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江平原长期的潮湿低温环境使得该地区病虫害多发,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基于此,综合三江平原地区的气候、地理、人文等因素,分析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对三江平原农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农田生产力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了提高农田生产力,该文基于EOS/MODIS卫星2000~2005年的MOD17A3数据集,分析了21世纪初三江平原农田生产力时间动态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2000~2005年三江平原旱田净初级生产力(换算成碳量)平均值为 348.06 g/(m2·a),水田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339.90 g/(m2·a)。2000~2005年三江平原旱田年均净初级生产力下降率为7.2%,水田年平均净初级生产力下降率为9.9%。研究表明,三江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下降有一定影响,同时随着该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增加,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加剧,亦导致农田生产力的下降。旱田和水田生产力空间分布与降水分布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7和0.156,表明降水对农田生产力空间差异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湿地农田化过程是三江平原过去50年以来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由于大面积的湿地被农田所替代,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本文选取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集成地形图与遥感数据(MSS,TM,CBERS),利用景观梯度分布分析模型,对1954-2005年期间湿地与农田景观梯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4年除西南部靠近松花江地区、浓江上游地区湿地景观分布较为稀疏外,其他地区都属高湿地景观梯度区。到2005年,除洪河自然保护区及靠近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边缘地区外,研究区的大部分都成为耕地景观高梯度分布区。耕地景观和湿地景观梯度分布格局的变化揭示了研究区湿地农田化过程的空间规律性,即耕地逐年向东扩展的同时,湿地相应地向东北方向消退。  相似文献   

4.
湿地农田化过程是三江平原过去50年以来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由于大面积的湿地被农田所替代,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本文选取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 IS技术,集成地形图与遥感数据(MSS,TM,CBERS),利用景观梯度分布分析模型,对1954~2005年期间湿地与农田景观梯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4年除西南部靠近松花江地区、浓江上游地区湿地景观分布较为稀疏外,其他地区都属高湿地景观梯度区。到2005年,除洪河自然保护区及靠近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边缘地区外,研究区的大部分都成为耕地景观高梯度分布区。耕地景观和湿地景观梯度分布格局的变化揭示了研究区湿地农田化过程的空间规律性,即耕地逐年向东扩展的同时,湿地相应地向东北方向消退。  相似文献   

5.
现代信息技术在害虫种群密度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害虫种群密度监测是害虫预测准确度关键,对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综合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从传统的害虫监测技术入手,分析了近年现代信息技术在害虫自动化监测中应用的进展,分析了计算机视觉、声音信号、传感器、雷达和遥感等信息技术在害虫密度估算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是具有潜力的监测技术,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害虫自动化监测的主要方向和实现途径,对未来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预测和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国内一系列旨在促进大豆种植的政策,可能导致三江平原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在此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和肥厚的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配置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大豆种植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作者依据FAO/IIASA发布的GAEZ研究框架:首先根据大豆对气候、土壤的需求,对三江平原气象资料进行气候清查,评价大豆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再考虑地形因素对气候条件的影响,使用Fourier指数和坡度条件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然后,进行土壤清查,选取土层厚度、质地、pH、排水级与淹水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对三江平原大豆种植进行土壤适宜性评价,并对含白浆层的各类土壤进行适宜性降级处理;最后,在栅格像元尺度上进行图层叠加,得到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另外引入了适宜度指数(S_I),对三江平原23个县市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度进行了空间上的比较。结果表明:(1)除了坡度大于30%的山区外,三江平原大部地区适宜大豆种植,面积达8.5×10~4 km~2,约占总面积的78.75%;(2)沿松花江、倭肯河、穆棱河等两岸的平缓(2%~5%)和微起伏(5%~8%)地区,土壤质地和排水状况良好,最适宜大豆种植;(3)勃利、依兰、汤原、佳木斯、集贤、桦川、友谊、绥滨和富锦9个县市,适宜度指数均超过70%;其次是同江、桦南、虎林、宝清、抚远、七台河、萝北、鸡东、饶河和双鸭山10个县市;鹤岗、密山、鸡西、穆棱4县市,适宜度一般;(4)GAEZ模型流程化评价方法能够在区域尺度上有效实现大豆种植适宜性的空间差异分析,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往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多是从地表参数的改变角度去研究,而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温室气体的增加。通过收集整理三江平原生长季(510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根据温室气体的增热潜能,比较得出,在三江平原林地、小叶章、毛果、漂筏、稻田和大豆几种土地类型中,对区域气候影响的大小依次顺序为:大豆>小叶章>毛果>林地>稻田>漂筏。由此表明,三江平原稻田对于区域的气候的变化贡献比旱地小。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土地利用变化而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变暖潜力增加,为三江平原气候变暖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中国中东部地区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分布特征,该文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国家分省区农业统计数据,基于农作物种植结构所划分的地区,通过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10 a间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华北地区农田多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高于南方水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农田WUE最高,多年农田WUE均值高达2.0 g/kg,而东北平原及东南丘陵地区农田WUE多年均值则较低,平均在1.5 g/kg以下。中国中东部农田WUE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华北平原以及松嫩平原农田WUE增加趋势明显,最大年均增幅达0.02 g/(kg·a),而东南丘陵、江淮以及三江平原等地,农田WUE则呈减小趋势,最大年均降幅达-0.007 g/(kg·a)。整体上看,北方地区农田WUE的涨幅高于南方。考虑气候变化后,灌溉和施肥对中国中东部农田WUE的影响较小。气候变化则是影响中东部农田WUE的主要因素。在北方地区,对农田WUE变化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为年降水量,而在南方地区,年均温的影响则更显著。相比于在中东部北方地区农田WUE年际变化主要受到年降水量对农田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的影响,在南方地区,农田WUE年际变化则主要受到年均温对农作物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农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中东部农田生态环境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田作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为追求产量,往往会使用大量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农业生产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水稻作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在种植过程中往往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在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计算了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地区水稻全生命周期生产的碳足迹为0.500 8 t(CE)·t-1,其中CH4排放量占全部碳足迹的71.8%,N2O排放量占全部碳足迹的8.68%,温室气体占到了全部碳足迹的80.4%,是最为主要的碳排放源。化肥和农药施用所产生的碳排放占到了总碳排放的15.6%,机械化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柴油碳排放,仅占到了总碳排放的3.99%。因此,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生产的碳排放控制应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主体,改变以淹灌为主的传统水稻灌溉模式,大力推广水稻节水减排灌溉新技术,配以合理的施肥技术和田间管理方式,推广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水稻品种,以达到低碳排放的环境友好型水稻...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人参的主要产地,气象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基于此,分析延边州不同地点农田栽参的生长情况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农田栽参气候生态适应性的隶属函数和人参地上部长势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得出气象因子对人参地上部长势有一定影响,敦化市的气候条件相对于延边州其他地区更有利于人参生长,汪清县次之。  相似文献   

11.
綦江区位于重庆市南部,气候湿润,适宜种植甘蓝,但受气候等综合因素影响,在甘蓝整个生育期出现许多病害和虫害,这严重影响了甘蓝产量和品质。甘蓝小菜蛾是甘蓝种植区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害虫,其在部分区域有小规模暴发的趋势,目前已逐渐成为甘蓝生产中最难防治的害虫之一。就10%多杀霉素悬浮剂对甘蓝小菜蛾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探索。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用量对小菜蛾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持效性差异较大,其中10%多杀霉素悬浮剂每667 m2施用量25 g时对甘蓝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最佳,具有高效性、速杀性、持效期长,对甘蓝作物生长安全,适宜在重庆綦江地区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河套地区的农田中分布有大量的盐斑。这些盐斑的形成,一般的被视为与大面积盐土的形成原因相同。是受当地干旱的气候条件、地形、母质、水文地质条件等的影响,同时与人类活动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包括穆稜—兴凯平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的三角地带,是由沼泽、草甸、森林、河流、湖泊和农田组成的一个巨大的湿生生态系统的低湿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泥炭资源,对改良和培肥土壤,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和提高作物产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舒兰地区19种杨树生长量及抗性调查的结果,将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品种杨分成三个等级,选出适宜品种5种,不适宜品种11种,希望为当地品种杨的生产繁育、城市绿化和农田防护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舒兰地区19种杨树生长量及抗性调查的结果,将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品种杨分成三个等级,选出适宜品种5种,不适宜品种11种,希望为当地品种杨的生产繁育、城市绿化和农田防护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域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思懋  管晓进  王绪奎  胡锋 《土壤》2019,51(2):257-262
为研究江苏省域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根据2008年和2015年江苏省基本农田质量长期监测点实测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了土壤速效钾的时空变化,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探明了成土母质、气候、种植制度、化肥因子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的影响及不同影响因子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①2015年江苏农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07.9mg/kg,与2008年相比无显著变化;②与2008年相比,2015年江苏沿海地区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明显,其中盐城部分地区下降最多,达10.0~30.5 mg/kg;徐淮部分地区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较多,达10.1~20.5 mg/kg;③成土母质、气候、钾肥对2008—2015年江苏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存在显著影响。在钾肥超低投入下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成土母质和气候影响,在钾肥低投入及以上水平,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主要受钾肥投入影响,说明施用钾肥是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 三江平原地区的自然概况1.地理和地形黑龙江省东部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条大江冲积而成的平原称为三江平原。而三江平原地区则指从北纬43°49′55″至48°27′56″、东经129°11′20″到135°65′26″范围的广大地区,面积为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舒兰地区19种杨树生长量及抗性调查的结果,将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品种杨分成三个等级,选出适宜品种5种,不适宜品种11种,希望为当地品种杨的生产繁育、城市绿化和农田防护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在全国采集的1400个典型农田剖面数据(其中在此研究区域有53个剖面),系统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三江平原东北部土壤有机C和全N的分布规律。三江平原东北部典型农田0~20cm土壤有机C和全N的平均含量是22.7g/kg和1.84g/kg,20~100cm平均含量为13.0g/kg和1.08g/kg,不同土壤类型和种植作物下土壤有机C和全N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三江平原东北部典型剖面土壤有机C和全N数据进行比较发现,0~20cm有机C和全N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20~100cm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0.
ERS卫星反演数据在黄土高原近地表土壤水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俏  王飞  李锐  张文帅 《土壤学报》2014,51(6):1388-1397
将黄土高原地区1992—2000年欧洲遥感卫星(Europea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ERS)风散射计获取的土壤水分指数(Soil Water Index,SWI)与农田实测土壤水分数据进行对比,并分析降雨、植被、土地利用和人工灌溉对反演数据的影响;探讨其在近地表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遥感反演的土壤水分数据SWI较好地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总体上表现出南多北少、东高西低的空间特点和夏秋偏高、春季较低的季节变化趋势;其次,根据SWI转换得到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Wswi与0~10 cm农田实测土壤水分呈极显著相关,表明该ERS反演土壤水分数据接近表层土壤水分实际情况,可用于估测研究区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在农业集中的平原地区,Wswi与农田表层实测土壤水分相关性较高;而在农业、林业、牧业用地复合交叉地区其相关性较差。研究结果还发现,在相对干旱季节农田实测水分普遍较卫星反演结果高,主要是由于灌溉增加了农田水分含量。这说明在应用卫星遥感数据估算土壤水分时,除了考虑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同时也应充分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