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9TEY-110型移动式鹅(鸭)填饲机操作技术要点及故障处理,确保机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减少用户损失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继今年六月,我校畜牧系与湖南农学院牧医系合作,共同试验并发现叙浦鹅为生产特级肥肝的我国优良鹅种(试验鹅73只,平均肝重488.7克,最大肥肝达929克)之后,最近我校又在校内进行狮头鹅产肝性能试验,由于条件所限,试验鹅只数较少,仅六只,经填肥后,其中四只鹅肝重量超过1100克,最大肝重达1335克,又一次发现狮头鹅是我国又一优良肝用鹅种。简况如下:过去四年,我国一些省市的有关单位曾用狮头鹅填肥试产肥肝,未达预定指标,根据我们的饲养观察,狮头鹅身大、颈粗、体壮、食量大、性温驯,这些特点均有利于填肥或产肝,因此,在广东省白沙原种场大力支持下,我校畜牧系于今年10月17日,由五个半月龄后备鹅群中挑出一些外貌不合格的狮头鹅进行填肥,探索其产肝性能,结果如下:填肥28—34天的六只鹅,开始填肥前平均体重7.233公斤,填后平均体重  相似文献   

3.
"鹅肥肝",是指达到一定日龄、机体成熟的仔鹅,在短时间内通过人工强制方法,填饲大量高能量饲料使脂肪沉积于肝脏而形成比正常肝大若干倍的脂肪肝。用来填饲肥肝的鹅在正常饲养情况下肝重约100克,而经过强制填饲生产的鹅肥肝重600~700克,填得好的可达800~900克甚至1000克以上,特大的肥肝达1800克以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畜禽种业》2008,4(12):21-21
所谓“肥肝”是指长成的鹅、鸭经特殊的强制工艺而形成的脂肪肝的总称。“鹅肥肝”是指达到一定日龄体成熟的仔鹅,在短时间内通过人工强制的方法,填饲大量的高能量饲料使脂肪沉积于肝脏而形成比正常肝大若干倍的脂肪肝。一般用来填饲肥肝的鹅在正常饲养情况下肝重在100克左右,而经过强制填饲生产的鹅肥肝重600-700克,填得好的可达800-900克或1000克以上,特上的肥肝达1800克以上。  相似文献   

5.
根据鹅不同填肥期血液指标与肥肝性能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数学模型,以期用于肥肝性能预测和肥肝鹅选择。结果表明,填饲16、21d时的血液LDH(x1),TP(x2),ALB(x3),ADA(x4)与肥肝重相关性较强(r=±0.40-0.75),其数学模型分别为Y=231.94-0.62x1-14.3x2 9x3 29.7x4;Y=612.71 0.17x1 1.69x2 0.01x3-14.75x4。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利用吉林省本地鹅生产肥肝鹅的开填日龄、日填次数、玉米的调制方法。结果表明:最佳开填日龄90~110d;日填5次为宜;浸泡玉米可用于肥肝填饲。  相似文献   

7.
1984年经过五个月对五批溆浦鹅的填肥试验,结果表明,(1)平均肝重白鹅为559.2±188.0克,灰鹅为560.2±187.3克,两种毛色产肝效果同样理想。(2)公母鹅的平均肝重分别为583.3±199.2克和524.2±174.9克,差异极显著(P<0.01)。选择公鹅填肥可提高肥肝产量,但溆浦母鹅同样可用来生产优质肥肝。(3)肥肝重受宰前体重的影响,填前体重对其无直接影响,但宰前重与填前重有强正相关关系,不同毛色与性别的鹅在7~8月份炎热季节填肥,平均肝重下降29%。  相似文献   

8.
鹅填肥后一周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急剧升高。达566.mμ/Mol/ml/分,以后逐周下降,填后一,二、三、四周分别比填前升高9.6、6.4、3.5和3.1倍。血糖、血脂含量在填肥期逐周上升,分别比填的升高1.8倍~3.5和1.4~3.3倍,各周肥肝增长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有关,过量单一的玉米填料促使血糖和血脂含量升高,使鹅各周体重保持较快的增长率。试验结果表明,目前填肥四周的填饲时间可以相应缩短一周,本文并探讨根据填肥期血液生化参数的变化规律来估测肥肝增重,适时屠宰取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肥肝是水禽经过人工强制填肥以后获得的。肥肝的营养很丰富,据国外资料报道,经过填肥以后的鹅肥肝,甘油三酯含量增加一百七十六倍,磷酯增加四倍,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增加一倍,酶的活性增加三倍。虽然肥肝的粗脂肪含量高,但其中大部分是对人体有益  相似文献   

10.
填饲鹅肝脏组织中脂肪酸沉积与FAS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填饲期肥肝鹅肝脏组织中不同脂肪酸沉积与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及相关性。【方法】对200只100日龄青农灰鹅进行填饲,从填饲0 d起,每隔6 d屠宰1次,共6次。每次随机选取10只,每只为1个重复,屠宰测定肥肝重、肝中脂肪含量、各种脂肪酸含量和FAS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①肥肝重随填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肝中粗脂肪含量(ether extract,EE)随肝重的增加而增加,以填饲18-24 d鹅的肥肝增重最快(504.67 g/6 d),12-18 d的次之。②肝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的含量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尤其是在12-18和18-24 d这两个阶段的沉积最为明显,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主要是在填饲后期(18-30 d)沉积;在整个填饲过程中,各种脂肪酸的沉积表现为填饲后期显著大于填饲前期(P<0.05或P<0.01);填饲30 d时沉积量较大的脂肪酸为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二十碳烯酸(C20﹕1)和亚油酸(C18﹕2),每100 g组织中的含量分别为0.6028 、17.72、7.25、2.75、37.42、0.3078和0.43 g。③FAS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随肝脏增重和脂肪沉积速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迅速降低的趋势,填饲24 d时极显著高于其它时期(P<0.01);0-24 d鹅肝脏组织中FAS基因mRNA表达丰度与肥肝重、EE、SFA和MUFA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PUFA存在弱负相关且差异不显著(P>0.05),30 d时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①鹅肝中EE、SFA和MUFA的含量随填饲时间和肝重的增加而增加;填饲18-24 d鹅肝脏增重和EE、SFA和MUFA的沉积速度最快;②FAS基因mRNA的表达对肥肝鹅肝脏中脂肪的沉积具有填饲前、中期快速增加,填饲后期下降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不同填饲期肥肝鹅体内脂肪沉积、血脂成分和脂类代谢酶等指标的测定分析,探讨肥肝鹅脂肪代谢规律。【方法】选取同批孵化、相同饲养条件下育成的85日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的肝用型公鹅200只进行填饲,填饲期30 d。从预试期结束起,分别于填饲0、6、12、18、24、30 d取血、屠宰1次;每次随机选取30只体重相近的试验鹅,每只为1个重复,以填饲0 d作为对照。分别测定肝重、皮脂重、腹脂重、肠脂重、皮脂率、腹脂率、肠脂率、血脂成分和脂类代谢相关指标。所有试验鹅填饲同一种饲粮,填饲量定量一致。将经过筛选的玉米粒倒入水锅内,煮沸5-10 min后,捞出沥干,趁热加入1%鹅油、0.3%的食盐并充分拌匀,冷却后作为填饲饲粮;采用双人机械填饲方法。试验鹅采用地面圈养填饲,分栏饲养。【结果】①腹脂重、皮脂重、肠脂重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填饲12-18 d腹脂、皮脂、肠脂、肥肝脂肪沉积增重最快,填饲30 d时皮脂重>腹脂重>肠脂重;②除了填饲6 d皮脂率与肥肝重呈显著负相关(r=-0.869)外,不同填饲期肥肝鹅腹脂重、皮脂重、肠脂重、腹脂率、皮脂率、肠脂率与肝脏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③填饲显著改变游离脂肪酸(non-est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和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Apo-A)的含量;在整个填饲过程中,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的含量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有下降的趋势,但各填饲阶段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VLDL-C)的含量逐渐增加。④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脂肪酶(lipase,LPS)、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和肝脂酶(lipoprotein lipase,HL)和总脂酶(LPL+HL)活性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填饲18-24 d,并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结论】填饲显著改变肥肝鹅的机体脂肪组成;填饲能够显著改变肥肝鹅血脂成分含量,肝重与机体脂肪沉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填饲12-24 d是机体脂肪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沉积量最多,肥肝增重最快。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两种填饲方式对84日1龄朗德鹅进行填饲,比较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和肥肝变化,以及肥肝成熟期、肝重、屠宰指标等。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填饲方式能够减缓脂肪在肝脏周边脂肪组织内的沉积,加速脂肪在肝脏内的沉积,显著缩短填饲周期15.5%,且对屠宰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能量低胆碱含量的玉米作为填料。对3-4月龄的仔鹅经过3-4周的人工强制填肥,在肝内能迅速沉积脂肪,形成比正常肝平均大7倍以上的肥肝。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禽类、特别是水禽肝脏脂肪代谢的特殊性,禽类的肝脏是合成和贮存脂肪的主要器官。同时还认为鹅的快速生长肥肝是一种应激现象,强制填肥过程应视为一种生理性的致应激因素。对鹅肝品质分析表明,肥肝比正常肝水分减少29%,干物质的百分含量明显增加,其中粗脂肪含量由4.1%升高到50.7%,差异极显著(P<0.01)。粗蛋白变化不明显。测定肥肝的磷价为44,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尤其是18碳-烯酸含量由45,71%增加到60.51%。肥肝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61,2)是动物油中含量最高的,可与植物油相媲美,氨基酸总量在填肥前后无明显变化,但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如蛋氨酸、缬氨酸辱含量增加了。从而大大提高了肥肝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肥肝是水禽经过人工强制填肥以后获得的。肥肝的营养很丰富,据国外资料报道,经过填肥以后的鹅肥肝,甘油三酯含量增加一百七十六倍,磷酯增加四倍,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增加一倍,酶的活性增加三倍。虽然肥肝的粗脂肪含最高,但其中大部分是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因为肥肝的营养价值高,质地细嫩,味美可口,成为西方国家宴席上的珍贵佳肴和国际市场上价昂易销的高档商品。  相似文献   

15.
肥肝鹅养殖     
【项目介绍】 鹅肥肝是以特定的饲料和特定的技术在鹅体内培育的肥肝。将达到一定日龄、生长发育良好的青年鹅,通过人工填饲,使其快速育肥。经过20天左右填饲喂养后,肥肝鹅就可以采肝,分解后销售,其饲养周期相当短,投资回报率高。  相似文献   

16.
骡鸭肥肝生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农业学报》1998,10(1):40-44
本研究测定了用番鸭作父本和北京鸭作母本的杂优骡鸭的产肝性能,结果表明:骡鸭填饲21d后肥肝重为490.00±115.60g,差异显著(P<0.05),料肝比25.45∶1。通过不同饲养管理方式比较试验,采用笼养以浸玉米填饲育肥21d后肥肝重为568.35±87.55g,料肝比24.34∶1。  相似文献   

17.
测定88只7月龄公狮头鹅的产肝性能,平均填肥期21.5天,填成率93.2%,82只鹅肥肝平均重706.4克,填鹅每公斤增重托料5.07公斤,每产1公斤肥肝(包括增重在内)耗料37.54公斤。本次测定证实狮头鹅具卓越的产肝性能,为我国今后生产高档鹅肥肝在种源方面探索了途径。  相似文献   

18.
1选择品种番鸭因生长快、体重大、耐旱、耐粗饲、易肥育、胴体脂肪含量少、瘦肉率高、味道鲜美而著称于世;同时又因生产肥肝性能好、耗料少、肥肝质量高、个大而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生产肥肝的禽种之一。据一些资料记载,经填肥后最大肥肝重量可达450克。2确定填肥日龄与体重  相似文献   

19.
张永江 《农家致富》2004,(19):41-41
一、屠宰由于鹅个体问的差异,有早熟晚熟之别,所以生产肥肝与生产肉用仔鹅不同,不能确定一个统一的屠宰日期,应根据鹅的表现分别对待。成熟的立即屠宰,对精神好、消化能力强、没有出现肥肝已经成熟表现的鹅要继续填饲待充分成熟后屠宰。(11宰杀与浸烫。宰杀前挑选肥肝成熟的鹅.从填饲  相似文献   

20.
蒋立  胡茂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230-3231
[目的]探索鸭肥肝高效生产的新油脂来源。[方法]通过添加4%玉米油或鸭油对骡鸭与樱桃谷鸭进行填饲试验,比较添加动、植物油脂对鸭产肝性能的影响。[结果]经过2周填饲,骡鸭与樱桃谷鸭的体重增长达43%,而肝重至少高出对照组5倍。填饲期添加玉米油较添加鸭油更利于提高肝重与降低料肝比,但差异不显著。骡鸭和樱桃谷鸭对玉米油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而且骡鸭的产肝性能优于樱桃谷鸭。[结论]填饲期添加玉米油更有利于诱导鸭肥肝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