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优化速派颗粒中牡丹皮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芍药苷和丹皮酚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不同因素和水平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芍药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是70%乙醇、提取温度80℃、乙醇用量12倍、提取时间0.5 h;丹皮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是蒸馏时间为4 h、收集8倍液量、0℃冷藏36 h。结论:该提取工艺合理、可行,可为大生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优化长白山野生高山红景天中主要成分红景天苷的提取工艺,试验采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方法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响应面分析试验以红景天苷提取率作为响应值,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超声时间1.0 h,液料比10∶1,在此条件下提取3次,红景天苷的平均得率为1.26%。说明响应面法能够优化高山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3.
为了优选芩黄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处方中麻黄水提工艺以浸膏收率和麻黄碱含量为指标,黄芩、甘草、山豆根、桔梗和板蓝根群药水煎煮工艺以浸膏收率、黄芩苷及甘草酸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芩黄颗粒进行提取条件的筛选.结果麻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真空动态(≤70℃)提取6h;黄芩、甘草、山豆根、桔梗和板蓝根群药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真空动态(≤70℃)提取4h.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合理、稳定,适合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4.
正交试验法优选女贞子中特女贞苷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艳  伍勇 《中国兽药杂志》2012,46(10):33-35
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女贞子中特女贞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以加水量、提取时间与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特女贞苷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提取工艺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特女贞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药材质量的水,提取3次,每次2 h。该工艺为提高特女贞苷的提取率提供了实验基础,并为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交试验优化黄芩中黄芩苷超声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黄芩苷最佳超声提取工艺,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黄芩苷得率作为考察指标,研究了料液比、超声功率、乙醇浓度、p H值4种因素对黄芩苷超声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黄芩苷得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乙醇浓度、料液比、p H值、超声功率;黄芩苷超声提取工艺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为55%,料液比为1∶18,p H值为4.0,超声功率为59 k Hz,在此条件下黄芩苷提取物的得率可达16.52%。说明优化出的黄芩苷超声工艺稳定、可行,具有良好的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优化射干苷最佳乙醇回流提取工艺,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川射干活性成分射干苷进行方法学考察;以射干苷得率为研究指标,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川射干中射干苷乙醇回流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在选定色谱条件下射干苷与其他杂质峰能够达到基线分离,在5.05~80.80μg/m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线性相关,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射干苷最佳提取工艺为,以80%的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8,先后提取2次,每次时间都为2 h,射干苷得率为3.61%。说明本研究优化得到的射干苷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川射干中射干苷的提取。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黄芩中黄芩苷水提酸沉的最佳工艺,采用正交试验,以黄芩苷得率作为考察指标,考察提取时间、混悬液醇浓度、酸沉pH值3种因素对黄芩苷水提酸沉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苷水提酸沉工艺最佳条件为提取时间3 h、混悬液醇浓度30%、酸沉pH值2.0,此条件下黄芩苷提取物的得率可达9.758 8%。优化的黄芩苷最佳水提酸沉工艺操作简单、方法可行,为黄芩苷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乙醇和水为提取溶剂,选择根黄分散片提取物最佳的提取工艺。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40%、50%、60%、70%、80%、90%和100%)的乙醇和煎煮法分别提取,以黄芩苷得量和提取物得率为指标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根黄分散片的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渗漉提取,药渣每次加10倍量水,煎煮2次,时间分别为2、1 h。先用70%乙醇进行渗漉提取,再水煎提取,此工艺简便可行,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仙茅中仙茅苷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均匀设计法优选仙茅的提取工艺,选用U*10(108)进行均匀设计试验,以仙茅苷提取率为指标,考察粒度、乙醇浓度、固液比、浸泡时间及回流时间对仙茅苷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粒度10~20目,乙醇浓度为0%,液固比13倍,浸泡时间0h,回流时间1h.表明试验结果可为仙茅生产工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高热清口服液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水提取的最佳条件,比较3种醇沉浓度(50%、60%、75%)对高热清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结果:以10倍量水,浸泡0.5h,提取3次,每次提取1.5h时,水提液中黄芩苷含量最高;3种醇沉浓度的黄芩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50%醇沉浓度时成本最低。根据最佳工艺路线制备高热清口服液,3批成品的黄芩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薄层鉴别与pH值检查均符合质量标准规定。结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黄芩苷的含量做为评价指标,是筛选其不同制备工艺的有效方法。按照最佳工艺路线制备的高热清口服液成品质量可控、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从江香猪胴体及肉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从江香猪胴体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变化规律,通过测定117头从江香猪皮厚、10~11肋间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背最长肌游离水分和肌内脂肪含量指标,分析性别和屠宰体重对各指标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性别对从江香猪10~11肋间背膘厚、眼肌深度和眼肌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对游离水分和肌肉脂肪含量(IMF)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除肌肉游离水分外,从江香猪各项测定性状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屠宰体重对10~11肋间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对IMF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从江香猪屠宰体重处于65~75kg阶段屠宰较优。IMF与游离水分呈现出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24),二个指标间回归曲线模型Y=594.93589-15.58725X+0.10251215X2,决定系数R2为0.8783,模型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查明贵阳市花溪区麦坪镇某猪场仔猪发生呼吸道疾病的病因,对送检的2头病猪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PCR扩增及测序、药敏试验。结果:从病料样本中分离得到1株细菌,根据形态学和生化试验初步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应用细菌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从分子水平对分离细菌进行分型鉴定,运用DNAStar软件与不同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分离菌与不同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菌株16S rRNA序列同源且相似性为97.4%~100%,其中与血清5型相似性最高;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分离菌株与血清5型副猪嗜血杆菌进化关系最近;分离菌株对利福平、头孢氨苄、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万古霉素敏感。结论:综合分离细菌传统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实验结果,确定分离菌株属于血清5型副猪嗜血杆菌。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单一的饲喂方式不利于家畜的健康生长,也与当前的生态畜牧业相背离的问题,文章通过在喀斯特地区选取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的饲用植物进行青贮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感官变化上的优劣为扁穗雀麦=黑麦>鸭茅>高羊茅,其中除了高羊茅是二等尚好等级外,其余三种牧草均为一等优良;(2)通过青贮处理后,牧草的干物质含量具有明显上升趋势;(3)添加乳酸菌对维持牧草的有氧稳定性较好,四种牧草都是在0~60 h时间段pH值变化较大,在60~120 h变化较小;(4)青贮具有明显改善牧草品质的作用。说明青贮既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必不可少的成分,又是通过防治水土流失来抑制石漠化的衍生产业,与治理石漠化具有明显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1.5、2、2.5m和3m四种不同刈割高度,对“大黑山”饲用薏苡鲜草茎和叶营养品质进行分析,为“大黑山”饲用薏苡适时刈割及营养品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黑山”饲用薏苡在不同生长期茎中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水溶性总糖、全磷、全钙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3%、5.11%、5.19%、61.25%、41.46%、13.77%、0.17%、0.38%;叶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5%、15.81%、9.64%、63.46%、33.55%、4.36%、0.30%和0.95%。试验表明“大黑山”饲用薏苡适宜贵州省的土壤气候条件,营养品质较高,动态变化规律明显,可在不同生长时期刈割以满足牛、羊及其他动物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15.
sRNA伴侣蛋白Hfq敲除条件下沙门菌的转录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沙门菌(Salmonella)在sRNA伴侣蛋白Hfq敲除条件下转录组变化情况。本试验采用HiSeq测序平台对沙门菌LT2菌株及其Hfq敲除株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DESeq2差异分析方法筛选敲除sRNA伴侣蛋白Hfq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和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得到12 753 534条、8 254 308条Clean Reads。通过DESeq2差异分析获得差异基因1 055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516个,表达下调基因539个。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钴胺素代谢过程、钴胺素生物合成过程、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中。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细菌趋化性、丙酸代谢和碳代谢等11个信号通路中。结果表明,本试验应用RNA-seq技术丰富了sRNA伴侣蛋白Hfq调控基因数量,筛选出20个受伴侣蛋白Hfq调控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个基因功能及编码蛋白未知,注释了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推断Hfq在细菌对数期主要通过影响营养提供和趋化性等途径,继而影响细菌的正常生理活动,为Hfq协同sRNA的调控机理研究及sRNA靶基因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患病鲟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分离菌种属进行确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可分解葡萄糖和木糖,氧化酶和鸟氨酸脱羧酶试验阳性;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同源性大于99%,在系统发育树上与荧光假单胞菌聚为一枝;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复方新诺明等敏感,对氟苯尼考、卡那霉素、阿莫西林等耐药;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小鼠有致病力。本研究为贵州地区鲟细菌性疾病预防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猪LYRM1基因对脂肪沉积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究LYRM 1对脂肪沉积的影响。本研究采用qRT-PCR法检测LYRM1基因在10月龄白洗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CR扩增白洗猪LYRM1基因的CDS区,构建pEGFP-N3-LYRM1重组质粒,利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pEGFP-N3-LYRM1重组质粒进入白洗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通过检测细胞培养基中三酰甘油浓度,利用血清饥饿法和MTT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qRT-PCR检测LYRM1、PPARγ、ATGL、FAS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LYRM1基因在白洗猪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成功转染pEGFP-N3-LYRM1重组质粒进入白洗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转染试验组培养基中三酰甘油浓度大于空白对照组,试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速率一致,未见显著差异;试验组LYRM1、PPARγ、ATGL、FAS基因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综上表明,LYRM1基因超表达可提高三酰甘油的浓度,促进脂肪沉积,提高脂肪沉积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间接提高脂肪沉积水平。因此认为,LYRM1基因可作为探究影响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为研究脂肪沉积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过瘤胃蛋氨酸(RPMet)对黔北麻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浆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择18只体况良好、体重[(27.08±2.92)kg]和年龄相近的黔北麻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Ⅱ组在基础饲粮中每只羊分别添加5、10g/d的RPMet。预试期14d,正试期7d。结果表明:1)各组山羊生长性能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2)Ⅱ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其他养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各组血浆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4)各组瘤胃pH及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现有饲养标准的基础上,饲粮中添加10g/dRPMet可提高黔北麻羊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且不影响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贵州省是否存在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ALV)感染情况,试验选取无明显ALV症状的送检病料,采用RTPCR方法对ALV进行扩增。结果:扩增出1条744 bp左右的目的条带。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基因序列分析,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序列与E亚型ALV中的ev-1、ev-3株同源性最高(99.5%),与J亚型ALV中的HPRS-103株同源性较低(42%)。系统进化树中该序列与内源性ALV中的ev-1、ev-3株属同1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说明其属于内源性ALV。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通过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辣木梗粉,研究其对1~28日龄蛋雏鸭生长、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探讨辣木梗粉的适宜添加量。试验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龄三穗蛋雏鸭135只,随机分为3组(Ⅰ~Ⅲ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试鸭。采用基础饲粮加辣木梗粉进行饲喂,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g/kg和40 g/kg辣木梗粉,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20 g/kg辣木梗粉添加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分别比空白对照组和40 g/kg辣木梗粉添加组显著提高8.6%和9.8%(P <0.05);20 g/kg和40 g/kg g辣木梗粉添加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分别比空白对照组显著提高11.8%和18.3%(P <0.05);40 g/kg辣木梗粉添加组的料重比(F/G)分别比空白对照组和20 g/kg辣木梗粉添加组显著降低16.2%和14.1%(P <0.05);20 g/kg和40 g/kg辣木梗粉添加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39.1%和49.5%(P <0.05);20 g/kg辣木梗粉添加组的免疫蛋白M(IgM)含量比空白对照组显著提高了1.6%(P <0.05);20 g/kg辣木梗粉添加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比空白对照组显著减少33.16%(P <0.05)。综上,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适量的辣木梗粉可提高1~28日龄蛋雏鸭的免疫及抗氧化功能,对辣木梗粉在蛋雏鸭的应用上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