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满足培养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班的培养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深化《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创建先进的“食品营养学”教学模式,并在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及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高素质应用型食品人才培养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农业强国”精神引领下,文章提出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构建新农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农学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为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增加思政元素,培养专业自信和“知农爱农”情怀;将课程讲授内容纵向重构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模块;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课堂研讨”的知识提升教学模式;联合试验站,构建“教学内容+田间实物”相结合的虚拟实物化课堂;基于OBE理念,组建“校内专业教师+校外企业导师”双师培养团队。以上课程改革,为培养高素质农学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了实践经验,提升了地方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水平。  相似文献   

3.
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的特征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其培养目标,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是其培养模式,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是其培养规格。河南省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学校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化同质化、学科定位求全求综合、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结构和产业结构脱节严重等问题。运用实地调查、信息搜集、人物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地方性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专业集群设置重叠、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偏差严重等问题进行分析,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宏观微观层面相结合,实施“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一体”以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可概括为“3个狠抓、3个确保”,根据“2个按照、2个确定”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岗位群-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教学体系”的高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动态模式,通过“4个依据、4个不断调整”来实现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具体改革方案是“围绕1个核心、建立2个体系、实现7个优化、培养8种能力”,保障措施是“7个加强”。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具有鲜明的社会与行业背景以及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基础上,必须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必须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必须树立人才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质量观,其核心是构建高素质技术应用能力人才培养的动态模式。  相似文献   

5.
课程体系构建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作为专门培养农民大学生的“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专业群,需要以遵从国家政策导向、服务区域乡村振兴、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前提,在国家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基础上,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满足复合型、个性化乡村人才培养需求,精准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素质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科技》2019,(20):252-253
为了满足培养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武汉设计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班的培养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深化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创建先进的食品营养学教学模式,结合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在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及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为高素质应用型食品人才培养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高国民教育形式,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生力军。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多数院校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体现“复合型”与“应用型”的培养要求。从我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现状出发,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主要从兽医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思政的建设、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实现等方面,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进行专业与思政双动力驱动,构筑新型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应有之义 ,高校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确立人才培养的素质和目标 ,并要自觉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 ,把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增大选修课比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教学形式,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为“绿色”北部湾的建设培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环境保护意识,掌握生态保护知识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生物学教师及生态保护人才.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专业发展面临被边缘化的状况下,蓬勃发展的语言服务行业为其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当前英语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国内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的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针对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一个根本,两个方向,三个目标"的人才培养原则和改进教学的相应措施。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园林植物学》的课程特点,探讨了《园林植物学》课程建设的整体设计,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手段及方法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5个方面研究了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建设方法,以期为《园林植物学》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质量工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根据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及考核方法等改革方面探讨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明确高校的改革始终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特色专业建设将为行业输送更加优秀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强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相似文献   

13.
结合实践经验,以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从人才目标的确定、培养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的优化、培养过程的实施等方面,就如何完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地方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以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水生生物学为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在新农科背景下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为更好地发挥植物生理学课程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信息技术与植物生理学课程进行了深层次的整合,在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创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工科的建设,为了完善地实验等课程教学,减少学生毕业就转行,造成专业人才的流失,从而改进传统模式上林业院校生物工程侧重于理科专业的培养模式。简要谈及了目前大学培养模式的弊端,改革创新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模式,打造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成为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对新工科理念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优化《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最大程度提高课程授课质量,提高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园艺人才。  相似文献   

18.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是高等农林类院校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随着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课程体系建设也应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现代化农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通过对农业遥感技术在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分析,利用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将遥感技术融入该课程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科研及实践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的教学质量,为现代化农业资源与环境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校就业形势及黑龙江省对土地利用与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定位。分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能力与技术要求、教学层次、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式5个方面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地方性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只有立足行业,主动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使所办专业具有特色和生命力。本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以石油化工和船舶修造行业为背景和依托,提出了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阐明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途径。通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地方性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