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原鼠兔繁殖及种群年龄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指导草地鼠害防治 ,我们对甘孜州草地主要害鼠———高原鼠兔的繁殖及种群更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为季节繁殖的动物 ,其繁殖期为 4月下旬至 7月中旬 ,约 90天 ;雄雌比为 1 :1 31 ,S R为 44 3± 7 2 ,繁殖期中平均繁殖指数为 1 35 ;雌鼠年平均繁殖 2 4胎 ,胎仔数为 1— 6只 /胎 ,平均为2 93只 /胎。鼠兔种群数量呈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2.
高原鼠兔为青藏高原独有鼠种,从高原鼠兔的分类、生理方面、生态方面及对草地的利与弊方面进行了论述,为进一步研究高原鼠兔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通过掘土和采食等行为对高寒草甸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影响高寒草甸植物的繁殖特征。本研究以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达乌里秦艽(Gentiana dahurica)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法研究了高原鼠兔干扰对其繁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原鼠兔干扰水平的增大,达乌里秦艽的地上生物量、株高、茎叶比、生殖枝数、营养枝数、花序数、花序生物量和单株种子产量均呈增加态势。干扰水平为Ⅰ(112±32)个·hm-2和Ⅱ(192±48)个·hm-2时,达乌里秦艽所同化的物质主要分配于同化器官叶中,以保证种群的生存;当干扰水平增大到Ⅲ(352±64)个·hm-2和Ⅳ(608±48)个·hm-2时,达乌里秦艽将其所同化的物质更多地分配于生殖生长,形成更多的生殖枝数、花序数和单株种子产量,从而提高了达乌里秦艽的繁殖能力,一定程度上解析了高原鼠兔过度干扰劣化高山嵩草草甸放牧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干扰会引起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生境的改变,而植物繁殖分配是其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山嵩草繁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干扰显著增加了高山嵩草总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生殖枝与营养枝比和根冠比(P<0.05),但降低了地上生物量(P<0.05)。高原鼠兔干扰区内,高山嵩草总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随干扰强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态势,生殖枝与营养枝比呈先降低后增加态势,说明高原鼠兔干扰强度从低增加到适宜干扰强度阈值的过程中,高山嵩草将更多资源分配给营养生长,以进行种群扩张,而当干扰强度超过适宜干扰阈值时,高山嵩草将资源更多的分配给生殖生长,以保证基因延续和种群存活。  相似文献   

5.
在高寒草甸上高原鼠兔是必不可少的生态关键种,同时由于密度过高又加剧着高寒草甸的退化.应加强对高原鼠兔种群动态的管理,使其保持适当的密度和适当的时空分布,发挥其关键物种的作用,但不对高寒草甸造成破坏.为此有必要掌握高原鼠兔的扩散规律.通过高原鼠兔的扩散试验得到了以下结果:环境容纳量K和植被高度h有如下关系:K={6.2237h 17.2237(h<4.8717) 47.5438(h=4.8717) -4.0654h 67.3494(h>4.8717);高原鼠兔月扩散距离为32.16 m;高原鼠兔对原有栖息地留恋的量α为0.3371.  相似文献   

6.
降水对高原鼠兔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卫国  丁连生 《草业科学》1999,16(6):20-22,25
就降水对高原鼠兔种群消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的变化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消长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对年降水量、三季度降水量和一季度降水量的综合分析,同时参考特殊降水因素的影响,即可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7.
黄兔尾鼠种群年龄结构与发生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1988年开始,连续3年在塔城沙湾县博乐通古牧场对黄兔尾鼠的鼠密度、年龄组成和数量季节消长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黄兔尾鼠的平均有效洞密度为2000~3000个/hm2。对捕获的鼠标本进行测量、称重,并以酮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情况,将黄兔尾鼠种群年龄划分为5个年龄组:幼年组酮体重小于13.0g,亚成年组酮体重为13.1~24.0g,成年1组酮体重为24.1~34.0g,成年2组酮体重为34.1~47.0g,老年组酮体重大于47.1g。调查还表明黄兔尾鼠因繁殖能力强,在一年中数量变化很大,如1988年4月份其种群密度为48.59±5.38只/hm2,到8月份则急剧上升到951.64±66.58只/hm2,增长了约18倍。  相似文献   

8.
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研究对象,比较感染与未感染兔裸皮蝇(Oestromyia lep-orina)的鼠兔生理特征(体重、束缚下的呼吸率和心率、体重矫正的静止代谢率、粪便皮质醇浓度)和个性特征(冒失性、温顺性、探索性)及其关联性.结果 表明:与未感染皮蝇的鼠兔相比,感染皮蝇的鼠兔体重、呼吸率、体重矫正的静止代谢率更高,但探索性更低,而心率、皮质醇浓度、冒失性、温顺性等均没有显著差异.在未感染皮蝇的鼠兔群体中,体重与温顺性、心率与皮质醇浓度均呈弱显著的正相关.在感染皮蝇的鼠兔群体中,体重与心率和探索性分别呈显著和弱显著的负相关;体重矫正的静止代谢率与呼吸率和温顺性分别呈显著和弱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寄生虫可以操纵宿主的能量收支平衡,寄生使得宿主静止代谢率提高、能量消耗增加,同时探索性降低、能量消耗减少.研究结果为构建寄生状态—生理—行为的共变异网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高原鼠兔识别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破坏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的主要生物灾害之一。对高原鼠兔传统的监测与鼠情调查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难以实现对鼠兔长期、连续的观测研究。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高原鼠兔自动识别方案,把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鼠兔识别系统中,获取对鼠兔监测与调查的数据,为鼠兔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与传统的监测与调查方法相比较,该方案能够实现对鼠类活动无接触、动态、连续的监测,对鼠兔的防治以及改善高原的草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果洛地区高原鼠兔繁殖特性种群数量和对天然草地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果洛州3县5个样点2000—2004年的实验和调查结果表明:果洛地区鼠害区高原鼠兔5年的平均密度达908只/hm2,属极严重的鼠害区;高原鼠兔的性别比并非1∶1,5年的性别比平均为1.25∶1,高原鼠兔每年只怀孕一次,在5年的调查研究中没发现高原鼠兔有第二次的怀胎情况。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原鼠兔夹和全自动捕鼠器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控制进行了田间试验,二者均具有应用范围广,灵敏牢靠,使用方便,经久耐用,无环境污染,无副作用,对环境、人畜安全等优点.此项试验为长期有效控制草地害鼠,扩展鼠害防治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野外定时观测的方法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在不同种群密度下的行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以改变行为格局的方式对种群密度变化做出响应,其基本应变机制为:觅食时间随密度的上升而增加,警戒和洞内时间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他行为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在放牧压力下,食物资源在高原鼠兔诸多利益权衡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青海江河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0.10%C.肉毒杀鼠素诱鼠颗粒毒饵Ⅰ和诱鼠颗粒毒饵Ⅱ,进行的防治高原鼠兔的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诱鼠颗粒现场配制的毒饵防治高原鼠兔的平均校正防治效果可达94.95%,两药剂间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F=8.643>F0.05=3.885,既P<0.05)且与常用的0.10%C.肉毒杀鼠素燕麦毒饵具有相同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昼夜摄食量和饮水量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证高原鼠兔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选择27只高原鼠兔观察其昼夜摄食量和饮水量。高原鼠兔日均摄食量为21g/d.只,饮水量为45.5mL/d.只时可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将高原鼠兔的日常行为划分为采食、警戒、嬉戏和洞内滞留4个类型,选取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3个代表性指标反映草地植被性状的变化,探讨了植被性状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行为模式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植被高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增加可导致高原鼠兔洞内滞留和警戒时间增加,采食和嬉戏时间减少;高原鼠兔的某些行为对植被性状各主要指标变化应对反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或临界范围,在此临界点或临界范围之前和之后,高原鼠兔对植被环境的感受会发生质的改变;采食时间与洞内滞留时间的比值(G/H)越小,表明植被环境的胁迫压力越大,反之则越小;植被高度对高原鼠兔生境的影响力大于盖度和生物量。  相似文献   

16.
天祝县位于河西走廊东部,草原分布有高寒草甸、灌丛草甸等草甸草原,高原鼠兔是南部草甸草场的优势鼠类,危害严重,有效洞口密度达458个/hm2。为了进行有效防治,制作鹰架,招鹰控鼠。观测结果表明,招鹰控鼠方法控制高原鼠兔效果明显,第3年有效洞口密度平均降低37.5%,植被破坏率平均减少11.4个百分点,有效抑制了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恢复,减少了牧草损失。  相似文献   

17.
通过应用C.肉毒杀鼠素诱鼠颗粒毒饵和D.肉毒杀鼠素诱鼠颗粒毒饵进行防治高原鼠兔的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诱鼠颗粒毒饵防治高原鼠兔的平均校正防治效果分别可达93.65%和91.56%,两药剂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F=1.6990.05)。且与常用药剂(0.1%C.肉毒杀鼠素燕麦毒饵)具有相同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高原鼠兔对不同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机制,以所捕捉高原鼠兔的生活海拔3960m作为生境对照组,将其在低海拔适应一周后,分别置于各不同海拔的模拟仓,对比各模拟海拔组和生境组高原鼠兔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等血象指标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模拟海拔高度的升高,高原鼠兔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升高,红细胞压积升高速率减缓,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呈下降趋势。海拔虽然升高但高原鼠兔的红细胞压积并没有显著升高,有利于减少血液循环的阻力,减小心脏负担,这应该是高原鼠兔世代生活在低氧环境中产生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禄  李广 《草业科学》2015,32(5):816-822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3个方面客观的分析了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对放牧地有益和有害的影响,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对放牧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影响及放牧地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影响,以改变目前人们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传统认识。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活动对放牧地利害转变的关键在于确定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致灾密度和家畜数量及放牧方式,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维持高寒草甸放牧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准确掌握青海玉树市天然草场高原鼠兔,在怀孕期危害程度及其繁殖性能,了解鼠害动态局势,及时开展灭鼠工作,提高草原生产力,方法是从2020~2021年对玉树市高原鼠兔全面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动态监测,样方面积为1/15 hm2,捕捉、解剖、观察测定和统计。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在玉树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一年只能繁殖一次,每胎产仔1~9只,3~6只者居多,占孕鼠的91%,平均产仔3.58只。雄鼠体重158 g,体长147 mm,雌鼠体重176 g,体长150 mm,雌鼠在种群中占52.5%,生殖能力与种群性别比例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经833例剖胃测定日食量为77.3 g,是其体重的50%左右,1只成鼠在牧草生长季节4个月可食牧草9.5 kg,52只成年鼠兔日消耗牧草量相对于1头藏系绵羊的日食量,而高原鼠兔混合种群的采食量每只每天66.0 g,食量大,繁殖率高,破坏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