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慢起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且与胃癌关系密切。统计我院自1995年8月~1999年12月共5427例胃镜报告资料,发现大多数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同时伴有HP感染,本文分析了胃十二指肠相关疾病与HP感染之关系,并就其重要的病因意义作进一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5427例均取幽门前区粘膜1块,采用福建三强有限公司的快速尿素酶试剂进行化验,10分钟后颜色淡黄为阴性,颜色由浅红→深紫即为阳性,统计进行χ\+2分析。 2 结果(见表) 表 5427例胃十二指肠疾患HP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2.
将有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的感染途径、致病机理、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加以总结。分析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贲门、胃底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贲门、胃底感与幽门螺杆菌(HF)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86—2001年16a间,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贲门癌84例、胃底癌36例的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的检测慢性浅表性贲门炎122例、慢性浅表性胃底炎9l例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贲门癌HP感染率为58.3%(49/84).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贲门炎的29.5%(36/122),(P<0.01),胃底癌HP感染率为63.8%(23/36),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底炎的29.7%(27/91)(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贲门癌底感发生的协同因素之一.根除幽门螺杆菌可能是一种预防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将有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hlori HP)的感染途径、致病机理、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加以总结,分析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本文检测了15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HP抗体,结果:急性肝炎血清HP抗体阳性率(4.44%)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慢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血清H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1%及46.8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HBV-DNA阳性组血清HP抗体阳性率(65.22%)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26.67%)(P<0.01)。结果表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易感染HP,HBV-DNA阳性时HP感染率增高,认为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时应及时清除HP。  相似文献   

6.
德诺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陈茂鉴,陆朝阳,容少娟(广东省电白县人民医院,电白525400)德诺(胶体次枸橼酸铋,CBS)为一新型的抗胃炎药物,可杀灭幽门螺杆菌[1](HP)。为了解CBS对慢性胃炎HP的清除疗效,我们选择HP阳性的慢性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与体质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湖北省潜江市823名农村社区居民进行BMI、Hp检测。结果:42.89%居民Hp感染呈阳性,且HP感染率与BMI呈正相关(P0.05)。结论:Hp感染可能与肥胖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消化性溃疡的内镜分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舌象的关系。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7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内镜下分期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观察纪录其舌象表现,分析消化性溃疡患者内镜分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舌象的关系。结果溃疡各期舌苔和舌质的构成比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溃疡活动期以白厚、黄厚、黄腻苔为主,愈合期以薄白、薄黄、白腻苔为主,瘢痕期以薄白、薄黄苔为主;溃疡活动期以红舌为主,愈合期以淡白、淡红舌为主,瘢痕期以红舌、紫舌为主。薄黄苔、白腻苔、白厚苔、黄厚苔、黄腻苔患者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薄白苔者(P<0.01),红舌和紫舌的HP感染率也明显高于淡白舌和淡红舌患者(P<0.01)。结论舌象表现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溃疡分期及HP感染率有一定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消化性溃疡的病势进退及HP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 3组短程三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 (HP)感染并十二指肠溃疡的成本—效果。方法 :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对 HP感染并十二指肠溃疡的 3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B方案 (兰索拉唑 30 mg每天 1次 ,阿莫西林 50 0 mg加甲硝唑 40 0mg,每天 2次 ,1周后再用兰索拉唑 30 mg/ d,连用 4周 )为最佳治疗方案。结论 :药物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 ,指导合理用药 ,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方法 (1)通过对290例COPD患者和290例健康人群的14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两组HP阳性率。(2)从290例COPD患者中抽取50例HP阳性和50例HP阴性的COPD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情况。结果 (1)COPD组的HP阳性率为66.9%(194/290),健康人群为47.2%(137/2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肺功能检测结果是HP阳性的COPD患者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l)、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值明显低于HP阴性的COPD患者;血气分析结果为HP阳性COPD组的PaO2和SaO2水平低于HP阴性的COPD患者,而PaCO2水平高于HP阴性的COPD患者(均P<0.01)。结论 COPD组的HP感染率高于正常人群组,且HP感染与COPD之间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组短程三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并十二指肠溃疡的成本--效果。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对HP感染并十二指肠溃疡的3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B方案(兰索拉唑30mg每天1次,阿其西林500mg加甲硝唑400mg,每天2次,l周后再用兰索拉唑30mg/d,连用4周)为最佳治疗方案。结论:药物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标注14 C呼气监测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根除方案,治疗时间为1个疗程。记录2组患者夜间酸突破发生率、胃内pH值及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PDQ)评分,根据症状出现的频率进行PDQ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夜间酸突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内pH、平均中位pH、夜间平均中位pH值均低于对照组,夜间胃内pH值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P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D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H.pylori根除方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伴胃黏膜肠化生者经根除HP后肠化生的变化情况。方法:HP感染伴肠化生者28例口服抗菌药物三联疗法14d,另2l例不予根除HP,6个月后复查胃镜和病理活检。结果:28例中24例HP获根除,肠化生消失或明显减轻者有11/24例,对照组仅有3/2l例,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25)。结论:根除HP后肠化生可有效地消除或明显减轻,认为当HP感染伴肠化生时应积极根除HP。  相似文献   

14.
胃黏膜增龄变化的基本表现为胃窦固有层腺体数量减少,胃窦黏膜固有层胶原组织增生,但胃底腺腺体实质比略高于非老年组,壁细胞数量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老年人胃体萎缩性胃炎发生率增加,导致部分老年人胃酸偏低,但老化不是胃酸分泌减少的独立原因,年龄增长并不影响空腹状态下胃内氢离子活性.质子泵抑制剂与氯吡格雷合用是否会降低疗效,是当前关注热点.国内对于80岁以上的109例老龄患者观察,认为质子泵抑制剂不影响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临床前景,不足之处是观察的例数偏少,且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时间较短.对老年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根除者慢性炎症好转率达87.4%,急性活动性炎症好转率为57.8%,较幽门螺杆菌未根除者炎症好转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犬胃切开术常用于取出胃内异物,摘除胃内肿瘤和探查胃内的疾病等。随着城市养犬规模的不断发展,犬的胃肠道疾病较多发,如异物性胃炎、胃幽门堵塞、胃内肿瘤、胃扭转等疾病均可通过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实施犬胃切开手术多例,现总结如下,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胃溃疡的用药原则。方法:将258例溃疡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4组病人均口服枸橼酸铋剂凝胶和呋喃唑酮,A组为对照组(不加用其它药物);B组加服雷尼替丁;C组加服奥美拉唑;D组加服健胃愈疡片。4组患者治疗前后均用亚甲蓝染色检查幽门螺杆菌(HP),并追踪观察12个月,对复发者按所属组别继续以原方案治疗,治疗前后仍用亚甲蓝染色检测HP。结果:4组病例在治疗后HP完全消除,复发者在治疗前后均无HP,治疗组B、C、D3组病人溃疡愈合率较对照组高(P<0.05),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B、C、D3组间差异不显著,C、B组病例副作用较多。结论:在治疗胃溃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治疗方案既要有利于胃肠的生理活动,又要有利于溃疡病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疏肝和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8例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68例采用胃镜检查和国家中药管理局疗效标准诊断和观察,结果与结论:痊愈35例(51.5%),有效23例(33.8%),无效10例(14.7%),总有效率85.3%。疏肝和胃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刘健 《新农村》2004,(3):25-25
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大多数胃炎、胃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而幽门螺杆菌经“口-口”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19.
胆汁返流性胃炎91例临床分析林超英胆汁返流性胃炎,多指胃切除后,或虽未做胃切除术但因幽门机能不全,导致十二指肠内的胆汁返流到日引起的吻合口炎、残胃炎、胃窦炎。我们在1238例胃镜检查中,诊断为慢性胃炎的828例,其中胆汁返流性胃炎91例,占胃炎总数的...  相似文献   

20.
黑鲷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黑鲷消化道几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结果表明:5-羟色胺(5-HT)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胃幽门部,分布特点是,从食管至胃幽门部逐渐增多,胃幽门部分布最为密集,而肠道各段均未发现;生长抑素(Som)免疫阳性细胞在胃贲门部和胃体部分布数量较多,胃幽门部较少,食管最少,而肠道各段均未检出;胃泌素(Gas)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后肠偶见,食管、胃贲门部和胃体部未检出;胰高血糖素(G lu)免疫阳性细胞仅少量分布于前肠和中肠,食管、胃的各部和后肠均未检出;胰多肽(PP)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发现.根据形态学特征,黑鲷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与其他鱼类一样,分为2种类型,即开放型和闭合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