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首次对月鳢Channaasiatica(Linnaeus)烂尾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并首次以WD无敌消毒液对该病进行治疗。据初步试验结果,每天泼洒一次WD无敌消毒液(5mL/m3),连续3d,部分病情较轻的病鱼可以痊愈,病情严重者则死亡。试验结束时,试验组无患病鱼,成活率极为显著的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仍有12.73%的鱼患病,患病率与试验前无显著差异。表明WD无敌消毒液对治疗月鳢烂尾病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采用浸泡消毒法、喷雾消毒法和熏蒸消毒法进行防控TMV、CMV的测试,采用抗原破坏性检测法来评价8种制剂的防控效果;采用枯斑测定法,进一步开发出对TMV、CMV的防控效果好的制剂.结果 发现消毒剂GDCLO2 (500 mg/L)对TMV、CMV的抗原破坏效果均为100%;复合酚(消毒灵) (2%)消毒液对CMV的抗原破...  相似文献   

3.
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黄壤持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贵州中部采取0~1000cm土层的黄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贵州中部低山丘陵区黄壤粘粒含量高。〈0.01mm颗粒含量806.23~686.2g/kg,〈0.001mm粒径颗粒含量651.05~263.57g/kg,粘粒含量高.犁底层透水性差,不利于降雨入渗。黄壤的持水量高,有效水的范围极窄10~100cm土层总库容5515.3m^3/hm^2。贮水库容4094.1m^3/hm^2,有效水库容仅9.69%,其比例较广州赤红壤、华北潮土和东北黑土低35.65,43.17和41.19个百分点;黄壤的通透库容小,不利于水分的上、下运行。  相似文献   

4.
以秋石斛栽培品种‘088’新生侧芽为外植体,研究了2%次氯酸钠(2%NaClO)和0.1%升汞(0.1%HgCl2)单独消毒和组合消毒对秋石斛侧芽茎尖、中部茎段和基部茎段的消毒效果,探索适合秋石斛侧芽消毒的有效方法。实验结果表明:(1)0.1%HgCl2对秋石斛侧芽消毒污染率低、存活率高,效果比2%NaClO好,2%NaClO+0.1%HgCl2组合消毒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一种消毒剂消毒;(2)秋石斛侧芽茎尖、中部茎段和基部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分别为:2%NaClO浸泡10min+0.1%HgCl2浸泡6min、2%NaClO浸泡10min+0.1%HgCl2浸泡8min和2%NaClO浸泡10min+0.1%HgCl2浸泡10min。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养分保蓄效应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3种草本、3种灌木、4种乔木、1种农田共计11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小区进行径流和侵蚀泥沙观测,并分别分析其养分含量。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养分保蓄效应。结果表明,试验区2003年草本的年均径流量为1248m^3/km^2。灌木为843m^3/km^2。乔木为2079m^3/km^2,农田为10672m^3/km^2;草本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6t/km^2,灌木为1.0t/km^2。乔木为2.6t/km^2,农田为169.5t/km^2。2003年乔木的径流年均氮素损失量5.68kg/km^2,灌木为3.32kg/km^2,草本为2.49kg/km^2,农田为10.80kg/km^2,乔木的径流年均P2O5损失量为0.29kg/km^2,灌木为0.22kg/km^2。草本为0.17kg/km^2,农田为0.49kg/km^2。乔木的侵蚀泥沙年均氮素损失量为2.69kg/km^2,灌木为1.18kg/km^2.草本为7.51kg/km^2,农田为139.95kg/km^2;乔木的侵蚀泥沙年均P2O5损失量为1.51kg/km^2,灌木为0.54kg/km^2,草本为2.78kg/km^2,农田为259.25kg/km^2。在本研究区注意发展和恢复草灌植被,使之尽快起到水土保持作用;另外,乔、灌、草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农田对径流和侵蚀泥沙有很好的养分保蓄效应。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晋城市年降水量为600~680mm,其中60%~70%集中在7、8、9三个月,冬春两季降水分别仅占3%和5%,致使季节性干旱十分严重。全市水资源约为22亿m^3,但多为深层水,因而全市每年仍缺水约1.5亿m^3。合理用水,节约用水量是当前及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是制约陕产能源基地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根据可供水资源目标,粮食产量目标,生活用不目标等及其约束条件可以确定目标函数,根据区域经济系统中净效益最大确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设置了陕北能源基地经济发展系统模型的15个决策变量,建立了基年期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记续支持模型,根据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存在的问题,运用多项优化技术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方法编制RORTRAN77结构优化程序,对陕北能源基地水资源的永续优化规划模型进行了求解,发现本区域内水资源十分紧张,近期(2000年)缺水0.749亿m^3,远期(2010年)缺0.981亿m^3,采用本模型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分配,对各生产部门实行实行合理化实排和布局,在相同的生产总值条件下,可将需不量减少到2000年7.517亿m^3和2010年的10.975亿m^3,分别节水0.445亿m^3(5.9%)和0.308亿m^3(2.8%).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云南红壤蒸汽消毒过程中消毒加热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消毒管结构参数对土壤消毒加热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并对消毒管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运用图像处理技术构建出土壤孔隙结构离散模型;其次,对消毒管内蒸汽流场土壤蒸汽消毒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最后,基于土壤蒸汽消毒试验平台,开展了多因素消毒管结构参数优化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消毒管出气孔周向和轴向孔数对红壤蒸汽消毒加热效率影响极显著(P<0.01);消毒管最佳结构参数为出气孔孔径2 mm、周向孔数为3个、轴向孔数为2个,土壤平均温度达到80 ℃时的试验消毒时长平均值为394 s,试验结果与预测结果之间的平均误差率为5.3%;2)消毒200 s时,各处理土壤升温速率达到峰值,消毒200 s后加热效率逐渐降低,即消毒200 s时应逐渐减少蒸汽的流量,当土壤温度低于60 ℃需再次增加蒸汽的流量,依次循环往复保证土壤温度始终在60 ℃以上,以达到高效灭菌的目的;3)单管红壤高温区域范围主要集中在水平方向0~150 mm,垂直方向0~200 mm。该研究可为土壤蒸汽消毒机消毒管的结构设计和智能消毒作业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末端执行装置多管间距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Cyt b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的选择压力较小,具有较快的进化速率,加上容易使用一些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和测序,非常适合进行种间系统进化的分析,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鱼类的系统分化和分子分类的研究。月鳢和斑鳢均属鲈形目,鳢科鱼类,是我国南方名贵的水产养殖品种,有着类似的形态特征和相似的生活习性,在生产上人们常将它们统称为乌鱼。在分类上曾将月鳢和斑鳢分属在不同的属,月鳢为月鳢属(Channa),斑鳢为鳢属(Ophiocephalus)。为了从分子水平研究这两种鱼的亲缘关系,本研究测定了月鳢和斑鳢线粒体Cyt b全基因测序,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马占相思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采自广西高峰林场9.5年生马占相思木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马占相思木材的气干密度、基本密度和全干密度分别为0.5636,0.4839和0.5333g/cm^3,其径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系数分别为0.0908%,0.2703%和0.3824%,其顺纹抗压强度为60.40MPa,径面和弦面的顺纹抗剪强度分别为10.89和12.01MPa,径面和弦面的顺纹抗劈强度分别为194.3和208.5N/mm,端面、径面和弦面的硬度分别为82.99,64.58和56.99MPa,冲击韧性为66.90kJ/m^2,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分别为184.0MPa和13.944GPa。除了冲击韧性较小外,马占相思木材的主要力学强度均属于中上水平,可作为承重结构和高中档家具用材。  相似文献   

11.
准确测定表层土壤水分对陆地-大气间水热交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对土壤结构影响轻微,热脉冲技术在原位监测含水率方面具有较大优越性,但目前田间应用集中在5 cm以下土层。该研究利用多针热脉冲传感器测定土壤容积热容量,然后基于热脉冲含水率法和热脉冲含水率变化法分别得到了3、9、21和39 mm的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与烘干法含水率比较,热脉冲含水率变化法含水率在4个深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22、0.006、0.004和0.006 m3/m3,均小于相应深度上热脉冲含水率法含水率的均方根误差。另外,热脉冲含水率变化法也降低了4个热脉冲传感器测定含水率的变异性。因此,热脉冲技术能够监测表层的土壤水分动态,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均方根误差在0.022 m3/m3以内。  相似文献   

12.
基于塔里木盆地19个气象站2000−2019年生长季逐日气象数据,采用FAO−56PM公式计算各站逐日ET0,运用敏感系数、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该地区ET0的时空变化规律及ET0对关键气象因子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20a来,塔里木盆地生长季ET0日均值在空间上呈北低南高的趋势,多年ET0日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6、7、5、8、4、9和10月,其值分别为5.84、5.73、5.29、4.95、4.23、3.65和2.17mm⋅d−1,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09、0.24、0.11、−0.07、0.16、0.07和0.08mm⋅10a−1,ET0日均值在盆地中、西部以负倾向率为主,盆地东部则以正倾向率为主。(2)整个生长季,塔里木盆地的相对湿度逐月增加,2m处风速逐月减小,日照时数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均呈倒U形分布,且均在7月达到最大值。相对湿度的变化以负倾向率为主,2m处风速和最低气温的变化以正倾向率为主,日照时数和最高气温变化的倾向率无明显规律。(3)在生长季(4−10月),塔里木盆地ET0对关键气象因子的敏感性表现为最高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2m处风速>最低气温,ET0对最低气温的敏感性以较低敏感性为主,对其余气象因子均以高敏感性为主。ET0对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最敏感的月份是7月,而对相对湿度、2m处风速和日照时数最敏感的月份分别是10月、4月和8月。ET0对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绝对值的空间分布呈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对2m处风速和最高气温的敏感系数均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高值中心,对日照时数无明显规律,对最低气温则呈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水磷耦合对小麦耗水特性和子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低磷地力、沙质壤土条件下,选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每次灌水30 mm (W1)、60 mm(W2)、90 mm (W3) 4个灌溉处理;每个灌溉处理下设置不施磷(P0)、施P2O5105 kg/hm2(P1)、210 kg/hm2(P2)3个施磷量处理,研究了水磷耦合对麦田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同一磷素水平下,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总耗水量增大,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占耗水量的比例降低。综合考虑耗水量、产量、收获指数、水分利用率等指标,最优处理为P1W2处理,其次为P1W1处理,其总耗水量分别为435.5 mm、366.0 mm,灌水量、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占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41.3%、39.3%、19.3%和24.6%、46.8%、28.6%;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占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6.9%~43.3%,此阶段两处理的日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分别为4.6 mm、3.6 mm和42.3%、39.3%。2)施用磷肥,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子粒产量表现为W2、W3W1W0,W2、W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不施磷肥的处理比较,显著提高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3)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率均为W1W2W3,P2水平下W1、W2、W3处理的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率均低于P1水平。以上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磷(P2O5)105 kg/hm2(P1)、灌水180 mm(W2)的处理获得高产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施磷(P2O5)105 kg/hm2(P1)、灌水90 mm(W1)的处理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上述处理,耗水量则显著低于上述处理,可供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  相似文献   

14.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illage and stubble management effects on surface soil structure is vit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soil conservation practices for the long-term. Relationships between aspects of soil structure and runoff/soil loss were investigated in 24 year old field experiment on an Oxic Paleustalf, in NSW, Australia. Two tillage/stubble management systems were compared, namely direct drilled/stubble retained (DD/SR) versus conventional tillage/stubble burnt (CC/SB). Tillage and stubble burn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lk density and decreased the macro-aggregate stability, mean weight diameter (MWD),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GMD) and total porosity, particularly macroporosity (>60 μm). For the 0–5 cm layer, DD/SR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water stability of macro-aggregates >2 mm than CC/SB (165 g/kg versus 78 g/kg), and the volume of pore space of diameter >60 μm at 0–5 cm depth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more than 11%) for DD/SR than for CC/SB. Under simulated rainfall (100 mm/h) and the removal of surface stubble, both runoff and soil lo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under CC/SB compared to DD/SR. The infiltration rate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under DD/SR was 3.7 times that of CC/SB (85 mm/h versus 23 mm/h).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soil particles >0.25 mm measured after wetting by rain and both final infiltration rate (P < 0.001) and soil loss (P < 0.001). It was concluded that 24 years of direct drilling and stubble retained practices significantly reduced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hazards, due to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soil structure, viz. higher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higher macroporosity of the surface soil.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斑鳢、乌鳢和杂交鳢(斑鳢(母本)与乌鳢(父本))共85个个体(其中斑鳢、乌鳢各30个,杂交鳢25个)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组合共检出了459个不同的扩增片段,扩增出的多态谱带数350条,多态性比例为76.25%,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31.8条多态条带。乌鳢与斑鳢种群间存在稳定的、可以简单地借以进行群体鉴别的标记条带169条,其中父本(乌鳢)特异性条带78条,72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母本(斑鳢)特异性条带89条,71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杂交鳢另外出现了3条非双亲的条带。遗传差异的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斑鳢与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5161,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相近,分别为0.7189和0.7476,斑鳢与乌鳢之间以及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之间的种群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615、0.3300和0.2909,即AMOVA分析显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个体间,斑鳢与乌鳢能区分成两大类,杂交鳢则分散于斑鳢和乌鳢种群中;在群体间,杂交鳢首先与乌鳢聚类,然后与斑鳢相聚,表明杂交鳢种群总体上更偏向于父本乌鳢。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发生混杂的可能性很大,应该对杂交鳢进行隔离养殖。本文结果将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的遗传分析提供实验依据,也为其种质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坡长和雨强对氮素流失影响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氮素的流失特征,探索坡长和降雨强度对氮素流失的影响,选定坡长(2,3,4,5m)和降雨雨强(0.65,0.69,0.83,0.85,1.01,1.20,1.37,1.54,1.68,1.80mm/min)作为可变因素,在红壤裸坡上进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1)坡面径流中各形态氮素流失随时间推移基本趋势为降雨初期径流携带氮素的浓度大,随后氮素浓度下降,至20min左右下降趋势变缓,最终径流中同一形态氮素的浓度趋于一致。(2)坡长一定时,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总流失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各场次降雨中,各形态氮素的总流失量均为5m坡长最大,2m坡长最小。(3)径流量与TN、NO_3~-—N的总流失量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相关性,而对NH_4~+—N的总流失量影响较小。(4)径流中TN、NO_3~-—N的流失量与坡长、雨强、径流量都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相关性依次为径流量雨强坡长,而径流中NH_4~+—N的流失量只与雨强显著相关。(5)坡长、雨强及径流量与径流中各形态氮素总流失量的综合影响分别可以用线性相关方程进行描述,显著性依次为TNNO_3~-—NNH4+—N。  相似文献   

17.
N-3型农用无人直升机航空施药飘移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为了判定N-3型农用无人直升机在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时所需的安全农药飘移缓冲区,该文通过模拟和试验,研究了飞机在飞行速度为3 m/s、侧风风速分别为1、2和3 m/s、飞行高度为5、6和7 m时在非靶标区域的药液飘移情况。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在约束条件下对作业过程中旋翼风场和农药喷洒的两相流进行了模拟,并设计了条件相似的对应试验进行验证。模拟的结果表明,在无人机飞行速度3 m/s,侧风风速相同的情况下,作业飞行高度为5、6、7 m时,药液在侧风下方(Z轴正向)的最大飘移距离和在无人直升机后方(X轴负向)的最大沉积量位置差异不大;在作业飞行高度相同的情况下,侧风风速为1、2、3 m/s时候,药液在侧风下方的最大飘移距离和在无人直升机后方的最大沉积量位置发生变化明显。通过相应试验,对飘移量(飞行高度6 m,飞行速度3 m/s)的模拟数值与试验值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拟合直线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482、0.8050和0.6875。本文提出一种较传统检测方法更为方便的CFD模拟方法,来对N-3型无人直升机施药作业中药液的飘移情况进行分析,模拟研究可以比较准确地定性地模拟出实际飘移情况,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小流域特大暴雨洪水关系及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发生在2000年7月3~6日,历时72 h,暴雨总量达358.19 mm特大暴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小流域出口断面流量的连续监测,进一步分析了暴雨洪水关系及演变过程.结果发现:此次暴雨属于局部性、历时长、中心强度大的特大型暴雨,暴雨强度的峰值达到了32.84 mm/h,出现在降雨过程的后期;暴雨洪水在出口断面上的响应出现在降雨过程的中后期,且后期尤为明显,另外由于流域面积较小,汇流时间短,响应到来的时间也较短.同时,经过进一步分析和计算得出,此次降雨过程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185 m3/s,最大洪峰流量的径流模数为3.66 m3/(s*km2), 时段最大暴雨径流系数为0.567;整个降雨历时内所产生的洪水总量为33 030.54 m3,平均径流系数为0.304.  相似文献   

19.
冠层截留是森林蒸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量描述一直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相关观测研究多是在固定样地的空间尺度上进行的。林冠截留量除在样地上受降水、气象条件和冠层结构及生长过程的动态影响外,还在坡面上受植被生长和冠层结构的坡位差异而有很大空间变化和尺度效应,需对此深入理解和精细刻画,从而为实现从样地观测结果上推到坡面的尺度转换并基于此准确评价森林水文影响来提供科学依据。在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选择一个水平坡长425.1m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坡面,并均匀划分为空间连续的16个样地。于2015年5—10月,测定了森林冠层结构(特别是叶面积指数,LAI)的坡位差异和动态变化,并同步观测了林外降雨和林内穿透雨及树干茎流,依此计算得到每次降雨事件的冠层截留量。以"离坡顶水平距离(水平坡长)"为尺度标量,分析林冠截留量沿坡面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存在沿坡变化和坡面空间尺度效应,且月份变化明显。在整个生长季,林冠截留量沿坡变化总体表现为随水平坡长增加先升高,在坡面中部达最大,之后逐渐降低,以每100m水平坡长的变化量表示的坡面尺度效应为+5.62mm/100m(坡段0~316.6m)和-2.37mm/100m(坡段316.6~425.1m);在5月,林冠截留量沿坡变化总体表现为随坡长增加而逐渐降低,坡面尺度效应为-0.26mm/100m(0~425.1m),在6—8月,林冠截留量沿坡变化总体趋势均和整个生长季相同,6月份坡面尺度效应为+1.28mm/100m(0~261.1m)和-1.78mm/100m(261.1~425.1m),7月为+0.92mm/100m(0~267.6m)和-0.88mm/100m(267.6~425.1m),8月份为+1.28mm/100m(0~211.2m)和-0.34mm/100m(211.2~425.1m);在9月、10月,林冠截留量沿坡变化表现为随坡长增加逐渐升高,坡面尺度效应分别为+2.38mm/100m和+0.81mm/100m(0~425.1m)。林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坡位差异及其季节变化是影响林冠截留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各月林冠截留率均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可基于不同坡位样地的叶面积指数与其坡面均值的关系、叶面积指数与林冠截留量的关系以及不同坡位样地的叶面积指数测定值,上推估计林冠截留的坡面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