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明确氮肥用量与苦荞内源激素、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方法】以苦荞品种黔苦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CK)、低氮(LN,施氮量50 kg·hm~(-2))、中氮(MN,施氮量100 kg·hm~(-2))、高氮(HN,施氮量150 kg·hm~(-2))处理,研究其对苦荞根际土壤、根系形态、叶片内源激素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苦荞根际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苦荞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以MN处理最大,CK处理最小,氮肥对苦荞根系平均直径影响不大;苦荞叶片中的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生长素(IAA)、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和多胺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脱落酸(ABA)含量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苦荞的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氮肥对苦荞主茎节数影响不大;苦荞籽粒中的蛋白质、总膳食纤维、芦丁、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黄酮含量以CK处理最高、HN处理最低。【结论】苦荞的适宜氮肥用量为100 kg·hm~(-2),氮肥过量或不足,均会导致最终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氮量对甜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荞品种丰甜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0、50、100、150 kg/hm2,分别以CK、LN、MN、HN表示)对甜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根系形态、地上部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明确氮肥与甜荞产量间的关系,为指导贵州地区甜荞的高产栽培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甜荞根际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以MN处理最高,速效钾含量以LN处理最高;根际土壤有机质和pH值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均以CK最高,HN处理次之。甜荞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和平均直径总体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CK最小,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均以MN处理最大,平均直径以LN处理最大,但与MN处理无显著差异。甜荞株高、1—2节节间长度、1—2节节间粗度、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总体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MN处理最高;子叶节高度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甜荞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MN处理最高,LN处理次之,CK最低,MN处理较CK提高66.22%,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甜荞产量与根系长度、株高、1—2节节间粗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根系表面积和主茎分枝数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叶面硼肥对甜荞根系形态、地上部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高产甜荞品种丰甜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硼肥处理对其根际土壤营养、根系形态、地上部株型和产量的影响,同时对丰甜1号地上部、地下部及产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硼肥的施用能明显增加丰甜1号根际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明显降低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对根际土壤pH和根系平均直径影响不大。当硼肥用量为24 mg/L时,甜荞的产量最高,比对照高42.18%。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系长度与根系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根系表面积与体积呈显著正相关;根系体积与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主茎节数和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根系平均直径与主茎节数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分枝数与主茎节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磷肥用量对新疆棉田磷素状况、籽棉产量和磷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磷肥用量对新疆棉田土壤磷素有效性、植株磷吸收和分配、产量构成和棉田磷平衡的影响,为新疆棉田减磷增效和磷素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磷肥用量处理(不施磷肥对照,50,75,150和300 kg P_2O_5·hm~(-2)),测定了棉花不同生育期土壤速效磷、植株吸磷量和磷分配、籽棉产量,计算了棉田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平衡状况。【结果】(1)棉田土壤速效磷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超过150 kg P_2O_5·hm~(-2)施磷量时,土壤速效磷不再增加。(2)植株累积吸磷量呈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50 kg P_2O_5·hm~(-2)施磷量时,植株累积吸磷量最高;植株生殖器官(蕾、铃、絮、籽、壳)磷素吸收比例随施磷量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50 kg P_2O_5·hm~(-2)施磷量时,生殖器官累积磷素吸收比例最高。(3)籽棉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略有降低的趋势,在50~150 kg P_2O_5·hm~(-2)施磷量时籽棉产量最高,为5912~6288 kg·hm~(-2)。(4)磷肥利用率在施磷肥75 kg P_2O_5·hm~(-2)达到最优,为22%;随施磷量的增加,棉田土壤磷素盈余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施磷量75 kg P_2O_5·hm~(-2),棉田磷素收支开始出现盈余,磷素盈余为5.59 kg P_2O_5·hm~(-2)。【结论】磷肥用量可通过土壤磷素有效性、棉花磷素吸收和分配,影响棉籽产量;在综合考虑土壤磷素有效性、棉花磷素吸收和产量、磷肥利用率和棉田磷素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建议新疆棉田磷肥施用量为50~150 kg P_2O_5·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基质培条件下,不同氮磷钾用量对茄子产量、根系生长和根际基质中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为基质培茄子氮磷钾养分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质槽栽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方式,以前期试验得到的基质配方沙子:炉渣:菇渣=6:3:1(体积比)为栽培基质,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以目标产量施肥量(目标产量施肥量=(目标产量需肥量-基质中速效养分含量)/化肥利用率)设定100%施肥量(F4),在此基础上,分别减少60%(F1)、40%(F2)、20%(F3)及增加20%(F5)和40%(F6)施肥量,研究氮磷钾用量对茄子产量、根系发育和根际基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茄子单株产量随氮磷钾用量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较CK增产幅度为101.1%—212.9%,F3处理下单株产量最高,比CK高212.9%(P<0.05)。根际基质中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其次为放线菌,真菌较少。定植90 d后,随氮磷钾施用量增加,茄子根际基质中速效氮、磷、钾含量逐渐增加,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3处理下均较高,高氮磷钾处理(F4、F5和F6)下脲酶活性较高;根系活力、根系总长度和根系表面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F2处理下较高,分别较CK增加109.2%、49.2%和46.5%,差异显著。细菌数量与基质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速效氮、磷、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磷、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细菌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根系活力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根系活力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根系活力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沙子:炉渣:菇渣=6:3:1(体积比)的栽培基质条件下,日光温室冬春茬茄子的适宜氮磷钾用量分别为N 180.6 kg·hm-2、P2O5 212.1 kg·hm-2、K2O 434.9 kg·hm-2,依此量施肥有利于茄子产量、根系活力和基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提高,可为茄子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连续3年施用磷肥后对紫花苜蓿叶片养分吸收量、光合色素含量、气孔开度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提供科学施肥方法。【方法】2019—2021年,以‘WL366HQ’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在石河子大学牧草试验站连续开展为期3年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磷肥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CK)、50 kg·hm-2(低磷,LP)、100 kg·hm-2(中磷,MP)和150 kg·hm-2(高磷,HP),共4个磷肥处理。于苜蓿初花期进行取样,测定干草产量、叶片氮磷含量、色素含量、气孔开度、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氧化物质等指标。【结果】连续施加磷肥3年后,叶片的氮磷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及气孔开度显著增加(P<0.05),其中叶片氮磷含量在中磷处理下最高,分别为54.74和2.99 g·kg-1;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均在中磷处理下最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低磷或中磷处理下最高,且均在CK最低;气孔开度在中磷处理下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CK(P<0.05)。因此,磷肥对苜蓿叶片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有不同的影...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有机肥添加对不同磷肥用量新疆棉田土壤磷素有效性、植株磷吸收和分配、产量构成和棉田磷平衡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在不同磷肥用量(0、50、100、150 kg·hm-2,以P2O5计)基础上,设置未施有机肥对照处理和添加有机肥处理(有机肥4500 kg·hm-2),测定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有效磷含量、植株吸磷量和磷分配比例、籽棉产量,计算了棉田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平衡状况.结果 表明:棉田土壤有效磷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添加有机肥的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高于未添加有机肥处理.植株累积吸磷量呈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施磷水平为150 kg·hm-2时,植株累积吸磷量整体较高.籽棉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略有降低的趋势,添加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总体高于未添加有机肥处理,且在施磷量100 kg·hm-2时最高,为5642 kg·hm-2.磷肥利用率在施磷量100 kg·hm-2并配施有机肥时达到最优,为37.24%;随施磷量的增加,棉田土壤磷素盈余量呈增加的趋势,在施磷量100 kg·hm-2并配施有机肥时,棉田磷素收支开始出现盈余,盈余量为16.82 kg·hm-2.综上,在磷肥减施条件下有机肥添加可通过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调节棉花磷素吸收和分配来影响棉籽产量;在综合考虑土壤磷素有效性、棉花磷素吸收和产量、磷肥利用率和棉田磷素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建议新疆棉田磷肥施用量为100 kg·hm-2,并配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有机酸添加对不同磷肥用量棉田磷素状况和产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不同磷肥P2O5用量处理(0、50、100和15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对照(CK)和有机酸添加(OA)处理,测定棉花不同生育期土壤速效磷、植株生物量和吸磷量、籽棉产量、计算棉田磷肥利用率及磷平衡。【结果】 (1)随磷肥用量增加,土壤速效磷表现出先增加后略有降低趋势;在对照处理,土壤速效磷(花铃期和吐絮期)在MAP100处理达到最大值,而在有机酸添加处理,土壤速效磷在MAP50处理最高。(2)植株累积吸磷量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先增加后略有降低趋势;在对照处理,植株累积吸磷量在MAP100处理达到最高,而在有机酸添加处理时,在MAP50处理即达到最高;有机酸添加也提高了磷素向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3)在对照处理,籽棉产量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趋势,在MAP150处理产量最高(5 220 kg/hm2);而在有机酸添加处理,籽棉产量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MAP100处理最高(5 194 kg/hm2)。(4)在不添加有机酸时,磷肥利用率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MAP100处理磷肥利用率最高(32.97%);而在添加有机酸时,磷肥利用率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降低趋势,在MAP50处理最高(32.92%)。【结论】 有机酸添加可在较低化学磷肥P2O5用量时(推荐用量:45 kg 有机酸+ 100 kg/hm2),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植株吸磷量,促进磷素向生殖器官分配,提高籽棉产量和棉田磷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磷肥不同用量定位施用6 a后对土壤速效磷积累及棉株磷素吸收、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设置8个磷肥用量梯度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定位6 a后,测定不同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棉株叶片、茎秆与籽棉磷素积累,棉花产量性状。【结果】定位6 a后,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0~2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形成了从3.1~65.4 mg/kg的由低到高的梯度,磷肥用量90.0 kg/hm2可保持土壤速效磷含量基本平衡。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叶片中磷素含量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磷肥用量超过90.0 kg/hm2后,叶片中磷素含量增加不再明显,秸秆中磷素含量不施磷肥对照显著低于施磷处理,但不同施用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籽棉中磷素含量随施磷量增加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叶片、秸秆、籽棉P2O5田间携出量均随磷肥用量增加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籽棉P2O5田间携出量在51.8~61.7 kg/hm2变动。籽棉产量不同磷肥用量较不施磷肥对照提高4.9%~8.2%,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不同磷肥用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在冀中南棉区,棉花磷肥用量范围控制在60.0~90.0 kg/hm2土壤磷素平衡与棉花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10.
化学肥料调控对连作甜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荞品种丰甜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化学肥料处理对甜荞根际土壤、根系形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及单施氮磷钾肥和复合肥处理对甜荞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施用复合肥能显著增加丰甜1号甜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各肥料处理间甜荞的农艺性状和根系长度等形态指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表现为NPKNPKCK;产量表现为NPKNPKCK,且依次比对照增产5.3、2.7、2.4、1.1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肥处理和单施氮肥处理的丰甜1号产量与农艺性状、根系形态(除根系的平均直径外)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磷肥处理的产量与百粒重和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钾肥处理的产量与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单施氮、磷、钾肥和复合肥均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甜荞的连作障碍,作用效果表现为NPKNPK。  相似文献   

11.
以宁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研究施氮量(0、75、150、225、300kg·hm-2)对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变化、植株磷素吸收、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植株磷素吸收均以拔节至开花期为积累高峰期,且随施氮量增加,磷素吸收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225处理最高。磷肥施用显著提高0~40cm土层速效磷质量分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呈降低趋势。土壤-小麦系统磷素平衡呈明显的阶段性,播种至拔节期磷素出现大量的盈余,拔节至成熟期磷素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观亏缺。在全生育期,2品种磷素表观盈余量均以N225处理最低,N0处理最高。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磷素平衡特征,宁麦9号和豫麦34在105kg·hm-2的施磷量基础上可分别再降低P2O5用量7kg·hm-2和10kg·hm-2,配施225kg·hm-2施氮量,能够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并减少磷素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不同磷水平下施加腐植酸对藜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施磷水平下配施腐植酸探究提高藜麦生长及产量的最佳施肥量,为藜麦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盆栽试验,以"藜麦1号"为研究材料,研究对照(0 g/kg)、低磷(0.1 g/kg)、中磷(0.2 g/kg)、高磷(0.3 g/kg) 4个施磷水平下,施加腐植酸对藜麦根系生理指标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抗氧化物酶活性及其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以中磷水平最佳。施加腐植酸可提高所有施磷水平下的藜麦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及其产量,籽粒产量和增产率均以低磷水平下施加腐植酸与中磷水平下施加腐植酸处理较高,其中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88.42%和100.76%,但磷肥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以低磷水平施加腐植酸处理最佳。综合考虑,此条件下0.1g/kg的施磷水平添加腐植酸处理最适合藜麦生长,可以提高磷肥利用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设置不同氮磷钾水平,研究养分对当前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磷肥可显著提高水稻分蘖数,高氮处理(315 kg·hm-2)、高磷处理(135 kg·hm-2)分别比低氮处理(105 kg·hm-2)、低磷处理(45 kg·hm-2)最高分蘖苗数增加5.2%和3.6%;水稻产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磷钾肥在本试验中对产量影响不显著。随氮肥用量的增加,结实率从89.7%逐渐下降至82.7%,氮肥农学利用率从12.0逐渐下降至7.9,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综合考虑,建议氮肥用量以210 kg·hm-2为宜,既保持了水稻高产,又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降低面源污染风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肥料运筹和覆膜对小麦营养特征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优质小麦贵农18号为材料,设计不同的施肥处理,研究分析了肥料对覆膜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对覆膜小麦植株氮、磷、钾素和籽粒产量、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等施肥条件下,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覆膜小麦植株氮、磷、钾素含量都随之增加,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相同施肥用量前提下,前氮后移喷施能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高达10.4%,植株氮、磷、钾素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P2O5 135 kg·hm-2、K2O 135 kg·hm-2,氮肥施肥量为N 270 kg·hm-2,且于前期一次性施肥是实现覆膜小麦超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田条件下 ,研究了氮磷钾肥施用量对优质中筋小麦扬麦 10号和优质弱筋小麦宁麦 9号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旗叶光合特性及植株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扬麦 10号以中氮 (2 2 5kg·hm-2 )或高氮 (337 5kg·hm-2 )高磷 (15 0kg·hm-2 )高钾 (15 0kg·hm-2 )和中氮高磷低钾 (30kg·hm-2 )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亦较高。宁麦 9号亦以上述 3处理产量最高 ,以中氮或高氮高磷高钾两个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低 ;宁麦 9号籽粒蛋白质含量以低氮 (112 5kg·hm-2 )高磷高钾和中氮低磷 (30kg·hm-2 )高钾处理最低 ,其产量也最低。两品种籽粒产量与开花期旗叶光合参数、叶面积指数 (LAI)显著相关 ;宁麦 9号开花期叶片全氮含量及开花至成熟期叶片全氮含量差与籽粒蛋白质呈二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磷积累以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区试验设3个施氮处理分别为0、52.5和67.5 kg.hm-2,磷钾肥用量分别为P2O578.8 kg.hm-2和K2O157.5 kg.hm-2,研究烤烟根茎叶磷积累以及磷肥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根系3~7周为缓慢积累期,7~15周为快速积累期;茎在7~11周快速增加,11~15周保持稳定状态,磷的积累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整个生育期内叶片磷积累表现为稳定增加的趋势,叶片磷积累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磷肥利用率为10.02%和11.74%,氮肥用量对磷肥利用率影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研究了生物炭添加对不同磷肥用量条件下新疆棉田土壤磷素有效性、植株磷吸收和分配、产量构成和棉田磷平衡的影响,旨在为新疆棉田磷素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在不同磷肥用量处理(0、50、100、150 kg/hm~2 P_2O_5)基础上,设置对照和生物炭(4 500 kg/hm~2)添加处理,测定了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速效磷、植株生物量和吸磷量、籽棉产量,计算棉田磷肥利用率及磷盈余。结果表明:(1) 土壤速效磷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先增加后平稳,或略有降低的趋势;添加生物炭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整体高于未添加生物炭的处理;(2)植株累积吸磷量呈现随施磷量增加而先增加后平稳,或略有降低的趋势;在蕾期,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植株累积吸磷量;(3)在不添加生物炭处理,籽棉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表现出增加趋势,而在添加生物炭处理,籽棉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00 kg/hm~2 P_2O_5时最高,为5 336.55 kg/hm~2;(4)磷肥利用率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100 kg/hm~2 P_2O_5处理最高;在较低磷肥用量时(100 kg/hm~2 P_2O_5),添加生物炭提高了磷肥利用率;(5)磷素盈余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在100 kg/hm~2 P_2O_5处理基本达到平衡,盈余量为-5.31~-9.09 kg/hm~2 P_2O_5。综上,生物炭添加可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促进苗期植株磷吸收,在较低化学磷肥用量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稻麦轮作体系下磷肥减量施用对作物籽粒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为巢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下磷肥减量增效,作物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在巢湖流域进行磷肥减量施用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对照(CK,不施磷)、农户模式(P1,磷用量90 kg P2O5·hm-2)、减磷10%(P2,磷用量81 kg P2O5·hm-2)、减磷20%(P3,磷用量72 kg P2O5·hm-2)、减磷30%(P4,磷用量63 kg P2O5·hm-2)。分析磷肥减量施用对水稻和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籽粒蛋白质及组分含量,微量元素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与不施磷相比,施磷水稻和小麦的籽粒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9.8%—28.3%和56.6%—89.7%。减磷10%和20%处理的水稻和小麦籽粒产量与农户模式无显著差异(P>0.05),但减磷30%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降低14.4%。与农户模式相比,减磷处理显著影响作物蛋白质、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对结构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无显著影响,减磷20%处理水稻籽粒蛋白质和谷蛋白含量降低2.7%和32.3%,减磷30%处理的水稻和小麦籽粒蛋白质和谷蛋白含量分别降低6.8%和21.9%、48.4%和31.6%。与不施磷相比,施磷同样显著影响水稻和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减磷处理较农户模式水稻和小麦籽粒Fe、Cu和Zn含量提高21.2%和19.3%、11.9%和15.8%、14.5%和19.9%;P/Fe、P/Cu和P/Zn摩尔比降低21.6%和26.3%、20.6%和27%、17.7%和21.3%。水稻和小麦籽粒Zn含量随施磷量的降低而线性增加,减磷处理间的作物籽粒Fe、Mn和Cu含量无显著差异。水稻籽粒P/Zn摩尔比随施磷量的降低而降低,减磷处理间籽粒P/Fe、P/Mn和P/Cu摩尔比无显著差异;小麦籽粒P/Fe、P/Mn、P/Cu和P/Zn摩尔比均随施磷量的降低而降低,提高了小麦籽粒Fe、Cu和Zn的生物有效性。【结论】在巢湖流域稻麦轮作区,磷肥减量20%,即磷肥用量由90 kg P2O5·hm-2减至72 kg P2O5·hm-2时仍可保证作物稳产。磷肥减量施用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谷蛋白含量,但显著提高了微量元素Fe、Cu和Zn的含量和生物有效性。综合考虑,推荐磷肥减量20%为巢湖流域稻麦轮作区实现磷肥增效及作物高产优质生产的磷肥优化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麦稻轮作体系中磷素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高肥力土壤施用磷肥对冬小麦/水稻轮作周期中作物产量、磷肥利用率和磷养分平衡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对当季作物有增产效果,而磷肥残效对后茬作物增产明显。1个轮作周期一次性施磷(P2O5)45kg·hm-2即可保持麦稻两季作物高产;磷肥施用在小麦季水稻利用其后效,小麦季磷肥利用率为7.6%~13.6%,水稻季磷肥利用率为7.3%~12.2%,累积利用率为14.9%~25.8%;磷肥施用在水稻季小麦利用其后效,水稻季磷肥利用率为7.9%~12.7%,小麦季磷肥利用率为7.8%~12.2%,累积利用率为15.7%~24.9%。1个轮作周期后还有74.2%~85.1%磷积累在土壤中。磷平衡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经过3个轮作周期后,不施磷处理磷素亏缺144.73~145.22kg·hm-2,施磷(P2O5)45kg·hm-2亏缺磷素(P2O5)41.82~41.83kg·hm-2,施磷(P2O5)90kg·hm-2磷素盈余(P2O5)77.42~78.85kg·hm-2,施磷(P2O5)135kg·hm-2磷素盈余(P2O5)200.78~201.77kg·hm-2。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呈明显递增趋势,小麦—水稻轮作高肥力土壤水稻季施用(P2O5)45kg·hm-2就可以维持土壤速效磷平衡。从磷素平衡角度来说,施入的磷肥量应大体上等于作物吸收带走的量,土壤施用磷肥(P2O5)45~90kg·hm-2之间就可以维持土壤-作物体系中磷素的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针对东北半干旱区覆膜滴灌玉米生产中大量施磷导致的效率低与环境风险增大问题,通过3年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磷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供磷能力的影响,为该区域玉米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2017年在吉林省半干旱玉米主产区(乾安县)布置定位田间试验。共设6个磷肥用量处理,分别为0(P0)、40 kg·hm -2(P40)、70 kg·hm -2(P70)、100 kg·hm -2(P100)、130 kg·hm -2(P130)和160 kg·hm -2(P160),测定指标包括玉米产量及其构成、成熟期植株磷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并计算作物吸磷量、磷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作物系统的磷素表观平衡状况。【结果】 施磷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幅依次为6.2%—21.2%(2015年)、9.0%—20.6%(2016年)和12.9%—30.3%(2017年),3年平均增幅为9.2%—23.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施磷增加了穗粒数、百粒重和收获指数。玉米产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以P100处理玉米产量最高。磷素表观回收率和磷素偏生产力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磷素农学利用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先升后降。与不施磷肥相比,随磷肥用量和施磷年限的增加,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P100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试验起始时土壤有效磷含量相近。连续种植3季玉米后,P0、P40和P70处理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值均表现为亏缺,亏缺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P100、P130和P160处理的土壤磷素表现为盈余,并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将盈余率(x)与磷肥用量(y1)、土壤有效磷含量(y2)、磷肥利用效率(y3)分别进行拟合,当x=0时,磷肥用量为92.4 kg·hm -2,玉米产量为12 497 kg·hm -2,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34.6 和28.4 mg·kg -1,磷素表观回收率为24.1%,磷素农学利用率为21.9 kg·kg -1,磷素偏生产力为146.1 kg·kg -1;其结果与最高产量处理(P100)相对应的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结果相近;以理论盈余率为0时施磷量的95%为置信区间,得出最佳施磷范围在88—97 kg·hm -2【结论】 本研究中磷肥用量88—97 kg·hm -2范围内不仅能获得玉米高产,还能维持土壤磷素平衡,可作为东北半干旱区覆膜滴灌条件下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的磷肥管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