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松古鲁狗尾草为非洲狗尾草(Setaria anceps)中的主要栽培种。原产于赞比亚,发展于南非,主要栽培在南非、罗得西亚和澳大利亚,它是天然和人工草地栽培利用的主要牧草。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摩洛哥和以色利,该牧草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卡松古鲁狗尾草是1974年从国外引进  相似文献   

2.
非洲狗尾草原产于热带非洲,随后发展到亚热带的南部非洲,成为天然草地的主要牧草。澳大利亚从肯尼亚引入,因澳大利亚引种栽培历时较久,所以又叫做“澳大利亚狗尾草”,也有根据其生态型而称为“扁平狗尾草”的。我站1980年从中国畜牧所引入两  相似文献   

3.
非洲狗尾草     
非洲狗尾草又名蓝绿狗尾草、扁平狗尾草。原产于热带非洲,起源于赞比亚。已引种于菲律宾、新几内亚、印度、马达加斯加、美国等国家,为澳大利亚的主要栽培牧草。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现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台湾等省(自治区)建植人工草地,生长很好。  相似文献   

4.
刈牧兼用型优良禾草——纳罗克非洲狗尾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Stapf)简称狗尾草、原产东非。云南1983年从澳大利亚引入纳罗克品种cv.narok,在云南省内亚热带地区种植、观测,表现较好,推广种植面积现已在400公顷以上。该草主要特点是:适应性强、耐牧、耐刈割、寿命长、产草量和产籽量均较高。目前,种子已销往广西等区种植。总之,该草是南方亚热带山地草场改良的重要牧草之一。  相似文献   

5.
非洲狗尾草又名蓝绿狗尾草、扁平狗尾革.原产于热带非洲,起源于赞比亚.已引种于菲律宾、新几内亚、印度、马达加斯加、美国等国家,为澳大利亚的主要栽培牧草.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现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台湾等省(自治区)建植人工草地,生长很好.  相似文献   

6.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在世界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具有再生性强,适口性好,持久性好,耐牧性强,耐旱、耐寒、耐涝、抗病虫害等特性,牛羊喜食,适合建植永久性放牧草地和割草地。在我国推广种植已有30多年,是我国南方天然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石漠化治理和草牧业生产的主要骨干草种之一。但是,目前该品种存在种用性状退化和种子产量低等问题,为了提高其种子产量和良种繁育效率,文章对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的利用现状、种性复壮、种子产量构成因子和施肥、刈割、收种等良种繁育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得出种性复壮、施肥、刈割、收种等是纳罗克非洲狗尾草良种繁育的重要因素,今后应从田间选择优异植株、施肥、刈割和收种等良种繁育关键环节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为该优良牧草品种的良种繁育和产业化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 卡选14良种狗尾草,是广西畜牧研究所牧04课题组1981年底从非洲狗尾草(Setaria anceps)——卡松古鲁狗尾草(Kazungula setaria)杂合群体中发现后选育出来的。几年来,经过多种栽培试验、繁种和品质分析、适口性试验,以及向广西和华南几省33个畜牧单位提供种子试种或重点建植草场,表现较好,体现了桂牧14狗尾草是一种高产、优质、适应性强和适口  相似文献   

8.
<正> 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是一种高产牧草,栽培在热带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上,一年内可收获7次。但是,由于缺乏有关狗尾草的营养价值的资料,使之难于利用。据作者自己的资料,狗尾草的干物质里含粗蛋白质6.5%,粗纤维素25.3%和无氮浸出物54.33%。同样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其含  相似文献   

9.
狗尾草是栽培在热带有灌溉条件土地上的高产作物,一年内可收获7次草。试验资料表明,狗尾草中的干物质里含粗蛋白质6.5%,粗纤维25.3%,无氮浸出物54.33%;并含有矿物质,其指标不亚于热带地区的其他作物。用4头阉牛饲喂狗尾草进行消化平衡试验表明,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的消化率为60.69、63和45%;消化平衡试验的体内沉积量:氮2.54克,钙1.29克,磷0.68克。  相似文献   

10.
一、卡松古鲁狗尾草学名:Setaria anceps f Cv.kazungula该种原产非洲海拔较高的地区,现主要分布在非洲、澳大利亚等国家,被作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建立人工草场的牧草之一。我国于1974年从澳大利亚引种,在广西南宁试种,生长良好。华南农业大学牧草饲  相似文献   

11.
卡选14狗尾草(K—Selection 14Setaria)是1982年从非洲狗尾草(Setariaanceps)的栽培品种——卡松古拉狗尾草(Kazungula Setaria)杂合群体中选出的,经四年的选育、栽培、繁种、利用试验,1985年11月通过部局专家组鉴定,广西自治区科委颁发了“卡选14狗尾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证(860092),1986~1987年在南方部分省区作了省际间适应性试验,介绍如后。  相似文献   

12.
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是一种优良的放牧型牧草,再生性好,耐践踏,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现在广泛地在西欧、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栽培。贵州南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复杂,为选出适宜于该地区栽培的白三叶品种,我们于1983年引进了四个栽培品种。在新西兰专家M.P.Rolston博士的指导下,设置本次试验。试验观察和测定自三叶主要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并通过综合评价,确定最适的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几年来,广西畜牧研究所,在选育良种牧草工作中,对非洲狗尾草(Setariaanceps)进行了观察选择,认为非洲狗尾草优越性很多,遗传基础丰厚,既是发展牧草生产的重要品种资源,又是选育良种牧草的极佳种质材料,经济利用潜力很大。非洲狗尾草在国外牧草生产上,早已广泛栽培利用,引种我国后,在南方许多省(区)也正  相似文献   

14.
高产优质牧草--非洲狗尾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兰春宁 《草业科学》2004,21(11):39-40
对非洲狗尾草Setaria anceps在昌宁种植多年后所表现出的优良特点、栽培管理技术及利用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主要栽培品种进行介绍,以便在今后牧草推广工作中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为刈牧兼用型的多年生上繁型禾草,在云南省已有18年的栽培历史。该品种耐寒、耐牧,单播刈割利用时年干物质产量为15-22t/hm^2;与白三叶共生性好,其混播人工放牧草地载畜量为1-1.5黄牛单位/hm^2,年肉牛增重300-350kg/hm^2。适合我国秦岭以南的绝大多数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为刈牧兼用型的多年生上繁型禾草,在云南省已有18年的栽培历史。该品种耐寒、耐牧,单播刈割利用时年干物质产量为15~22t/hm2;与白三叶共生性好,其混播人工放牧草地载畜量为1~1.5黄牛单位/hm2,年肉牛增重300~350kg/hm2。适合我国秦岭以南的绝大多数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柱花草是一种耐贫瘠、高产、优质的豆科物草,广东省于1981年从澳大利亚引进,常见的有格拉姆柱花草、西卡柱花草和库克柱花草,它们抗病力强,而且是多年生,故发展速度快,在广东的中部和南部、海南、广西和福建等地都有较大面积的栽培。柱花草鲜草产量为每0.06...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C4牧草在北亚热带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筛选出适合北亚热带中山地区种植的牧草,于2009年5-11月,对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威提特东非狼尾草Pennisetumclandestinum cv.Whittet、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和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ns cv.Basilisk进行田间栽培试验,研究各种群产草量、营养成分、高度和密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臂形草和非洲狗尾草的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宽叶雀稗和东非狼尾草(P0.05);饲草供应集中于7月中旬-9月底;2)非洲狗尾草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牧草(P0.05);3)4种牧草品质营养期优于开花期,适宜于营养期刈割。对各指标综合评价后初步认为,4种牧草的种植表现由好到差依次为非洲狗尾草、臂形草、宽叶雀稗和东非狼尾草。  相似文献   

19.
威提特东非狼尾草在云南的种植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非狼尾草(Pennisetumclandestinum)原产非洲东部的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国,后经澳大利亚育种家选育,于1970年通过品种审定登记为栽培种威提特(cv.Whittet),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1983年在“中澳牲畜与草场改良项目”期间从澳大利亚引进[1]。在云南相应气候带的种植试验表明,东非狼尾草在云南的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生长表现较好,具有产量高,适口性好的特点,近年来逐渐在亚热带人工混播草地中作为当家牧草品种。另外,由于其匍匐生长、竞争力强、耐瘠薄、耐践踏的特性,也被广泛使用在公路护坡、园林绿化等生态建设中。威提…  相似文献   

20.
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dc.)urb cv.Siratro)原为野生植物.1962年由澳大利亚E.M.Hutton博士培育成栽培品种色拉特罗(Siratro),并使之成为澳大利亚沿海地区最重要的牧草之一,已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974年至1984年我国先后从澳大利亚引进广东、广西试种,对大翼豆进行了引种栽培和利用方面的研究,目的在于改造华南地区土壤贫瘠且缺乏优良豆科牧草的草山.原来的大翼豆生长缓慢,利用年限比较短,不耐寒.根据以上大翼豆缺点,经过多年的筛选,筛选出当年生长较快、盛产年产草量高、叶量丰富、草质柔软、种子成熟整齐一致、利用年限长和打草季节没有明显老化的新品种.该草营养价值高、抗旱、耐寒、耐轻霜、生物学固氮性能好、丰产性能好、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竞争能力强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优良豆科牧草.现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和河南、江西等省区.本文介绍了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管理及利用技术,以期为生产上栽培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