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燕  殷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44-4746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资源较好的贫困地区有效的扶贫方式。为进一步发展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依托贵州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红色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条件,从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对贵州省贫困地区进行乡村旅游村寨建设模式研究。共建设6种典型旅游村寨建设模式,包括典型民族文化村、乡村观光休闲度假村、特色产业村、旅游商品专业村、户外运动服务村和红色旅游村。贵州省可以以典型乡村旅游村寨发展来推进乡村旅游与各产业的联动,进而推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及城乡统筹进程。  相似文献   

2.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是一个实践意义很强的问题。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作用,发展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市场拉动力、政策、环境、物资技术和管理服务的支撑力、社区居民推动力以及发展目标等方面构建了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系统模型。如何实现二者协调发展,需注重保持旅游村寨的地域文化特色,保持旅游村寨的乡村性,注重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社区参与,注意乡村旅游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统一,以实现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阿坝州开展的精品旅游村寨建设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全域景区建设进程,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旅游带来的实惠,实现富民经济。着重探讨了建设精品旅游村寨的发展路径,以期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达到群众就业、脱贫增收和公司盈利、社会稳定的多赢效果。  相似文献   

4.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中国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由政府主导推进的旅游公共服务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城乡一体化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应加强旅游公共文化的赋能作用。贵州省是著名的山地旅游大省,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世居少数民族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精彩纷呈,但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差距较大。选取贵州郎德(上寨)和丹寨(高要村和卡拉村)两个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民族旅游村寨作为研究对象,对民族村寨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过程中现存的原住民旅游感知度及旅游资源差异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郎德居民,其旅游感知度明显高于处于旅游起步阶段的丹寨居民的结论,最后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望实现城乡一体化下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通宜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2):123-127
作为多元城市化模式之一的旅游城市化近年来已被证实是我国乡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边贫地区民族旅游村寨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城市化呈现如下特征:①寨内软硬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建设基本实现城市化;②农户生计由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旅游经济,生计方式完全实现旅游化;③村民消费结构和居住条件等生活方式已经呈现市民化;④村民的商业意识、教育观念等思想观念现代化转向十分明显。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政府的强力推动、村民的积极参与、强劲的游客搬运等是诱发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城市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作为贵州省甲级乡村旅游村寨,都匀总阳寨在建筑立面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植物配置却存在较多问题,影响其总体景观质量。通过实地调研,总结总阳寨植物景观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植物学、景观美学、景观文化学等对其植物景观质量的提升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总阳寨乡村景观质量,也为茶园地区旅游村寨植物配置提供可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居民作为民族旅游村寨发展的凝视主体与民族文化传承者,挖掘其原真性感知并产生积极的支持行为是民族旅游村寨获得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本文从居民视角出发,探索原真性感知的内在维度,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居民原真性感知与旅游支持行为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结果所示:原真性感知分为文化原真性与景观原真性2个内在维度;地方依恋...  相似文献   

8.
<正>国务院副总理汪洋5月19日在湖北恩施调研旅游扶贫工作时强调,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近些年来,基层农民在不断摸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道路,以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养生文化、餐饮文化等为特色的民俗旅游村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如今,伴随着国民休闲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体验型、度假型和休闲型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始主导乡村旅游市场的格局,吸引游客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震前北川青片乡羌、藏民族旅游村寨为研究对象,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探讨了村寨旅游中的现状与问题,从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关系、功能等角度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对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给民族村寨带来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旅游开发层次较浅,未构建起民旅文化旅游商品产业体系,利益分配体制存不合理性;其民族文化形式与内涵等方面已经受严重负面影响。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苗族文化保护,促进村寨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休闲旅游转变;打造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产业体系,构建苗族文化传承平台;加强物质文化景观保护措施,深入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农耕文化开发;完善村寨景区利益分配与激励制度,积极拓展村民参与形式与途径,以及协同发展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流动性转向”思潮影响下,地方意义的流变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空间流动理论,以西江苗寨为例,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的地方意义的建构及其机理。研究发现:芦笙场作为流动空间构建的引力场在不同文化情景下呈现功能异化的特性;芦笙场的原生空间与旅游建构空间为地方居民与旅游者营造互动交融的空间,并塑造多重社会关系;多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流动空间是集生活、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同心嵌套结构”场域;旅游流所衍生出的多元主体的凝视和作用形成了“流动的网络空间”。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中居民的身体实践促成社会角色分配与社会关系塑造的变迁,推动流动性地方意义的感知与建构,研究也可为民族旅游地区地方意义流变与地方原真性维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对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选取了鄂西74个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对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均衡程度、分布密度等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鄂西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在整体上呈现空间集聚性分布特征;②密度分布表现为鄂西北、鄂西南和江汉平原三大空间分布热点区域;③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和政策、景区等人文因素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促进鄂西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记者近日从河南省周口市旅游局获悉,2014年周口市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扶持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采摘果园等,创新业态,延伸链条。近年来,周口市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节庆,如西华桃花节、商水美人指葡萄节等在群众中已有名气;拥有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村,如被河南省旅游局批准为特色旅游村的淮阳东关村、商水朱集村、西华龙池头村和太康谢安村等;涌现了400家颇受欢迎的特色风味农家乐(院)。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当地农  相似文献   

14.
2013年精准扶贫首次被提出,旅游产业作为绿色无烟产业率先加入扶贫攻坚行业。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扶贫对象为着眼点,发现在精准扶贫的建设过程中,扶贫对象未经培训,缺少参与的技能,存在参与程度不深、参与意识不强的现象;参与机制和利益分配不健全,导致扶贫有失公正性,影响居民参与的信心。因此,希望精准扶贫能够对内培训扶贫对象,使其具有参与技能;对外建立公平环境,使其增强参与信心,内外同步,让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目的得以尽快实现。  相似文献   

15.
黄福良 《新农村》2010,(4):13-14
浙江省磐安县以特色旅游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2009年全县8个特色旅游村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经营收入1265万元。其中,仅管头村就接待游客达10万余人次,营业收入达500多万元。管头的成功经营模式被金华市旅游局称为“管头模式”。但从总体上来看,特色村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使磐安真正成为“乡旅胜地、养生天堂”。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也发展迅速,而乡村特色旅游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推手,其作用日益凸显。在厘清村镇旅游建设内涵与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如何更好地建设新疆特色旅游村镇,分析了新疆特色旅游村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并对新疆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农业发展时间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农村人口众多的甘肃省来说,借助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已成为被实践证实了的有效手段。以2018年甘肃省旅发委公布的20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概况、分布密度及与客源市场的空间联系的分析,揭示了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①各市州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分布不均,陇南市最多,金昌市和嘉峪关市较少;②各市州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聚集程度差异较大,依据富集程度,可将省内14个市州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显著富集区(临夏州、嘉峪关市、平凉市、兰州市、天水市),第二梯队一般富集区(定西市、金昌市、陇南市、庆阳市、白银市),第三梯队相对贫乏区(张掖市、甘南市、武威市、酒泉市);③乡村旅游示范点与城镇人口的地域分布联系程度较高,呈现明显的客源市场导向性。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少数民族村寨地处较为偏远落后地区,大部分都具有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属性,是精准扶贫时期重点发展的地域。本文从具体案例重庆市黔江区土家十三寨切入,分析土家十三寨的旅游扶贫发展现状,发现土家十三寨扶贫中存在问题,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力求能够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旅游扶贫开发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的宏观经济社会效应,并不能代表和反映直接利益相关者——贫困人口的实际受益情况。村民获益性感知会直接影响旅游扶贫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从微观的视角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民感知的综合效益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民族地区动态检验和监控旅游扶贫工作的成效提供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户生计适应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及扶贫政策研究的重要议题.以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黎平肇兴侗寨和榕江三宝侗寨4个重点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主成分分析和改进熵值法,对贵州省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模式和生计适应力状况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模式主要分为5种,即旅游专营型、旅游主导型、兼业旅游型、务工为主型和务农为主型;从比重分析,务农为主型与旅游主导型处于支配地位,旅游专营型居中,兼业旅游型和务工为主型相对滞后.②乡村旅游地农户选择农旅兼营为主;农户生计适应性值处在中等水平,总体表现为一般适应,存在较大的提升和改进空间.③乡村旅游地发展扰动了民族村寨原生村落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景区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设施建设.本研究可为乡村旅游地农户最大化获取旅游产业收益和建设美丽乡村,优化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