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低起薪现象,分析了应届毕业生低起薪现象产生的原因,从高等教育、大学生自身、政府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低起薪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又将有610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之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运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使得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文拟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希望能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对目前正在求职的大学生及相关问题研究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符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2007年,国内新增大学毕业生495万人,其中144万人当年未能实现就业;2008年,国内新增大学毕业生559万人,其中有100万人至今未能就业;而2009年,国内将新增大学毕业生611万人,再累计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总共需要安排就业岗位超过800万个,加上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在当今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其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2013年全国有699万大学生毕业,比2012年整整多出19万人,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大学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季"。笔者觉得,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对农垦系统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江苏农垦于1996年至2008年10多年间,推行土地分包到户制,使农业管理、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还有部分农场从减员增效的目的出发,实行不引进  相似文献   

5.
王启佩  魏玮 《河南农业》2009,(11):60-61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符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2007年.国内新增大学毕业生495万人。其中144万人当年未能实现就业;2008年,国内新增大学毕业生559万人.其中有100万人至今未能就业:而2009年,国内将新增大学毕业生611万人,再累计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总共需要安排就业岗位超过800万个,加上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我国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2016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765万人,比2015年增长了16万人。庞大的毕业生人数引发了巨大就业压力,因此,创业成为了多数人的就业的第一选择。加之国家"互联网+"专项计划也为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基于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基础条件,大学生选择的是资金需求量相对少点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本文将立足于在校大学生创建并运行"舌尖上的农  相似文献   

7.
郭勤英 《河南农业》2012,(18):43-44
中组部计划从2008年到2012年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每年根据各省区市的行政村数量分配选聘名额。这一举措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在强调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以及影响大学生村官素质提高的因素,并探讨了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截至2012年9月,我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达21.2万人。据《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到2015年,我国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我国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60万人,进而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随着我国大学生村官数量的不断增多,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成为横亘在大学生村官面前的"三座大山"。大学生村官本土化由此进入了人们视野,从大学生村官融入当地着手,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由探索大学生村官本土化的培养使用机制逐步构建大学生村官驻村任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记者从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贵州省以就业扶贫工作为重点,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和改善就业结构。据统计,2017年全省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50.55万人,其中就业50.05万人,创业0.5万人。为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贵州省大力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有力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2017年返乡就业创业79.11万人,其中返乡创业13.2万人。  相似文献   

10.
正记者从人社部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600.2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2017年,全国人社部门为贫困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206.3万人次。据了解,人社部门的脱贫攻坚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就业扶贫。出台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给予贫困劳动力更多补贴和支持。二是技能扶贫。2018年"三支一扶"计划共招募81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扶贫工作。三是社保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下,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逐渐增加,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49万人,比2014年多出将近22万。在毕业人数增多,社会工作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个高校开始在校园内开展创业就业类社团。创业就业类社团和大学生就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引导创业就业类社团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在介绍大学生就业创业类社团内涵、功能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就业创业类社团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及现阶段就业创业类社团存在的发展问题,最后为如何实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进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阻碍和促进因素,从政府、宣传部门、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对策,以期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双赢"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天之骄子"时代已经成为神话,现今大学生自踏上高校大门就隐约为自己毕业后的出路犯愁,除非他们拥有雄厚的社会资源.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来临,使未找到工作和正要毕业的大学生心中曾经的就业愁有增无减.面对新的形势,大学毕业生又该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学生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严峻的就业压力迫使国家需要采取专项的政策来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地选择自己的就业道路.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方向之一就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河南省部分高职农林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趋向的调查和分析,指出在应届毕业生中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较为悲观,女性受调查者中89.3%的人认为就业有难度或很难就业;随着对专业和行业的深入了解,不同年级在校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呈现明显差别;在高校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女性就业观念.文章指出造成高职农林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趋向的原因是政府、高校、家庭和女大学生本身多方面的原因,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从宏观到微观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农林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招收人数也在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考研人数为177万人,比2015年增长7%。近几年,本科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就业压力增大,从而催生"考研大军"。大学生考研成为引人注目的一大热点,而且大学生中跨专业考研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农学类大学生在跨专业考研方面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国家农业部编制了《"十一五"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各类农业人才总量将从目前的847.4万人扩大到1730万人,增加882.6万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大学生创业与所学专业结合,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及其利弊。利用所取得的专业优势带动大学生就业创业,从栽培、生产、加工到果品零售各个方面,都是好的创业出发点。通过立足园艺专业,将园艺科技创新基础与大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开辟"立足专业做实创新就业之路"的新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18.
陈元朝 《现代农业》2009,(7):108-109
2008~2009年,在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大学生正遭遇最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立体性很强的工作,以转变大学生本人求职观念、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改进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拓展社会和政府的就业服务工作为主要途径,切实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谋出路,并形成一套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政策,那就使严峻的就业压力转"危"为"机"了.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本文试图从医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出现的心理现象,归纳出其就业创业心理特征,从而为高校工作者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提供思路,以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迎接用人单位的检验,为学生能就业,就好业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20.
正5000万目标:未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调试智能机器人的高级工程师、打理约会细节的婚恋策划师、评价酒店服务的客房体验师、为年轻爸妈分忧的早教分享师……今后五年,这些新兴产业的新职业恐怕会悄然替代部分工厂流水线,成为就业的热门岗位。"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比"十二五"就业目标多了500多万人,这意味着我国将实施更加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