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和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1997年,从广东省各市、县田间采集并经单孢分离获得的584份水稻稻瘟病菌菌株,用全国鉴别品种鉴定出8群33个生理小种。3a来,ZC群一直是优势小种群,总的出现频率是45.3%,ZC13一直是最优势小种,总的出现频率是27.3%。优势小种的组成随年份而变化:1995年,优势小种是ZC13、ZG1、ZC15和ZA45,频率分别为23.7%、21.9%、15.6%和11.5%;1996年,优势小种是ZG1、ZC13和ZC15,频率分别是22.9%、20.3%和19.6%;1997年,优势小种是ZC13、ZB13、ZC15和ZG1,频率分别是39.8%、18.6%、10.6%和10.6%。生理小种的生态分布特点是:ZC13在平原与沿海地区出现的频率较高;而ZB13则正相反,在山区市、县出现的频率较高,特别是1997年,ZB13在山区出现的频率为24.7%,而在平原与沿海地区出现的频率是10.4%。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74%,其次是ZG1(188%)、ZC15(145%)和ZB13(91%)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3.
浙中沿海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种群消长和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至 1 998年 ,对分离来自浙中沿海台州各市县所获得的 1 76个单孢菌株 ,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共鉴定出 7群 2 2个稻瘟病生理小种。其中中 B和中 D群是台州稻区 2个主要的优势小种群 ,总的出现频率分别为 53.98%和 2 3.86% ,它们中的中 D1、中 B1 3、中 B1 5和中 B1这四个小种在我地分布范围广 ,出现频率分别高达 2 0 .4 5%、1 4 .2 0 %、1 4 .2 0 %和 1 0 .80 % ,且对多数栽种水稻致病 ,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7.4%,其次是ZG(18.8%)、ZC15(14.5%)和ZB13(9.1%)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5.
1991~199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1~1995年5年间,共分离测定了辽宁省稻瘟病菌249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划分为7群28个生理小种,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F群和ZD群。近年来致病性强的籼型小种及粳型小种强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增加,弱致病类群频率下降。1985年导致中丹2号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61小种1995年又重新出现,前几年表现优势的ZG群小种1995年暂时消失。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滞育的遗传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自北京和湖北省武穴市的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在24℃,12:12(L:D)光周期下的滞育充分别为80.32%和53.00%对北京群的滞育性和武穴种群的滞育不敏感性分别进行5代和14代选育,北京种群(B)的滞育反应无明显变化,而武穴种群(W)则稳定在20%~30%之间,表明武穴种群存在较大的遗传异质性,对二者的杂交试验显示,显性系数DWB和DBW分别为-0.2  相似文献   

7.
广东水稻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1 ̄1995年对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部分主栽品种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稻瘟病菌小种分布及发生动态相对稳定,优势种群为ZB群,ZC群;优势小种为ZB13、ZB5、ZC13和ZB1,不同生态稻区优势小种有差异。品种间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本省育成推广的主栽品种对稻瘟病属中等的抗性水平,个别品种抗性偏低,属于中感至感。粳籼89等的抗病性逐年下降,这些主栽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原有小种的  相似文献   

8.
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1999~2002年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毒性基因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粉病菌小种种群结构复杂,1999~2002年共鉴定出33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均为15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40.48%、22.22%、29.03%、30.30%,其次为11号和5号小种。毒性基因V3e、V3f、V5、V8的毒力频率较高,在50%以上,而V2、v4a、V4b、V12、V16、V19的毒力频率较低,低于20%。供试的小麦白粉病菌菌株含3~7个毒性基因的较多,其中含4个毒性基因组合的比例最高。为25.84%。  相似文献   

9.
2002年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2年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采集的57个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6群10个生理小种,即ZA17、ZA49、ZB1、ZB19、ZB25、ZC9、ZD1、ZD5、ZE1和ZF1生理小种,其中ZD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36.8%。生理小种的组成由1996年商世吉报导的4群7个生理小种发展到6群10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也由ZE1转变为ZD1。其中ZA17、ZA49强致病型的生理小种开始出现。所鉴定出的10个生理小种对4个粳稻鉴别品种有较强的致病力。地域较近的地区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群体组成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2007年,从采自黑龙江省各主要水稻产区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获得268个单孢菌株,采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寄主共鉴定出7群31个中国小种。其中ZA、ZD、ZB为黑龙江省稻区的主要优势小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33.58%、24.63%和18.28%。ZD1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为16.04%,其次是ZA49(13.43%)、ZE1(10.44%)、ZA17(8.96%)小种。不同地区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1.
应用稻瘟病菌种群消长动态监测四川省杂交稻抗瘟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86-1990年应用稻瘟病菌种群消长动态,监测杂交稻抗瘟性变化,并进行初步分析。(1)近年来经测定川东南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有7群42个,其中ZB群出现频率59.38%,为优势种群,ZC群和ZA群分别为17.99%、16.20%,其余种群在3%以下;(2)优势种群ZB群出现频率逐年下降,由1986年的72.17%下降为1990年的47.85%;(3)对我省主栽品种汕优63致病力较强的ZA群和ZB13小种明显上升,汕优63分离菌株回接致病率逐年上升,而抗谱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2.
1985年从20个省和自治区的70个市、县共采集标样385份,经繁殖成活152份,成活率为39.5%。生理小种21C3仍为当前优势小种,其次是34号小种。但是34号小种群的出现频率高出21号小种群。在190个菌株中各小种的出现频率是:21C2为0.5%、21C3为46.3%、34为21.6%,34C1为10.0%、34C2为7.9%、34C3为9.5%、34C4为2.1%、116为2.1%。寄主离体叶培秆锈菌小种鉴定方法和常规苗期鉴定结果,在109个菌株中符合程度是很理想的。  相似文献   

13.
2000-200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2005年6年间,共分离测定了辽宁省稻瘟病菌411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结果划分为7群36个生理小种,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F群和ZE群,近年来致病性强的籼型种群ZA出现频率增加,致病性弱的粳型种群ZF出现频率下降,2001年导致抚9621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25小种2005年又重新出现,上世纪90年代初表现优势的ZG群小种2005年没有检测到。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一直是湖北省各稻区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在一些稻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不断了解稻瘟病致病性分化,提高湖北省抗病育种的效率,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并延长其寿命,在多年相关工作的基础上,于2003年-2005年用中国鉴别品种对由湖北省7个不同稻区的14个县市采集的穗颈瘟标本上分离得到的184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了鉴定,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84个单孢菌株分属于7群37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ZA群(出现频率66.8%,下同),其它种群为ZC群(13.0%)、ZB群(9.2%)、ZG群 (4.9%)、ZE群(2.7%)、ZD群(2.2%)、ZF群  相似文献   

15.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蚊虫抗性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CR技术对广泛部分地区的致倦库蚊OP抗性基因进行测定,实验证明广州地区自然种群和实验室株有相当数量致倦库蚊有扩增的抗性酯酶B1基因存在。对实验室株及四个地区自然群体的抗性基因进行扩增,发现实验室株阳性率比自然群体为高,四个地区自然群体抗性基因频率分别为22.5%、20%、15%、和7.5%。另外发现雄性库蚊出现的扩增阳性率比雌蚊高。所设计的两对引物均能成功的扩增致倦库蚊抗性基因酯酶B1,但后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应用3个籼稻、4个粳稻组成的中国鉴别品种将黑龙江省110个稻瘟病菌菌株划分为4群7个生理小种。用日本清泽的12个单基因抗性鉴别品种将上述菌株划分为77个生理小种。对+、ti-a、Pi-k、Pi-z基因致病频率高(70.4%~89%)的生理小种遍布全省各稻区;对Pi-t、Pi-b、Pi-zt基因致病频率低(0~19.3%)的生理小种分布窄,这3个基因可用于抗病育种。试验表明应用日本清泽的12个粳稻单基因抗性鉴别品种更适宜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17.
1990-1993年我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及其致病性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3年共鉴定了来自全国18个省(区)的496份叶锈菌标样。根据在全国统一的8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和10个未定型,其中叶中4号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60.5%,是目前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的主要对象。其次是叶中34号、叶中3号、叶中44号、叶中19号、未定Ⅲ型和叶中5号,其出现频率分别为9.5%、7.7%、5.2%、2.4%、2.0%和1.4%。小种致病性特点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小种对我国主要麦区大面积种植的生产品种和重要抗源的毒性各不相同,以叶中4号毒力最强,毒谱最宽;②同一小种不同菌株(系)的毒性既有共性,也具异质性,但共性是主要的;③抗性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反应不尽相同。作者还对锈菌生理专化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全国小麦秆锈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3年我国小麦秆锈病发生较轻,从8个省18个区县中的47个品种上采集到的95个标样中分离到菌株336个,鉴定出21C3CKR、21C3CKH、21C3CTR、21C3CTH、21C3CFR、21C3CFH、34C1MKR、34C1MKH和34C2MKR等9个致病类型;21C3CKR的出现频率为65.2%,居于首位,21C3CDH为14.5%,21C3CTR为10.7%,21C3CFR为4.2%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全国统一的9个鉴别寄主离体叶片法鉴定侵染型和Gilmour八进制法命名小种,对2004--2008年采自东北春麦区的辽宁、黑龙江等省不同县市的298个小麦白粉病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及毒力频率分析,并利用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22个小麦品种(系)对参试菌株进行毒力频率测定.结果表明:2004--2006年优势小种为生理小种15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3.7%、15.6%和20.3%;2007年优势小种为17号小种,出现频率为10.2%;2008年411号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频率达20.6%;2004--2008年毒性基因V4b、V2+6、V4+8、V12、V16、V18、V20、V21、V22和V23毒力频率较低,在0~28.0%之间,其对应抗性基因Pm4b、Pm2+6、Pm4+8、Pm12、Pm16、Pm18、Pm20、Pm21、Pm22和Pm23抗性较强,可作为有效的抗病基因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与病菌毒性的监测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1991~1994年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结果表明,11,15号小种这几年的优势小种,315号小种有上升的趋势,用毒性频率分析的方法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表明,V1,V3,V5及V8等毒性的当前白粉菌群体中已基本固定(毒性频率接近100%),小麦白粉菌对Pm4a的毒性频率呈较快的上升趋势,说明Pm4a基因的使用应该审慎,白粉菌对Pm21为目前最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对北京,西南及江浙三地区小区白粉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