品质的角度出发,以少量追硫效果为好,弱筋小麦豫麦50的适宜追硫量为22.5kg/hm2,中筋小麦豫麦49的适宜追硫量为45.0kg/hm2。  相似文献   

17.
以黑麦、硬粒小麦、小黑麦、普通小麦(中国春和豫麦18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杂交组合F1及其与亲本间株高、穗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芒的形状等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F1间各个性状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以中国春×黑麦的F1株高最高(152.0cm),分蘖数最多(49个);以小黑麦×豫麦18号的F1植株穗长最长(13.3cm)、小穗数和穗粒数最多(分别为34.4和76.4);以硬粒小麦×小黑麦的F1千粒重最高(43.3g)。3个组合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而硬粒小麦×小黑麦的F1各个性状表现为负向杂种优势,说明小麦不同杂交组合F1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糯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5个糯小麦品系为母本,7个推广品种为父本,采用p×q杂交设计,研究了株高、主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和单株粒重8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存在明显差异,8个农艺性状由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作用,但除结实小穗数外,其他7个农艺性状均以加性效应为主;糯小麦品系宁W0065的植株矮化和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最好,TH具有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单穗粒重的作用;杂交组合H9908×扬麦158、H9908×苏麦6号和宁W0065×豫麦50表现株高适中、结实小穗数与每穗粒数多以及粒重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抗白粉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品系99/2439中分离到1个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TaLRK。为了研究TaLRK基因对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DC)E O Speer fsptriticiEm Marchal]的抗性作用,以单子叶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AHC25为基础载体,将TaLRK基因插入到玉米泛素高效启动子Ubi1的下游,构建成pAH-TaLRK( )植物高效表达载体。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以高产小麦新品种周麦18为受体进行了遗传转化。T0代植株经PPT抗性鉴定、PCR扩增检测,获得了19个转基因植株,为研究小麦TaLRK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利用含有Ubi启动子、Bar表达盒的基础质粒pAHC25,构建了含有Pinb基因的植物反义表达载体pAHantipB,其中pAHantipB载有小麦籽粒硬度Pinb基因的反向序列,可用于小麦遗传转化,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其转入软质小麦品种京411,获得1株转基因植株,T1代转基因植株抗性筛选及PCR12检测结果表明,转化率为0.17%.基因组DNA斑点杂交证实了外源基因在受体小麦基因组中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