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几个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亲本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用 7个不育系和 7个恢复系以不完全双列杂交 (NCII)模式配制 4 9个组合 ,研究了 15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 1在株高、粒长、粒宽、长宽比、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结实率等性状上基因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 ;在单株有效穗、主茎剑叶长 ,穗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相对日产量等性状上则以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为主。 2大多数农艺性状受恢复系的影响要比受不育系的影响大得多 ,仅少数几个性状 (穗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 )受不育系的影响稍大。3参试的不育系以浙农 80 10 A、协青早 A和全龙 A较好 ,恢复系以 J4 13、明恢 6 3选、95 - 13和 M10 5为较好 ;在 4 9个组合中浙农 80 10 A×明恢 6 3选是一个综合性状表现较为出色的组合。 4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趋势为 :长宽比 >粒长 >着粒密度 >株高 >粒宽 >每穗总粒数 >播始历期 >结实率 >每穗实粒数 >主茎剑叶长 >千粒重 >穗长 >单株产量 >相对日产量 >有效穗。  相似文献   

2.
欧俊梅  王治斌 《华北农学报》2007,22(B10):235-238
以4个矮秆大穗型小麦材料为母本,6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5个茎叶穗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5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旗叶宽、旗叶面积和单株粒重三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叶宽和结实小穗两性状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各茎叶穗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提高结实小穗、穗长、每穗粒数与提高穗下节长和穗颈节长以及穗长与单株穗数问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各产量构成性状不仅普遍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而且还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但是不同性状其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多数性状,如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穗长及株高等性状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只有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两性状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所  相似文献   

4.
小黑麦产量性状的遗传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小黑麦品种(系)为亲本材料,按GriffingⅡ方法配制杂交组合,对亲本、F1、F2的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的遗传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株高由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而单株产量、每穗粒数和穗下节间长除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控制外,还可能受上位性效应和环境效应控制。除新小黑麦4号外,其它亲本的大部分性状的显性效应预测值达到了负的极显著水平,预示着这些亲本杂种后代的产量性状将有明显的自交衰退现象。新小黑麦3号、新小黑麦4号的单株产量、千粒重、株高和穗下节间长的加性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因此这两个品种宜作为改良产量性状的骨干亲本。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大多数成对性状的各项相关系数为正值,且多以加性遗传相关为主,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可以有效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5.
选用不同来源的5个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7个恢复系,按NCⅡ设计配制35个组合,研究了穗长、穗颈长、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等8个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8个穗部性状的加性效应与非加性效应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穗长这一性状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千粒重等3个性状则是非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2)不育系对所研究8个穗部性状的大多数性状都有重要影响,恢复系对穗长、穗颈长、每穗总粒数等三性状亦有很大的作用.(3)参试的不育系以G 46 A为优良,恢复系以绵恢725为优良,明恢63是一个配制生育期较长高产组合的优良亲本.(4)亲本的自身表现与其一般配合力关系密切,在育种实践中必须注意加强对亲本自身性状的改良.(5)遗传力方面,8个穗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千粒重>穗颈长>穗长>结实率>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每穗总粒数>二次枝梗数,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穗长>穗颈长>结实率>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6.
用不完全双列杂产方法和加显性遗传模型,对冬小麦一些数量性状进行了多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株高有关性状间的多种相关几乎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加性相关更为重要;单株穗数、主茎穗长、结实小穗数、主穗粒重间的加性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穗数与主穗粒重除外);单株粒重与其它性状间的加性相关均不显著,而显性相关大多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 配合力是花生杂交育种中选择亲本的重要依据之一。以河南省生产推广应用的6个主要品种为亲本,采用Griffing方法2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和出仁率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侧枝长和单株双仁秕果数的非加性效应作用更大些,单株双仁饱果数、单株果重、百仁重、主茎高、单株单仁秕果数和单株单仁饱果数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影响,但主要以加性为主。豫花15号在单株果重、籽仁重、单株双仁饱果数和单株单仁秕果数等主要产量性状上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其与濮花8号组配的杂交组合在单株果重、籽仁重、主茎高和侧枝长上均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是最具有利用价值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8.
新疆春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艺性状在小麦的品种改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给新疆春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30个新疆春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进行农艺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以及多远逐步回归和通经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春小麦品种(系)株高总体偏低,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平均为30.04g、8.84g。穗粒数、穗重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小穗数与穗长、穗重之间正相关也达到显著水平。多元回归方程为Y = 0.6139 + 0.02X3 + 1.07 X4 +0.42 X5,表明穗粒数、穗重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所决定的单株产量变异占产量总变异程度的74%。因此,协调好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这一性状间的关系可作为新疆春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9.
旱地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张中东  王璞  陶洪斌 《作物杂志》2012,28(5):100-104
对45个玉米杂交种的8个穗部性状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和千粒重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各穗部性状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依次为:单株粒重、行粒数、穗长、千粒重、秃尖长、出子率、穗行数、穗粗。单株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行粒数在直接对产量负向效应中表现最高,行粒数、千粒重、穗行数和穗粗都是通过单株粒重间接对产量产生影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3类单株粒重较高,其他穗部性状之间较协调,产量表现最高。综上所述,旱地条件下,选择高产玉米品种应该首先关注品种的单株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兼顾行粒数、千粒重、穗行数和穗粗等性状。  相似文献   

10.
按Hayman方法对8×8完全双列杂交F_1的6个性状进行基因效应分析与模型检验,株高、穗长、实粒数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株高、实粒数为部分显性,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均显著,基因的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重要;穗长为超显性,显性基因效应比加性基因效应更重要.对杂交F_1、F_2进行配合力效应值分析表明,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对所研究性状均重要,多数性状为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亲本85G63、81-18、82-14为最佳配合者,其主要经济性状一般配合力好.杂交F_1各性状均有明显杂种优势,组合间和性状间的优势具有显著差异,以单株籽粒产量优势最强,其余依次为实粒数、穗长、株高、小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为寻求有效的方法来鉴定乌菜的耐寒性,本研究以6个乌菜材料为研究对象.对6个材料分别进行梯度降温(昼/夜)处理:18 ℃/12℃、12 ℃/6 ℃、6 ℃/0℃,每个阶段温度处理3 d,共9 d;之后测定6份材料经梯度降温胁迫后的光合和荧光特性,以及几种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和相关性,同时用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材料的耐寒性进行综合...  相似文献   

12.
小麦F4籽粒中Glu-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琼  徐如宏  张庆勤 《种子》2003,(6):44-46
采用10%SDS—PAGE方法分析JY97—1/blosky和JY97—2/blosky各10个株系100个单株500粒F4籽粒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结果表明:1.Glu—D1位点的5 10,5 12的遗传在JY97—1/blosky后代中符合一对相对基因的分离。2.JY97—2/blosky后代HMW—GS组成类型变异极其丰富。在G1u—A1,G1u—B1和G1u—D1三个位点上分别检测到2,9和6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在Glu—A1位点上1亚基和null的频率分别为52.85%和47.15%;Glu—B1位点上的变异最丰富,出现20;7 8 9;6 8等七种新的等位基因类型;Glu—D1位点存在2 5 10;2 12,5 10;5 12等四种新的等位基因类型。最优亚基组合1,7 8,5 10的比例为11.84%。3.两个组合中Glu—B1b或及Glu—B1c的不完全表达率分别为2.07%和1.9%。  相似文献   

13.
张薇  胡尚连 《种子》2006,25(5):35-37,40
利用RT-PCR的方法研究小麦籽粒灌浆期高分子量谷蛋白12亚基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东农7742的12亚基在开花后第6天出现mRNA的表达,花后14d表达量最高。新克旱9的12亚基mRNA的表达出现在开花后第10天,第18天表达量达最高。在籽粒灌浆的各个时期,东农7742的12亚基基因的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新克旱9。  相似文献   

14.
Grevillea ‘Sylvia’ is a novel cut flower of sub-tropical to tropical origin. Cut inflorescences were dry-stored at 0, 5 or 10°C for 3, 6, 9 or 12 days. Inflorescences stored at 0°C for 3 or 6 days maintained a post-storage vase life of 7 days, which was similar to that of non-stored (control) inflorescences.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chilling injury even after 12 days at 0°C. Stems stored at 5 or 10°C for periods of 9 or 12 days suffered significant loss in vase life. Shortened longevity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evels of flower and perianth abscission. Respiration rates of inflorescences stored at 0, 5, 10 or 22°C fell markedly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quotients (Q10) estimated for 0–5, 5–10 or 10–22°C intervals were 2.1, 3.8 and 3.4, respectively. Inflorescences stored dry at 0°C for 6, 12 or 18 days maintained vase lives about 1 day longer than those stored wet. Vase lives after 6, 12 or 18 days dry storage were 8, 6 and 4 days, respectively. To simulate non-refrigerated export by aircraft, inflorescences were held wet or dry for 2 days at 22°C. Vase life of stored inflorescences was shortened by 1 day compared to non-stored control inflorescence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inflorescence vase life between wet versus dry transport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15.
引进小麦种质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利用多年来引自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小麦资源,了解引进材料的遗传基础,特别是品质基础,采用SDS-PAGE技术对102份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1种HMW-GS类型,Glu-A1位点上有1、2*、Null,Null位点相对比较多,为40.20%;Glu-B1位点上有7、7+8、7+9、6+8、17+18,以7+9为主要类型(59.80%);Glu-D1位点有2+12、2+12’、5+10三种类型,其中5+10所占比例为51.96%。参试材料共检测到16种亚基组合,其中"Null,7+9,2+12"所占比例较大,为25.5%。值得一提的是,参试材料中品质评分为10分的材料有22个,9分的有29个。这些材料有可能会成为比较有价值的品质改良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生长阶段荷斯坦公牛生长性能血清中GPT、GOT及LDH活性的相关关系,以期为荷斯坦公牛的选育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测定12头6-12月龄荷斯坦公牛血液中GPT、GOT及LDH活性,比较各时期血液酶的变化趋势,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月龄3种血液酶活性与其相应时期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及回归方程。结果表明:GPT活性与11-12月龄日增重相关系数分别为0.358和0.400,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GOT活性与9月龄日增重的相关系数为0.399(P<0.05);LDH活性同9、11月龄日增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P<0.01)和0.466(P<0.05)。因此,可考虑将GPT活性作为11-12月龄阶段;GOT活性作为9月龄阶段;LDH活性作为9、11月龄阶段的生化辅助选择标记进行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TcLr38 RGA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获得Lr38的抗病类似物质、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NBS-LRR(核苷酸结合位点-富含亮氨酸重复)类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从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TcLr38中获得了9个小麦抗病基因同源片段D-8、A-5、B-20、C-6、F-16、A-4、B-9、C-4和D-12。这些片段都含有NB-ARC保守结构域,其中D-8、A-5、B-20、C-6、A-4、B-9、C-4和D-12与已知抗病基因的相应区域相一致,具有抗病基因NBS特征结构域激酶2a(Kinase-2)、激酶3a(Kinase-3a)和疏水结构域(HD)。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微生态制剂及其使用策略对刺参生长和水质的影响,实验组添加以芽孢杆菌、乳酸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和饲料分别混合放置0、6、9、12、15 h后投喂体质量为(7.81±0.25) g的刺参,实验共持续进行30天,期间10天换1次水。结果显示,添加微生态制剂组刺参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与饲料混合放置12 h后投喂实验组刺参SGR最高,为0.618%/d,是对照组的1.52倍,但与混合放置9 h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氨氮、亚硝酸盐、COD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实验组各项水质指标随着与饲料混合放置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与饲料混合放置0 h组各项水质指标最低,但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至实验结束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将微生态制剂与饲料混合放置9~12 h后投喂刺参,对刺参的生长和养殖水质均可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构建物理诱变糜子突变体库,采用50、100、150、200和250 Gy剂量碳离子束(12C6+)辐照陇糜7号和晋黍9号种子,结合混合系谱法和系统聚类分别构建2个含52和79个株系的M5寡表型突变群体。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诱变M1出苗率随剂量增大明显降低,陇糜7号M1半致死剂量为150 Gy,晋黍9号M1半致死剂量为100 Gy,且100、150 Gy诱变下M4变异最多。不同诱变剂量下M5、M6表型稳定且株高、产量性状、成株色及粒色均表现出明显遗传差异。从2个M6群体中分别选择9和11个代表性株系,利用多态性SSR引物进行分子验证,与亲本相比,6对SSR引物在陇糜7号的9个株系中位点变异基因型数为1~2,在晋黍9号的11个株系中位点变异基因型数为1~4,突变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玉米Reid种质遗传改良效果,本研究以Reid类群重要种质J1491、J1492、J1493、J1495、J1498与PH6WC构建基础群体,通过DH技术育成DH系,经鉴定从中选取5个代表DH系6DH6、6DH7、6DH9、6DH10、6DH12作母本,以Non-Reid群5个优良自交系作父本,按NCII设计组配25个杂交组合,对DH系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和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杂种优势以组合6DH7×J1628最高为180.22%,组合6DH12×J1673最低为54.94%;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有6DH7和6DH10,穗长、穗粗亦为正效应,因此认为6DH7和6DH10更具应用潜力;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组合是6DH7×J1673。各产量性状中穗长、穗粗和秃尖长,狭义遗传率高,主要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本研究为鉴定有潜在价值的DH系及杂交种提供选择,为玉米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