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我关注绿绒蒿,除了它美丽的花姿和它所处的独特高寒环境,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我遗失了1995年在海拔5200米处拍到的多刺绿绒蒿底片,遗憾、心痛,想拍摄更多、更美的绿绒蒿影像。二是看到日本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教授大场秀章先生2006年出版的专著《喜马拉雅的绿绒蒿》,"在中国以及喜马拉雅深山里,一定还存在着我们还未认识的绿绒蒿种类。我年轻  相似文献   

2.
正我最初接触到绿绒蒿,是在外国的园艺植物图鉴上,首先见到了栽培状态下的藿香叶绿绒蒿和大花绿绒蒿。那时本土的高原植物图鉴还屈指可数,很少有专门介绍到野生绿绒蒿种类的书籍或资料,更不用说彩色图谱了。其实绿绒蒿属是中国-喜马拉雅区系特有的类群,很多种类都分布在中国,甚至一半以上的种类是中国特有  相似文献   

3.
正范围包括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及横断山区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这个跨在3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地球第三极",在植物的种类、形态、适应性及生境等各方面都显示出惊人的多样性,同时特有物种比例也非常高。这里生长着一类令西方人如痴如醉的特殊植物——绿绒蒿。它是罂粟科第二大属,为青藏高原所特有,只有五脉绿绒蒿这一物种的分布由高原向东延伸至湖北神农架。绿绒蒿造型优美,花色艳丽,是喜马拉雅高  相似文献   

4.
正罂粟科绿绒蒿属是一个包含数十种美丽植物的属,集中分布在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海拔3000米-5500米的亚高山带至高山带地区。这里天晴时,紫外线照射强烈。降雨时,云雾缭绕,短时间内气候变化万千。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赋予了绿绒蒿特殊的生境与习性。  相似文献   

5.
徐波 《森林与人类》2016,(4):122-123
正近年来,绿绒蒿属的物种数目不断增加和变化,中国产绿绒蒿"档案"的整理便成为一项无法一劳永逸的工作。本版本的《中国绿绒蒿档案》依据2008年修订的《中国植物志》(罂粟科)英文版整理。该植物志记载了世界共有54种绿绒蒿,其中有43种分布在中国。本《档案》收录了中国分布的43种绿绒蒿,并列举了其中包含的亚种、变种,剔除一些近年来被移出绿绒蒿属的种类。  相似文献   

6.
正最初接触到绿绒蒿这个名字,是在植物分类学课上。彼时绿绒蒿与报春、龙胆和杜鹃花一道,并称为四大高山花卉。而相比后三者,绿绒蒿却多了一份神秘感。究其原因,也许是报春、龙胆和杜鹃花中总有亲善之类,放下自己高傲的身段,从山巅涉足凡尘,能让芸芸众生一睹芳容。而绿绒蒿却始终不愿入世,隐匿于云雾之间。绿绒蒿在爱花之人中人气有多旺,从  相似文献   

7.
绿绒蒿及其药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志舟 《云南林业》2004,25(5):24-24
绿绒蒿是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的统称。 绿绒蒿全球共有45种,主产亚洲中南部的中国、尼 泊尔、不丹、巴基斯坦、印度等国,以我国最为丰富, 占38 种,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四川等省区。云南有 20 种(含2 个变种),集中分布于滇西北海拔3 000 米 以上的雪山草甸、树  相似文献   

8.
正所有初次邂逅这种花的人都会因它而发狂。夏秋之季,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把高山地带装扮得姹紫嫣红。在这些纷繁众多的美丽的高山花卉中,最能代表青藏高原地质历史和环境演变的,是有着"荒野丽人"之称的绿绒蒿。绿绒蒿属植物的花茎亭亭玉立,姿态优美,花冠硕大,薄如蝉翼,色彩艳丽,惹人瞩目,是青藏高原上最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花瓣具有黄、红、紫、粉、白等  相似文献   

9.
绿绒蒿     
《森林与人类》2016,(4):10-13,30,33,64,67,96,101
正美丽绿绒蒿有着蓝色半透明的花瓣,若想一睹它的芳姿,必须登上海拔4800米以上的山脊。当然努力不会白费,到了那里,还有轮叶绿绒蒿、垫紫草、毡毛雪莲、德钦红景天、矮龙胆和各种虎耳草让你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10.
介绍作者历时5a寻找、调查、记载的临夏州分布的5种绿绒蒿种质资源,即全缘绿绒蒿、川西绿绒蒿、红花绿绒蒿、五脉绿绒蒿、总状绿绒蒿的分布范围、生物学特性,生态学习性,为驯化利用绿绒蒿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经过三年多的精心培养,有着"高原美人"之称的珍贵植物绿绒蒿终于在北京开出了绚丽的花朵,这是绿绒在我国平原地区首次露地栽培开花。"离天最近的花朵""绿绒蒿"是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的统称,是喜马拉雅地区众多高山植物的明星物种,被欧洲人称为"喜马拉雅蓝罂粟"。其花型硕大、色彩艳丽、姿态优美,也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全球已知的绿绒蒿属植物共有49种,1种产自西欧,其余48种均产自我国:目前,我国有38种绿绒蒿集中分布在西南部,从海拔30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到5500米的  相似文献   

12.
冯志舟 《云南林业》2007,28(1):23-23
绿绒蒿是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的统称。全球共有绿绒蒿植物45种,主产亚洲中南部的中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我国最丰富,有38种,以我国西南部及西马拉雅山脉为分布中心,主要分布于滇、藏、川等省区。云南有20种(含2个变种),集中分布于滇西北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山草旬、树丛下,少数种类则延至滇中和滇东北亚高山地带。  相似文献   

13.
正初识在海拔4200米的流石滩上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云南大学生物系学习植物学,知道云南有"八大名花"之说,其中杜鹃、报春、龙胆、玉兰、百合、兰花、山茶为当地人熟知,唯有绿绒蒿不为大家认识。出于好奇,我翻阅了生物系图书阅览室的植物志、中草药图谱等书籍,却未见得绿绒蒿真容。不象现在,由于摄  相似文献   

14.
正我拍摄了8年的野生植物。有高大乔木,有矮小的草本,有纠缠不清的藤本,但是,最让人牵挂的还是绿绒蒿。当春节刚过去,春天使者开始在大地每个角落巡回,花草们开始出芽、吐叶时,我的心开始变得焦灼起来,牵挂青藏高原的那些雪域美人们,唯恐去迟了,错过了它们盛开的最美的一刻。一直到完美拍摄完它们,进入收官阶段的  相似文献   

15.
绿绒蒿是著名珍稀高山花卉,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在传统藏医药中亦有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对绿绒蒿的研究和利用多集中于医药领域,对其园林应用价值缺乏认识,故从观赏价值、应用策略等方面论述了绿绒蒿的园林应用价值,同时整理了目前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绿绒蒿属后续研究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绿绒蒿是喜马拉雅的传奇,有着让人一眼万年的魔力。本文作者是一位狂热的绿绒蒿爱好者,为了拍到一种绿绒蒿的花,曾连夜驱车800公里。2022年,她像寻宝一样追寻、记录西藏地区绿绒蒿家族的成员们,不知不觉就“攒”了17种。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6月3日,我率领友多山野考察队前往四川省甘孜州贡嘎山东坡的田海子山考察高山野生花卉。在海拔4300余米的田海子山脚下的高山湖泊旁,我见到了在雪中怒放的全缘叶绿绒蒿。多年过去了,我总忘不了那次美丽邂逅。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下,它们是那样的娇艳,令人炫目的鲜嫩的黄色,在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的高原上显得如此娇贵。静静地坐在那里,脑海里浮  相似文献   

18.
应用叶绿体ndhF和rbcL序列对绿绒蒿属藏药植物欧贝:长叶绿绒蒿Meconopsis lancifolia、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尼泊尔绿绒蒿Meconopsis napaulensis;刺儿恩:总状绿绒蒿Meconopsis racemosa、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进行鉴别,对其序列特征差异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PCR直接测序后获得六种绿绒蒿的rbcL和ndhF的部分序列。用Clustal X2.1和MEGA6.06等软件分析得到任意两种间均有变异位点和遗传距离,根据rbcL和ndhF基因部分序列数据分别建立系统树。rbcL序列分析显示,任意两种间有变异位点;ndhF序列分析显示,除总状绿绒蒿(居群1)和多刺绿绒蒿序列无明显差异外,其他任意两种间均有位点变异。根据叶绿体ndhF和rbcL基因序列数据可以很好的鉴别6种绿绒蒿属藏药植物。  相似文献   

19.
正邱园:绿绒蒿文化传播大本营绿绒蒿的分布中心虽然在中国,可我初识它,却是在英国。2013年5月,应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邀请,我随中国花卉考察团赴伦敦参加英国切尔西花展100周年纪念展。切尔西花展是园艺与花卉界的"奥斯卡",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近700名园艺师都会在这里亮出自己的"绝活",展园里挤满络绎不  相似文献   

20.
绿绒蒿属植物是著名的高山花卉,其中大部分也是传统藏药。本研究对4种绿绒蒿(美丽绿绒蒿、滇西绿绒蒿、全缘叶绿绒蒿及总状绿绒蒿)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运用Sequencher软件对所获序列进行拼接,应用Geneious软件比对序列,计算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并构建UPGMA系统聚类树等方法进行鉴定分析,探索鉴定这4种绿绒蒿的新方法,以保证绿绒蒿的质量及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条形码4个片段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rbc L的多样性较低,ITS的多样性最好;绿绒蒿属种间存在相当高的遗传分化;构建绿绒蒿属4个种的UPGMA系统分类树显示,4个种的分辨率很高,分种的支持率亦很高;4个条形码片段都可以找到特异性鉴定位点,从而快速区分4个种;植物类通用条形码rbc L、mat K、trn H-psb A及ITS适用于鉴定中药材绿绒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