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总结宽体金线蛭的人工可控高效繁殖技术,包括孵化平台准备,种蛭选择、放养和繁殖等,以为宽体金线蛭的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幼螺和田螺(Procambarus clarkii)幼螺对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幼苗的养殖效果,将宽体金线蛭幼苗饲养在以50目聚乙烯制作的网箱内,每个网箱均放入500尾刚孵化出来的宽体金线蛭幼苗,分为福寿螺组和田螺组2个组,每组5个网箱。福寿螺组以福寿螺幼螺为饵料培养宽体金线蛭幼苗,田螺组为对照组,以田螺幼螺为饵料培养宽体金线蛭幼苗,试验共进行39 d。结果表明,福寿螺组和田螺组中宽体金线蛭幼苗的成活率和日增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福寿螺幼螺较田螺幼螺更适合作为宽体金线蛭幼苗的饵料。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养殖密度对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生长性能的影响,将室外网箱养殖密度设计为30(D1)、40(D2)、50(D3)、60(D4) ind/m~2,试验持续35 d,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宽体金线蛭的生长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宽体金线蛭的体质量和体长增加量随之增加,达到一定的养殖密度后,又转而下降;在养殖密度为50 ind./m~2的条件下,日增体质量最大;在养殖密度为40 ind./m~2的条件下,终末体长、日增体长和存活率最大。综合前人研究结果与生产实践来看,宜将养殖密度控制为40 ind./m~2,有助于保证宽体金线蛭虫体健康,并促进其较快地生长,结果可为网箱养殖宽体金线蛭适宜养殖密度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宽体金线蛭繁殖性能及蛭苗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宽体金线蛭繁殖性能和蛭苗生长特征,在室内条件下对宽体金线蛭野生群体进行人工繁殖,统计了每条亲蛭产茧数量、卵茧大小及卵茧孵化蛭苗数量,并研究了蛭苗生长特征。结果显示:(1)宽体金线蛭每条亲蛭产茧1~4枚,平均产茧(2.45±0.88)枚,体质量10.00 g以上亲蛭平均产茧量[(2.80±0.79)枚/尾]显著多于体质量10.00 g以下亲蛭[(1.71±0.62)枚/尾],产茧后亲蛭体质量下降明显,平均下降52.38%±9.57%;(2)卵茧呈卵圆形,随着产茧时间延长,卵茧个体变小,卵茧平均质量为(0.873 5±0.378 4)g,平均长为(2.202 7±0.493 6)cm,平均每个茧孵出蛭苗(27.61±10.81)尾;(3)每条亲蛭繁殖蛭苗27~136尾,平均(65.25±34.91)尾;(4)在水温20.5~26.0℃条件下,经过21 d饲养蛭苗平均体质量从(0.020 9±0.002 8)g增加到(0.298 1±0.090 5)g,平均体质量增加了近13倍,养殖开始特定增重率出现一个高峰,之后在26.00℃左右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繁殖能力强,蛭苗体质量增长迅速。  相似文献   

5.
医用水蛭及其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声瑜 《农友》2001,(1):22-22
我国人工养殖的医用水蛭有三大品种:宽体金钱蛭、尖细金线蛭、日本医蛭。其中人工养殖较为普遍的品种是宽体金线蛭 。早蛭、牛蛭、绿蛭均不能养殖。这些水蛭均不能入药,也无人收购。  相似文献   

6.
宽体金线蛭是一种被广泛人工养殖的药用动物,其繁殖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取宽体金线蛭种蛭在室内养殖于自制的水蛭水族箱,取材进行解剖和石蜡切片,观察其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在宽体金线蛭产下卵茧后,观察其胚胎发育的主要阶段.实验结果表明:(1)宽体金线蛭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其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球、前列腺、阴茎鞘和雄孔几部分,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蛋白腺、阴道囊和雌孔几部分;(2)宽体金线蛭卵茧产下约3h,受精卵进入二细胞期,约8h进入4细胞期,约12h进入8细胞期,约1d进入多细胞期,约3d进入囊胚期,约5d进入原肠胚期,约28d孵出幼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土壤湿度及稻草作为基质对宽体金线蛭繁殖性能的影响,为促进宽体金线蛭规模化养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规格整齐的2龄性成熟且具有生殖环带的宽体金线蛭亲本放养到30%、40%、50%、60%和70%等5个土壤湿度及40%湿度稻草基质的养殖箱中,分别观察其亲本存活率、产茧数、卵茧规格、卵茧孵化率及孵化量情况.[结果]经过30 d的繁殖周期,不同土壤湿度下的宽体金线蛭亲本存活率、产卵茧数和产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但所产卵茧规格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其中,土壤湿度为60%时,亲本存活率、产卵茧数及产茧率最高,土壤湿度为30%时最低.通过拟合的回归方程计算得出:土壤湿度为58.80%时,卵茧孵化率最高,达95.56%;土壤湿度为57.61%时,卵茧孵化量最高,为27.59尾.40%湿度稻草基质条件下的宽体金线蛭亲本存活率、产卵茧数和产茧率均显著低于相同湿度土壤基质的结果;在两种基质条件下,宽体金线蛭卵茧的孵化率和孵化量也无显著差异,孵化率均高于90.00%,孵化量为20.67~22.00尾.[结论]土壤湿度对宽体金线蛭的繁殖性能和卵茧孵化效果影响显著,但对所产卵茧规格无显著影响,其中以土壤湿度保持在60%时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高明  侯建华  李双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05-11306
[目的]为水蛭的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温度对照组,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宽体金线蛭的产卵和孵化,探讨宽体金线蛭的最佳产卵温度、最适孵化温度和孵化时间。[结果]宽体金线蛭产卵和孵化的最适温度是20~25℃,孵化时间为25 d左右。[结论]温度对宽体金线蛭繁殖的影响显著,在生产中应当注意对温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设置4组不同的试验温度(15、20、25、30℃),随机各放入100条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仔蛭,养殖25d后测定体长、体重和存活率,探讨了温度对宽体金线蛭仔蛭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另外随机设置3个试验组,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投喂蛋黄、轮虫+中华圆田螺、轮虫+静水椎实螺,探讨了饵料对宽体金线蛭仔蛭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仔蛭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水温为25℃条件下,仔蛭生长速度最快、存活率最高;而30℃下的仔蛭存活率最低、生长最慢。投喂不同的饵料,仔蛭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也有显著的差异(P0.05)。投喂轮虫和静水椎实螺组的仔蛭生长速度最快、存活率最高;投喂蛋黄组的仔蛭存活率最低、生长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10.
不同饵料对宽体金线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宽体金线蛭的最佳饵料,在外界条件相同 (相同的温度、光照等)条件下,分别单独投喂螺蛳、河蚌和原生动物,以及混合投喂螺蛳和原生动物,每5 d称量1次体重,连续称量7次,35 d后比较各组宽体金线蛭的日增重。结果单独喂食螺蛳后,宽体金线蛭体重增加明显;在螺蛳饵料中添加原生动物,对宽体金线蛭的生长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而单独投喂河蚌或原生动物后,宽体金线蛭的体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试验表明螺蛳与原生动物混合是宽体金线蛭的最佳饵料。  相似文献   

11.
三种常用鱼药对宽体金线蛭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给宽体金钱蛭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大面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敌百虫、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生石灰3种常用鱼对宽体金线蛭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3种药物对宽体金线蛭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55,2.68,108.74mg/L;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0.155,0.268,10.874mg/L。3种药物对宽体金线蛭的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敌百虫、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和生石灰。  相似文献   

12.
宽体金线蛭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楠  徐子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12-112,116
介绍了宽体金线蛭幼苗人工繁育技术,包括场地和水质选择,产卵池、孵化池和防逃设施的建设,宽体金线蛭的种蛭选择和饲喂以及卵茧孵化、幼苗饲喂和管理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1种中国大陆新记录归化入侵植物--刺轴含羞草Mimosa pigra L..标本采自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河岸湿地.刺轴含羞草在世界热带地区已经泛滥成灾,极有可能在我国成为入侵植物而造成危害.提供了刺轴含羞草在中国大陆的分布信息,并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4.
VRTN基因是影响猪胸椎数的主效基因,其优势等位基因(Q)比劣势等位基因(q)具有多1对肋骨的效应。本文旨在探索VRTN基因在2个长白种猪群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以期提高配套肉猪的肋骨数。采用PCR方法检测影响胸椎数(肋骨对数)的VRTN基因在温氏集团420头商品肉猪以及2个专门化长白种猪(913头W51系长白,240头W52系长白)群体中的分布情况。通过商品肉猪的效应分析,验证了在终端商品肉猪中QQ型较qq型猪只多近1对肋骨,说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基因改良是可行的。试验结果显示:VRTN基因在2个长白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相差不大,有利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44和0.905。通过基因型与选育性状表型的相关分析,发现W51系长白猪中,优势基因型猪只体长优势明显,对其他选育性状无影响。W52系中,优势等位基因与达100 kg/115 kg日龄估计育种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性状无显著相关性。VRTN优势等位基因型的效应与选育目标一致,2个品系均可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现场实践育种,W51通过种群更新优化,经过半年就实现了优势等位基因频率100%的完全纯化。W52在扩群的同时,经过2年达到基本纯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更有效地发挥欧洲葡萄品种‘无核白’不同营养系鲜食或制干的用途,筛选‘无核白’系列大粒与白藜芦醇含量较高的鲜食品系,酚类物质浓度与多酚氧化酶活性较低而适宜绿色葡萄干制备的制干品系。【方法】以‘无核白’葡萄为对照,以其性状上有变异的10个营养系成熟果实为材料,取样测定其果粒重,用折光仪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HPLC法测定果皮与全果白藜芦醇含量、酚类物质,比色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大粒无核白和W3等营养系浆果单粒重为对照的1.3286—1.4682倍;W2、W8、长穗无核白和W7等营养系果实白藜芦醇含量为对照的110.65%—128.41%;‘无核白’葡萄营养系果实中总酚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含量较低的有长粒无核白、W8、W3和大粒无核白等;不同营养系果皮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是全果的1.06—13.19倍。【结论】与对照相比,供试10个‘无核白’葡萄营养系中,单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与全果的白藜芦醇含量较高的有W3、大粒无核白、长粒无核白和W5等;酚类物质总量较低的营养系有大粒无核白、长粒无核白、W3等;多酚氧化酶活性较低的营养系有W7、长穗无核白、W3、W8。本研究结果为‘无核白’系列无核葡萄品种选育提供了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01年从法国伊彼得种猪优选公司引进的大白公猪23头、母猪115头,同年从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引进的法系大白公猪6头、母猪78头,合并组成基础群,在清远原种场进行选育。采用开放式闭锁繁育方法,期间引入外血,优化血缘血统,加强种猪体型、繁殖性能的选育。经过近10年的选育,培育成了W62系,具有体型高长、产仔数高的突出特点,适合作为高产和大体重上市配套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