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果粮间作系统与麦田小气候要素的对比观测。分析得出,气温与土温均低于单作麦田,湍流交换系数低于单作麦田,土壤导温率存在明显差异。果粮间作田在热力与动力方面小气候效应明显。为我区中西部地区果粮间作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果麦间作麦田主要杂草种类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当前新疆南疆地区麦田、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主要杂草种类及群落结构特征.[方法]采用棋盘法9点取样,对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及单作麦田杂草进行系统的调查.[结果]南疆喀什、和田等地麦田主要杂草有37种,隶属于12科、31属.优势杂草播娘蒿、藜、萹蓄和硬草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危害程度基本一致;离蕊芥、田旋花、大蓟和雀麦等区域性优势杂草在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的危害重于小麦单作田;常见杂草和一般性杂草的危害程度差异较小.杂草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小麦单作田.[结论]新疆南疆地区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主要杂草有37种,隶属于12科31属.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杂草群落的多样性明显增加.与单作麦田比较,两种间作模式下单一杂草的危害降低,优势杂革、常见杂草与一般性杂草的发生危害程度差异较少,但区域性优势杂草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的种群动态研究,探讨果麦间作模式下麦田麦长管蚜的发生危害特点及与小麦单作田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定期定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结果]麦长管蚜5月上中旬开始危害,核桃小麦间作田发生危害时间稍早于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果麦间作模式下麦田麦长管蚜田间消长规律与小麦单作田基本一致,危害高峰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核桃小麦间作田麦长管蚜发生量大于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发生量.[结论]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和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的田间消长规律基本一致;麦长管蚜在核桃小麦间作田的危害重于其在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枣麦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试验对2×6(m)栽培模式的枣麦间作田内各项小气候因子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在枣麦间作系统中,平均日光照强度低于对照,受光量表现为冠下测点<中测点相似文献   

5.
高粱—大豆间作对高粱螟虫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探索螟虫的自然防治方法。结果表明:高粱—大豆间作模式与高粱单作模式比较,蜡熟期螟虫的自然幼虫虫口百分率间作模式明显低于单作模式,说明高粱与大豆间作有抑制螟虫的效果,且间作模式的生产效益比单作模式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核桃单作和核桃-玉米间作模式对核桃品质的影响。以9年生单作核桃园与核桃-玉米间作园为对照,研究单作园与间作园的核桃树体长势及核桃果实品质及性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于核桃的一次枝、冠幅及树高在坐果期无显著影响;不同种植模式对核桃果实品质影响不明显,单作园核桃果实单宁含量要低于间作园,单作园核桃口感更好;间作模式下核桃果实在经济性状方面只有干果三径与单作模式有显著差异且大于单作;单作模式下核桃青皮水分含量低于间作。为种植营养成分、口感更好的的核桃,单作核桃园相较核-玉间作更为合适。推断单作核桃园养分吸收利用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适宜温州地区种植的甜玉米 毛豆间作模式,对3种间作模式的产量、农艺性状及其间作优势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甜玉米的株高均显著低于单作,而其间作产量Ⅱ却均高于单作,毛豆的株高均高于单作,而其间作产量Ⅱ均低于单作。其中,间作模式2的间作优势Ⅰ与模式3相当,其间作优势Ⅱ明显高于另外两种模式,表现出较好的间作优势,适宜在温州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棉田间作系统的小气候特征,进一步研究间作系统中除棉花以外农作物的光合特性,设置了棉花间作大豆、棉花间作玉米和棉花间作甘薯3种间作处理以及棉花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和甘薯单作4个单作处理,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棉田间作及相应单作的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趋势均表现为U形曲线,棉田间作较相应单作可提高系统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大豆单作和玉米单作的空气湿度均高于棉花单作,而甘薯单作低于棉花单作;棉田间作及相应单作的空气温度日变化趋势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棉田间作较相应单作可降低系统内的空气温度,棉花单作高于玉米单作,分别与大豆单作及甘薯单作之间差异不显著。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和甘薯单作均出现光合午休现象,间作模式下的大豆和甘薯的光合午休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的变化一致,均表现为大豆单作模式棉花间作大豆模式、甘薯单作模式棉花间作甘薯模式、棉花间作玉米模式玉米单作模式,胞间CO2浓度的表现正好相反。综合来看,棉花间作甘薯模式在改善甘薯光合午休现象、降低系统内空气温度、提高空气湿度方面的优势较其他间作模式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间作桔梗对烤烟主要农艺性状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烤烟与桔梗间作对烤烟农艺性状、病害发生、烟叶外观质量和烟叶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与桔梗间作与烤烟单作相比,株高、茎围、腰叶、顶叶均略高于单作烟田,但差别不大;当地发生的主要病害病毒病、角斑病与野火病、黑胫病、赤星病的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单作烟田;原烟外观质量与单作烟田基本相当;单产及其烟叶产值均低于单作烟田,但间作烟田烤后烟叶上中等烟比例和均价均高于单作。加上桔梗产值,间作烟田的综合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单作烟田。  相似文献   

10.
设计玉米/花生间作及花生单作2个处理,比较间作各行花生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间作花生的主茎高、第1对侧枝长和第2对侧枝长均为IP-1>IP-2>IP-3>IP-4>IP-5> CK.干物质积累表现为前期间作增长迅速,后期则是单作更快.间作花生经济产量低于单作,IP-1、IP-2、IP-3明显低于CK,差异显著.单株果数各行均低于单作,但是秕果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小麦叶锈病田间发生规律及田间药效试验研究,探讨果粮间作模式下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危害特点,筛选对小麦叶锈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及合理的使用方法.[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药效试验参照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结果]小麦叶锈病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始发生期及田间消长规律基本一致,始见期在5月中下旬,病情指数在小麦生长期内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年份叶锈病发生危害程度差异较大.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枣麦间作麦田小麦叶锈病病情指数最高,其次是小麦单作田.药剂试验表明,药后10 d,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0 g/L丙环唑乳油、250 g/L已唑醇悬浮剂和400g/L氟硅唑乳油在试验浓度下的防治效果均在76;以上,显著高于10;苯醚菌酯悬浮剂和25;乙嘧酚水悬浮剂.[结论]基本摸清了核桃小麦间作、红枣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叶锈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与小麦单作田的差异性.筛选出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0 g/L丙环唑乳油、250 g/L已唑醇悬浮剂和400 g/L氟硅唑乳油在试验浓度下可有效控制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及危害,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合理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间作对甘蔗和大豆生长的影响以及间作优势。结果显示:间作大豆的各项植株指标与单作大豆差异不显著,不施肥可以刺激单作和间作大豆根系的生长,增加大豆根瘤数和根瘤重,而间作甘蔗各项指标大多数显著低于单作甘蔗,在不施肥的情况下下降幅度加大,但总根长两者间差异不显著;间作甘蔗的氮、磷、钾积累量均小于单作的甘蔗,以钾的降低幅度最大,而间作大豆仅在不施肥的情况下磷、钾的积累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氮素在四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两种施肥水平下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说明间作有明显的优势,并且间作的氮、磷、钾总养分累积量高于单作,由此可见甘蔗与大豆间作优势不是表现在个体上,而是表现在提高土地利用率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促进果粮间作技术在河北的推广,以晋州鸭梨和粮食间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以Logistic回归为研究方法,就影响晋州果粮间作的因素展开实证。结果表明,种植者个人特征中,种植者年龄因素与是否参加果粮间作技术的相关培训,分别在5%和1%水平上对果粮间作的推广意愿呈现出正向显著性相关;种植者态度中,果粮间作技术的重视程度对果粮间作的推广意愿在1%水平上呈现为正向显著相关;种植者生产中,生产与收入来源和种植规模大小分别在10%和1%水平上对果粮间作的推广意愿呈现为正向显著相关;间作技术推广中,示范基地效应在1%水平上对果粮间作的推广意愿正向显著相关;政策影响中,技术的宣传力度与是否进行补贴分别在5%和1%水平上对果粮间作的推广意愿为正向影响。根据以上实证,提出要提高果粮间作技术的推广效果,需从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发挥示范户示范效果、完善技术转型的补贴机制和加大果粮间作技术研究力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核桃单作和核桃—玉米间作模式对核桃树体长势及核桃果实品质的影响,以九年生单作核桃园与核桃—玉米间作园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核桃一次枝、冠幅及树高在坐果期无显著影响;不同种植模式对核桃果实品质影响不明显,但单作园核桃果仁单宁含量要低于间作园,单作园核桃口感更好;间作模式下核桃果实在经济性状方面表现优于单作模式,其中干果三径均值与单作模式有显著差异;单作模式下核桃青皮水分含量高于间作模式,推断间作核桃园养分吸收利用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对内蒙古巴盟地区果粮间作生态系统的光能分布研究表明;果粮间作生态系统有其特殊的光照分布规律;果粮间作生态系统可更好地利用光能;根据果粮间作生态系统的光照分布规律可以确定合理的栽植方式和合理的树形、树主、冠幅等指标。  相似文献   

16.
红壤旱地的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4):634-637,643
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小气候观测,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系统相比,玉米间作生态系统在受光结构、通风、湿度、温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可以通过生物种群的多层次立体配置、空间立体利用来改善生态系统空间生态位。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环境对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利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在小麦干物质累积和产量上较单作具有明显优势。在常规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生物量较单作小麦高30.6%,产量较单作增加了12.8%。在抽穗期至乳熟期,小麦茎、叶、穗氮含量和小麦穗钾含量均表现出间作第1行>间作第3行>单作,但收获时间作小麦茎叶钾含量呈低于单作趋势。小麦氮、钾养分累积量为间作第1行>单作>间作第3行。  相似文献   

18.
果粮间作生态系统光能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巴盟地区果粮间作生态系统的光能分布研究表明:果粮间作生态系统有其特殊的光照分布规律;果粮间作生态系统可更好地利用光能;根据果粮间作生态系统的光照分布规律可以确定合理的栽植方式和合理的树形、树高、冠幅等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不同间作模式对茶树光合生理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4):470-473
以单作茶园为对照,以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的杉树间作茶园、梨树间作茶园和桂花间作茶园为研究对象,对各茶园土壤养分含量、茶树光合生理指标和茶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了杉树间作茶园的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梨树间作茶园的全钾含量低于单作茶园外,其余指标均为间作茶园高于单作茶园。梨树间作茶园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较高,都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分别比单作茶园高25%和36%;其他茶园与单作茶园差异不显著。各间作茶园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儿茶素总量均高于单作茶园,而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均低于单作茶园。说明间作能提高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和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茶树的光合生理指标,从而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20.
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作物氮、磷和钾素吸收利用特征的研究将有助于肥料利用率的提高和辣椒产量的增加.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辣椒//玉米间作(10:2)条件下,作物对氮、磷和钾的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间作辣椒第1行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低于单作,问作辣椒中间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单作接近;(2)间作辣椒第1行叶片含氮、磷量低于单作辣椒,间作3、5行辣椒叶片含氮、磷量显著高于辣椒单作,从第1行到第5行逐渐增加.间作辣椒叶片含钾量在前期低于单作辣椒,后期则高于辣椒单作;(3)间作玉米含氮量高于单作玉米.前期间作玉米叶片磷、钾含量与单作玉米前期接近,后期低于单作;(4)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辣椒和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显著高于单作时的产量.可见,辣椒//玉米间作(10:2)条件下,辣椒第1行的N、P和K的吸收受到玉米一定的影响,辣椒中间行的N、P和K的吸收利用效率增加,辣椒和玉米的产量分别比单作增加13.29%和28.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