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广西木薯研究所于2009年7月1日挂牌成立,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木薯研究所,现有职工45人,获得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1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拥有木薯种质资源圃与示范  相似文献   

2.
广西木薯研究所于2009年7月1日挂牌成立,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木薯研究所,现有职工45人,获得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1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拥有木薯种质资源圃与示范基地500多亩,  相似文献   

3.
广西木薯研究所于2009年7月1日挂牌成立,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木薯研究所。现拥有木薯种质资源圃与示范基地500多亩,保存木薯种质资源580份。承建有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植保研究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木薯良种选育技术研究室、木薯规模栽培技术研究室、木薯良种繁育和规模化栽培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4.
《广西热带农业》2010,(4):F0002-F0002
广西木薯研究所于2009年7月1日挂牌成立,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术薯研究所。现拥有木薯种质资源圃与示范基地500多亩,保存木薯种质资源580份。承建有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植保研究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木薯良种选育技术研究室”、“木薯规模栽培技术研究室”、“木薯良种繁育和规模化栽培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5.
《广西热带农业》2010,(3):F0002-F0002
广西木薯研究所于2009年7月1日挂牌成立,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木薯研究所。现拥有木薯种质资源圃与示范基地500多亩,保存木薯种质资源580份。承建有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植保研究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木薯良种选育技术研究室”、“木薯规模栽培技术研究室”、“木薯良种繁育和规模化栽培示范基地”、“国家科技部困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广西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相似文献   

6.
2019年12月27~28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岗位科学家邓干然研究员率团队成员,联合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有限公司,在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平垌村,开展木薯收获机械化技术试验与示范。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土肥水管理岗位科学家、广西木薯研究所李军研究员,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种茎繁育岗位科学家、广西农业科学院申章佑副研究员等以及公司相关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12月27~28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岗位科学家邓干然研究员率团队成员,联合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有限公司,在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平垌村,开展木薯收获机械化技术试验与示范。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土肥水管理岗位科学家、广西木薯研究所李军研究员,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种茎繁育岗位科学家、广西农业科学院申章佑副研究员等以及公司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  相似文献   

8.
对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的600份木薯种质在自然低温条件下的出苗率和株高进行调查评价.结果发现:马来西亚和泰国木薯种质的出苗率较高,转基因木薯种质的出苗率较低;在我国主栽木薯品种中,华南201、桂热5号、新选048、华南205、桂热4号和桂热3号的出苗率和苗期长势均较好.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3月13~14日,由坦桑尼亚驻华大使馆、坦桑尼亚索科因农业大学、非洲绿色革命联盟、比尔盖茨-梅琳达基金会、私人企业主等组成的坦桑尼亚农业代表团一行8人,到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考察木薯科研生产情况并洽谈合作事宜。代表团参观了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木薯间套作示范基地和木薯粉小型加工生产线,就木薯选育种技术、栽培模式、加工利用、市场信息等情况与品资所科技人员展开交流。期间大家还品尝了木薯酥饼、木薯蛋糕、木薯饼干等食品。  相似文献   

10.
对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的531份木薯种质进行朱砂叶螨抗性的评价.结果表明:高抗朱砂叶螨的木薯种质较少.其中,华南8号和C1115等32份种质可作为高抗的育种材料,华南8号、华南8013、华南7号、南植199、华南6号、华南11号、GR891、棒热3号、华南5号和GR911等品种的抗性较强.食用型品种的抗性较差,其中以华南9号的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内涵,利用中国热带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木薯研究数据资料,结合GIS技术,浅析了GIS在木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成立于1988年,隶属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是蔬菜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亦是国家蔬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依托单位,现有职工99人,其中研究员17人,副研究员24人,博士11人,硕士2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农业部杰出人才2人;设有茄果类、瓜类、叶菜类、蔬菜栽培技术、生物技术、特色蔬菜种质资源等6个重点学科研究室;拥有辣椒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  相似文献   

13.
<正>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成立于1988年,隶属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是蔬菜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亦是国家蔬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依托单位,现有职工99人,其中研究员17人,副研究员24人,博士11人,硕士2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农业部杰出人才2人;设有茄果类、瓜类、叶菜类、蔬菜栽培技术、生物技术、特色蔬菜种质资源等6个重点学科研究室;拥有辣椒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  相似文献   

14.
赵凯  蒋盛军  但忠  罗长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504-7505,7507
[目的]选出差异性较大的几个品种(品系),用于木薯块根淀粉高磷种质的选育及研究。[方法]通过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国家木薯种质圃350个品种(品系)的木薯块根淀粉磷含量。[结果]350个木薯品种块根淀粉平均磷含量为0.071046%。[结论]为选育块根淀粉高磷木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确认的公益一类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果树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果树生理与栽培技术,果品营养,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与贮藏保鲜研究。全所现有研究员20人、副研究员21人、助理研究员21人,其中博士32人,硕士2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广东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岭南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人。  相似文献   

16.
木薯花叶病(CMD)是由双生病毒引起的,是木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可由烟粉虱携带病毒传播.作者于2019年和2020年采用踩踏调查和五点取样法,对贵州望谟的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贵州)备份基地的木薯种质资源进行木薯花叶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和烟粉虱种群数量调查.结果表明,2019年共计12个发病种质,平均发病率在8%~55.73...  相似文献   

17.
广西木薯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和品种选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从1981年开始收集和引进木薯种质资源,至今累计从国内外引进过410个杂交编号共26000粒木薯杂交种子和105个无性优良品系,对所有引进种质进行了鉴定和分类,从中选育了两个新品种GR 891和GR 911以及一批试种级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木薯核心种质。[方法]对161份木薯种质的6个性状参数值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建立了Minkowski遗传距离进行质心聚类分析,优先取样法(D2C5S3)适合木薯核心种质构建;获得了木薯核心种质25份,占原种质的15%,能代表原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反映了供试木薯种质的遗传背景较狭窄,遗传多样性范围相对较小,存在遗传冗余现象。[结论]木薯核心种质的构建为木薯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75份木薯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低温条件下观察记载不同木薯种质茎叶受寒害程度及等级,并分析了木薯各农艺性状与寒害等级的相关性,以期为筛选出适宜北移区的耐寒性木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自然低温天气后,木薯种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寒害症状。75份木薯种质寒害可分为5个等级,1~5级的品系数量分别为11、14、30、11和9个,其中SC205、GR4、NZ199等11份种质受寒害程度最低,表现出强耐寒性,而SC8、TG58、B716等9份种质受寒害程度最高,表现为低温敏感型。相关分析得出,木薯寒害等级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以75份木薯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低温条件下观察记载不同木薯种质茎叶受寒害程度及等级,并分析了木薯各农艺性状与寒害等级的相关性,以期为筛选出适宜北移区的耐寒性木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自然低温天气后,木薯种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寒害症状.75份木薯种质寒害可分为5个等级,1~5级的品系数量分别为11、14、30、11和9个,其中SC205、GR4、NZ199等11份种质受寒害程度最低,表现出强耐寒性,而SC8、TG58、B716等9份种质受寒害程度最高,表现为低温敏感型.相关分析得出,木薯寒害等级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