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选用2个粒重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济麦20(小粒型)和山农710331(大粒型),对比研究其籽粒发育过程中4种主要内源激素(IAA,GAs,ZR和ABA)的含量变化及籽粒灌浆特征。结果表明,2个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动态趋势基本一致,但品种间内源激素含量存在基因型差异。在籽粒发育过程中,IAA,GAs和ZR含量呈籽粒发育前期高、后期低的趋势,而ABA含量呈“V”型曲线变化。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可以看出,籽粒灌浆启动时间、灌浆速率以及灌浆持续时间共同决定小麦最终籽粒重的高低。与小粒型品种济麦20相比,大粒型品种山农710331籽粒发育初期较高的ZR含量使其籽粒灌浆启动时间早;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较高的GAs,ZR和ABA含量与较高的籽粒灌浆速率相联系;籽粒发育后期较高的ZR含量及相对较低的ABA增幅,可能是其籽粒灌浆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小麦小穗不同粒位粒重形成的生理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小麦小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粒重形成的生理机制,明确限制小穗上位弱势粒充实的主要原因,本试验选用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TN1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0(SN20)为材料,调查检测了灌浆过程中小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与籽粒柄连接处横面的组织结构与不同粒位籽粒粒重的关系。花后籽粒灌浆过程中灌浆速率与籽粒内GA和IAA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小穗基部籽粒中较高的GA和IAA含量可使蔗糖向淀粉转化开始早,籽粒分化快,灌浆速率高,是小穗基部籽粒粒重高的生理机制;扫描电镜图显示小麦籽粒灌浆初期小穗基部籽粒柄维管束横面面积明显大于上位籽粒,微观空隙小且排列较整齐,有利于同化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的运输,是小穗基部籽粒粒重增长快、灌浆速率高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ABA与GA对水稻籽粒灌浆的调控   总被引:62,自引:7,他引:62  
杨建昌  苏宝林 《作物学报》1999,25(3):341-348
灌浆初期籽粒中ABA(脱落酸)含量(ng g-1FW)和ABA与GA(赤霉素)的比值,强势粒高于弱势粒,籽粒充实度好的组合高于籽粒充实度差的组合。开花后2天,喷施外源ABA,籽粒中ABA含量和ABA/GA增大,喷施外源GA后籽粒中GA含量增加,ABA/GA减小。低浓度(15mg/L)ABA处理后,灌浆初期籽粒中ADPG焦磷酸酶和淀粉合成酶活性及淀粉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揭示持绿型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外源激素的响应,认识植物激素调控籽粒灌浆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机制。自盛花期开始,连续4 d喷施10 mg L-1脱落酸(ABA)和6-苄基腺嘌呤(6-BA),持绿型品种汶农6号的灌浆期(t3)、活跃生长期(D)、平均灌浆速率(Gmean)、最大灌浆速率(Gmax)、千粒重(TGW)和产量(GY)均大于非持绿型济麦20,且强势粒的各项灌浆参数均大于弱势粒。喷施两种外源激素显著提高两品种的Gmean、Gmax、TGW和GY,对t3和D的影响存在粒位及品种效应。喷施ABA和6-BA均显著提高花后35 d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汶农6号强、弱势粒的麦谷蛋白含量,但济麦20强、弱势粒的麦谷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喷施ABA后,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7~21 d的玉米素核苷(ZR)含量显著升高;喷施6-BA后,济麦20弱势粒花后14~35 d的ZR含量显著升高,而汶农6号强势粒7~21 d的赤霉素(GA3)含量显著降低,弱势粒花后7~28 d的GA3含量显著提高。喷施外源ABA和6-BA显著提高两品种强势粒花后7~21 d的生长素(IAA)和ABA含量。ABA和6-BA处理显著提高花后7~21 d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可见,喷施外源ABA和6-BA使小麦内源激素水平变化,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和产量,提高籽粒GS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改变蛋白质组分。  相似文献   

5.
玉米籽粒形成期的库活性是弱势粒败育或灌浆受限的核心限制因子,明确弱势粒中内源激素及多胺水平对其库活性的调控机制,对探索密植条件下玉米弱势粒调控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控制授粉条件下(不完全授粉Ic P、完全授粉CP),比较分析了成功发育弱势粒(Ic P处理)和发育不良弱势粒(CP处理)的内源激素及多胺水平差异及其与库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和年度对籽粒库活性、内源激素和多胺水平整体无显著影响。Ic P处理下弱势粒的可溶性酸性蔗糖转化酶(SAI)活性显著高于CP处理,平均差异和最大差异分别达13.5%和21.8%。在玉米籽粒形成期,弱势粒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在两种控制授粉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弱势粒中多胺含量表现为Ic P处理显著高于CP处理,而乙烯释放速率则恰恰相反。弱势粒中SAI活性与多胺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乙烯释放速率显著负相关,且多胺含量与乙烯释放速率显著负相关。可见,在玉米籽粒形成期,其弱势粒中Z+ZR、IAA、GA3和ABA与其库活性即SAI活性无关;弱势粒库活性主要受多胺和乙烯含量影响,多胺促进SAI活性而乙烯则抑制其活性,二者的平衡关系决定了弱势粒成功发育与否;多胺和乙烯平衡关系受同化物质供应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旱种水稻灌浆特性与灌浆期籽粒中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以粳稻武育粳3号和杂交籼稻汕优63为材料, 研究了旱种(地膜覆盖栽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与灌浆期籽粒中激素含量的变化. 与水种(常规栽培)相比, 旱种水稻的粒重减轻, 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增大, 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提前, 活跃灌浆期缩短, 弱势粒尤为明显. 灌浆前期籽粒中的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  相似文献   

7.
花后前期高温对玉米强弱势籽粒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丽晓  张萍  王若男  王璞  陶洪斌 《作物学报》2014,40(10):1839-1845
采用籽粒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花后高温对玉米强、弱势籽粒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加快了强、弱势籽粒前期的灌浆速率,但降低了中后期的灌浆速率,导致粒重降低,且对弱势粒影响尤为显著,高温处理强、弱势粒成熟期粒重分别比对照低5.8%、17.4%;高温显著降低了籽粒不同灌浆时期的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从而使淀粉含量降低,强势粒的淀粉含量降低幅度小于弱势粒;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后强势籽粒中的3-吲哚乙酸(IAA)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显著下降,赤霉素(GA3)含量则无显著差异,而弱势粒IAA、ZR含量显著降低,但GA3含量增加,可能是导致弱势粒干重受损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IAA和ABA对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仲齐  吴兆苏 《种子》1992,(1):8-11
采用3个粒重有较大差异但生育期基本相同的基因型,对它们籽粒发育过程中IAA和AB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充实速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AA的含量和浓度与小麦籽粒的充实速率有显著的正相关;这种相关性不仅表现在籽粒的发育进程中,而且表现在基因型间充实速率的差异上。IAA含量较高的基因型,其充实速率也较高。ABA与小麦籽粒的充实速率也呈显著正相关,但在灌浆高峰期,当充实速率大幅度变化对,ABA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IAA和ABA在基因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灌浆中后期。  相似文献   

9.
以玉米品种登海11为材料, 分别进行大田和温室试验, 观察灌浆期果穗不同部位籽粒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吲哚-3-乙酸(IAA)、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3)含量变化及其与胚乳发育和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显示, 籽粒最大胚乳细胞数目、最大胚乳细胞增殖速率及平均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百粒重表现为果穗下部籽粒>中部籽粒>上部籽粒。在胚乳细胞活跃增殖期或活跃灌浆期, 籽粒Z+ZR、IAA和ABA含量以果穗下部籽粒最高, 中部籽粒其次, 上部籽粒最低。GA3含量则为果穗上部籽粒>中部籽粒>下部籽粒。两个试验的结果趋势一致。胚乳细胞增殖速率和籽粒灌浆速率与籽粒Z+ZR、IAA和AB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籽粒GA3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玉米果穗上部籽粒轻主要是由于这些籽粒的胚乳细胞增殖速率小, 导致其胚乳细胞数少, 这与其灌浆期较低的Z+ZR、IAA和ABA含量及较高的GA3含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花后低温对水稻籽粒灌浆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甬优17和籼稻中浙优1号、粳稻浙粳88为材料,设置灌浆期不同时段低温处理,分析籽粒灌浆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花后不同时段低温对籽粒灌浆的影响表现为前期>中期>后期,而中、后期与对照差异不大,且低温对甬优17、中浙优1号籽粒灌浆的影响大于对甬优538和浙粳88。花后前期低温显著降低甬优17号籽粒灌浆,延长灌浆时间,而甬优538与对照差异不明显。花后不同温度处理下供试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其变化与品种灌浆动态保持一致。花后前、中期低温明显降低甬优17号籽粒中IAA、ZR含量,显著增加GA3、ABA含量;而对甬优538显著下降GA3含量和略增加IAA、ZR含量,这可能是籽粒正常灌浆的主要原因。生产中可通过适宜的激素调控措施来提高水稻籽粒低温灌浆。  相似文献   

1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花后不同时期高温、弱光和温光双重胁迫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与增重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中期温光双重胁迫处理对小麦粒重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时期3种处理后,单粒重的降低主要是缓增期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显著降低所致,而灌浆持续期对其影响较小。灌浆进程中籽粒GA3含量的降低或ABA含量的升高可能是导致平均与最大灌浆速率以及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变化的生理原因。对籽粒各内源激素变化速率之间及其与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的相关分析表明,对籽粒灌浆速率的调节作用GA3主要体现在灌浆前期(开花后7~12 d)和后期(开花后19~28 d);而ABA主要是在灌浆中期(开花后12~19 d),且籽粒平均灌浆速率与ABA之间的关系要比其与GA3的关系相对密切。整个籽粒灌浆过程,ZR和IAA含量变化与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王振林  贺明荣 《作物学报》1999,25(2):162-168
灌溉条件下,减源可使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增加,减库光合速率降低。增降幅度因品种而异。鲁215953、山农48-2,鲁麦14和莱州953等品种减源后光合速率增加较少,但减库后光合速率明显降低;鲁麦15、核生2 , D041和太780等品种则相反。旱地无灌溉条件下,无论源或者库的调节对小麦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都比较小。说明源库与光合速率之  相似文献   

13.
DPC处理对棉株侧根组织中激素变化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DPC系统化控改善了侧根组织中内源激素的水平,其中CTKs中的活性组分iP+iPA的含量水平提高,而DHZ+DHZR和Z+ZR的含量水平下降(苗期除外);GAs中GA3含量下降而GA46月17日前高于对照。IAA含量在6月17日前比对照高,ABA则只在苗期(5月18日)和实花期(6月30日至7月8日)高于对照。IAA/CKs,IAA/Z+ZR和IAA/ABA在根系一生中较对照高。  相似文献   

14.
小麦小花两极分化中内源植物激素与糖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扬麦158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小花发育与退化两极分化过程中可孕花与不孕花的内源植物激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动态。不孕花在开花前18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即开始迅速下降,开花前14天其鲜重和果聚糖含量也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表明已进入生理功能衰退期。在两极分化期间可孕花与不孕花在内源植物激素水平上表现出了截然  相似文献   

15.
不同温度下灌浆期水稻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高温(日均温度32℃)和适温(日均温度22℃)2个处理,对籽粒灌浆过程中4种主要内源激素(IAA、ZR、GA3和ABA)含量差异及其动态变化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对籽粒灌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加速早期灌浆和缩短持续时间。在水稻灌浆初期,高温处理下籽粒IAA、ZR、GA3含量明显低于适温处理,而灌浆中、后期的处理间差异较小;温度处理对籽粒ABA含量的影响尤为显著,整个灌浆期均呈高温处理明显高于适温处理的基本趋势;2个供试品种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存在着一定差异,其变化与品种的灌浆动态有关。高温下灌浆前期籽粒中IAA、ZR、GA3含量的降低,尤其是ABA含量的剧增,可能是其早期灌浆加速及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根系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姜东  于振文 《作物学报》1997,23(2):181-190
采用温室盆栽和田间土柱栽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根系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从开花后14天开始加速衰老,与籽粒灌浆速率高峰期相对应。20~40cm和40~100cm土层根衰老迟于0~20cm土层根。根系衰老与旗叶衰老、及与籽粒灌浆速率密切相关。20~40cm和40~100cm土层中的根对旗叶衰老有较大影响;在籽粒形成期,0~20cm土层根对粒重形成的作用大,到灌浆期,20~40cm和40~60cm土层根对粒重形成起重要作用。鲁215953和鲁麦14品种分别于拔节期和挑旗期追施氮肥,可延缓小麦根系的衰老,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加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骆兵  刘风珍  万勇善  张昆  赵文祥 《作物学报》2013,39(11):2083-2093
以3个荚果和子仁生长发育正常的花生栽培品种(系)和种子皱缩变异品系05D677为材料,测定其荚果和子仁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与干物质积累变化特征,分析其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干物质积累关系,探讨变异品系05D677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对荚果和子仁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果针入土24~60 d是荚果和子仁干物质快速积累期,期间山花15、05D610和白沙1016荚果干物质积累速率(PKW)平均值与子仁干物质积累速率(KKW)平均值均极显著大于05D677;3个正常品种(系)PKWKKW最大值均出现在果针入土30 d,05D677出现在果针入土36 d。(2)4个品种(系)幼果或子仁内细胞分裂素(Z+ZR)、赤霉素(GA)、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其中05D677的GA含量峰值出现时间比3个正常品种(系)晚6 d;05D677的Z+ZR、GA、ABA含量最高值均极显著低于3个正常品种(系),其IAA含量最高值极显著高于3个正常品种(系)。(3)荚果膨大中后期,PKWKKW与Z+ZR、GA、AB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IAA呈极显著负相关;荚果充实初期,Z+ZR含量与PKWKKW呈极显著正相关;GA含量在荚果充实后期和成熟期与PKW呈极显著正相关;ABA含量在荚果充实后期与PKWKKW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成熟期与PKW呈极显著正相关。(4)与3个荚果和子仁发育正常的品种(系)相比较,05D677幼果迅速膨大期和子仁充实初期的IAA含量明显升高,且Z+ZR、GA和ABA含量不足可能引起内源激素比例失衡,影响荚果和子仁的生长,致使荚果和子仁发育进程延迟、干物质积累速率的极显著降低,表现为收获时荚果充实度差,种子皱缩。  相似文献   

18.
地黄栽培种与野生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块根的发育和形成与植物内源激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测定地黄2个栽培种和2个野生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表明,地黄叶片中IAA、ZR和ABA含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即在拉线期及快速增长期逐渐升高,之后逐渐降低,但各生育期栽培种叶片中IAA、ZR和ABA含量均高于野生种;栽培种与野生种块根中IAA和ZR含量变化规律明显不同,在拉线期与快速增长期,栽培种迅速上升,而后逐渐降低,而在整个生长期野生种变化不明显;整个生育期参试品种叶片中GA含量变化不大,栽培种在快速增长期根中GA、ABA的含量迅速上升,而野生种变化不明显。从上述变化规律来看,地黄块根的形成与发育是多种内源激素协同作用的结果。IAA和ZR是块根起始分化关键激素,决定了块根的形成,GA、ABA在地黄块根的发育与膨大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