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自动站地面气象资料地温异常对比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张海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14-18817
利用辽宁省12个台站2006~2009年的不同层次自动站日地面温度的数据,用单站多要素、多站单要素和历年单站单要素的对比分析方法,对苏家屯和岫岩台站的地温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地温异常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2009年5月苏家屯台站浅层地温(5、10、15、20 cm)变化异常是由于浅层地温传感器下沉使浅层地温连续多天或整月地温变幅异常,为避免数据异常应及时查看地面温度传感器的浅层地温传感器的埋设情况,浅层地温安装支架的零标线是否与地面齐平。2008年9月岫岩台站80 cm地温整月数据异常,是由于深层地温硬胶套管内含有积水使地温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深层地温连续多天或整月数据异常。在审核地温时,要进行单站多要素的对比,还要进行多站单要素对比,如有疑义还要进行各年单站单要素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谷城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检定过程中发现的备份站深层地温套管内积水问题进行了处理,对深层地温温度传感器进行了周期检定,并对检定前后的深层地温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备份站深层地温80、320 cm套管积水主要是由于降水引起的,套管内积水会引发深层地温数据异常偏高,其中80 cm深层地温偏高13.21℃,320 cm深层地温偏高13.18℃。在对积水进行处理后,备份站深层地温恢复正常,两站深层地温数据一致性较好。同时,为了确保深层地温传感器的正常运行和观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周期检定和维护工作,尤其要做好日常维护和降水后检查深层地温进水情况。  相似文献   

3.
谢璀毓  陈星国 《北京农业》2014,(30):205-206
根据自动站地温数据采集原理、工作流程、日常经验,对产生的地温跳变、不连续等异常现象原因进行分析定位,探索地温数据维护的方法,以期对今后的观测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采用昌吉市一般气候站1970 — 2019年逐月浅层地温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昌吉市近50 年春播期(4 — 5月)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趋势及突变年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 年昌吉市春播期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0~20 cm各土层地温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在年代际变化上,平均气温和0 cm土层地温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1970 — 2009年为上升趋势,201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5、10、15、20 cm土层地温均呈先降后升再降的特征,1979 — 1989年呈下降趋势,1990 — 2009年呈上升趋势,2010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从春播期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每10 年平均对比分析看,气温和各层地温在2000 — 2009年平均值均出现了最大值,表明2000 — 2009年为近50 年中气温和地温最高的10年。通过累积距平法可知,昌吉市近50 年春播期平均气温在1996年出现了明显转折,之前累积曲线基本上呈下降趋势,气温以负距平为主;之后累积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气温以正距平为主。0 cm土层平均地温在1990、2008年出现了明显转折。1990年之前累积曲线呈明显下降趋势,地温以负距平为主;1991 — 2008年累积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地温以正距平为主。2008年之后累积曲线呈下降趋势,地温以负距平为主;5、10、15、20 cm土层地温累积距平曲线趋势较为一致,均在1996年和2008年出现了突变。  相似文献   

5.
2017年6—8月长沙县不同深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2017年6—8月长沙县40、80、160、320 cm深层地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站点深层地温夏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一日中,40 cm地温波动变化较大,其次是160 cm和320 cm地温,80 cm地温基本稳定少变,出现变化均在白天,各层变化时段略有差异;6—8月深层地温从40 cm至320 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下降幅度以160 cm至320 cm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6.
以库布齐沙漠试验站2018年1—12月地温与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库布齐沙漠地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库布齐沙漠20cm、40cm地温常年在-10~35℃之间,地温最高值在8月份;20cm地温在12月份达到最低值,40cm地温最低值滞后1个月;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春、夏两季地温呈现下降趋势,秋、冬两季地温呈现上升趋势;月平均地温8月份最高,20cm月平均地温在1月份最低,40cm月平均地温最低值约滞后1个月;各层地温低于0℃持续时间为3个月左右;20cm各季节地温大致呈正弦变化,40cm地温近似一条直线;夏季地温数值在白天接近,春、秋、冬季地温数值在夜晚相近;各季节地温最高值在00∶00—03∶00之间,地温最低值在12∶00—18∶00之间;空气温度与地温相关性最为显著,其次为二氧化碳浓度,降雨直接导致地温显著下降,光照强度、空气湿度和风速对地温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廊坊市1980—2015年间地温、降水等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地区0~40 cm地温的年、月变化特征、0~320 cm地温的日变化特征及关键农时初、终霜冻日期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随年代变化,0、10、20 cm年平均地温呈上升趋势,40 cm层地温变化趋势特征不明显;大气降水量和0~40 cm层地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当年降水量为偏多或转偏多时,一般地温降低,当年降水量为偏少或转偏少时,地温以升高为主;0~40 cm层地温每年3月开始上升,7月达到峰点,随后逐步下降,在次年1月达到最低点,随年代变化,1—5月、11—12月地温升降幅度比较明显,值得关注;0~40 cm层地温日变化曲线峰、谷点随深度依次延迟2~5 h,80~320 cm层地温日变化曲线走势相反,10月至次年2月为下升趋势,4—7月为上降趋势;廊坊初、终霜冻及10 cm地温稳定通过10℃日期随年代变化出现延迟和提前现象。  相似文献   

8.
根据1979—2008年泊头市逐年及季平均地面和浅层地温资料,采用折线图、气候变率等分析方法,对30年来泊头市地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30年泊头市年地面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年和季地面温度中均以地面最低温度升温最快。5、10、15、20 cm地温的年变化均为上升趋势,以10 cm地温上升速度最为显著;春季5~20 cm地温均呈升温趋势,以10 cm地温升温速度最为显著;夏季以10 cm地温升温最为明显;秋季浅层地温均为下降趋势,以15 cm地温下降最为显著;冬季5 cm地温升温最快。该研究为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地面及浅层地面温度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气温、降水及浅层(0cm、10cm、20cm)地温的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及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浅层地温对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升高倾向率为0.4℃/10a;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8.0mm/10a。0cm、10cm、20cm年平均地温均呈增加趋势,变化趋势大体趋于一致,增加倾向率分别为0.43℃/10a 、0.32℃/10a、0.33℃/10a;各浅层地温四季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趋势较小,春、夏、秋季增温较显著,但随深度不同增温幅度各有差异;各浅层地温每年3月上旬至8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9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各层地温月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各浅层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升高1℃, 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98℃、0.74℃、0.75℃;年降水量增加100mm,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89℃、0.67℃、0.77℃,年平均气温对地温的影响较年降水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热量在土壤中传导与平衡时,会因为其结构层次的差异以及水分和空气含量的不同而受到影响,出现同水平界面上温度滞后的现象。目前,气象台站浅层地温观测场的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地温传感器周边的土壤由于维护方面的原因,经常出现温度观测数据比对时出现粗大误差值。本文建议采用深度振动与表面疏松法相结合来消除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1.
秋季马铃薯地面覆盖对土壤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探讨了不同遮荫方式对秋季马铃薯播种及苗期土壤温度和浇水后土壤水分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后垄面覆盖玉米秸、麦秸或与玉米套种都能有效地降低土壤温度.其中垄面覆盖玉米秸的降温效果最好.在8月中旬之前下午5 cm地温平均下降5.8℃,最高下降8.1℃;10 cm地温平均下降4.5℃,最高下降9.6℃.9月中旬以后,随...  相似文献   

12.
利用位于南京北郊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观测基地2010年各层(0、5、10、15、20、40、80、160、320 cm)地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南京北郊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南京市浦口地区地温与时间、深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北郊地区表层地温以及浅层地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呈近似于正弦曲线的变化趋势。从地表到20 cm深时,地温的日变化逐渐减弱;当深度在40~320cm时,地温日变化已不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各层地温日变化幅值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深度的增加峰值出现的时间逐渐滞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深圳市三种天气形势下不同深度的地温日变化数据研究发现:晴天和阴天情况下,地面和浅层地温呈正弦曲线日变化,昼高夜低。地面温度振幅最大,深度越深,振幅越小,位相越靠后,周期越长。晴天日变化幅度远大于阴天日变化幅度。阴雨天,地面温度和浅层地温随时间逐步降低。地温垂直结构也存在日变化关系,晴天时,正午时段从地面到40cm土壤,温度随深度降低,40cm以下地温逐渐升高,凌晨从地面至320cm土壤,地温依次升高;阴天和阴雨天时,除正午前后几个时次地面温度高于5cm地温外,其他时间从地面到320cm土壤,温度依次升高。但是三种天况下,160cm以下深层地温的日变化幅度均小于0.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近40年来三河市地表及浅层地面温度变化趋势。[方法]根据三河1971~2010年的逐年及季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折线图、趋势图等方法,对40年来三河市的地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近40年三河市年地表温度、年地表最高、最低温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年和季地表温度中均以地表最低温度升温速率最快。5、10、15、20 cm地温的年变化均为下降趋势,以20 cm地温下降速度最为显著;春季5~15 cm地温均呈升温趋势,20 cm略有下降趋势;夏季以20 cm降温速率最为显著;秋季以10 cm升温速率最快;冬季10、15cm升温速率较大,15 cm升温速度最快。[结论]该研究为了解全球变暖对地表及浅层地面温度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运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结合铂电阻地温传感器分别采集地震前后4年(2004~2012年)的土层温度,探讨汶川Ms 8.0级地震前后温江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温度呈下降的趋势,且在0 cm时达最高;0、10、15、20 cm土层的5月份平均温度随着年份的增加,其温度总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007年5月时达最高值;而40、80、320 cm土层的5月份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浅层(0~40 cm)地温的变化幅度较大,而深层地温(80~320 cm)的变化幅度较小;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浅层地温受地面天气现象的影响较大,而深层地温则受此影响较小,但其地温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太阳辐射的增强有关,且基本不受地震释放的热量影响。地震对不同土层的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土层的加深,其影响逐渐降低,在0、5、10、15、20 cm的土层温度中,其作用尤为明显。地震对不同土层温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震后1~3 d,而震前无明显的变化,这也是当前地震预警预报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自动气象站仪器故障的分析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实例对自动气象站采集器、温湿传感器、风传感器、地温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出现故障时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为气象站观测员的日常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不同天气下的温室环境日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杨永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245-10246
[目的]为合理调控温室内的环境因子和指导温室内的作物生产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外的温度、光照强度。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地温的变化规律和同一天气条件下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变化。[结果]在多云天。出现晴天时日光温室内外的光照强度和气温均增加;出现多云时日光温室内外的光照强度均下降且气温上升缓慢乃至下降。雨天日光温室内外的光照强度都很低。白天日光温室内外的平均光照强度分别为60、150lx,最高分别达142、307lx。雪天,白天日光温室内外的平均光照强度比雨天高,分别达150、200lx。室内温度的最大降幅为5.40℃,室外温度的最大降幅为10.46℃。晴天日光温室内地温的变化幅度最大。在同一天气条件下,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变化幅度为:5cm〉10cm〉15cm〉20cm。[结论]温室环境的日变化主要取决于前一天的天气和保温情况。  相似文献   

18.
宁阳县气象站为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为该站迁址后的地温观测资料序列延续和订正提供依据,对2019年新、旧气象站观测的0cm地温、浅层(5cm、10cm、15cm、20cm)地温和深层(40cm、80cm、160cm、320cm)地温的月平均及年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体上全年新、旧站地温差异较小,月平均总体差值在―3.5~1.6℃;地温差异深层较0cm、浅层略大,其中,2月和3月160cm、320cm深层地温月平均值差异较明显,温差大于2℃。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自动站浅层地温传感器校准后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时间,2006年4月4日莱芜自动站浅层地温传感器校准后,观测员进行了10次自动站和人工站的对比观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浅层地温传感器校准后大约需要5h的时间才能与周围环境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20.
对种薯进行药剂处理 ,播种后进行地表覆盖及浇水等方面的试验结果表明 ,催芽前对种薯进行药剂处理 ,可以有效地减轻种薯在催芽过程中的腐烂。其中有效的措施是 ,切块种薯用 6 0 0倍克露药液浸泡1 5min ;整薯可选用 30 0倍高锰酸钾溶液或 2 0 0倍甲醛溶液浸泡 1 5min。播种后地表覆盖草苫可使 5cm地温下降 4 5℃ ,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地温 2 8℃。播种后垄沟内灌溉井水可使 5cm地温下降 4 7~ 5 4℃ ,地表温度下降 8~ 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