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对于肉类、蛋类、奶类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对其品质也提出较高的要求标准。禽类食品的营养保健价值要高于大畜肉类产品。在黑龙江饲养量最大、饲养最普遍、最受喜爱的禽类当属于蛋鸡,不但有较为专业的蛋鸡饲养基地,还有众多家庭散养户。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于鸡蛋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鸡群产蛋率,本文研究分析相关技术措施,以促进鸡群产蛋率的提高。1提高蛋鸡产蛋率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蛋鸡饲料成本是饲养总成本的60%~70%。  相似文献   

2.
1鸡霍乱1.1病原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鸡、鸭、鹅等禽类的一种传染病。1.2流行特点本病可以感染多种禽类,鸡、鸭、鹅、鸽、火鸡均可发病,多种野禽也能感染。在鸡多见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多发,鸡只营养状况良好、高产鸡易发。病鸡、康复鸡或健康带菌鸡是本病主要传染来源,尤其是慢性病鸡留在鸡群中,往往是本病复发或新鸡群暴发本病的传染来源。  相似文献   

3.
春季是鸡发病的高峰期,由于鸡是群养性的禽类,一旦有鸡发病就会迅速传染,导致整个鸡群出现病症,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对于鸡常见病需要认真分析,做好防治工作,从而减小损失,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养殖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一种从呼吸系统到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此后,这种疫病更名为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仅使传染的禽类体内产生病毒抗体。  相似文献   

5.
禽痘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和败血型4种。禽痘发生范围广,涉及禽类品种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发,也会发生曾出现过禽痘和其他病毒同时感染的鸡群中。带毒病鸡和其分泌物、排泄物、病痂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蚊虫对禽痘的传播也不可忽视。根据禽痘发生的特点和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预防和治疗措施。预防主要是通过刺种和气雾免疫,进行疫苗接种。对于已经感染禽痘的鸡群,应该将病鸡隔离,对症治疗,同时加强消毒,并对未发病鸡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6.
鸡白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禽类疾病,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由于鸡白痢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因此对于家禽养殖具有严重威胁。另一方面,鸡白痢还具有较强传染性,因此一旦鸡舍内某只鸡感染,其他鸡群也容易受到感染,进而导致严重后果,引起大范围鸡群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鸡白痢,可以使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分析了鸡白痢的发生原因,并就中药治疗进行简单介绍,为相关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建忠 《当代农业》2011,(10):45-45
随着养鸡业的快速发展和养殖环境的污染,最近几年,禽类疾病尤其是传染病不断增多和复杂化。鸡群混合发病严重,死亡率较高,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民对禽类及其产品需求量的加大,禽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伴随着禽群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新城疫、鸡痘、鸡球虫病等给养殖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制约着养禽业的健康发展。笔者根据平时接诊禽类病料的情况,整理归纳出吴忠市区鸡群常见疾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禽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为探讨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长葛市某蛋鸡场采用H5亚型禽流感三价灭活疫苗对17日龄鸡群进行首免,对55日龄鸡群进行二免,对124日龄鸡群进行三免,对鸡群免疫后的抗体水平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结果显示首免后39天,H5亚型Re-6抗体平均值(log2)达到3.9,二免后16天、32天、48天、63天鸡群H5亚型Re-6抗体平均值(log2)分别达到6.1、7.8、7.0、6.9,三免后9天、24天、39天鸡群H5亚型Re-6抗体平均值(log2)分别达到7.6、8.5、8.0。经过三次免疫之后,鸡群抗体值均达到较高水平,该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对鸡群起到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养鸡业的快速发展和养殖环境的污染,最近几年,禽类疾病尤其是传染病不断增多和复杂化。鸡群混合发病严重,死亡率较高,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温和型禽流感与大肠杆菌病混染1.症状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症  相似文献   

11.
新城疫(ND)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新城疫仍然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疫病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全群覆没,给养鸡业造成了重大威胁和严重损失。新城疫现在是国家规定的禽类强制免疫疫病,但免疫鸡群有的虽有较高的抗体但仍有ND发生,值得—提的是免疫鸡群发生ND具有一个共性,即症状和病变都不典型,给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2.
将NDV4克隆鄂92株制备6批活疫苗用于田间试验,用106EID50免疫7~18日龄雏鸡无毒副作用,免疫持续期达4个月以上.自然传播免疫试验表明,将非免疫鸡同免疫鸡群混合2周后,非免疫鸡群可测到抗体.试验中对榛鸡、鹌鹑和鸽等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疫苗对这些经济禽类是安全的,并能产生理想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3.
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是由禽类腺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任何年龄的鸡都容易感染。鸡感染禽类腺病毒后影响整个产蛋期的生产。本病多为垂直传播,通过胚胎感染小鸡,鸡群产蛋率达45%以上时开始排毒,并迅速传播;也可水平传播,多通过污染的蛋盘、粪便、免疫用的针头、饮用水传播。传播较慢且呈间断性。笼养鸡比平养鸡传播快。肉鸡和产褐壳蛋的重型鸡比产白壳蛋的鸡传播快。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作为第一大农业国,农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禽养殖业在农业发展中也占有极大的比重。大到农场,小至农户,都有鸡、鸭等禽类的养殖。然而,禽类的产蛋不下问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禽类"难产"问题严重影响了禽类的产量。本文我们将针对禽类产蛋不下的原因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降低禽类的产蛋不下比率,减少禽类的死亡率,提高禽类产量。  相似文献   

15.
骆黔兰 《农技服务》2014,31(7):170-170
<正>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名禽副粘病毒,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法定必报传染病,我国列其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危害鸡、珠珠鸡和火鸡,强毒株可使鸡群全群毁灭。人类可因接触病禽和活毒疫苗而引起结膜炎或淋巴腺炎。该病是世界禽类两个重大传染病之一,也是长期危害我国养禽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目前,我国流行的NDV毒株的基因型极其复杂,有  相似文献   

16.
鸡毒支原体(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 MG )是危害禽类的常见疾病之一,呈世界性流行,严重影响着养禽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防控鸡毒支原体病,净化种鸡群对养禽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MG 的病因、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以及防治措施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控 MG 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比较严重的家禽传染病,是世界卫生组织(OIE)规定的A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禽类在紧急免疫后的抗体水平直接关系到疫情的控制、养禽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健康。为此,本试验采用血凝、血凝抑制试验对进行禽流感疫苗免疫鸡群的免疫效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鸡群接种禽流感疫苗后体内血清的HI效价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可对机体进行有效保护,而未进行免疫的鸡群体内抗体水平低下,不能对机体形成有效保护。除此之外我们对抗体产生的消长规律也进行了研究,实验数据表明,鸡群在接种禽流感H5亚型灭活疫苗5~7周后HI抗体水平最高,但是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鸡群体内AIVH5的抗体水平开始逐渐下降,接种17周后鸡群体内AIVH5抗体水平很低,免疫力较低下,建议家禽每间隔4个月进行一次禽流感的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8.
绿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又称绿脓杆菌(Bact.pyocyaneum),最早由Gessard(1882)分离。Kaupp和Dearstyne(1926)首先从禽类分离到此菌。随后Biddle和cover(1959)又从CRD和“气囊病”的鸡的上呼吸道内,亦分离出该病原体。Stafseth等(1940)曾报道了各种年龄的禽类,都有绿脓假单胞感染的发生。鸡、火鸡和雉为常见的宿主。该菌可成为哺乳类、禽类及爬虫类的致病病因。1983年11月,我们从武汉市郊“华实”养鸡场调查、诊断中发现,该场来航星杂288蛋鸡群发生绿脓假单胞菌感染,并分离出病原体。鉴于蛋鸡发病及其所产生的病理演变  相似文献   

19.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鸡和其他禽类的一种传染病,本病是鸡场常发的疾病。其发病症状种类繁多,且经常与病毒、球虫或其他细菌合并感染。其导致的鸡群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下降、死淘率增加,给养鸡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禽类养殖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禽类疾病逐渐向慢性化和非典型发展,一病多症、混合感染的情况日趋严重,尤其在秋冬寒冷季节交替时禽类极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因此对于秋冬季节禽类发生呼吸道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一些疾病防治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