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不同浓度钙(0、1和10 mmo1/L CaCl2 ;5 mmo1/L EGTA)对苹果果实钙调蛋白(CaM)含量和Ca2+-ATPase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同源克隆方法分离CaM和Ca2+-ATPase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它们表达特征。结果表明,果实切片外源补钙,可溶性Ca2+及CaM含量在高钙处理12 h达到高峰;高钙处理12 h质膜Ca2+-ATPase活性显著增加,与胞内CaM含量增加时间一致;高钙处理24 h液泡膜Ca2+-ATPase活性显著增加;随着质膜和液泡膜Ca2+-ATPase活性显著增加,可溶性Ca2+含量在加钙处理48 h显著下降。研究基因表达发现,加钙处理6 h苹果CaM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加钙处理12 h苹果Ca2+-ATPase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加,与CaM含量及质膜Ca2 +-ATPase活性变化一致。果实缺钙处理显著增加CaM基因表达量,而苹果Ca2 +-ATPase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上述研究表明,苹果补钙可以提高细胞内可溶性Ca2+和CaM含量以及CaM基因的表达量,有效启动钙信使系统;质膜及液泡膜Ca2+-ATPase是调控胞内Ca2+关键的酶,通过提高质膜及液泡膜Ca2+-ATPase的活性及Ca2+-ATPase基因的表达量,维持胞内Ca2+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氮素同化机理 ,小麦幼苗经溶液培养 (培养液中不含Ca2+)至二叶一心后 ,在培养液中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Ca2+ 、Ca2+专一性螯合剂EGTA以及Ca2+通道阻塞剂LaCl3进行处理 (进行EGTA和LaCl3处理时 ,培养液中Ca2+浓度为 1mmol/L)。结果表明 ,氮同化关键酶硝酸还原酶 (NR)、谷氨酰胺合成酶 (GS)活性同Ca2+/CaM依赖性蛋白激酶 (Ca2+/CaM PK)活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说明钙作为第二信使所介导的信号转导中 ,蛋白质可逆磷酸化可能参与了对氮素同化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Ca2+和CaM对苹果果实Ca2+-ATPase,SOD和PEA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45Ca2+ 示踪等方法研究苹果果肉质膜微囊Ca2+ ATPase与Ca2+ 运输之间的关系 ,在Ca2+ 和CaM激活剂和抑制剂存在条件下培养果实圆片 ,探索Ca2+-ATPase ,SOD和PEA活性受Ca2+和 (或 )CaM调控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存在于质膜上的Ca2+-ATPase并受载体A23187刺激而活性增加 ,Ca2+-ATPase活性与Ca2+运输依抑制剂EB浓度增加而下降 ,二者变化趋势十分一致 ,从而证实了Ca2+-ATPase推动苹果果肉质膜微囊Ca2+的主动运输。果肉质膜微囊Ca2+-ATPase同时受到Ca2+和CaM调节 ,而SOD和PEA活性仅受Ca2+ 的调节 ,而与CaM无关。  相似文献   

4.
植物叶表面的气孔保卫细胞是研究信号转导的模式实验系统,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而准确,采用蚕豆叶面气孔保卫细胞,研究了铝(AlCl3)对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1~10 mmol.L^-1范围内,AlCl3可使气孔保卫细胞活性降低,部分细胞死亡,且随着浓度的增高细胞死亡率增高;死细胞呈现核固缩、核降解、凋亡小体等典型凋亡特征。凋亡抑制剂Z-Asp-CH2-DCB或TLCK与AlCl3共同作用时,保卫细胞死亡率显著降低;一定浓度的抗坏血酸(AsA)或过氧化氢酶(CAT)以及Ca2+螯合剂乙二醇四乙酸酯(EGTA)或Ca2+通道抑制剂LaCl3与AlCl3共同作用时,细胞死亡率降低。研究结果表明,铝诱导的蚕豆保卫细胞死亡可能是一种细胞凋亡过程,由胁迫诱发的活性氧介导,通过激活质膜钙通道,引起胞内Ca2+水平改变,进而介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擎天凤梨SAMs基因,明确其在乙烯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本试验在前期构建全长c DNA文库、批量EST测序的基础上,对目标单克隆进行Primer Walking测序获得了2个SAMs基因,分别命名为SAMs1和SAMs2。SAMs1基因(Gen Bank:KF787113)序列全长1 375bp,开放阅读框1 086 bp,编码一条361个氨基酸的序列;SAMs2基因(Gen Bank:KF787114)序列全长1 235bp,开放阅读框945 bp,编码一条314个氨基酸的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个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三级晶体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分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SAMs1与禾本科植物的SAMs基因聚为一类,与SAMs2关系较远。对2个基因在开花期的表达变化以及乙烯释放量变化分析表明,SAMs1基因表达与内源乙烯的释放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即在完全呈色的红色苞片中含量最高,其次是绿色苞片,最后为绿色叶片。推测SAMs1在乙烯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SAMs2参与了除乙烯生物合成外的其它SAM生物代谢过程。本试验结果对研究擎天凤梨的乙烯生物合成、苞片呈色机理以及催花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体外培养的奶牛,绵羊和小鼠的附植前胚胎在热应激条件下能够合成热休克蛋白70以增强胚胎的耐热性保护其不受热损伤.而钙调蛋白(CaM)是细胞内最重要的Ca2+受体蛋白并参与细胞活动中重要基因的转录活动.本实验旨在研究CaM参与小鼠(Mus musculus)胚胎热应激诱导型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且明确CaM参与HSP70表达的具体途径.将发育至早期囊胚的胚胎分成空白对照(37℃)组、W7处理非热应激(37℃+W7)组、热应激(39℃)组和W7处理热应激(39℃+W7)组.提取总RNA并分别检测HSP70、CaM和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l) mRNA表达;提取胞浆蛋白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SP70、CaM和HSF1表达;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HSP70-CaM和HSP70-HSF1复合物.结果发现,W7能显著抑制39℃热应激1h小鼠胚胎HSP70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 W7对其他各组胚胎HSF1mRNA表达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能显著降低39℃热应激1h小鼠胚胎HSF1蛋白表达(P<0.05); 39℃热应激时,胚胎HSP70-CaM复合物增多,HSP70-HSF1复合物减少.本研究表明,小鼠胚胎受热应激时,CaM通过与HSP70竞争性结合,解离出HSF1,从而使HSP70大量表达.本研究揭示了CaM参与小鼠胚胎热激反应中HSP70表达的一种途径.可为研究胚胎耐热性以及热激信号转导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外源乙烯利对玉米化学防御作用诱导的浓度和时间效应,本文采用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玉米后,叶片乙烯释放量及其合成调控关键基因ACS和ACO表达的变化,典型化感物质丁布的含量及其关键调控基因BX1和BX9表达的变化,以及其他调控次生代谢物的关键基因表达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利处理玉米12h时,玉米叶片中丁布含量明显增加;24h后,丁布含量反而大量降低,48h后对丁布含量影响不大。外源乙烯利对合成丁布的调控基因BX1没有诱导作用,但处理12h和24h对BX9有明显诱导作用。外源乙烯利处理12h能够使ACS和ACO表达量上升,浓度为40μL·L^-1和60μL·L^-1乙烯利处理使玉米叶片丁布含量大量降低,BX1和BX9的表达量有所下调。外源乙烯利能够使蛋白酶抑制剂MPI表达量升高,且乙烯利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明显,但对调控挥发物的FPS和TPS基因表达没有影响。说明外源乙烯利能够启动玉米体内的乙烯途径,诱导玉米启动化学防御过程,但这种作用很可能是负反馈型的。  相似文献   

8.
FWE是植物自主开花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主要通过抑制FLC的表达来调控花发育过程。本研究利用粉菠萝似echmeafasciata)茎尖组织转录组序列数据,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粉菠萝中n,E同源基因A毋yE的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为1672bp,开放阅读框为1404bp,编码由46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该蛋白序列中含有6个保守的WD重复区域。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4椰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中WE的同源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q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粉菠萝中A椰E基因对外源乙烯的刺激产生了应答。在采用乙烯利灌心处理不同时间的过程中,发现A删E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在处理后1d时达到最大,推测A椰E可能参与乙烯信号反应,该基因在粉菠萝自主开花途径中的调节作用可能受乙烯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以玉米为试材,研究了不同供镉浓度(0、5、20和100μmol/L)和处理时间(12、2,4、48、96、168h)对植株体内钙调蛋白(CaM)含量及生物膜上的Ca^2++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可溶性Ca^2+含量在镉胁迫后较不加镉处理增加,镉处理在叶和根中分别在48和24h后达最高,然后随镉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逐步下降;同时镉诱导了植株CaM的合成,其含量随镉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增加逐步增加,但20μmol/L和100μmol/L镉处理在168h后有所下降;与不加镉处理相比,镉胁迫导致植株生物膜上的Ca^2+-ATPase活性迅速升高,但随镉处理浓度提高和时间延长,镉胁迫植株的Ca^2+-ATPase活性在48h(质膜、液泡膜和内质网膜)和24h(线粒体膜)后逐步降低。各膜上的Ca^2+-ATPase活性依次为质膜〉液泡膜〉内质网膜〉线粒体膜,且同一微囊膜,根中的活性大于叶中。  相似文献   

10.
铁营养抑制烟草感染TMV及其对钙信使系统调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培养方法,在不同Fe离子浓度处理下,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感染烟草花叶病毒(TMV)后烟草叶片中的游离钙离子(Ca2+)和钙调素(CaM)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质膜Ca2+-ATPase和氧化型辅酶Ⅰ激酶(NADKase)的活性进行测定,探讨铁营养对烟草感染TMV后的抑制作用,以及对钙信使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Fe浓度为1.68.mg/L处理时,烟草抗病能力增强,发病时间延迟,症状较轻,烟草叶片中钙离子含量低;CaM含量以及Ca2+-ATPase和NADKase活性均明显高于无Fe处理,表明铁营养在烟草与TMV互作关系中对钙信号系统有一定的调控作用。Ca2+/CaM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了胞间信号转导,会影响到植物抗病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Ca2+/CaM信使系统对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以豫麦49-198为材料,研究了Ca2+通道阻断剂异博啶(VP)和CaM拮抗剂盐酸氯丙嗪(CPZ)对PEG胁迫下小麦幼苗相对含水量、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2·-)、双氧水(H2O2)、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渗透胁迫时间延长,VP和CPZ处理提高了小麦幼苗MDA、O2·-和H2O2含量,降低了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和GSH含量,抑制了SOD、POD和CAT活性,而且VP和CPZ复合处理对小麦幼苗的伤害程度更大.试验表明,Ca2+/CaM信使系统可能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剂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调节小麦幼苗对渗透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miRNA1917在植物微重力反应中的作用,对番茄培养环境中乙烯含量、与乙烯相关的表型变化以及miRNA1917及其靶基因Le CTR4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模拟微重力处理条件下,番茄出现下胚轴向地性弯曲和形成螺旋等乙烯三重反应表型,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含量受模拟微重力处理影响明显,植物培养环境中乙烯含量在培养前期(10~20d)差异显著,20d以后差异不显著,miRNA1917相对表达量随处理时间持续增加,其靶基因相对表达量相应降低。由此可见,番茄下胚轴弯曲和形成螺旋等表型与模拟微重力处理初期乙烯含量有关,但在处理后期(20d以后),MDA和O2-积累等则与miRNA1917的相对表达量变化有关,miRNA1917相对表达量增加,导致其负调控乙烯反应的靶基因相对表达量减少,从而使植物对乙烯的反应灵敏度增加,即miRNA1917通过降低其靶基因表达量而增加了植物对乙烯的反应灵敏性,从而在微重力反应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该研究为确立miRNA介导的植物微重力反应过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型茶皂素硫酸钠合成及其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磊  傅丽君  沈金瑞 《水土保持学报》2012,26(1):263-266,272
经水提-沉淀法从茶籽饼提取茶皂素,以其为原料设计合成了新型绿色茶皂素基螯合剂(茶皂素硫酸钠)。对其表面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其表面张力低于茶皂素,而HLB值、起泡力及稳泡性均优于茶皂素。同时考察了振荡时间、螯合剂浓度、pH及离子强度对螯合剂去除重金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去除率随振荡时间和浓度增加而升高,随pH、离子强度增加而降低。得出去除Pb2+、Cd2+离子的最佳工艺:振荡时间为12h,质量分数为7%,pH为5.0,Ca(NO3)2浓度为0.01mol/L,此条件下螯合剂对土壤中Pb2+、Cd2+离子去除率最大,茶皂素硫酸钠对Cd2+离子的去除率大于Pb2+离子,且茶皂素硫酸钠对此2种离子的去除率均优于茶皂素,尤其对Pb2+离子去除率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Ca^2+信号是植物应答各种逆境胁迫响应的一个重要组分,它在植物抗病、抗虫及适应非生物胁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a^2+信号作为第二信使在激素信号转导尤其是ABA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当植物受到如干旱、低温、盐害等环境胁迫时,细胞迅速积累ABA,胞内钙离子浓度瞬间升高,然后钙离子浓度呈现忽高忽低的震荡现象。在植物细胞中发现Ca^2+/CDPK、Ca^2+/CaM和Ca^2+/CBL三类钙信号系统,它们与逆境胁迫信号转导密切相关。本文通过综述植物在逆境条件下,ABA与钙信号的产生、转导及产生适应性和抗性等方面,介绍了ABA与钙信号之间的相互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5.
聂丽娟  王子成 《核农学报》2007,21(4):362-365,386
本文综述了DNA甲基化抑制剂作用机理及其在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DNA甲基化抑制剂使甲基基团不能转移到腺嘌呤或胞嘧啶,导致DNA甲基化反应受阻,从而使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DNA甲基化抑制剂已被用于因DNA甲基化引起的植物表观遗传研究中,同时它可以代替低温促进植物提早开花,并可能在植物性状改良中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植物花器官的发育和开花是植物生殖发育中最重要的过程,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春化(低温)途径、自主途径、光周期途径以及不依赖于光温环境条件的赤霉素信号途径来适应多变的环境和调控植物开花过程。本文综述了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由LEAFY(LFY)、CONSTANS(CO)、FLOWERING LOCUSC(FLC)、FLOW ERING LOCUS T(FT)和SUPPRESSOR OF OVEREXPRESSION OF CO1(SOC1)等基因构成的双子叶植物响应光温条件变化的开花调控网络;以及大麦、小麦中由VERNALIZATION1(VRN1)、VRN2、ODD-SOC2(OS2)和拟南芥CO、FT同源基因构成的禾本科植物开花调控网络。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录调控因子MADS-box基因FLC、SOC1、VRN1和OS2,并发现组蛋白的乙酰化/脱乙酰化,赖氨酸的甲基化/脱甲基化在调控FLC、VRN1染色质活性状态及基因表达,从而产生开花控制的机理。这些研究发现将有助于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单双子叶植物,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改良其品种特性以应对非生物逆境,特别是低温胁迫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大量与光周期途径开花相关的基因已经被发现和克隆,FT(FLOWERING LOCUST)是光周期途径植物开花时间决定关键基因,并认为刀基因表达产物可能就是人们长期追寻的开花刺激物质,这种开花刺激物质经过叶片到茎尖的长距离运输,最终引起茎顶端开花起始。目前已在多种植物中分离出刀同源基因,并通过转基因证明刀基因的表达可促进植物提早开花。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刀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刀基因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茶皂素(TS)修复土壤重金属离子的能力,经水提-沉淀法从茶籽饼提取茶皂素,以其为原料设计合成新型绿色茶皂素基螯合剂(茶皂素-1-酰胺二乙烯三胺,TSADA),用FT - IR研究TSADA的结构,并对其表面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临界胶束浓度低于茶皂素,而亲水亲油平衡值、起泡力及稳泡性均优于茶皂素.同时考察了振荡时间、螯合剂浓度、pH值及离子强度对螯合剂去除污染土壤重金属率的影响,发现,TSADA去除重金属率随振荡时间、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pH值和离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螯合剂去除Pb2+、Cd2+离子的最佳工艺为:振荡时间为12h,质量分数为7%,pH值为5.0,Ca(NO3)2浓度为10 mmol/L.此条件下2种螯合剂对土壤中Pb2+、Cd2+离子去除率均达最大,TSADA对Pb2+和Cd2+离子去除率均优于茶皂素;TSADA对Pb2+和Cd2+离子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7.3%和99.9%.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Ca~(2+)在一氧化氮(NO)增强黄瓜抗氧化能力和耐冷性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津研四号黄瓜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NO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SNP),游离Ca~(2+)螯合剂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四乙酸(EGTA),质膜Ca~(2+)通道阻断剂三氯化镧(La Cl3),钙调素(Ca M)活性抑制剂三氟啦嗪(TFP)和钙调素激酶(Ca M-PK)阻断剂N-(6-氨基己基)-5-氯-1-萘磺胺(W-7),研究低温(10℃/6℃)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量、H_2O_2含量和O_2~(-·)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水+SNP处理在低温24 h和48 h提高了黄瓜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降低了电导率以及MDA和H_2O_2含量,而EGTA+SNP、LaCl_3+SNP、TFP+SNP和W-7+SNP处理抑制了SNP作用效果,表明Ca~(2+)参与NO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抗氧化过程的调节。此外,在低温0、3和6 h,H_2O_2组织染色显示水+SNP处理的黄瓜幼苗叶片H_2O_2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低温6 h,水+SNP处理黄瓜幼苗叶片O-·2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活性氧(ROS)可能也作为一种信号分子,位于Ca~(2+)的下游参与NO增强黄瓜幼苗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为阐明Ca~(2+)和NO信号系统在提高植物耐冷性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短时间亚高温处理及其恢复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辽园多丽”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试材,在植株第1花序第1花开花时,对其进行2 h+15 min(光合测定平均时间,下同)、4 h+15 min、6 h+15 min、8 h+15 min的35℃昼间亚高温处理,之后转入25℃条件下分别恢复6 h、4 h、2 h,以25℃处理为对照,研究较短时间亚高温处理及常温恢复对番茄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5℃昼间亚高温处理2 h,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即明显降低;而亚高温处理2 h、4 h和6 h的植株在25℃恢复的最初2 h内光合作用持续下降。经35℃亚高温处理2 h,番茄叶片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降低,但亚高温处理6 h内的植株在常温恢复2 h后各项指标即可恢复正常。综合认为,番茄植株经过2 h的35℃昼间亚高温处理,当天的光合作用就难以恢复到对照水平,在持续亚高温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而气孔限制因素则是亚高温处理后处于常温恢复初期的植株光合作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