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性硝化抑制剂对莴笋NO3--N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2种植物性硝化抑制剂(P5,P7)对莴笋NO3^-N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53种用量处理对莴笋NO3^--N含量均有降低作用,尤以P5-M效果最佳,使莴笋叶、茎NO3^-N含量分别降低41.8%和26.1%;P73种用量处理以P7-M处理效果最好,降低叶片NO3^--N含量22.8%,而其Vc和氮基酸含量分别提高27.2%和15.6%。  相似文献   

2.
液培条件下养分组成对叶菜硝酸盐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培试验研究了养分组成对生菜和莴笋2种叶菜生长、硝酸盐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氮肥用量相等时,增施磷肥和钼肥,降低营养液NO3--N与NH4+-N比例及增施氮、钾肥,均降低了2种叶菜的硝酸盐含量;(2)生菜以增施磷肥和钼肥,NO3--N∶NH4+-N=8∶2处理时,使生菜硝酸盐含量减少19.7%,同时获得较高产量及营养品质;莴笋在营养液配方以增施磷肥和钼肥,NO3--N∶NH4+-N=6∶4(柠檬酸叶面喷施)处理最佳,使茎、叶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39.5%、17.0%,改善了营养品质,提高了产量;(3)改变氮肥形态比例,增施磷、钼肥,同时增加氮、钾用量,莴笋产量增加36.8%,茎、叶硝酸盐含量降低8.5%、9.8%,营养品质改善;而生菜产量降低16.3%,且对营养品质不利。  相似文献   

3.
新型硝化抑制剂NP对黑土无机氮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新型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微胶囊(NP)对黑土中无机氮(NH4+-N、NO3--N、NO2--N))转化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宜黑土的最佳施用量,可为进一步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采用室内培养的试验方法,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5%、温度25℃条件下,设不施肥、单施尿素、尿素+0.5%硝化抑制剂、尿素+1%硝化抑制剂、尿素+3%硝化抑制剂5个处理,其中,施肥处理的N使用量均为0.6 g/kg(土),硝化抑制剂的使用量为纯N用量的比例,测定了NP不同用量对土壤NH4+-N、NO3--N和NO2--N含量以及p H值的影响,并评价了NP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施用NP处理的土壤NH4+-N含量均显著单施尿素处理,NO3--N和NO2--N含量均显著单施尿素处理;土壤NH4+-N含量与土壤p H值呈正相关;NP不同用量处理的土壤NH4+-N、NO3--N和NO2--N含量以及p H值差异均不显著;NP显著抑制了土壤NH4+-N向NO2--N的转化,进而降低了土壤NO3--N的含量。综合评价,推荐NP的使用量为纯N用量的0.5%。  相似文献   

4.
农肥和化肥对黑土氮素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树脂袋法,研究了培肥措施对黑土氮素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6年和2007年施化肥的3个处理土壤NO3--N淋失量显著高于施农肥处理,其中2006年化肥高量、化肥低量和农化1:1的3个处理分别是对照的36.88、28.91和27.06倍,是农肥高量处理的8.29、6.49和6.08倍;2007年不同培肥处理总体表现为化肥高量化肥低量农肥高量农化1:1农肥低量对照,各处理60 cm土层NO3--N淋溶量均大于30 cm土层NO3--N淋溶量;②不施肥处理比施肥处理土壤NO3--N淋溶量低,在施用等量氮素条件下,农肥施用处理的淋失率要远远小于化肥施用处理,玉米氮的平均淋失损失占所施氮肥的1.4%~13.6%,单施用农肥NO3--N淋失率才只有1.4%~5.2%,而使用化肥的处理NO3--N淋失率则高达12.5%~15%;大豆氮的平均淋失损失占所施氮肥的0.5%~4.3%,单施用农肥NO3--N淋失率只有0.5%~0.81%,而使用化肥的处理NO3--N淋失率则高达2.97%~4.3%;③土壤pH与土壤NO3--N淋失量呈负相关;④土壤NO3--N含量与土壤NO3--N淋溶量呈正相关,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NO3--N含量降低,深层土壤NO3--N含量对土壤NO3--N淋溶影响更显著;⑤土壤NO3--N淋溶量随土壤硝化强度的增强而增加,硝化作用强度是影响土壤NO3--N淋溶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培育试验,研究不同种类有机肥及有机肥不同用量对土壤NO3--N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有机肥对菜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因有机肥C/N比值不同而异,不同有机肥对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表现为:与CK相比,C/N比值低的有机肥如豆粕可明显提高土壤NO3--N的含量,而C/N比值高的有机肥如菇渣则明显地降低土壤NO3--N的含量.除菇渣处理NH4+-N的含量较低外,施用豆粕、猪粪、牛粪处理的土壤NH4+-N含量与CK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1年生盆栽猴樟幼苗为材料,分别用体积比0%、1%、2%、5%的木醋液进行处理,每7天检测其土壤pH值、电导率值、有机质含量、有效钾含量、有效铁含量,NH4+-N含量、NO3--N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分析木醋液对猴樟幼苗盆栽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醋液处理能影响猴樟幼苗土壤养分有效性,第21天时,各土壤养分含量处于迅速下降或稳定趋势,1%浓度处理的土壤pH值、EC值、NH4+-N含量、有效钾含量、NO3--N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2%浓度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NH4+-N含量、有效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EC值显著低于对照,土壤pH值、NO3--N含量、有效钾含量和有效磷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5%浓度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NH4+-N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NO3--N含量、有效铁含量、有效钾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土壤pH值、EC值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因此,2%浓度处理对改良猴樟幼苗土壤养分状况效果最好,宜每21天施用1次。  相似文献   

7.
以硝化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实验菌种,研究其对养殖水体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组养殖污水水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DO均低于对照组,硝化细菌处理组NH3-N、NO2--N降低率分别为75.41%和92.22%,对COD影响不明显。枯草芽孢杆菌能降低COD,NH3-N、NO2--N的降低率分别为77.82%和87.60%。硝化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联合处理组对水质的调控效果优于单菌处理组,NH3-N、NO2--N降低率分别为82.16%和94.62%。  相似文献   

8.
采用PEG模拟水分胁迫、根系烫伤处理和0.5 mmol.L-1HgCl2处理等方法,研究不同质量比(9∶1、5∶5、1∶9)NH4+-N/NO3--N营养对水稻幼苗生长和水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NH4+-N/NO3--N比为5∶5处理的水稻生物量最大,水分胁迫条件下,1∶9处理的水稻生物量最大;根系烫伤处理后,正常水分条件下,NH4+-N/NO3--N比为9∶1、5∶5、1∶9处理的水稻吸水量分别降低26.5%、24.1%、36.3%,而水分胁迫条件下,各处理分别降低30.6%、23.9%、21.0%;加HgCl2处理后,正常水分条件下,NH4+-N/NO3--N比为9∶1、5∶5、1∶9处理的水稻吸水量分别降低47.1%、46.3%、31.8%,而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各处理分别降低46.6%、42.4%、23.5%。正常水分条件下,NH4+-N/NO3--N比为9∶1处理的水稻光合速率最高,5∶5处理的水稻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最低;水分胁迫后,9∶1、1∶9处理的水稻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比正常水分处理降低,而5∶5处理的水稻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较正常水分处理高。  相似文献   

9.
NO3--N与NH4+-N配比对热带地区水培荆芥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明热带地区秋冬季水培荆芥营养液配方中的NO3--N与NH4+-N的合理配比,为水培荆芥的氮素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叶菜B配方为基础配方,设计营养液中NO3--N与NH4+-N的5个不同配比即NO3--N:NH4+-N=5:5、6:4、7:3、8:2和10:0,分析不同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处理荆芥的产量、品质和生理指标.结果显示:不同NO3--N与NH4+-N配比对水培荆芥的生长和品质有着显著的影响:NO3--N:NH4+-N为6:4和7:3时,植株生物量最大;增加营养液中NH4+-N的比例,可以显著提高荆芥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含量;NO3--N:NH4+-N为7:3时,荆芥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最高;NO3--N:NH4+-N为8:2时,荆芥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NO3--N:NH4+-N为7:3时,荆芥的硝酸盐含量最低.综合各项指标,NO3--N与NH4+-N的配比为7:3时对水培荆芥最适宜.  相似文献   

10.
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 cm、5-15 cm和15-25 cm土层土壤NH4+-N、NO3--N含量,并且随着秸秆覆盖还田年限的延长和用量的提高,3个土层土壤的NH4+-N、NO3--N含量的增幅也随之增加。第5季水稻收获后,秸秆覆盖处理NH4+-N、NO3--N含量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8.83%-36.70%和12.04%-37.70%。秸秆覆盖还田使水稻生育前期土壤NH4+-N、NO3--N含量降低,有利于减少NO3--N的淋失。而后期氮素得到释放满足作物生殖生长的需要,则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秸秆覆盖还田后,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旱季作物(小麦、油菜)的增产效应要高于水稻,并且作物的增产幅度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和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水稻的有效穗数以及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结论】连续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无机氮的供应,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16.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