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梳理土地整治项目中,会发现土地平整工程是起着核心作用而存在的,它直接对整个项目的质量效果有着深远影响,投资收益等综合效益。本文从项目实际出发,以陕西省定边县北畔村土地开发项目区一典型田块土地平整为例对其原理与计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可为提升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效果,并为优化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从而达到提升土地整治项目整体综合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甘肃省平凉市21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选取土地平整面积、坡改梯面积等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基于定性和定量的模糊模型识别方法,对该项目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平凉市21个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效益比较显著,验证表明整治后平凉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整治前增加了463.21万元。  相似文献   

3.
目前GIS已成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布局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探讨了GIS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布局设计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其在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的设计布局,并以赣县韩坊乡梅街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运用ArcGIS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得到该区规划布局图。土地整治规划布局与GIS结合应用,可降低整治的难度,同时提高布局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整治项目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坡耕地居多的贵州而言,土地平整工程显得更为重要。通过调研发现,贵州土地平整工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在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时期,土地平整的模型方法、施工机械和参数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和土地流转问题严重阻碍了贵州土地平整工作的开展,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土地平整工作的顺利实施。可为今后的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文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167-168,211
依据国家对生态土地整治的要求,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村庄整治工程五大工程的设计。同时,分析了生态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四大问题:生态整治项目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费规定欠缺,生态整治项目后期维护费规定欠缺,生态整治项目生态景观工程设计规定欠缺,生态整治项目相关费用调整无依据。最后,提出了土地整治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农村土地整治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治工程是将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的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的关键,工程技术手段是土地整治工程取得成效的基础。本文以富县直罗镇土地整治项目的工作实践为例,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道路工程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应用,达到提升农业用地标准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以鄱阳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理想值法,针对鄱阳县环湖河网平原特征选取了土地平整度、农田防护林密度、钉螺治理度等10个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对研究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增加了项目区防护林种植量,增强了自然灾害防洪涝能力,提升了土壤肥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黑龙江农垦新华农场积极争取国家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鹤立河灌区新华农场3个管理区土地整治项目,打造"田相连、路相通、渠相接、设施齐"的高标准农业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4000多万元,覆盖土地3700多公顷。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建筑物、道路和晒场、育秧基地等多个项目,做到农田、道路、沟渠、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土地整治助力扶贫攻坚效果显著。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均安排了土地整治项目,14个在建重大工程项目也向贫困地区倾斜,参加土地整治的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700余元,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近年来,国土资源部把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助推行业扶贫、助力精准脱贫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在贫困地区掀起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  相似文献   

10.
以鄱阳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理想值法,针对鄱阳县环湖河网平原特征选取了土地平整度、农田防护林密度、钉螺治理度等10个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对研究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增加了项目区防护林种植量,增强了自然灾害防洪涝能力,提升了土壤肥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1.
周丹  付成华 《农学学报》2014,4(11):92-95
以实际工程——巴中市上八庙镇土地整理为例,从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设计出发,分析了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同时分析了土地整理中景观生态学应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和项目的经济效益,以期为耕地质量的提高和农作物整体化、系统化生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社会、生态、景观4方面对石柱县3个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的土地整理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景观效益;重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工程,轻土地平整工程;重耕地面积的增加,轻耕地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整理项目的核心内容,但是,南方丘陵地区土地平整中出现不科学的工程措施导致的表土破坏的潜在问题却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在此,针对南方丘陵地区土地整理中土地平整工程的特点及现状,总结土地平整从规划设计到项目实施表土保护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表土保护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红卫农场格田标准化改造区为研究区,利用无人机地形数据提取挖方区、填方区,采用4期哨兵影像提取水稻生长期的长势,结合30个土壤样点养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对土壤养分含量与分布产生了扰动,且填方区土壤养分状况优于挖方区;作物长势分布与土地平整的高差成极显著正相关,NDVI值可以作为土地整治后耕地监测与评价的指示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以南充市某乡镇土地整理项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形理论模型,获得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后项目区耕地、其他农用地、园地形状趋于简单化,而林地和水域形状复杂程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刘社堂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201-204,228
以陕西澄城荒草地开发为例,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网和电力工程实施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机理、过程和结果,发现工程实施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产生的主要负面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分析,提出土地整治中要基于建设生态文明要求,遵循生物多样性、土地多功能性、环境生态性等原则和景观生态学理念,提升土地整治内涵,采取必需的环保措施以及有效改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使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促进生态国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某县的1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应用农用地分等法进行土地质量评价,以分析其可行性及优缺点,为开展土地整理后土地质量评价带来新的思路,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决策管理水平,保证土地整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治已日渐成为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举措, 但目前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可能跨越农村地区,甚至镇和县,这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多个村集体和农民等。因此,各部门之间必须有统一的领导和运行机制,但现行土地管制制度条件下不能完全保证达到较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湛江地区土地整治的机制,分析了湛江地区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项目实操过程的操作模式及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理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花可可  魏朝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26-928,933
在介绍了相关研究背景的前提下,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道路工程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旨为土地整理工程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光辉  刘友兆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86-9588
首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了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为土地整理各类工程对景观生态产生了干扰、演替等生态效应,形成了各种生态胁迫因子。将当前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归纳为4个大类,即土地平整、植被破坏、沟渠路建设与零星地的归并以及作物种植与客土填充,从而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这个模型揭示和描述了土地整理绝大部分可能的风险源和胁迫因子以及这些风险源和胁迫因子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