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2008年开始,先正达公司在山东省植保总站的支持帮助下,在全省推广适合花生田施用的"适乐时"(拌种)、"金都尔"(除草)、"爱苗"(防治叶斑病害)等产品,并在推广中形成套餐化搭配,大大提高了我省花生的产量和品质,被老百姓称为"花生三宝"。2012年,山东省植保总站与各地植保站对应用"花生三宝"的花生田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增产比例在20%~50%,增产效果特别显著。一、当前花生生产中主要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香蕉叶斑病有:暗双胞霉叶斑病、黄叶斑病、小窦氏霉叶斑病、长喙壳叶斑病、叶瘟病、黑星病、小球腔菌叶斑病、烟病、霉冻等数种,前7种为真菌性叶斑病,后两种为生理性病害。提出以下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防治香蕉叶斑病效果及其对香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以25克、20克、15克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兑水60公斤分3次喷雾施药,最后一次喷药20 d后对香蕉叶斑病防治效果均达84.5%以上,30 d后防治效果在79.6-85.4%之间,并对香蕉的单株产量有明显增产效果。尤以25克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兑水60公斤剂量喷雾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嘧菌酯与三唑类农药复配制剂防治香蕉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施药两次后,75%禾技(嘧菌酯 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稀释3000倍液,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为90.0%,显著高于对照药剂12.5%氟环唑悬浮剂 和25%丙环唑乳油稀释1000倍液的防效;而30%福递(嘧菌酯 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稀释1500倍液的防效为83.4%;与对照药剂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00克/升氯氟醚菌唑悬浮剂防治香蕉叶斑病效果及其对香蕉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别以20毫升、13.3毫升、10毫升400克/升氯氟醚菌唑悬浮剂兑水60公斤分3次喷雾施药,第二次施药后14d后对香蕉叶斑病防治效果在60.43-66.52%,第三次施药后14d后对香蕉叶斑病防治效果在75.72-80.72%,并对香蕉的单株产量有明显增产效果。其中尤以20毫升400克/升氯氟醚菌唑悬浮剂兑水60公斤剂量喷雾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研究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叶斑病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及对香蕉幼苗的安全性,以期为该药的药剂使用及香蕉病害防治提供借鉴。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药剂的室内毒力,发现该药剂对香蕉叶斑病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EC50值为17.38 mg/L。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发现,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00、2000、1000倍药液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均高于75%,表现出较好的防效。通过手动喷雾器喷施800、400、200倍药液于南天、巴西及粤科品种幼苗叶片,并未出现叶色变色、叶片变形、生长停滞等药害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业新技术》2005,(6):23-23
一、花生烂果原因 经多年生产实践调查统计,花生发生烂果的主要原因有3点,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防治香蕉叶斑病药剂的使用方法。本研究开展11种药剂、6种药剂组合和3种剂型的防效和使用安全性的评价。结果表明:11种药剂在现蕾前1个月施药的防效最高,均高于71.4%;现蕾时的最低,为57.3%。C2 (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苯醚甲环唑)为本研究的最优组合,防效为76.5%,成本为312.0元/hm2。丙环唑3种剂型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对幼果有药害。对于香蕉蕾期叶斑病的防治,现蕾前1个月为最佳防治时期,药剂可选择保护性和治疗性药剂组合使用,现蕾后避免使用乳油剂型的农药,和丙环唑、戊唑醇和氟硅唑。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定西市通渭县、张掖市山丹县和民乐县、武威市天祝县和甘南州合作市大面积种植的燕麦田间叶斑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培养、分离、致病性测定及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燕麦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定西市通渭县最严重,平均病叶率为96.15%,平均病情指数为70.26;武威市天祝县的叶斑病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5.07%和69.16;张掖市民乐县叶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为8.78%,病情指数为2.45。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发现发病症状与田间病害症状一致,经再次分离可得到相同的病菌。进一步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引起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病原菌有10种,分别为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德氏霉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细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苹果链格孢(Alternaria mali)、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多主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优势菌为燕麦内脐蠕孢和细交链孢,在各调查样地均能分离出。明确了燕麦叶斑病在甘肃省主要种植区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除燕麦内脐蠕孢和燕麦核腔菌外,其他均为国内燕麦叶斑病新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定西市通渭县、张掖市山丹县和民乐县、武威市天祝县和甘南州合作市大面积种植的燕麦田间叶斑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培养、分离、致病性测定及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燕麦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定西市通渭县最严重,平均病叶率为96.15%,平均病情指数为70.26;武威市天祝县的叶斑病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5.07%和69.16;张掖市民乐县叶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为8.78%,病情指数为2.45。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发现发病症状与田间病害症状一致,经再次分离可得到相同的病菌。进一步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引起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病原菌有10种,分别为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德氏霉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细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苹果链格孢(Alternaria mali)、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多主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优势菌为燕麦内脐蠕孢和细交链孢,在各调查样地均能分离出。明确了燕麦叶斑病在甘肃省主要种植区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除燕麦内脐蠕孢和燕麦核腔菌外,其他均为国内燕麦叶斑病新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摘要:戊唑醇是防治香蕉叶斑病常见的药剂,为评价香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药性风险,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5省168株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并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抗戊唑醇突变体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8株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仍然敏感,平均EC50值为(4.5173±1.2706)mg/L,菌株频率呈连续单峰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因此将该EC50值作为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根据FAO抗性分级标准,未发现抗性菌株。通过药剂逐代诱导获得6株抗性菌株,抗性倍数介于5.64~10.13之间,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仅有1株抗性菌株抗性可以稳定遗传。紫外线诱导共获得8株抗性菌株,抗性倍数介于5.88~15.60之间,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仅有3株菌株抗性可以稳定性遗传。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仍然敏感,抗药性风险低,生产上可继续使用戊唑醇防治香蕉叶斑病。  相似文献   

12.
重庆三叶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重庆三叶草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三叶草病害日益凸显,不仅严重影响草坪绿地的美观,还大大降低了牧草的品质和产量,给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为了解重庆三叶草病害发生情况,本实验采用对角线调查法对重庆地区的三叶草病害种类、严重度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重庆地区共发现三叶草典型病害8种,根据其发病程度依次为壳多孢叶斑病、镰刀菌叶斑病、交链孢叶斑病、4种待定叶部病害和菌核病;壳多孢叶斑病为万州试验点常发病害,镰刀菌叶斑病在万州、南川均有发生,但均为偶发病害;交链孢叶斑病和4种待定叶部病害仅在南川发生,且均为偶发病害。壳多孢叶斑病在万州常年发病,且在6月和11月发病较为严重,应及时予以防治。  相似文献   

13.
为鉴定燕麦叶斑病菌、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对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燕麦叶斑病菌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不同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进一步地,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分离得到的43株燕麦叶斑病菌为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比较7种碳源和8种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发现供试碳源果糖和氮源酵母提取物对燕麦内脐蠕孢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对燕麦叶斑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894 mg·L-1和3.656 mg·L-1;而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代森联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在9.145 mg·L-1~12.850 mg·L-1之间。研究结果可为燕麦生产过程中使用杀菌剂防治燕麦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花生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体系是山东省平度市花生科研开发中心针对目前普遍存在制约花生持续增产和出口受阻的主要障碍因素,长期研究、反复试验、不断研究总结出的.旨在提高花生产量和售价,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效益,实现农业显著增效.经过2001年以来在国内大范围各类土壤春播和夏播多点相当大规模开发实践证明:在老花生产区产量水平较高的单位和地块增产10%以上;在一般产量水平的单位和地块增产30%~50%;在新花生产区一般气候年份产量在400kg/667m2以上,精准管理在500kg/667m2以上.达到1、2级标准的籽、仁比例达90%以上,平均售价提高3.06%~5.12%,减少投入20%~30%,节省用工60%~70%.  相似文献   

15.
<正>美谐是由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高效杀菌剂。该产品高效广谱、持效期长,防病、治疗、防早衰,促进生长,改善品质。其适用作物及病害防治方法如下:1.水稻:防治对象:纹枯病、稻瘟病、胡麻叶斑病、鞘腐病、稻曲病。防治方法:每亩用量9~12克,发病初期亩对水50公斤手动喷雾,视病  相似文献   

16.
蕉岭县花生主要病害包括黑腐病、青枯病、黑霉病、白绢病、茎腐病。根据其发生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蕉岭县花生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河南内黄是一个有名的花生种植基地,大多的农户都选择用磷肥进行追施,虽然在产量上有一些提高,但是重茬、土壤盐渍化、土壤板结等以及花生叶斑病、根腐病等症状却越来越严重。农民朋友一直在寻求解决的办法,施用有机肥、鸡粪等进行土壤改良,但是都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叫做底肥动力王的产品引起了种植户的关注,尤其它的定位"一袋底肥动力王,挑战鸡粪两三方",更是让广大种植户充满好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明确在广西崇左市油梨种植基地发现的一种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以及该病害的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及防治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该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嘴突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该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pH为7,黑暗条件有利于该菌的生长。参试的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百菌清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和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对嘴突脐蠕孢均有抑制效果,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和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对该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分别为0.0163mg/L、0.0420mg/L、0.1109mg/L。  相似文献   

19.
西宁地区草坪常发病害及其药物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叙述了锈病,白粉病,叶斑病,黑粉病,猝倒病和幼苗凋萎病等草坪病害的发生因子,侵染对象,发病症状及其药物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8只山羊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全皮花生和花生皮的营养价值及其对瘤胃微生物生长、发酵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试验口粮分别为苜蓿草(对照组)、85%苜蓿草+15%全皮花生、70%苜蓿草+15%全皮花生+15%花生皮。以干物质为基础,全皮花生中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7%和27%,消化率均在90%以上,总可消化养分为140%。花生皮也有较高的总可消化养分,达到91%。在含有全皮花生和花生皮的日粮中,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的浓度降低,但全皮花生或花生皮日粮对由尿液嘌呤排泄估算的微生物蛋白含量及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无显著影响。添加花生皮时,血浆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的浓度较低。因此,在本试验数据基础上,全皮花生和花生皮可以作为反刍动物的高能量和高蛋白饲料原料,花生皮具有作为抗氧化功能饲料原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