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知识结构、创业能力、创业品格、创业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为构建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切实依据,为高职院校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简剑芬 《南方农机》2023,(23):195-198
笔者从工匠精神和培养体系两个层面,梳理国内外对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引发对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进而分析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订单班与工匠班三种创新模式的特点和实践应用。通过阐释三者之间的内在区别与联系以及获得的启示,指出各模式之间应取长补短,才会有更积极长远的发展,才能更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3.
张娟  马军 《农业机械》2022,(3):70-73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双创培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本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结合专业、注重实践”的原则,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5个角度阐述如何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更好地将双创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多环节渗透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培养,真正做到“专创融合”,本课题的研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屈贤 《湖南农机》2016,(12):104-105
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适配性,研究P-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现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就业特点,设计P-CDIO理念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分析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考核方式等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张兴华 《南方农机》2019,(12):101-101,105
国家立足发展战略层面,制定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对高职院校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国家方针的实践操作,也是进一步改革高职教育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加以提高的主要方式。文章主要论述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内涵,具体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采取的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赵周娟  郝铭 《农业工程》2018,8(2):115-117
针对“互联网+农业”给人才需求带来的变化,以及国家提出的“双创”战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就当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涉农专业实践训练、强化师资队伍和构建协同培养体系等对策,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结合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智能制造专业工匠型高职人才"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通过多种人才技能培养手段,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职业院校中"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方式,同时也是顺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要求。本文首先对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构建,从而有效地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李艳 《南方农机》2019,(7):141-141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决定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与创业的关键,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如何凸显本校的优势,从学生角度出发,构建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教育体系,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重视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强化对学生良好创新创业人格的塑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拓展等方面提出了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目前高职院校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面临着学生认知不足、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管理部门不融合等阻力。为此,文章运用松散耦合理论,从管理耦合、观念耦合、人才培养目标耦合、课程体系耦合、教师队伍耦合等方面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高职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可以将高职院校和现代企业的需求良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弥补双方的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对高职学生也是如此,本文首先浅谈了创业的概念和创业的主体分类,其次介绍了当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最后将校企合作、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唯有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从人才培养角度入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提供优质人才。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比较,提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最后介绍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相似文献   

13.
任佑平 《南方农机》2019,(12):98-98
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重视践行校企合作育人,理实一体教学,知识与技能融合,手脑并用,专业课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相结合。高职院校始终坚持“产教融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行知合一”的基本办学原则,构建“园区、企业、学校”和“协会、企业、学校”两个三位一体,实施“分级、分段、分岗、工学交替的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弘扬工匠精神。其是我国制造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泉,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呼唤。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对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创业平台建设等方面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应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稳定的文化环境。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培育高素质与高标准的工匠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校园文化的特色。可见,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文章阐述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容,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论述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工匠精神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培养高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分析创业教育概念内涵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完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推进高技能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刘乔斐 《农业工程》2021,11(7):109-112
创新创业教育和“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以安康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论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安康学院农学一流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选择,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早在2010年便提出了推荐高等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建设创业基地,不断完善和落实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基本政策,加强指导,提供必要的服务,实现创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创业的结合。新时期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水平,对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学生培养水平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是我国教育部门中最为重视的教育基地。高职院校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量的高能力高素质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授学生知识点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当代高职学生的培养路径,从工匠精神的角度来培养技能型人才。本文对基于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顺应时代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高职制造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从制度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培养途径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