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农户退出宅基地是关系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本研究从宅基地权能的角度探讨了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影响因素。通过实地调查上海松江、金山区的相关数据,建立了由29个指标作为基础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基于集体土地产权权能的农户对宅基地享有的各项权能基础的宅基地退出意愿。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对宅基地享有的权利认识清晰,退出意愿强烈;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预期与福利感知中的期望补偿和宅基地退出后的经济状况较为关心,对宅基地发展权认知中的希望宅基地开发为商业用地意愿强烈。2)农户享有的宅基地权能主要有居住保障、使用权以及财产性权益等,对宅基地的权能认识越清晰,对自我权益的保护意识越强,保障农户权益不受损是其积极自愿参与宅基地退出的前提。3)在上海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对宅基地权能认识清晰,各项权能能得到有效保障,退出意愿较高。因此,在宅基地退出的实践中,探索建立赋予农户宅基地更加完整的权能,满足农户合理预期及补偿标准的退出机制,有利于引导农户宅基地有序退出。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机制包括农村人口的退出机制和城镇的融入机制,退出机制包括长期退出机制,主要是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农户的宅基地及房屋长期性或永久性的流转;融入机制包括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解决进城人口的住房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西安市农村宅基地利用和管理现状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必要性,从而根据退出机制建立的目标和思路,分析探讨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对陕西省咸阳市10个县农村闲置宅基地现状以及农户对于宅基地流转意愿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咸阳市实际,提出了闲置宅基管理的思路,以期为咸阳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妥善、合理、科学解决提供有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义乌市、泰顺县3个宅基地退出的典型区域为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多主体模拟方法对微观主体的交互行为进行仿真模拟,从微观农户尺度对宅基地退出补偿进行定价。结果表明:1)不同区域宅基地定价区间具有显著差异,且同一区域城中村、近郊、远郊和边远型宅基地价值差距明显;2)农户退出意愿越强,在谈判中与政府交互次数越少,其定价区间的增幅越低。各地城中村均为退出意愿较低的区域,需要更多次谈判才完全同意退出,而边远型退出意愿则相对较强。随着初始农户强硬度μ值的增大,农户与政府的迭代次数近似符合线性增长;强硬度阈值增大,也会相应增加农户与政府的谈判次数,增加政府成本。宅基地退出定价可以为管理部门制定补偿价格范围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多主体复杂适应系统(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的仿真模拟可以为该方面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也为进一步完善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快速变化,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农村居民的安全需求,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出现。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减少城乡差异并实现社会公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制度的研究层面上出发,通过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理论,分析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讨论宅基地退出的机制,对城乡建设增减挂钩背景下宅基地的退出过程中农民权益问题进行研究,探究农民宅基地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并尝试通过调整影响行动情境的应用规则,得到保护农民权益的宅基地退出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生计转型背景下河北省农村宅基地整理分区与潜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基于农户生计转型背景对河北省农村宅基地整理进行分区调控,并基于不同整理目标测算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与面积标准。结果显示:受农户非理性决策影响,户均宅基地面积随农户非农就业程度的提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非农就业拐点在0.496~0.564之间,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分区、宅基地容积率、人均GDP对各县域户均宅基地面积产生不同方向和程度的影响。由此,划分了优先整理、适度整理、适度挖潜、限制整理4类整理时序分区,以宅基地制度改革、农业结构优化、深化农村土地管理水平为工作导向的5类整理模式分区。优先整理区宅基地整理潜力为45 429.70 hm~2,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401m~2,经济条件是限制宅基地整理的主要因素;适度整理区宅基地整理潜力为446.32 hm~2,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26 m~2,宅基地用地需求较小;适度挖潜区宅基地整理潜力为33 471.92 hm~2,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407 m~2,自然、经济条件是限制宅基地整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农村宅基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在市场上所面临的退出障碍,提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解决宅基地流转问题,实现宅基地在新时代的转型,保障农民与村集体组织的合法权益,更好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宅基地空间重构是优化城乡土地利用格局、促进乡村地域系统全面振兴和乡村现代化治理的有效途径。为了揭示农村宅基地利用中的乡村主体特征和行为差异,引导不同利用需求的宅基地实现差异化重构,该研究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结合农户宅基地的个体利用特征和发展需求,构建了村域农户尺度的宅基地空间重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西南丘陵山区典型村域重庆市石柱县坪坝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丘陵山区农户宅基地空间重构的基本模式,探讨农户宅基地差异化利用对宅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规模来看,坪坝村有53.07%的宅基地分布在高适宜区,28.81%的宅基地零星分布在不适宜区。2)从数量来看,坪坝村有143个宅基地存在利用和发展障碍,占宅基地总数的48.97%,主要限制因素集中在宅基地集聚程度、用地标准、耕作半径和出行时间等方面。3)在布局适宜性评价基础之上,考虑农户对宅基地的差异化利用因素后,坪坝村需要重构的宅基地数量增加了1倍,规模增加了2倍。4)坪坝村宅基地重构类型可分为保留型、就地重建型、就近整合型、生产搬迁型和出行改善型5种类型,并存在搬迁模式、整合模式和置换模式3种重构模式。该研究综合宅基地的布局适宜性和重构迫切性,提出了农户尺度的宅基地空间重构方案,可为丘陵山区乡村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宅基地用地类型划分与用地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制定出一套符合大多数农户生产、生活以及发展需要的宅基地标准,是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迫切要求。该文首先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K-Means Cluster聚类分析方法将170户被调查农户分成3类;其次,在农户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和省级各种技术规范,根据被调查农户的宅基地用途和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分析出各类型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通过聚类分析可将被调查农户分成务工型、半工半农型和务农型3种类型;并分析得出这3种类型农户的宅基地用地标准分别为42~45m2、48~50m2和52~55m2。该文尝试找到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并为同类型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规模和空间布局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的宅基地盘活利用已成为社会热点与共识,本研究选取广州市X区3个宅基地改革试点村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宅基地低效利用成因。研究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实地调研法,研究发现:(1)低效宅基地面积占比约为12%,主要原因是报建不合要求。一户多宅的村民占比约20%,主要原因为继承或私下购买。(2)X区宅基地管理前期主要问题为管理手段落后于社会发展,后期为管理政策强度高压于社会需求。(3)多数村民认为没有必要分配宅基地给新增本村成员,并且认为资格权以及分配面积落实到个人更为合理。经济发达地区的村民易接受超标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经济落后地区的村民更愿意自由交易房屋。多数村民不愿意退出闲置宅基地,但是分到地却没钱建房的愿意置换退出。因此,提高城中村宅基地利用效益,需从微观层面上加强围绕宅基地的人地、供需等关系的疏通,宏观层面上探索围绕城中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自然人文环境等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的金融现状却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本文立足于这个现实,分析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现状,和中国农村目前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成因,并对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出路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及退出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使得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实践应运而生。为考查影响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决策的因素,基于河南省郑州市、周口市607份农户问卷,采用Logistic模型从农户个体特征、资源禀赋、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能力及预期风险水平、认知状况角度对不同样本区域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为考察各地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实践的适用度,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农户在"平罗模式""梁平模式""内江模式"和"成都模式"4种模拟情景下的退出意愿和模式选择取向。结果显示:1)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受农户自身状况、资源禀赋、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能力及风险预期、认知水平的影响显著。变量性别、住宅与最近县城间距离、常年居住地、城镇定居计划、收入来源分化、土地重要性感知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变量受教育程度、家庭总人数、预期风险程度、种地意愿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2)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下,影响典型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区域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因素不尽相同。3)在运用CMP方法控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变量风险程度预估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依然显著。4)研究区农户对四川内江和重庆梁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模式接受度较高,而对宁夏平罗和成都温江区的退出模式接受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对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耕地面积,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意义不言而喻。基于农户调研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SEM),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农户对开展居民点整理的意愿。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农户整理搬迁意愿并不高,仅为41.5%;(2)在5个潜变量中,农户个人特征与其它变量对整理意愿产生了显著的负影响,农户分化、家庭经济、家庭住房等变量则产生了显著的正影响;(3)在反映潜变量的外生观测变量中,家庭收入、职业类型等对整理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年龄、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等有显著的负影响;(4)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要实现农户生计多样化,探索创新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化,实现宅基地保障性功能转化,积极探索多样化整理模式,避免“一刀切”政策,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16.
情景模拟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决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是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根据目前国内部分试点地区的退出政策和实践,设置7种情景模式,分析了农民在不同情景下的退出决策及选择取向;此外,为进一步探讨影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决策的因素,基于279份农户调查问卷,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情景模拟下农民对不同模式的退出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情景下受访农户的退出意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单项权利退出和长期退出(梁平模式、内江模式和成都模式)为主,而对"三权同退"或单项权利永久退出方式(平罗模式、湄潭模式和金湖模式)的接受意愿较低。农户对不同情景模式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但其中预期风险程度对不同情景模式的退出决策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特征以及认知特征等因素在农民行为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重庆市大足区为例,通过科学选取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实施绩效,从经济效益、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三个方面分析后得出结论:试点地区改革基本完成政策目标,但在兼顾退地农民利益、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综合配套等方面还未实现利用效率最大化,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是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环节。该文以文登市为例,通过选取与现实潜力转化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土地资源状况和宅基地利用等14个指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现实潜力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和标准化指标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综合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出文登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文登市各镇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25~0.70之间;2010年、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分别为883.67 hm2和1072.74 hm2;耕地增加系数分别为10.10%和12.27%。研究认为应根据各区域现实潜力大小来安排农村居民点整理,以便提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鼓励农户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关键途径。为了分析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579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特征中的人均收入、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家庭总收入、户主文化程度,农户生产特征中的农业收入、耕地经营面积、劳动力数量,农户意识特征中的农户产权意识、农户行为意识、农户福利意识、农户技能意识,对农户的退地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是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并且各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变关系。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土地退出政策和机制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收集和分析河北省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数据的基础上,剖析制约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因素,并以此为基础,从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优化财政支持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环保法制四个方面对推进低碳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