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文章从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特征出发,分析了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的现状,最后针对其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激励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从而为建立长期、有效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提供依据,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绩效考评体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绩效考评是加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必要手段。文章提出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绩效考评的指标由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和奖惩指标构成,对指标的权重、评分细则、计算方法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下属5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为例,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进行了模拟考评,运用数字归一处理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处理,通过对考评结果的分析,证实了文章所构建的绩效考评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科技体制改革使得原科研机构组建成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运转实践证明:体制改革总体方向明确,但是由于政策不配套以及农业科研和生产的特点,双方互为研发中心与转化平台的共生体,没有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及河北省农科院科技体制改革要求,我所结合实际,加快了改革和创新步伐,已于2002年底转制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并以转制为契机,重点对冀丰种业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走上了科研与产业化并举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是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为例,对构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该所的人才队伍状况、特点及现行的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方面构建全方位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热带农业科学》2006,26(3):F0002-F000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为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的植物保护研究室,1978扩建为植物保护研究所;根据科研体制改革和热带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2002年10月调整、拓宽研究学科,成为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地方所属非营利性农业科研机构运行和管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继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后,2001年11月,社会公益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地方政府设立的独立科研体制改革相继推开。国家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要求是:对于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向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对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科研机构,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政府要通过扶持政策、竞争择优方式提供科研项目和基地建设经费。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管理》2015,(4):90-93
绩效考评是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加强管理的必要手段。文章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下属的5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为例,从指标的权重、评分细则、计算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构建的绩效考评体系进行了探讨。并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了模拟考评,运用数字归一处理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处理,通过对考评结果的分析,证实了构建的绩效考评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始建于1963年。经过4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科研体制改革探索,已初步发展成为技术创新手段先进,专业人才密集,研究开发体系完整的农作物综合性研究所。全所科技人员96人,其中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及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人员占60%。承担着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40余项。2002年改制为省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11.
非营利科研机构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在人事制度管理上基本采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阻碍了我国科研机构及科技人才的进步。为促进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人事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以明确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的人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一、1997年以前,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所从事的工作以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技术和服务为主,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协调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支撑。1997年我国县以上政府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有2400多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高达36万余人。其中,国务院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就有265个,主要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22个部门,在职职工总数约5.5万人。长期以来,公益类科研机构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抵御自然灾害、保障人民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河北农业科学》2004,8(2):F002-F00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始建于1984年,原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物理生理生化研究所,2003年改建为省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现有在岗职工54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17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16人。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要求,新一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自1999年全面展开,通过几年的努力,技术开发类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效.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作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到2001年底前后,中央部门所属329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全部进入企业或转为科技型企业.转制3年来的实践表明,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产业发展迅猛,基本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绝大部分科研机构实现了平稳过渡和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北农业科学》2005,9(2):F002-F00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系2003年由原河北省农垦科学研究所(亦称河北省稻作研究所)改建而成的省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以滨海农业为研究对象,承担河北省滨海地区适宜作物的品种选育、引进与筛选以及盐碱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研究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简称品资所),是农业部下属的非营利性国家级科研机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热带作物栽培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为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的植物保护研究室,1978扩建为植物保护研究所;根据科研体制改革和热带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2002年10月调整、拓宽研究学科,成为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该所立足中国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始建于1984年,原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物理生理生化研究所。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2003年改建为省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现有在岗职工54人,博士2人、硕士15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17人、助理研究员12人、中高级技工9人。建所20年来,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科研及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健康发展,为农业科技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分析了农业科普教育模式和科研机构科普发展概况,阐述了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普教育的现实意义,通过SWOT分析法探讨农业科研机构科普教育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建立科普平台、挖掘科技资源、创新组织模式、探索多元投入、健全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科研机构科普教育发展的策略,以促进农业科研机构践行科学普及社会责任,助力科普事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环植所)属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该所立足于海南,面向我国及世界广大热区,按照“超越自我、跨越发展、公益优先、效益兼顾”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热带农业重大病虫草害及重要外来人侵生物的防控和热带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以天然橡胶、木薯、椰子、槟榔、香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