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丝核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丝核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内容包括丝核菌的分类概况、菌丝融合群在丝核菌分类中的应用、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丝核菌分类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丝核菌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丝核菌形态分类依据,菌丝融合群及种内群在丝核菌分类中的作用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丝核菌分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丝核菌菌群分类及对禾谷类作物的致病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丝核菌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寄主范围极广,是一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目前有关学者把它分为多核丝核菌和双核丝核菌两大类。自1921年Matsumoto用菌丝融合方法区分R.solani的种下分类群以来,迄今已发现多核丝核菌(R.solani)有9个菌丝融合群(AG-1~AG-8和AG-1 BI),双核丝核菌有15个菌丝融合群(AG-A~AG-0)这些菌群均有各自在遗传等方面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丝核菌细胞核染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比较了5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对丝核菌(Rhizoctonia)菌株细胞核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番红O-KOH的染色效果最好,Giemsa、苯胺蓝-甘油次之,染色效果最差的是苯胺蓝-乳酚油及曲利苯蓝-乳酚油。用番红O-KOH染色方法对分离自13种作物的57个丝核菌菌株进行细胞核染色,其中3个菌株为双核丝核菌,其余54个菌株为多核丝核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套快捷、安全、有效的丝核菌菌株DNA提取方法。[方法]采用Chelex-100法提取丝核菌菌株DNA,作为5.8S r DNA-ITS序列的PCR扩增模板,评价提取的DNA质量。[结果]采用Chelex-100法提取丝核菌DNA能够在15 min之内完成,提取的DNA可以直接作为PCR扩增模板,PCR产物经电泳检测,条带整齐、清晰、明亮,产量大,符合常规测序要求,测序结果准确。[结论]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省时省力、经济高效的特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丝核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适用于丝核菌菌株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6.
丝核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0,10~(-3),10~(-4),10~(-5),10~(-6)和10~(-7)不同浓度的敌克松水溶液浸泡干燥的甜荞茎杆后,再用茎定殖法从8个自然感染丝核菌的土壤中和一个人工混有丝核菌的土壤中,以及1个人工混有丝核菌和其它真菌的土壤中,分离丝核菌。结果表明,采用修订茎定殖法,即用10~(-5)浓度的敌克松水溶液浸泡后的甜荞茎分离丝核菌,在提高丝核菌的分离率和降低杂菌的污染率方面都明显的优于其它处理。此方法可用于丝核菌的分离和土壤中丝核菌数量动态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小麦及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5年采自河北省10个县(市)的130株小麦丝核菌及采自6个县(市)的21株玉米丝核菌进行了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基成分对病菌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菌株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为:PDA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在pH值为4~9时丝核菌均能良好生长,pH值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通过番红0.KOH染色观察发现1330株小麦分离菌株中有双核丝核菌122株,占93.85%,多核丝核菌8株。占6.15%;21株玉米分离菌株中双核丝核菌2株,占9.52%,多核丝核菌19株,占90.48%;选取典型的丝核菌菌株进行了盆栽小麦、玉米相互接种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菌株间致病力强弱存在明显差异,且丝核菌对原寄主的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8.
江苏几种作物病原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省不同作物纹枯病菌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来源于水稻、玉米、大豆和棉花的菌株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Ohn),经融合群测试,水稻、玉米、大豆为立枯丝核菌AG_1-1A群,棉花为AG_4群;来源于大、小麦的菌株,同属于禾谷丝核菌(R.cerealis Vander Hoeven)的CAGl群。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几种主要禾谷类作物丝核菌的鉴定及交互侵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细胞核快速染色鉴定及与日本生越明博士的标准丝核菌株配合测定,分离自河南省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和高染等作物纹枯病斑上的丝核菌株分属于双核丝核菌和多核丝核菌2大类,以多核丝核菌为主。其中小麦丝核菌株为双核丝核菌的AG-B(0)融合群,玉米和水稻丝核菌株均为多核丝核菌的AG-1-IA融合群,谷子和高梁丝核菌株分别为多核丝核菌的AG-1-IC融合群和AG-5融合群。大田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  相似文献   

10.
从采自成都、德宏、广西芋头球根上分离到丝核菌,经融合反应、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该分离菌株属于双核丝核菌中的AG-R群.分离菌株对白菜幼苗有较强的致病力.从芋头球根中能分离到丝核菌,分高频率很高,从芋头球根外观上看,丝核菌对它没造成危害,植株生长正常.国内尚未见从芋头球根中能分离到丝核菌AG-R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1.
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丝核菌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上分离得到57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菌株。依菌丝直径、细胞核数目和培养性状等鉴定出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2个水稻丝核菌(R.oryzae)和3个双核丝核菌(binudeate Rhizoctoria);并对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菌株进行了融合群归类,其中有30个菌株属于AG-1-IA、1个属于AG-1-IB、4个属于AG-1-IC、12个菌株属于AG-4、3个菌株属于AG-2-2 Ⅲ B、2个菌株未知其归属。  相似文献   

12.
禾谷丝核菌的次生代谢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谷丝核菌 (RhizoctoniacerealisVanderHoeven)菌株对小麦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 ,3个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品种和禾谷丝核菌菌株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 ,在两个感病品种“苏麦 3号”、“宁麦 6号”和R7、R4 6 两个强致病力菌株间 ,这种相互作用尤为明显。禾谷丝核菌在马铃薯蔗糖培养液中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种类多 ,产量高。试验明确了进行禾谷丝核菌次生代谢物分析的最佳液相色谱条件。液相色谱和气质联用的结果显示 ,致病力不同的 3个菌株间 ,次生代谢物的构成上有差异 ,呋喃甲酸和苯甲酸衍生物的产量在菌株间差异最大。禾谷丝核菌的酸性粗提物具一定的生物活性 ,在高浓度和低浓度下的作用相反。禾谷丝核菌的次生代谢物处理后 ,小麦组织的电导率与对照 (未处理 )没有差异 ,表明次生代谢物对小麦的细胞膜半渗透性可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疆6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新疆6种豆科作物病株或周围病土样上分离得到77个丝核菌(Rhizoctonia DC)菌株,其中74个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74个立枯丝核菌菌株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6种豆科作物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3、AG4、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21.6;、40.5;、1.4;、35.1;和1.4;.6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组成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认中国红花三叶草中是否存在产苦马豆素(SW)的豆类丝核菌,用改良的真菌分离方法从植物样品中分离豆类丝核菌。根据豆类丝核菌的形态特征对分离的真菌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对初步筛选所得真菌的5.8S rDNA ITS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确定初步筛选真菌的种属,经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对豆类丝核菌菌丝体提取物进行SW检测。最终,筛选出一株符合豆类丝核菌形态特征的丝核菌属真菌RL2012,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检测到其菌丝体提取物中含有SW。综上分析最终确认红花三叶草中存在产苦马豆素的豆类丝核菌。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菌丝融合分类法,对从湖北省七个县采集的小麦纹枯病病株上,分离到八个丝核菌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湖北省引起小麦纹枯病的病原,主要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中的第一菌丝融合群(CAC—1)八个菌株中有五株,其次为立枯丝核菌(R.solani)第五融合群(AG—5)八个菌株中有二株,与陈延熙等人的研究同。分离菌株中有一株属立枯丝核菌第四融合群(AG—4),国内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6.
杨萍  武学峰  姚旭辉  刘少兴  杨鸣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24-1125,1176
[目的]研究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与阿霉素的降毒增效作用。方法]分别采用6种不同浓度的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苦马豆素含量分别为10.00、5.00、2.50、1.25、0.62、0.31 μg/ml)处理人肝癌细胞HepG2,测量其IC50;然后用此代谢产物与2种不同浓度(60、6 μg/ml)阿霉素(ADR)联合处理HepG2,分析两者的增效作用。结果]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可抑制肝癌细胞HepG2生长,其对HepG2细胞作用72 h的IC50为1.25 μg/ml;ADR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HepG2生长,加入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后HepG2细胞的形态和存活率变化不大。结论]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与阿霉素体外联合不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土传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严重威胁园林绿化植物正常生长。建立针对这2种土壤病原真菌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方法  通过筛选2种病原菌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  结果  初步建立了2种病原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引物ST-RS1/ITS4和SRITSF/SRITSR可以分别用于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的qPCR检测,其灵敏度分别达24×106和22×106拷贝·L?1,2次重复反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37%~4.61%和0.66%~8.61%。对上海绿地土壤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19%。  结论  建立的q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强特异性、较高灵敏度和较强重复性,可以用于上海城市绿地土壤中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的快速、有效定量检测。图2表5参29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辽宁省水稻主产区17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分离获得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73株.核相测定结果为多核丝核菌71株,双核丝核菌2株.对71株多核丝核菌,应用14个国际标准菌株进行菌丝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供试71株多核丝核菌,67株分属于3个菌丝融合群:即AG1-IA、AG4-HG Ⅰ和AG4-HGⅡ,相应菌株数分别为57,6,4,出现频率依次为85.07%、8.96%和5.97%.其余4株与所有标准菌株均不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马铃薯立枯丝核融合群的变化,对不同取样地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通过番红O-KOH染色观察,确定分离获得的丝核菌菌株均为多核菌丝体。对获得的35株分离株与标准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利用菌丝融合试验判断其融合群,发现丝核菌菌株主要归属于AG4融合群;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丝核菌菌丝对马铃薯的侵染。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菌丝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7~1999年从湖北省襄樊、黄冈、荆州、宜昌等各主要麦区小麦纹枯病病株样上分离出丝核菌65株,其中双核丝核菌43株,多核丝核菌22株。分别与双核和多核丝核菌融合群国际标准准菌株进行测试表明,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属于Rhizoctonia AGD(CAG1)和R.solani AG5、AG4 、AG2-2IIIB、AG1-IC,相应菌株数分别为43、12、6、2、2,出现频率分别为66.2%、18.5%、9.2%、3.1%、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