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过3年的研究与实践,潼南县成功地将原来杂交中稻一熟种植模式转变为杂交中稻(杂糯间栽)-秋马铃薯‖油菜高效栽培新模式,稻谷亩产可达576.7 kg,亩产值881.58元;水稻收获后,利用稻草覆盖,免耕种植秋马铃薯,马铃薯亩产可达1 120 kg,亩产值1 344元:10月中旬在秋马铃薯宽行间,免耕撬窝套栽油菜,亩产油菜籽105kg,亩产值394元.此种植模式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而且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以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区石坎梯田为对象,比较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5种模式分别是"茶-春马铃薯-豇豆-秋马铃薯"、"茶-花生-榨菜"、"茶-花生-辣椒-秋马铃薯-春马铃薯"、"茶-黄豆-萝卜"、"茶-春马铃薯-玉米"。结果表明,在石坎梯田的新栽茶园中,以"茶-花生-辣椒-秋马铃著-春马铃薯"模式的经济效益最高,每公顷纯收入22 576.5元,比其他4种模式高60%-346%;"茶-春马铃薯-豇豆-秋马铃薯"模式经济效益次之,每公顷纯收入13 933.5元,比其他3种模式高68%-170%。同时,这两种模式生态效益较好,综合优势明显,适合当地种植习惯和自然气候特点,是值得在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大力推广的高效生态农业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整地播种马铃薯后,再间套肥团育苗移栽的玉米,马铃薯收获后再栽秋甘蓝,在陕南宁强高寒山区年推广5550余亩,比单纯种植一季玉米亩增收2 400元,增幅为167%。对其配套技术应用及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对生产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高效种植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滦县杜营村一些农民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地膜马铃薯套种玉米秋栽大白菜的一年三种三收的模式.该模式667米2产马铃薯1500公斤、玉米400公斤和大白菜6000公斤,667米2收入1800元.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油菜田周年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油菜苗期的土地、光温资源,进行套种秋马铃薯试验。结果表明,油菜套种秋马铃薯,每公顷纯收入在12000元左右,对地块周年效益增加明显。油菜的直播和移栽方式对油菜的生物学性状有明显影响;油菜的直播和移栽密度对产量有明显差异,直播地块每10000m2播22.5~30万株时产量较高,移栽地块每公顷栽12~18万株时产量较高,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4垄玉米2 行宽幅套种 该模式适用于粮区,马铃薯栽培春、秋二季,玉米栽培春、夏二季,一年四作四收,达到薯粮双丰收. 具体做法是:2.8米宽为一幅,春马铃薯按株行距25厘米×60厘米播种4行,每亩栽3800株.春玉米按行株距40厘米×15厘米条播2行,每亩种3170株. 春马铃薯收后在中央垄沟上条播2行夏玉米. 春玉米收后于夏玉米大行间播秋马铃薯4行.这一模式要求水肥条件充分,春薯要早种早收,玉米最好用育苗移栽的方法,保证生长一致. 尽量做到栽培过程上、下茬紧密衔接,管理措施一环扣一环,才能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春马铃薯-夏大豆-秋马铃薯三季作模式较春马铃薯-秋马铃薯两季作模式增效潜力,在夏大豆套作秋马铃薯条件下,进行了秋马铃薯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春马铃薯于1月底催芽,3月初播种;夏大豆于6月初播种;秋马铃薯于7月25号左右催芽,8中旬播种较为合理,其周年效益最高,较马铃薯两季作增效12.9%。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高效种植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怎样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东平县大羊镇的一些农民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地膜马铃薯套种玉米秋栽大白菜的一年三种三收的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总结以滕州为代表的马铃薯二季作区秋马铃薯绿色食品栽培技术要点,为同类产区秋马铃薯绿色食品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以滕州市的秋马铃薯生产为研究对象,对产地环境、种薯选择与处理、播种、覆膜、施肥、浇水、秋延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秋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二季作区秋马铃薯绿色食品栽培技术。【结果】 本文所总结的技术要点,可显著减少化肥、农药、劳动力投入有,全面提高二季作区绿色食品秋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及效益,适宜在同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结论】马铃薯作为第四大主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秋马铃薯受生长期影响,较春马铃薯生产一直存在虫害重、产量低及品质、效益差等问题,应大力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秋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秋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马铃薯主导品种费乌瑞它及其主导种植模式(即稻茬秋马铃薯、玉米茬秋马铃薯及蔬菜茬秋马铃薯种植模式),通过3种主导模式栽培,总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马铃薯生产的发展,秋季商品薯生产面积也逐渐增大;但于多种原因,多数种植户反映秋马铃薯产量不高,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的发展。从秋播良种选用、催芽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秋马铃薯栽培技术,以期为发展秋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秋马铃薯是一种粮食类经济作物,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由于片马镇雨季来临迟,玉米、烟草不能适时种植,秋马铃薯是最好的代替作物。本文从片马镇的概况出发,浅谈片马镇秋马铃薯发展情况,重点介绍片马镇秋马铃薯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马铃薯生产的发展,秋季马铃薯生产面积也逐渐增大,但由于多种原因,多数种植户反应秋马铃薯产量不高,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的发展。现从秋播良种选用、催芽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秋马铃薯栽培技术,以期为发展秋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春、秋马铃薯氮肥运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春马铃薯和秋马铃薯进行多点氮肥运筹试验,以明确春、秋马铃薯对氮肥的需求特性.结果表明:底肥和追肥对春马铃薯产量影响都很大,合理追肥的增产作用效果明显;底肥对秋马铃薯产量影响很大,而追肥的增产作用不明显,说明春马铃薯的氮肥运筹应在重视底肥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追肥的使用,而秋马铃薯的氮肥运筹则要重施底肥,慎用追肥.春马铃薯的推荐施氮方案为公顷施纯氮69~171 kg,追肥比例为33.2 %~62.0 %;秋马铃薯的推荐施氮方案为底肥施纯氮90 kg/hm2,追肥施纯氮15 kg/hm2.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马铃薯氮素积累及功能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季节马铃薯氮素高效利用的相关机理,指导不同季节马铃薯的氮肥运筹,提高氮肥施用效率。通过春、秋季盆栽试验,比较6个施氮水平下春、秋马铃薯氮素积累及功能叶片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的增加,春马铃薯硝态氮含量增加,秋马铃薯则先增后减;春、秋马铃薯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后减。同等肥力下,块茎形成期与块茎成熟期春马铃薯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峰值比秋马铃薯分别高出35.3%、74.0%。(2)春、秋马铃薯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生育时期同等肥力下,春马铃薯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均高于秋马铃薯。(3)生理指标中叶片硝态氮与植株氮含量相关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16.
介绍"春马铃薯—早中稻—秋马铃薯"水旱轮作栽培模式的种植效益、茬口安排,总结该模式中春马铃薯、早中稻、秋马铃薯的栽培技术,以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是东川区冷凉二半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而秋马铃薯则是河谷区的主要经济作物,现就东川区秋马铃薯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三薯”连作模式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秋马铃薯-春马铃薯-甘薯"模式公顷收益为49200元,比"油-稻"模式增加26175元.其配套栽培技术为选用中、早熟脱毒品种,秋、春马铃薯、甘薯为连作,秋、春马铃薯全程采取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早施苗肥,施用多效唑防止旺长.  相似文献   

19.
史高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462-462,464
怎样让秋马铃薯在春节前上市获得较为理想的市场价格 ?怎样让秋马铃薯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从生产实际出发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试验 ,总结出一套秋马铃薯栽培和贮存技术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套作高粱不同厢宽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套作高粱以1.67 m开厢(0.67 m栽2行高粱,1.00 m种2行马铃薯)生产效益最好,净产值达61 324.6元/hm2;其次是2.33 m开厢(0.83 m栽2行高粱,1.50 m种3行马铃薯),净产值为57 699.1元/hm2,在马铃薯套作高粱生产上可推广以1.67 m开厢,其中0.67 m栽2行高粱,1.00 m种2行马铃薯的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