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菌剂对人参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6,(1):50-53
以人参连作土壤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不同微生物菌剂对人参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连作土壤酶的活性随着益生元重茬剂、哈茨木霉菌剂、"5406"菌剂和多粘芽孢杆菌剂的浓度升高而增强,但是施入过高浓度的菌剂却抑制了人参连作土壤酶的活性。施入5 g/m~2哈茨木霉菌剂(B1)和2 g/m~2多粘芽孢杆菌剂(D2)人参连作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与对照相比,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76.07%和65.91%。而施入5 g/m~2哈茨木霉菌剂(B1)和100 g/m~2"5406"菌剂(C3)人参连作土壤中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较其他2种菌剂的高。综合考虑土壤中酶的活性,在人参连作的时候,建议施入5 g/m~2哈茨木霉菌剂,以提高人参连作土壤中的关键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参林矛盾,发展人参生产,在比较研究长白山区现行栽参土壤基础上,在公主岭少腐殖质中厚黑土上开展了栽培人参试验。获得了平均单产鲜参1.28kg/m~2、高产处理1.47kg/m~2的结果。三年生育情况、产量和品质,一致显示施用占床土重5%至30%草炭、15—30kg/m~2猪粪处理,无明显差异;施用磷酸二铵低于等磷量的重过磷酸钙(5%水准);掺砂显著(1%水准)低于无砂。讨论了土壤理化因素对人参生产的影响。初拟了较长白山区栽参土壤为低的宜参土壤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前,辣椒根腐病在辣椒生产中发病十分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以不同的土壤处理方法进行辣椒根腐病的防治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个土壤处理中以"氰胺化钙80kg/667m~2+秸秆1000kg/667m~2+有机肥500kg/667m~2"土壤消毒方式和"菌种+有机肥+微量元素+土壤改良剂"的施可富140kg/667m~2的土壤调理方式效果好;2种方式处理后的土壤养分结构得到改善;辣椒采收后期的根腐病发病率分别为3.84%和2.80%,辣椒增产率分别为30.43%和43.48%。  相似文献   

4.
人参与西洋参土壤脲酶活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靛酚比色法对相同种植条件下的直播人参、西洋参土壤脲酶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4年生人参和西洋参根区土壤脲酶活性,随着年限的延长均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但人参根区土壤脲酶活性以2年生为最高,而西洋参以3年生为最高;4年生人参、西洋参土壤脲酶的垂直剖面变化趋势相同,为底层>中层>表层;相同年生人参和西洋参根区土壤脲酶活性比较:1年生人参比西洋参高0.1317mg/g,2年生两者的差距减小, 为0.0668mg/g,而3年生则为西洋参比人参高0.0881mg/g,4年生两者之间的差距又减小到0.0379mg/g.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新育成的杂交油菜品种黔油早2号在轻简化栽培中的适宜播种量,采取翻犁人工条播方式进行黔油早2号不同播种量试验,分析不同播种量油菜的田间苗数、农艺性状、生育期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黔油早2号不同播种量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播种量为200g/667m~2处理产量最高,为195.5kg/667m~2;其次是播种量为300g/667m~2和400g/667m~2处理,产量分别为187.8kg/667m~2和186.7kg/667m~2;播种量为700g/667m~2处理产量最低,为160kg/667m~2,且田间有部分植株倒伏。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土壤墒情较好时,直播适宜播种量在200~300g/667m~2,若土壤墒情较差,播种量可选择400g/667m~2。  相似文献   

6.
栽培人参、西洋参不同年限土壤酸碱度和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参、西洋参不同栽培年限土壤的pH和酶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参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pH先升高后降低,2年生时土壤pH达最高5.94,随后降低;西洋参床土pH先升高,到3年时达最高5.53,随后降低。人参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趋势相同,均是先升高后降低,2年生最高分别是0.371mg/g、1.275mL/g、5.550mL/g。多酚氧化酶变化则是先降低后升高,3年生时降为最低8.328 mg/100g。西洋参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趋势相同,先增后减,3年生达最高分别为0.315 mg/g、1.032 mL/g、5.065 mL/g。多酚氧化酶的变化则是先逐渐降低,3年生降为最低7.121mg/100g,而后升高。人参床土pH与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42 5、0.811、0.9973,呈正相关,其中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西洋参床土pH与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1、0.643 3、0.782 7,亦呈正相关;人参、西洋参pH与多酚氧化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5 4和-0.942 1呈负相关。通过对栽参土壤pH的调控,可直接改变土壤的酶活性,从而可以提供适宜人参生长的土壤状况。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园风沙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铜、锌、锰、铁)在不同灌水量下的淋洗规律,采用大田试验,选取7a生酿酒葡萄‘美乐’为试材,采用小水流自流微灌溉,对0~80cm风沙土土壤设置灌水量为177m~3/667m~2、211m~3/667m~2、244m~3/667m~2、277m~3/667m~2 4个不同梯度的处理。灌水后7d使用荷兰取土器,按照五点取样法分别钻取土壤深度为0~20cm、20~40cm、40~60cm、60~80cm土层土样。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有效态微量元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灌水对风沙土中有效态微量元素有淋洗作用,0~20cm土层中的有效态微量元素易受淋洗作用进入深层土壤,土层越深越不易被淋洗。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有效态微量元素淋洗程度不同,灌水量为244m~3/667m~2的处理,土壤中有效铜和有效锰被淋洗到20~40cm土层较多,277 m~3/667m~2的处理更易将有效铜淋洗到深层土壤中,244m~3/667m~2的处理使得有效锰质量分数在下层累积更多。不同处理对有效锌和有效铁的淋洗规律不显著。综合考虑灌水量为244m~3/667m~2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8.
多功能微生物制剂对农田栽参土壤有机氯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仪联机检测土壤中有机氯残留及人参中有机氯的富集量,探讨多功能微生物制剂对农田栽参污染土壤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制剂后,土壤中有机氯降解作用明显,其残留量与施加鹿粪和对照处理含量达极显著差异,尤其以微生物制剂激活后施入方式最佳。当五氯硝基苯加入量为5g/m2、10g/m2及15g/m2时,经过降解后土壤中含量分别减少为0.023μg/g、0.114μg/g和0.135μg/g;相对应处理的人参中含量也为最低,分别为0.038μg/g、0.311μg/g和0.371μg/g,且人参中检测到了土壤中未检出的六六六的4个同分异构体;施用微生物制剂后有机氯的富集系数也较对照低。多功能微生物制剂是适宜农田栽参土壤改良的有效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拟解决由于土壤有效硒含量不均导致的广西区内富硒水稻生产中出现的硒肥施用量难以把控的问题。【方法】通过大田试验,以百香139水稻品种为试材,在不同土壤有效硒条件下叶面喷施硒肥,研究不同土壤有效硒水平下的水稻外源硒生物强化适用量。【结果】叶面喷施适量外源硒可以增加水稻籽粒中硒含量,同时对水稻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且土壤有效硒含量越低,增产越显著;若不考虑土壤其他相关条件的影响,水稻籽粒中硒含量与土壤总硒含量相关性为0.573*,与土壤有效硒含量的相关性为0.691**;富硒大米硒含量为0.15~0.50mg/kg(DB45/T1061-2014)范围又基本能达到增产效果,土壤有效硒含量20.00μg/kg、20.00~30.00μg/kg、30.00~40.00μg/kg、40.00~50.00μg/kg、50.00μg/kg的5个不同土壤有效硒水平区外源硒用量分别为0.54~2.83g/667m~2、0.60~2.50g/667m~2、0.25~1.61g/667m~2、0.23~1.16g/667m~2、0.29~0.78g/667m~2。【结论】叶面喷施适量硒肥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提出不同土壤有效硒水平下富硒水稻外源硒叶面强化的适用量范围。  相似文献   

10.
人参连作障碍是制约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产业问题,至今未能有效解决。酚酸类化合物是导致人参连作障碍的主要化感物质之一,以未栽参的新林地土壤为对照(ck),研究老参地(L1)、新林土(X1)、根际土(G1)、新林土拌腐烂茎叶(X2)和根际土拌腐烂茎叶(G2)5个处理不同盆栽人参土壤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酚酸含量及酶活性变化,为解析人参连作障碍产生原因提供理论依据。采用HPLC检测和酶活性测定法分析不同盆栽人参土壤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酚酸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并对不同盆栽人参地上和地下生长情况进行监测。研究发现:4种酚酸类化合物均在不同盆栽人参土壤中检出,含量由高到低为苯甲酸、水杨酸、肉桂酸、没食子酸;随栽培时间延长,土壤中酸酚含量呈递增趋势。不同盆栽人参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各组蔗糖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L1,X2组漆酶活性呈上升趋势,X1,G1组呈下降趋势,G2组呈先下降后...  相似文献   

11.
以2014年种植的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幼林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配比处理对红锥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寻求红锥林地合理施肥配方,为改善其土壤肥力状况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配方施肥对红锥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显著;与不施肥CK相比,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养分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T6(单株施N、P2O5、K2O分别为87. 5、243. 8、25. 0 g)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T6处理对土壤肥力的促进作用最大,是本试验条件下改善林地土壤肥力状况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2.
介绍多抗霉素在高尔夫球场海滨雀稗草坪根系层土壤和水样中残留的测定方法,通过模拟高尔夫球场建植,进行农药残留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内,当海滨雀稗草坪根系层土壤取样深度为0,施药量为0.30 g/m~2,土壤中多抗霉素最大残留量为0.066 mg/kg;当取样深度为30 cm、施药量为0.10 g/m~2或取样深度为40 cm、施药剂量为0.30 g/m~2,土壤中多抗霉素残留量均为LOD(小于0.010 mg/kg);当施药量分别为0.10、0.20、0.30 g/m~2时,水样中多抗霉素残留浓度最低为0.011 mg/L,最高为0.096 mg/L。建议在高尔夫球场海滨雀稗草坪养护过程中,采用10%的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按0.30 g/m~2施药量每7 d进行喷雾处理。  相似文献   

13.
土壤容重对床土水分特性和人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容重处理的田间和微区床土进行了栽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对床土持水性影响很大,改变床土孔性,使有效水和无效水分布发生变化;适当增加床土容重,有助于人参生长,提高人参表观品质,与最低床土容重处理相比,田间试验4年生和5年生人参单株增重率分别为8.3%和46.4%,微区试验3年生人参单株增重率为44%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年限人参不同部位中皂苷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取自和龙市头道镇大阳沟栽培的5年生、8年生和18年生人参主根部位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栽培年限人参不同部位的皂苷成分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年限人参中皂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各部位皂苷含量均有所提高,且以须根提高的幅度最大,其次为芦头;而主根与侧根中的增加量较少。18年栽培人参的主根中皂苷含量达24.78mg/g,是5年生栽培人参的3倍,是8年生人参的2.55倍。因此,人参的栽培年限是皂苷含量增加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坡耕地(玉米)和坡林地(退耕还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坡上、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下5个坡位设置取样点采集非原状土,风干后将土壤筛分为2~5 mm、1~2 mm、0.5~1 cm、0.25~0.5 mm、0.25 mm 5个粒级团聚体,分别计算每个粒级土壤风干团聚体所占比例,测定各粒级土壤风干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贮量。通过对比不同坡位、各粒级风干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与贮量变化规律,探明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库对不同侵蚀类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团聚体迁移、沉积过程不同于坡林地,耕地土壤2 mm团聚体的组成比例显著高于2种林地,并在坡下达到最高值(70.30%);有机碳含量均随团聚体粒级减小逐渐增加,樟子松林地内各粒级有机碳含量(25.57~142.60 g/kg)显著高于耕地(22.58~30.06 g/kg)和退耕还落叶松林地(21.58~66.53 g/kg);坡林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贮量由坡上至坡下逐渐增加,相同坡位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贮量均为樟子松林地退耕还落叶松林地耕地。研究结果证实了黑土区耕作侵蚀的存在及其对土壤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库分布的影响,同时印证了退耕还林是减缓坡地黑土耕作侵蚀、提升有机碳库的长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及不同追肥比例对马铃薯微型薯产量的影响,设计了3个不同的施氮量和5个不同的基追肥比例的施肥方案。结果表明:施氮量为34.5 g/m~2的各处理,各级微型薯个数和产量均略高于施氮量为13.8 g/m~2和24.1 g/m~2的各处理。其中,不施底肥和不追肥的处理结薯数和产量最低;追肥比例为1:1的处理,无论是单株结薯个数还是单株产量都最高。  相似文献   

17.
四种微生物菌剂对老参地人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种微生物菌剂对老参地人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老参地改良、实现老参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入400g/m~2益生元菌剂(A2)和50g/m~2"5406"菌剂(C2),人参产量较对照提高显著;施入2g/m2多粘芽孢杆菌菌剂(D2)和50g/m~2"5406"菌剂(C2),人参品质较好,Rg1+Re和Rb1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显著。综合考虑人参产量和质量,建议施入"5406"菌剂50g/m~2(C2)对老参地进行改良,在提高人参产量的同时保证人参高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省威宁县东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其储量特征,为该小流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评价土壤固定碳、氮的能力提供参考。通过野外采样与实验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线性回归模型及相关性分析,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含量大小依次为:草地(29.59±1.06 g/kg、2.87±0.07 g/kg)耕地(25.73±0.93 g/kg、2.50±0.06 g/kg)林地(23.99±1.63 g/kg、2.26±0.11 g/kg)。在该小流域中,草地SOC、TN密度分别为7.04±0.25 kg/m~2、0.68±0.02 kg/m~2,显著高于耕地与林地,SOC密度耕地(5.76±0.16 kg/m~2)最低,TN密度林地(0.55±0.03 kg/m~2)最低。SOC储量与TN储量变化规律相似,耕地(4.38×103t、4.25×102t)显著高于草地(2.18×10~3t、2.11×10~2t)与林地(1.99×10~3t、1.87×10~2t)。3类土地利用方式下SOC与TN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其土壤碳氮比值(C/N)均在10.00左右。经相关性分析表明,3类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分别与碱解氮(AN)、C/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东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含量、密度及储量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从单位面积的碳氮储量来看,草地是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莴苣最佳氮施用量,进行了有机氮肥与无机氮肥组配试验。结果表明:高有机氮与低无机氮的组合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总孔隙度,有利于提高莴苣营养品质,低有机氮与高无机氮的组合处理有利于促进莴苣植株生长、增加植株经济性状和产量。其中,有机氮和无机氮各5 kg/667m~2的处理,兼具前两者的有利作用,该处理与CK(不施氮肥)比较,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2 g/kg,总孔隙度增加0.3个百分点,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4.7、2.1和3 mg/kg,莴苣产量增加1 473 kg/667m~2,增幅240.7%(P 0.01),纯收入增加5 803.76元/667m~2,增幅243.3%(P 0.01),增产增收效益极显著,因此,建议施氮量为有机氮5 kg/667m~2+无机氮5 kg/667m~2。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有机钾肥替代传统化学钾肥的应用,以2年生人参苗为材料,利用土培方法,以传统化学钾肥(K2SO4)为对照,考察腐殖酸钾(KHM)和黄腐酸钾(BSFA)对栽参土壤和人参中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参生育期的延长,各处理条件下栽参土壤中全钾(K)、钙(Ca)、锌(Zn)和砷(As)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中铝(Al)、铁(Fe)、镁(Mg)和钠(Na)的含量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土壤中全碳(C)的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参根中磷(P)、Ca、Mg、Fe、Al和Zn的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参根中C的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参根中硒(Se)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人参茎叶中氮(N)、P、K的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人参茎叶中Fe的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人参收获期,栽参土壤中全N、全P、全C、Ca、Zn及As的含量以BSFA处理最高,含量分别为1.06 mg/g、0.43 mg/g、11.09 mg/g、4.32 mg/g、0.052 1 mg/g和0.009 8 mg/g,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栽参土壤中全K、速效K、Al、Fe、Mg、Na、铅(P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