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吉林省桦甸市1981-2017年平均气温及≥10℃积温资料,分析桦甸市近37年气温变化特征,针对农业生产影响提出应对措施。结果表明:桦甸市1981-2017年平均气温趋于上升,气候倾向率为0.199℃/10a≥10℃积温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桦甸市气候处于增暖趋势。气候变化会导致作物种植熟制北移,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导致农业病虫害发生。针对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采取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强化部门联合协作机制等措施应对。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景电灌区近年来气候变化规律,深化对灌区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以甘肃省景泰县1983—2017年的降水及气温日数据为基础,运用线性倾向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景电灌区降水与气温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并预测了灌区降水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35 a景电灌区降水量呈缓慢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8 mm/a,冬灌降水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余灌季均呈下降趋势;灌区年降水量变化存在7 a和11 a这2个主要的周期尺度;灌区近35 a平均气温和极高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056,0.050 ℃/a,而极低气温上升趋势不明显;灌区各灌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由此看出,景电灌区气候变化整体呈暖湿化趋势,灌季尺度上,仅冬灌期间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其余灌季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刘焕彬  邱粲 《农业工程》2021,11(2):59-68
基于1961—2019年山东省21个气象观测站的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资料,利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纪念模型,计算温度、降水和气候生产潜力,并运用气候倾向率、GIS空间插值和R/S等方法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温度生产潜力以25.1 g/(m2·10a)的速率递增,降水生产潜力呈递减趋势,递减速率17.71 g/(m2·10a),气候生产潜力呈递增趋势,递增速率0.742 g/(m2·10a),多年平均值1 106.0 g/m2;在空间分布上,温度生产潜力和降水生产潜力的分布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基本一致,气候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温度和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均有正影响,其中降水是主要限制因子。R/S结果表明,未来温度生产潜力有较强的持续上升趋势,降水生产潜力持续减少,气候生产潜力会有持续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胶东半岛丘陵区典型流域气温-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沽夹河流域1966~2003年各水文站逐年、月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法,对流域气候变化趋势的年季特征及突变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40年来,大沽夹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0℃/10a和-42.17mm/10a。(2)春、夏、冬三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秋季呈下降趋势。春、冬季的气温倾向率大于全年且冬季高于春季(分别为0.216和0.583℃/10a),夏季的气温倾向率(0.01℃/10a)小于全年;各季平均降水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整体亦呈减少趋势,但减少的幅度均明显小于全年平均降水。其中,夏秋季下降趋势较快,春冬季较慢,倾向率分别为-21.76、-15.52、-2.52和-2.25mm/10a。(3)除冬季外,各季及年平均气温均在1972年左右发生突变。其中,夏季在1994年左右发生第二次突变,秋季突变次数相对较多;降水的突变多发生在1970s和1980s初。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又是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是林业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森林公园,资源非常丰富,五台山气候复杂多变。本文主要利用1998—2018年五台山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与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对五台山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五台山的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态势,线性倾向率为0.043℃/10年。五台山春季与夏季平均气温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633℃/10年、0.04℃/10年,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均呈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05℃/10年、-0.296℃/10年。五台山的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9.38mm/10年。五台山20年来降水量平均值为675.0mm;五台山降水量出现最多的季节为夏季,占年总降水量的61.2%,秋季、春季次之,分别占年总降水量的20.4%和15.1%,冬季最少,仅占3.3%。五台山的日照时数主要呈减少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183.66h/10年,下降趋势较为显著。20年来五台山平均日照时数为2 636.6h。气候增暖趋势加剧,降水量年际间波动起伏显著,还有日照时数的减少都会对五台山热、水、光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平衡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作物生产布局,而且还会引发一些极端气象灾害。只有结合气象变化规律以及农业生产实际,有效应对气候状况,才能够推动五台山现代农业的持续、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三江平原1959-2013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逐一增减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三江平原近几十年来年降水量的长期演变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年降水量下降趋势特征不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5mm/a,年际逐一增减对降水量趋势影响突出,验证了特殊年份降水量对总体变化趋势具有较大的影响;三江平原年降水量可分为1986年以前的下降期,1986-1998的上升期和1998年以后的下降期等3个阶段,突变点分别为1960、1981、1994和2008年。  相似文献   

7.
气温突变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旱涝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变化趋势及旱涝演变特征。【方法】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1个气象站1971—2015年年平均气温和月降水连续观测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法以及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1)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年降水量在近1971—2015年来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际变化倾斜率为8.86 mm/10 a,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年平均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并且通过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际变化率为0.4℃/10 a;(2)林区年平均气温在1987年发生增温突变,气温突变以后年降水量倾向率明显减小;(3)1971—2015年来林区旱涝频繁发生,20世纪70年代与21世纪00年代SPI12多小于0,这2个时期干旱发生较为频繁,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及21世纪10年代降水较多,这2个时期相对湿润,旱灾发生频率较低。【结论】1987年增温突变以后,林区旱涝事件发生更加频繁,并呈向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的方向发展;年时间尺度的SPI反映林区降水变化情况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戚娜  杨文  姚愚  王杰 《节水灌溉》2012,(5):22-25
利用云南省12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0年的月降水量资料,运用倾向率分析和EOF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最近50a来降水量变化的基本特征。通过倾向率变化分析表明:云南冬季降水量倾向率呈东部和北部为正,西南部为负的分布趋势,变化幅度在4个季节中最小;春季大部地区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增加的幅度西部地区大于中东部地区;夏季全省大部倾向率均为负;但倾向率数值各地差异较大;秋季云南西北部降水量有增加而东南部降水量减少的趋势。EOF分析表明:第1主分量序列可表征云南年降水量变化趋势,1999和2001年是近50a云南降水量最多年份,2009年是最少的年份。近50a来第1主分量波动下降,表明云南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第2特征向量在云南西北部为负,东南部为正,对应的第2主分量也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变化,表明近50a来云南西北部降水增加、东南部降水量减少,这与云南秋季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71~2016年清水河降水量月值资料,对清水河降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河近46年来降水量主要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是7.126 mm/10a,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检验。降水存在极大的周期动荡性分布特征,降水量为正距平的年份为21年,占45.7%;降水量为负距平的有25年,占54.3%。影响清水河降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涉及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以及气候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阐明石河子地区气候环境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石河子地区4个气象站点1981—2018年气象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M-K突变分析、生理发育时间等方法分析计算气候环境和棉花生长发育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8年石河子地区棉花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率分别为1.4万t/a和57.9 kg/hm2;石河子地区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2和0.51 ℃/10a,而最高气温以0.18 ℃/10a的速率不显著增加;最高气温≥35 ℃日数主要分布在6—8月,7月高温日数最高;最低气温<12 ℃的日数主要分布在4月和9月;无霜期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4 d/10a;播种期呈现显著提前趋势,提前速率为-0.48 d/a;棉花生理发育时间呈显著增加趋势,倾向率为2.4 d/10a,突变年份在1997年。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且末县红枣为研究对象,利用且末县197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小波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红枣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当地红枣产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枣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6℃/10 a、98.4(℃·d)/10 a,分别在2003年和2008年发生了由少由到多的显著突变;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呈略微的增加趋势,年际间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在1981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气候倾向率为24.4 h/10 a;夏季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尤其以7月份的增加显著,增加速率为2.0 d/10 a ;夏季气温日较差平均15.8℃,6~8月气温日较差均呈减少趋势,但变化不明显。春季、夏季的大风日数和沙尘日数呈均减少趋势,其中大风日数显著减少,沙尘日数年际分布不均。气候变化背景下,且末县红枣生长季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总体有利于红枣产量的提高,但开花坐果期高温日数的增加,对红枣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不同时间序列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净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研究,为未来农业用水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近60 a(1961―2017年)与近30 a(1988―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的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净灌溉需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不同时间序列小麦-玉米轮作的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及净灌溉需水量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1961―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5.3、7.8 mm/10 a;而净灌溉需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2.5 mm/10 a。1988―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作物需水量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1.0 mm/10 a;有效降水量整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7.3 mm/10 a;净灌溉需水量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8.3 mm/10 a。【结论】1961―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的净灌溉需水量减少,主要是平均风速与日照时间减少所致;而1988―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净灌溉需水量增加,主要是气温升高与相对湿度减少所致,且序列越短其变化趋势越显著。因而在进行灌溉用水规划时,合理选择序列长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利用黄河流域87个代表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温度和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算术平均、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方法对流域年、季和年代际温度和降水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温度为6.96℃,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03℃/a;流域季节温度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冬季温度增加较为明显,夏季温度增加相对较低。流域多年平均降水为448mm,降水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呈带状递减趋势。流域年平均降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97mm/a,流域季节降水增减变化趋势不明显,变化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1960~2016年宁南逐月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分析了宁南县近57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使用MK检验、Morlet小波进行突变预测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宁南县年平均降水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降水时期集中在5~10月,年降水量变化以13a和21a为主。  相似文献   

15.
沈阳地区水资源平衡及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沈阳东陵区气象局1951-2010年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序列资料,用高桥浩一郎陆面蒸发经验公式估算蒸发量;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和线性趋势等分析方法,分析了降水量、蒸发量和水资源平衡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农作物生长季期间自然降水资源趋势明显减少,气候倾向率为-2.1162mm/a;蒸发量呈微弱减少趋势;水资源平衡降蒸差在下降,气候倾向率-1.7905mm/a。夏季水资源丰富,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最少。降水量、蒸发量和降蒸差各月变化趋势呈一致性,其中1月最小,7月最大。气候变暖引起自然降水量的减少,造成水资源平衡的下降,从而存在农业供水不足和干旱的威胁,农业项目及农作物调整和布局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基于舞水河流域内部及周边三个国家气象站1958-2014年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温度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舞水河流域极端温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7年来舞水河流域:(1)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8℃/10 a和0.19℃/10 a;(2)春季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最显著,为0.16℃/10 a,秋冬季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最显著,为0.23℃/10 a;(3)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于1990s末进入持续正距平期;(4)霜日、冷夜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暖夜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三个极端温度指数显著减少和增加都始于1980s中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蒸发量特征,为该地区水资源利用等提供合理参考。【方法】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蒸发量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及GIS系统,探究黄河三角洲地区蒸发量时空特征,探明蒸发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1)黄河三角洲地区春季、夏季和年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秋季和冬季蒸发量呈不显著上升趋势。蒸发量空间分布大致上均由东北向西南递减。(2)黄河三角洲地区蒸发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春季蒸发量主循环周期为10 a;夏季蒸发量主循环周期为10 a和5 a;秋季蒸发量主循环周期为13、6 a和3 a;冬季蒸发量主循环周期为10~11 a和5~6 a;年蒸发量主循环周期为10 a。(3)黄河三角洲地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年日照时间、年平均风速、年平均云量和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相关,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性不显著。各季节蒸发量与各季节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云量及气温日较差显著相关,与其他因子相关性各有不同。(4)黄河三角洲地区相对湿度对各时段蒸发量影响效果均显著,风速对春季、夏季、冬季蒸发量的影响均显著,气温对春季和夏季蒸发量影响显著,日照时间对年蒸发量的影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青海湟水流域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选取流域13个气象站点1959―2006年逐日降水与气温资料,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水量在春季和冬季有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有减少趋势;降水量以2.13 mm/10 a的速率减少。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48℃/10 a的速率升高。降水和气温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流域西北和东南地区降水量较少,中部地区降水量较多;流域多年平均气温自西北地区到东南地区逐渐升高。年降水系列的突变点在2001年,第一主周期为3 a,第二、第三主周期分别为8 a和15 a;年平均气温系列无突变点,第一主周期为25 a,第二、第三、第四主周期分别为8 a、15 a和3 a。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揭示土壤养分系统对气候和人类耕地利用活动变化的响应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焉耆盆地的气候、耕地利用强度(LUI)和土壤养分数据,采用敏感性、贡献率和GIS方法分析了土壤养分系统对气候和人类耕地利用活动变化的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焉耆盆地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气温倾向率为3℃/(10a),降水量倾向率为39 mm/(10a)),LUI微幅上升;土壤养分系统对气候和LUI变化的敏感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响应差异。土壤养分系统对气温变化敏感性的空间异质性更高,对LUI变化敏感性更具有响应深度;气候和LUI对土壤养分系统变化的贡献率空间分异明显,并且LUI的贡献率大于气候;土壤养分系统的敏感性及其空间布局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耕地利用活动相互调节和空间分异的综合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区域土壤养分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耕地精准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阿右旗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降水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阿右旗站点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1~2015年阿右旗气象站年总降水量以4.1mm/10a的速率呈缓慢上升趋势,期间降水丰沛期、低谷期震荡波动大,没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阿右旗主要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可称为阿右旗的"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77%;秋季降水呈现5.13mm/10a的增长趋势,其他三季以不同速率呈现微弱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