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和哈茨木霉(T. harzianum)在不同浓度阿特拉津处理下的生长速率、生物量和酶活特性。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2种木霉菌的生长模式影响较小。在0.25 g L~(-1)浓度处理下,对绿木霉和哈茨木霉的生长速率影响不显著,木霉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绿木霉在0.65 g L~(-1)和0.75 g L~(-1)浓度时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哈茨木霉在0.35 g L~(-1)浓度即受到显著抑制。绿木霉在0.25 g L~(-1)、0.35 g L~(-1)浓度处理下菌丝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0.5 g L~(-1)、0.65 g L~(-1)、0.75 g L~(-1)浓度处理下菌丝生物量与对照差异显著;哈茨木霉在不同浓度处理下菌丝生物量与对照均具有显著差异,并且相同浓度处理绿木霉菌丝生物量大于哈茨木霉。绿木霉在不同浓度阿特拉津处理下均显示出很强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高浓度阿特拉津下显示出很强的漆酶活性;哈茨木霉在不同浓度阿特拉津处理下也显示出比较强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但漆酶活性较低。可见在纯培养条件下,绿木霉和哈茨木霉对阿特拉津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其中绿木霉耐受能力稍强。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然腐解与接种微生物人工腐解两种方式分别处理棉秆,研究了两种腐解物水浸提液对棉花枯、黄萎病菌的化感效应。结果显示,两种腐解液对枯、黄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强度整体上随着腐解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棉秆自然腐解液对枯、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58.17%、48.16%,对孢子萌发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23.29%、16.22%,对枯、黄萎病菌毒力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33.20、45.20g·L-1;人工腐解液对枯、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71.63%、79.04%,对孢子萌发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35.45%、42.74%,EC50分别为24.18、20.75g·L-1。表明棉秆腐解后具有作为植物源抑菌剂的开发潜力,并且采用人工方式腐解棉秆能有效提高腐解液对棉花枯、黄萎病菌的抑制强度。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防治梨黑斑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11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40%氟硅唑乳油对梨树黑斑病菌丝的毒力最强,EC50 值最低,为0.401 6 μg/mL;其次是10%苯醚甲环唑乳油、20%丙环唑乳油、25%戊唑醇乳油,EC50 值分别为1.478 0、2.018 5、4.101 0 μg/mL;1.5%噻霉酮乳油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对菌丝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EC50较高,分别为886.52、759.468 μg/mL。11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M-33协同小麦秸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效果,及其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应用平皿对峙法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机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哈茨木霉M-33协同小麦秸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和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基于稀释平板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协同处理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机制表现为空间竞争和重寄生;协同处理马铃薯出苗率为100%,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高达70.26%,明显高于对照;协同处理的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分枝数分别为43 cm、0.82 cm和3.89,均明显高于对照;同时,协同处理后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数量较对照降低了29.54%,而细菌、放线菌和木霉菌数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75.36%、60.58%和 1 407.27%; 协同处理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影响较大,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影响较小;协同处理能够促进马铃薯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聚集。本研究结果可为生防木霉菌高效利用和马铃薯黑痣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天水地区的8个苹果腐烂病菌株对杀菌剂戊唑醇、噻霉酮及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对供试8株苹果腐烂病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 EC50值均小于1.0 μg/mL,平均为0.03 917 μg/mL;其次为吡唑醚菌酯,EC50值为0.362 9~1.0262 6 μg/mL,平均为0.609 4 μg/mL;噻霉酮的抑制率较低, EC50值平均为20.226 39 μg/mL。  相似文献   

6.
辣椒内生放线菌Lj20活性代谢物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萃取、层析等方法对辣椒内生放线菌Lj20菌株的发酵液进行了初步分离,并测定了其抑菌活性.Lj20菌株粗提物的抗茵谱测定试验表明:用石油醚萃取后的粗提液对番茄灰霉病的抑制率最高,达78.71%,故选择石油醚为Lj20菌株发酵液的最佳萃取剂;Lj20菌株粗提物对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抑菌活性,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97m9·L-1,且高于速克灵和百菌清的抑制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Lj20菌株粗提物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叶面喷施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拌土保护作用;100mg·L-1的Lj20粗提液叶面喷施24h后的保护效果最好,防效为97.32%;500mg·L-1的Lj20粗提液在多种作物上施用后都未见药害产生.通过硅胶柱层析和硅胶薄层层析得到了7种活性组分,其中3号组分的抑制率最高,为88.12%.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诺沃霉素A在番茄灰霉病防治的应用,进行了离体和果实生测试验。诺沃霉素A离体条件下对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具有强烈抑制作用,药剂浓度设置为2.5、1.25、0.625、0.312 5和0.156 25μg/m L求出毒力回归方程为Y=0.8037x+5.160 7,抑制中浓度0.631μg/m L,相关系数r为0.999 7。用1.25μg/m L诺沃霉素A处理菌丝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灰葡萄孢菌丝形态发生异常。在番茄果实条件下,诺沃霉素A对番茄灰霉病仍然具有良好防效。将番茄果实刺破后用50和100μg/m L浓度浸果10 min,结果表明防效分别达到68.29%和100%,与对照药剂多菌灵防效相当。在试验浓度下诺沃霉素A对番茄表皮没有产生药害。诺沃霉素A具有广泛的杀菌谱,对子囊菌核盘菌抑制率为86.11%,对半知菌多主棒孢、茄链格孢、胶孢炭疽菌和茶褐斑拟盘多毛孢抑制率分别为91.11%,82.78%,77.22%和86.46%,对担子菌立枯丝核菌抑菌率为85.56%。对卵菌纲辣椒疫霉和细菌劳尔氏菌无效。诺沃霉素A对番茄果实灰霉病具有良好防控效果,对表皮无损害且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有望成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一种新型杀菌剂。  相似文献   

8.
绿色木霉复配有机肥的筛选及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单独应用绿色木霉控制蔬菜土传病害效果不理想,探索筛选适合的有机肥与绿色木霉复配,达到提高生防菌防病作用的目的。从供试的7种有机肥中,筛选出菇渣和牛粪适合与木霉菌复配。菇渣和牛粪的提取液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4.91%和69.38%,对绿色木霉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90%(促进作用)和4.94%,使黄瓜种子胚根伸长增长率分别为36.75%和28.21%。菇渣、牛粪分别与绿色木霉混合后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分别为64.98%和63.32%。菇渣和牛粪按1:1混合后再与绿色木霉复配制成菇渣、牛粪木霉有机肥的防效高达85.31%,黄瓜地上部分鲜重和地下部分鲜重分别增加了71.50%和79.55%。菇渣和牛粪与绿色木霉复配可显著提高木霉对黄瓜枯萎病的防病效果和对黄瓜生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物防治病虫害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大豆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和黑斑病(Alternaria tenuissima)是大豆上的主要病害,为了控制灰霉病和黑斑病对大豆的危害,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采用土壤稀释法从江西省东乡野生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64株拮抗菌,经反复筛选及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A2、A6、A10、F7和G6对大豆灰霉病菌和黑斑病菌有稳定拮抗作用。通过菌株发酵滤液和化学农药抑菌效果比较,菌株发酵液的抑菌率远超化学农药,其中拮抗菌的发酵滤液对灰霉病最佳抑制率达91. 7%,对黑斑病最佳抑制率在60. 9%~87. 0%之间;而灰霉病特效素和苯醚甲环唑对灰霉病和黑斑病的最佳抑制率仅为68. 0%和47. 3%。根据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分子鉴定,5株菌分别为米修链霉菌(Streptomyces misionensis)、绛红产色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ureochromogenes)、圈卷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nsochromogenes)、链霉菌(Streptomyces sp.)和类芽孢杆菌(Panenibacillus sp.)。本研究为大豆灰霉病和黑斑病的生防菌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生防放线菌长枝木霉T6和放线菌ZZ-9为试材,采用圆盘滤膜法和对口培养法比较T6、ZZ-9所产生的代谢物对苹果树腐烂病病菌、苹果树轮纹病病菌和苹果树早期落叶病病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长枝木霉T6的非挥发性物质对这3种病原菌抑制效果明显,抑制率分别达到97.50%、83.69%、68.35%。放线菌ZZ-9的非挥发性物质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和苹果树轮纹病菌的抑制率达到了96.25%和72.42%%,对早期落叶病菌的拮抗作用较弱,抑制率小于50%。长枝木霉T6和放线菌ZZ-9的挥发性物质对这3种病原菌的拮抗作用不明显,抑制率均小于50%。长枝木霉T6和放线菌ZZ-9对苹果树三种病害的拮抗作用主要由二者所产生的非挥发性物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引起潮州市橄榄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发病果实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橄榄黑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4种杀菌剂对链格孢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8%氟硅唑微乳剂和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1.267、1.207、1.100、0.944 mg·L-1。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8%氟硅唑微乳剂的防治效果显著,防效为68.58%、65.44%;而30%王铜、2%春雷霉素的防效较差,仅为10%左右。综上,推荐将8%氟硅唑微乳剂和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种药剂作为防控橄榄黑斑病的首选药剂。本研究可为橄榄黑斑病高效杀菌剂的筛选提供数据参考,并为其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菌拮抗内生菌的抑菌活性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看麦娘内生菌生物防治资源,通过离体拮抗试验、生防试验和分子鉴定等方法,研究了野生日本看麦娘内生真菌KMN-1和KMN-11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以及菌株的分类地位。离体生物测定结果表明,2株内生菌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拮抗作用,KMN-1和KMN-11菌株发酵液抑制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6 572.97 mg·L-1、5 218.34 mg·L-1。进一步采用离体麦穗和田间小区系统研究KMN-1和KMN-11发酵产物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KMN-1和KMN-11对小麦赤霉病均表现一定的防治作用。离体麦穗上,KMN-1发酵产物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治效果分别为78.13%、76.52%;小区生防试验中,2株内生菌代谢产物均可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经形态特征和分子学鉴定,初步确定KMN-1菌株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KMN-11菌株是变红镰孢(Fusarium incarnatum)。本研究表明从镰孢属和链格孢属内生菌中寻找生防菌株的前景广阔,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有潜力的农用抗生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生长速率法,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蛇床子素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室内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蛇床子素对供试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向日葵菌核病病菌的毒力最强,其EC50值为3.628 μg/mL,相关系数为0.942 9;对西瓜蔓枯病病菌的毒力次之,其EC50值是3.940 μg/mL,相关系数为0.992 5;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的的毒力居第3位,其EC50值为4.153 μg/mL,相关系数为0.988 8;对葡萄炭疽病、棉花枯萎病病菌的毒力也较强,其EC50值分别为5.569、4.996 μg/mL,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 7、0.962 1;对玉米茎基腐病病菌的毒力最弱,EC50值为11.371 μg/mL。  相似文献   

1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放线菌ZZ-9菌株对不同温度及不同药剂的敏感度,旨在为后期生物制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放线菌ZZ-9对供试4种杀菌剂均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其中,对戊唑·丙森锌最敏感,EC50值为82.99 μg/mL;对辛菌胺醋酸盐和苯醚甲环唑次之,EC50值分别为139.51 μg/mL和108.22 μg/mL;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最低,EC50值为267.55 μg/mL。质量浓度为50 μg/mL时,戊唑·丙森锌、苯醚甲环唑、辛菌胺醋酸盐和甲基硫菌灵对该菌株的抑制率分别为46.09%、43.48%、39.13%、27.83%。放线菌ZZ-9菌株在35 ℃下生长最好,15 ℃和45 ℃下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氟硅唑、戊唑醇、多菌灵对菌丝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氟硅唑在处理剂量为0.800 μg/mL时,抑制率为96.04%;戊唑醇在处理剂量3.200 μg/mL时,抑制率为96.21%;多菌灵在处理剂量0.320 μg/mL时,抑制率为92.20%。氟硅唑和多菌灵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毒力较强, EC50分别为0.038 52 μg/mL和0.067 54 μg/mL;其次为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EC50分别为0.154 8 μg/mL和1.504 23 μg/mL;苯醚甲环唑和异菌脲EC50分别为4.357 08 μg/mL和4.875 82 μg/mL。苯醚甲环唑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毒力最弱。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稻鸭共养模式抑制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原因,以稻鸭共养模式的鸭粪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对其抑菌活性及有效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途径。结果表明:鸭粪乙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有抑制作用,24h内最高菌丝生长抑制率和EC50分别为88.64%、26.11mg·mL-1;鸭粪乙醇提取物经萃取分离得到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两种组分,其中石油醚组分抑菌效果较弱,乙酸乙酯组分抑菌能力较强,其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率为89.70%,EC50为15.52mg·mL-1;对乙酸乙酯组分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5种流份,其中第2流份有显著抑菌活性,在24h和48h内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9.58%和80.36%。GC-MS分析表明,鸭粪的抑菌物质主要为酚酸类和含硫醇有机物质,进一步纯化和鉴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化州市为害水稻的重要细菌性病害,近年来常常暴发成灾为害,对水稻高产稳产构成极大威胁。按照田间药效试验方法比较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两种处理和对照药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50~80 g,第2次药后14天对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效分别为73.61%~76.58%、61.43%~66.76%,优于对照每667 m~2施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 g(防效分别为60.11%、49.05%)。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在水稻细菌性病害田间防治上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采后茄子的生物保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赖建  张渭 《农业工程学报》2000,16(5):138-140
采用哈茨木霉发酵液对采后茄子进行生物保鲜。结果表明:经哈茨木霉发酵液处理的茄子果实,在贮藏温度为20~25℃的条件下贮藏20d后,果实仍新鲜如初,好果率达87%~94%(对照为20%~65%),发病率仅6%~13%(对照为35%~80%),腐烂率仅2%~8%(对照为21%~80%)  相似文献   

19.
拮抗菌防治西瓜枯萎病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西瓜、黄瓜、柑桔等作物根际中分离到的B11等芽孢杆菌的哈茨木霉T31、粘帚霉G1等拮抗真菌,对防治西瓜枯萎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经田间防治试验,T31、G1和B11单个菌的田间防效在35%-50%左右;施用T31、G1、B11的混合拮抗菌和采取的一些措施(有机肥作基肥,拮抗菌与杀菌霸混施)对西瓜枯萎病有更好的防治作用,防效达60%-85%。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牛粪发酵沼液的抑菌机理,以立枯丝核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平皿培养方法:培养基表面分别均匀涂布1 mL 5种不同处理的沼液,即不作处理沼液、沼液灭菌、离心上清液、无菌膜滤液和菌体溶液,中心接种立枯丝核菌并于生化培养箱中28℃培养96 h,每12 h测量立枯菌落的生长直径以计算抑制率,同时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了沼液中起抑制作用的微生物。试验结果表明菌体溶液和不作处理沼液对立枯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最高可达74%和53%,离心上清液的抑制效果次之,无菌膜滤液和沼液灭菌处理的抑制作用较弱,一般在20%以下;对沼液中的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分离、纯化与筛选,获16株菌种,并与立枯丝核菌进行对峙培养试验,其中nfd-9和nfd-16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他菌株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将nfd-9、nfd-16与立枯对峙交界面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这2株微生物通过竞争、拮抗和重寄生等作用来抑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从而到达防止病害的目的。经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确定了nfd-9和nfd-16分别为米根霉菌(Rhizopus oryzae)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沼液抑制真菌的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