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牛钱癣是人畜共患的真菌性皮肤传染病,典型症状特征是牛皮肤、角质和被毛发生皮炎和秃毛,形成界限明显的圆形、不整形或轮状癣斑。患牛有程度不同的痒觉,如果为群体养牛,该病具有显著的传染性,体质弱的患牛在冬天甚至因衰竭而亡。1病原本病病原主要是疣毛癣菌,其次是须毛癣菌和马毛菌,存在于被侵害的表皮内外及毛根周围。病原菌可产生抵抗力很强的孢子。该病的发生多因养牛  相似文献   

2.
正牛毛癣菌病通常被称为钱癣,病原是毛癣菌属的皮肤真菌,属于一种皮肤性真菌病,也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养牛生产中,可见牛群中有感染毛癣菌病的情况,所以,应该尽量掌握该病的流行和诊断方法,并且了解防治措施,以降低经济损失。1流行情况毛癣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牛,健康牛直接接触患病牛或者疥虫了被污染的饲养用具、圈栏上的病原体,而形成本病的传播媒介。犊牛和青年牛是主要的患病群体,成年牛具有比较强的抗病能力,感染后患病的症状也不严重、比较轻  相似文献   

3.
牛皮肤霉菌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皮肤传染病.该病是由皮肤霉菌中的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和小孢霉菌属(Microsporum)引起.进入冬季我市有少数养殖户利用塑料大棚养牛时,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致使被饲养的黄牛发生皮肤霉菌病,对此我们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全部治愈.现将该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兔真菌病是由须毛癣菌或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兔真菌性传染病。该菌在动植物体上依附,在土壤中生存或存在于体外环境中。不同性别、年龄,品种的兔均易感,但以感染仔兔、幼兔为主。该病传播迅速,圈舍潮湿,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恶劣等可诱发本病发生。患兔逐渐消瘦、虚弱以致死亡。因此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本病发生。1临床症状病兔头部、背部皮肤掉毛,掉毛部位露出淡红色皮肤,有的可见灰色鳞屑,严重者发生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正>兔真菌病是由须毛癣菌或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兔真菌性传染病。该菌在动植物体上依附,在土壤中生存或存在于体外环境中。不同性别、年龄,品种的兔均易感,但以感染仔兔、幼兔为主。该病传播迅速,圈舍潮湿,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恶劣等可诱发本病发生。患兔逐渐消瘦、虚弱以致死亡。因此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本病发生。1临床症状病兔头部、背部皮肤掉毛,掉毛部位露出淡红色皮肤,有的可见灰色鳞屑,严重者发生炎性反应。病  相似文献   

6.
兰州市某奶牛场从丹麦进口一批黑白花奶牛,当时发现其中一头牛的鼻镜上侧皮肤有一圆形白色斑块,不久蔓延到颈、躯干及尾部。经检查确诊为疣状毛癣菌属引起的钱癣。以后该场在近400头奶牛中陆续有80余头发生钱癣病,该病的病变开始出现于鼻镜和眼眶周围的皮肤,尔后蔓延到颈、背、腰和尾部。病初在病变皮肤上出现豌豆大的结节,随着病情发展,被毛蓬松、脱落、逐渐发展成界限明显的被覆有灰白色鳞屑的癣斑,患牛有明显的痒感。对本病用新星癣特灵(市售)治疗效果显著。具体方法是,先在  相似文献   

7.
羊皮肤霉菌病又称羊钱癣或脱毛癣,是由皮肤真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引起皮肤感染的真菌主要有毛癣菌属的疣状毛癣菌、须毛癣菌和小孢霉菌属等,最常见的是毛癣菌属的疣状毛癣菌。1病因分析本病发生与气候有一定关系。秋冬季通风不良,羊舍潮湿,不勤换垫草,适于霉菌的生长,因此易发生钱癣。环境条件差易发生钱癣。如果养羊地区气候  相似文献   

8.
皮肤霉菌病俗称钱癣,是由毛癣菌属或小孢霉属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皮肤病。犊牛皮肤霉菌病在贵州尚少报道,1985年6—8月间,我所养牛研究室育肥试验的犊牛中,发生主要以头颈部皮肤上出现界限明显秃毛圆形的癣斑,表面覆有灰白色或黄白色鳞屑硬皮,并伴有痒觉的一种接触传染性  相似文献   

9.
皮肤真菌病俗称“癣”,是由毛癣菌和小孢子菌等引起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癣斑常见于眼眶、口角、面部、颈部、会阴部,也可蔓延至体表皮肤的各部位,在皮肤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的脱毛,渗出并覆盖鳞状皮屑或痂皮为特征。本病多发于冬季和秋末春初。潮湿的兔舍,污秽  相似文献   

10.
牛毛癣菌病又称钱癣,是由毛癣菌属皮肤真菌引起的皮肤真菌病,易感染头颈肩等部位出现圆形、椭圆形,边界明显的病变部,附有疏松干燥的浅灰色痂皮且易于剥离.患牛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来源,病牛与健牛接触成为直接传播,或经被污染的饲养用具、圈栏上的病原体传播形成间接感染途径.牛毛癣菌病常常是由疣状毛癣菌、须毛癣菌和马毛癣菌引起.多见于犊牛和青年牛,成年牛对本病抵抗力较强,症状也较轻微.本病的特征是在患牛的头、颈等部位皮肤出现界限明显、秃毛圆形癣斑,有的在癣斑上保留少量残毛,病程很长,在前期和晚期表现有剧痒和触痛.癣斑初期为覆盖白色鳞屑的小结,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隆起的痂块状,形如钱币,又称"钱癣".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发,多呈散发,多发生于世界各地,对幼牛生长发育有明显不良影响,造成生产力低下、皮张质量受损等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家兔皮肤霉菌病又称脱毛癣、钱癣、发癣,是由毛癣菌和小孢子菌等真菌感染家兔皮肤,引起炎症、毛囊损害、脱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患兔生长缓慢,在寒冷季节常引发其他疾病,死亡率很高。近几年来蒙阴县养兔业发展迅速,种兔流动频繁,对病免不能及时隔离,致使该病呈大面积流行,对养兔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家兔体表真菌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兔体表真菌病病原以须毛癣菌或石膏样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最为常见,广泛分布在土壤中,通过接触传染,主要侵害皮肤和被毛。许多动物都可感染发病,幼龄兔比成年兔易感。兔营养不良、兔舍卫生差、高温高湿等有利于本病的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后直接影响皮毛的生长与质量,危害免的健康,因而严重影响养兔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真菌性皮肤病是猴类感染皮肤真菌而引起,以在患猴皮肤生成丘疹、糜烂、结痂、屑皮并脱毛为临床特征的皮肤浅层真菌病。本病发病率受季节、年龄、性成熟和营养状况等影响较大,炎热、潮湿气候比寒冷干燥季节发病率高,通风不良,空气污浊,饲养密度过高,也会使本病的发病率增加。据报道,其病原真菌有犬小孢菌、须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本病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染,各种猴对本病均易感,并可感染人。  相似文献   

14.
牛毛发和皮肤角质层受到癣状毛癣菌感染后会引起皮肤损伤,从而形成所谓的金钱癣。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发病率很高,但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本病多发于2~7月龄的幼年家畜,秋冬季多见,但成年牛也常感染。1临床症状患畜通常无痒感。典型病变是具有烟灰样的表面,呈圆形,并稍稍隆起,其中有多层蓄积的鳞屑,鳞屑下组织因轻度炎性反应而发生肿胀。有些病变处有轻度渗出,并形成黄色痂皮,这时炎性反应更加强  相似文献   

15.
犬霉菌性皮肤病是一类真菌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屡见不鲜,本病病原主要为小孢子菌属真菌.常侵害犬皮肤、被毛或足趾角质层蛋白组织等,引起犬的各种皮肤病,最常见的为犬小孢子菌感染后发生的"钱癣",又称"秃毛癣".由于本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脱毛、瘙痒,因此极易与疥螨、湿疹、脓皮症等相混淆,故临床上及时正确诊断该类病症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牛钱癣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真菌性皮肤病,又称脱毛癣、皮肤霉菌病、秃毛和匍行疹。主要由疣状毛(发)癣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多数是由疣毛癣菌、须毛癣菌所致,主要症状是牛皮肤、角质和被毛发生秃毛现象和皮炎症状,多数为边际明显的圆形、不整形或轮状癣斑,病牛会有不同程度的痒感。一般多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蚊虫叮咬等媒介传播,其传播速度较快,体弱的病牛甚至会在冬天因衰竭而死。  相似文献   

17.
牛秃毛癣又称钱癣、甸行癣,是家畜和人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出现境界明显的结痂性癣斑,上面覆有皮屑,并发痒。本病对家畜的健康有很大影响。2009年秋季,新民市东蛇山子某养牛户从外地购入28头犊牛,其中有1头患有本病,由于当时没有被及时发现,致使10余头发生该病。  相似文献   

18.
皮肤霉菌病俗称钱癣,是由发癣菌属或小孢霉属的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皮肤病。犊牛皮肤霉菌病在贵州少见报导,1985年6~8月,我所养牛研究室育肥试验的犊牛中,发生主要以头颈部皮肤出现界限很明显秃毛圆形的癣斑,表面覆有灰白色或黄白色鳞屑,并伴有发痒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在68头一岁左右的杂交黄牛和水牛  相似文献   

19.
霉菌病是家畜的一种真菌性皮肤传染病,俗称钱癣或脱毛癣。本病主要是由毛霉菌属和小胞霉属的真菌侵害皮肤、被毛和骨质,造成患部角质增厚,产生痂皮,形成圆癣。该病病程一般较长,患病后病畜被毛粗乱,精神不振,经常因瘙痒而摩擦患部。家畜皮肤霉菌病可用液氮冷冻法加以治疗,其法为:先将病畜患部清洁干净,然后用棉球蘸取液氮涂搽患部,每1d1次,连续数日。冷冻液氮治疗家畜钱癣,主要是利用液氮的物理性质,将病灶局部的真菌冻死。治疗本病的关键是掌握冷冻程度。治疗前不能用水沾湿结痂块,以免蘸有液氮的棉球粘在结痂上,冻伤深…  相似文献   

20.
正1病原导致猫皮肤真菌病的病原主要有小孢子菌属的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毛癣菌属的须毛癣菌。这些致病真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对一般的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其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3~4个月,在自然环境下可存活一年以上。2流行特点2.1传播途径病猫是皮肤真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经接触传染,被污染的梳子、刷子、铺垫物等也可传播本病。该病可在猫与人之间传播,因此猫主应注意加强自身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