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nrDNA ITS(核核糖体D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碱基序列测定的方法,对经过空间诱变在鲜果千粒重发生性状变异的3个枸杞材料进行碱基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基于ITS可以明确05-12-29,05-12-02两个突变体在DNA水平发生了突变,而05-14-01在ITS序列上变异较小,是否是航天突变体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秦巴山区野生桑黄rDNA ITS序列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秦巴山区的6株野生桑黄菌,进行r DNA ITS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并对其r DNA ITS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 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将从Gen Bank检索获得的18个最相似物种的ITS序列连同6个不同桑黄菌株的ITS序列一起用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桑-W、桑-F、桑-D、桑-Y、桑-H与Inonotus linteus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分别为98.23%、98.23%、98.10%、98.23%、98.23%,其序列长度均为757 bp;桑-H1与Fuscoporia qilva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95.90%,其序列长度均为796 bp。  相似文献   

3.
利用测序方法测定了橄榄品种(系)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结果表明,橄榄ITS区序列总长度629~634bp,长度变异仅为5bp。其中ITS1区为232~237bp,ITS2区为234~239bp,5.8SDNA均为165bp,且高度保守无变异位点。橄榄品种(系)间ITS序列变异位点较少,仅有17个变异位点,占总碱基数的5.93%,简约信息位点7个,占总碱基数1.51%,单一信息位点10个,占总碱基数的2.16%,并且ITS1序列较ITS2序列变异丰富。因此,利用ITS序列中变异位点可以作为特异DNA指纹鉴定位点,为部分品种(系)的鉴定依据,但是仅仅利用ITS序列还难以鉴定区别所有橄榄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4.
采用rDNA-ITS分子标记对内蒙古地区市场11种常见野生食用菌,以2个已知长期人工栽培可食用菌种香菇和双孢蘑菇为比照进行分子鉴定;通过优化DNA提取方法及PCR反应条件,用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出650~800 bp的目的 DNA片段,经PCR产物直接测序,然后与DNA序列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比对,鉴定出11个样品分属于卷边网褶菌、香杏丽蘑、野蘑菇、马鞍菌、杨树口蘑、蒙古口蘑和白鳞蘑菇。利用DNAMAN8软件,分析13个材料rDNA中ITS区序列,做同源性矩阵,绘制NJ树,得出13种常见食用菌亲缘关系的结论。结果表明:rDNA-ITS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划分不同种属的菌种,可以区分出常见野生食用菌。  相似文献   

5.
不同丹参种质的rDNA 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丹参核糖体DNA的ITS序列,研究比较了28份不同来源丹参(Salviamiltiorrhiza Bge)种质的ITS序列。结果表明:丹参rDNA的ITS1、ITS2及5.8SrDNA的完全序列(长度范围在600~619bp之间),ITS1为227~228bp,5.8S为166bp,ITS2为206~224bp;ITS区的变异主要发生在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ITS2区,其中ITS1、ITS2区的变异位点为31和25,分别占各自区位点的13.5%和11.2%;ITS序列在丹参种内比较保守,有些丹参种质之间有较小的差异,ITS序列可以作为丹参种质分子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龙眼属rDNA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讨论龙眼属(Dimocarpus Lour.)的遗传多样性及鉴别技术,运用克隆测序法测定了主产区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品种及其近缘种龙荔[Dimocarpus confinis(Howet Ho)H.S.Lo.]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结果表明,龙眼及其近缘种龙荔的ITS区序列的长度范围为618~646 bp,长度变异为28 bp;其中,ITS1和ITS2的长度范围分别为227~235 bp和227~247 bp。龙眼品种间ITS序列变异位点比较丰富,通过单个或组合变异位点可以作为特异位点用于品种之间的鉴别。龙荔的ITS序列变异较大,在609处插入一个19个碱基的片段;系统发育树也表明龙荔自为一单树系,为其是龙眼近缘种提供了新的分子证据。结果还表明龙眼果实香味、流汁程度和质地与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现较多品种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7.
 以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 ITS 区)作为DNA 条形码 对辣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收集的17 份辣椒资源,提取总DNA,进行PCR 扩增和测序,并从GenBank 下载辣椒属的主要栽培种浆果状椒(Capsicum baccatum)、茸毛椒(C. pubescens)、灌木状辣椒(C. frutescens)和野生种(C. eximium)、野生种(C. lycianthoides)的ITS 序列,进行系统进化与亲缘关系分 析。结果表明,以野生种(C. eximium)的ITS 序列为参考序列,利用Clustalx 2.1 软件进行比对,发现3 个中华辣椒、茸毛椒和灌木状辣椒在ITS1 区有15 个碱基缺失。以茄科番茄属(lycopersicon)栽培种‘上 海906’作为外类群,在进化树标尺约0.11 处,22 个辣椒属ITS 序列可分为6 个分支。全部一年生辣椒 (14 个)聚在一支。中华辣椒(3 个)和灌木状辣椒聚在一支,表明中华辣椒与灌木状辣椒亲缘关系相 对较近。野生种(C. eximium)、浆果状椒、茸毛椒和野生种(C. lycianthoides)分别单独为一支。  相似文献   

8.
利用ITS序列对蔷薇纲的桔梗科、唇形科、菊科、豆科和蔷薇科5个科的26个物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6个物种的ITS序列全长为580~815 bp,G+C含量约为60%;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表明,科内物种优先聚类,桔梗科和唇形科优先聚类后再与菊科聚为1支,豆科和蔷薇科为另1支.可见,ITS可以将不同科的物种区分开来,但对科间关系的确定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ITS序列最好结合其它如形态学、结构学和其它分子标记等多种分析手段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析科间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13个石榴品种的嫩叶为试材提取DNA,进行ITS-PCR扩增。对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构建进化树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3个品种的ITS区段长度在619~704bp之间,转换和颠换比值0.75。系统发育树表明13个石榴品种资源聚为三类,与传统分类学相互支持。ITS序列分析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相结合的手段为今后石榴的研究、鉴定、分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美味侧耳ITS序列直接测序与克隆测序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CTAB法提取美味侧耳基因组DNA,利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其核糖体DNA的ITS片段,凝胶回收试剂盒纯化目的片段。通过PCR产物双向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分别获得其rDNA ITS序列,对两种测序方法所得序列及GenBank中美味侧耳ITS片段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三条序列的差异非常小,两种测序方法所得序列仅在两端出现差异,序列内部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宁夏中宁县、新疆精河县和青海诺木洪农场是枸杞种植的典型生态区。以不同产区"宁杞1号"和"宁杞7号"2个宁夏枸杞品种的果实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结合发育期气象因子指标,通过分析宁夏枸杞果实形态特征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确定影响枸杞果实形态特征的关键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宁夏中宁县和青海诺木洪2个产区的宁夏枸杞果实纵横径的发育可以分为3个明显阶段,而新疆精河县纵径发育只有2个明显阶段,枸杞果实发育期时长由长到短依次为青海诺木洪>宁夏中宁县>新疆精河县;同时,除新疆精河县外,其它2个产区的"宁杞1号"枸杞果实的发育期都明显长于相同产区"宁杞7号"枸杞果实的发育期,但3个产区"宁杞1号"枸杞果实纵横径的平均日增长量均小于相同产区"宁杞7号"枸杞果实纵横径的平均日增长量。3个产区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趋势有所不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表明,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平均土壤温度是影响宁夏枸杞果实形态特征的关键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2.
以"宁杞7号"枸杞为试材,对篱架栽培模式下枸杞叶片、果实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了枸杞篱架栽培后叶片、果实形态特征及产量变化,以期为枸杞篱架栽培模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栽培模式,篱架栽培模式下枸杞平均叶长、叶宽、叶柄长分别比传统栽培模式增大3.98、2.08、1.75 mm;叶厚及叶鲜质量分别增加1.29倍和1.13倍;平均鲜果纵径、果形指数、单果鲜质量、单株干果产量分别增大3.33 mm、0.29、0.19 g、562 g;鲜果纵径、果形指数分别增加1.88倍和1.64倍;单株干果产量增加1.62倍。表明篱架栽培模式明显使枸杞叶片变大增厚,果实颗粒饱满,单株产量增加,有利于枸杞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刘伟  何彩  金娜  李栋  史星雲  刘鹏 《北方园艺》2019,(15):23-29
为获得对枸杞叶枯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从农田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151株芽孢杆菌,经病原真菌定向筛选得到1株对枸杞叶枯病菌拮抗活性较好的菌株LKYLW-1,其对枸杞叶枯病菌的抑菌带宽15.2 mm,采用平板对峙法、孢子萌发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LKYLW-1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菌株LKYLW-1对枸杞叶枯病菌菌丝有致畸作用;菌株LKYLW-1发酵液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EC50为9.35 mL·L-1;该菌株对枸杞叶枯病具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通过形态学特征、理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LKYLW-1进行了鉴定,检测了其代谢产物,研究发现菌株LKYLW-1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其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纤维素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等抑菌物质;证明菌株LKYLW-1在枸杞叶枯病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素基追比例对枸杞甜菜碱及相关酶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年生枸杞品种"宁杞7号"为试材,运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设计1∶1、2∶1∶1、3∶1、3∶2∶1共4个不同氮肥追施比例水平,研究宁夏枸杞施氮不同追肥比例与甜菜碱含量及其代谢关键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肥不同追施比例对枸杞光合有明显的影响,前期追氮较少时光合速率相应较低,反之较高。整个生育期追肥比例以2∶1∶1时,其平均光合速率相对较高,说明枸杞生育期间氮肥相对均衡施用对其光合速率有益;氮肥的适度后移会相应增加枸杞单加氧酶含量,前期或后期追氮太多,均不利于枸杞单加氧酶累积;生育期内适度均匀施氮,利于枸杞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积累;甜菜碱含量与不同时期施氮量有直接关系,不同时期施氮较高时甜菜碱含量较高,667 m^2枸杞产量最高为276 kg(干质量)时氮肥追肥比例为2∶1∶1。  相似文献   

15.
梁梦玲  胡兵辉 《北方园艺》2019,(17):145-151
枸杞是集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于一体的多年生灌木,在医疗保健及生态建设中都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近年来由于栽培措施的不当而造成其果实产量减少,品质降低等问题。该研究整理了近年来有关调控栽培对枸杞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方法与历程,通过繁育方法、灌溉调控,施肥调控、修整调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我国高效栽培枸杞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在枸杞的栽培过程中不断的优化种植水平,实现其高产、稳产、优质等目标。  相似文献   

16.
枸杞呼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枸杞生长发育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及不同成熟度浆果在不同温度贮藏过程中的呼吸速率、细胞膜透性、失水率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枸杞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贮藏过程中随贮藏时间延长均无呼吸高峰出现,认为枸杞可能为非呼吸跃变型果实,同时在低温条件下不同成熟度浆果细胞膜透性、失水率上升较缓慢。  相似文献   

17.
刘静  施明  乔改霞 《北方园艺》2019,(3):138-143
以枸杞不同程度玻璃化组培苗为试材,采用组织培养法,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外源添加物、添加聚丙烯酰胺、改变培养条件及玻璃化苗脱水处理在玻璃化组培苗恢复中的作用,探索出最佳的枸杞玻璃化组培苗恢复方法。结果表明:1/2MS+6-BA 0.5mg·L-1+活性炭0.5g·L-1为枸杞轻度玻璃化苗恢复最佳培养基,适宜枸杞中度玻璃化苗恢复培养基为1/4MS+6-BA 0.5mg·L-1+活性炭1.0g·L-1。当添加聚丙烯酰胺8、16g·L-1,枸杞轻度、中度玻璃化苗恢复率均达到最高,聚丙烯酰胺对枸杞玻璃化的组培苗有明显的逆转效果,逆转后的组培苗生长良好。经过脱水处理后,玻璃化苗明显得到恢复。脱水2d轻度玻璃化苗的恢复率可达77.61%。随着脱水的天数增加,枸杞中度玻璃化苗恢复率逐渐提高,当脱水天数达3d时,恢复率最高达71.24%。培养期间增强封口膜的透气性和光照强度能有效提高枸杞玻璃化苗恢复率。  相似文献   

18.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枸杞多糖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枸杞多糖的提取得率为衡量指标,考察了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三种因素对枸杞多糖得率的影响,从而优化了枸杞多糖的提取工艺。最终实验得出提取枸杞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7g/mL,浸提温度81益,浸提时间为2.5h。在此条件下,枸杞多糖得率为5.03%。经过对二次响应面的分析,在最佳工艺参数下,得出枸杞多糖提取获得率的二次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监测枸杞浆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枸杞浆加工工艺条件的优化,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果浆酶添加量300mg/kg,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1.5h;高压均质后采用0.02MPa对枸杞浆进行脱气20min。通过对枸杞浆加工工艺的优化,最终我们得到了营养成分高、性质稳定的枸杞浆产品,为今后枸杞浆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