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摘     
0050广亲和性基因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作用〔会英〕/池桥宏等//国际杂交稻学术讨论会1986年9月籼粳交杂种一代表现半不育,这半不育性在早代继续表现。早些时期有些学者(Terao和Midzushima,1939;Heu,1967)已经得到一些广亲和性品种(Wcvs),用它们不仅与籼稻品种杂交还是与粳稻品种杂交,F_1是可育的。笔者为这种广亲和性筛选了许多水稻品种(Ikehashi和Araki,1984)。并分析了广亲和性的遗传基础,从而发现F_1的不育性和广亲和性是简单规律(Ikehashi和Arakil985)。F_1杂种的不育性遗传机理的证据以后发表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作者对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 HPGMR)的育性稳定性进行了观察研究,认为不育期的不育性和从雄性不育到可育的转换特性是稳定的。在进行上述研究的同时,对其育性的遗传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 二、材料和方法 用收集到的籼、粳品种(系)为一方,与光敏核不育水稻原始株MSR58A( B)杂交(含部分反交),考察F_1的育性;用与粳稻品种杂交的F_1为一方,与MSR58A-(B)进行顶(回)交,考察F_2和顶(回)交F_1的育性分离状况;用I-KI液染色镜检花粉的方法,对分离世代的不育株进行真实性鉴定。 三、结果与分析 1.与正常品种(系)杂交F_1的育性…  相似文献   

3.
<正> 过去,我们曾经报道,属于所谓爪哇型的印度尼西亚水稻品种,按其与一组籼型和粳型测验种杂交F_1表现的不育关系讲,可以分成若干种不同类型。首先,通过本研究看到这些不同类型间的F_1植株除少数不育外,大多数是可育的。其次。为探索penuh BaruⅡ品种和籼型或粳型测验种间F_1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我们做了涉及penuh BaruⅡ,广亲和品种KetanNangka和IR_(30)或IR_(50)(籼型测验种)的三交试验。三交后代表明,小穗育性与某些遗传标记有联系。小穗育性的分离方式利用一个位点等位基因互作的模式得到了解释。认定粳型测验种和penuh BaruⅡ  相似文献   

4.
1976年在大田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美国比马棉植株。棉花雄性不育作为标志性状和在人工杂交中用雄性不育系作母本是很有用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基因控制的比马棉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和检测比马棉雄性不育基因与其它突变体基因之间的可能连系。比马棉雄性不育株和正常的雄性可育“比马S-5”植株之间进行杂交,产生了雄性不育和雄性可育的F_1 植株,其比例为1∶1。F_1 不育株与比马S-5杂交的BC_1 后代符合1不育∶1可育的比例。F_1 可育株与比马S-5杂交只产生可育的后代。这些资料证明雄性不育性状受一个显性基因控制。该性状定名为雄性不育12,基因符号为Ms_(12)。连锁测验证明Ms_(12)与23个棉属突变体基因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本文还讨论了Ms_(12)与其它遗传的雄性不育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研究表明,籼粳杂种F_1的育性随组合不同而存在大幅度的变异。有些籼粳杂交F_1几乎完全不育,而有些组合则达到完全可育,因为过去的研究罕见进入高世代,因此有必要用一组包括明显不同的F_1育性的杂交组合去探讨籼粳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和育种规律。通过对每一个杂种群体F_1和F_2不育性的比较去探测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索通过F_1的不育性预测F_2的不育性表现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选择4个F_1不育性表现大不相同的籼粳杂交组合研究F_2的不育性遗传(表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5460s与南特号(高杆、籼)、培C_(311)(粳)两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_1、F_2和B_1F_1的育性分离,结果表明:各F_1均表现育性正常,5460s的光温敏雄性不育性为隐性遗传,与细胞质无关;各F_2和B_1F_1群体育性分离中可育与不育的比率分别为15:1和3:1,说明5460s的雄性不育为孢子体不育,受两对独立隐性主效基因控制;雄性不育独立于颖尖色遗传。初步认为育性与株高非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7.
籼型温敏核不育性遗传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12个常规籼稻品种与四个籼型温敏核不育系杂交,综合采用花药形态和花粉育性鉴定指标,观察分析杂种F_2代植株育性表现。结果表明: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多数受1~2对隐性主基因的控制,遗传方式复杂,有些呈独立遗传,有些为互作遗传,遗传背景对不育性的遗传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特异亲和基因及其在杂交水稻育种上利用的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水稻籼粳亚种间的子一代普遍存在不育性,一般结实率很低。因此,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在于克服杂种的不育性。近年来,Ikehashi和Araki提出“广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水稻广亲和、半亲和和非亲和品种为一方亲本,配制籼、粳杂种,观察F_1育性表现,追踪F_2育性分离模式。结果表明,含广亲和基因的杂种F_1结实正常(73%),F_2群体中只有少量不育植株,群体平均结实率68%,含半亲和品种的杂种F_1结实52%,其F_2分离众数在40.1~50.0%和10.1~20.0%,呈双峰偏态分布,F_2群体平均结实率28%,大多数植株不育。广亲和基因的引进,对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矮败小麦具有Ta1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与Rht10 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 ,它与高秆品种杂交 ,后代高秆株表现可育 ,矮秆株表现不育 ,二者比例接近 1∶1,这种特性可以稳定遗传 ,故可利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 ,大大提高育种效率[1~ 3] 。福建农大作物学院于 1989年秋季引入该种质 ,连续多年进行了育性和株高的关系、不育株开花结实特性、苗期GA3处理预测植株育性及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同时也开展了轮回选择育种 ,对其性状进行改良 ,提高了矮败群体的抗赤霉病性和白粉病性 ,…  相似文献   

11.
(一)来源 1977年从甘蓝型油菜川农长角/米达斯的F4中发现一不育株,经与川油花叶等品种杂交,转育成不育系37A,再与恢复系8345组配出早熟丰产适应性广的杂交油菜8549N。 (二)不育系选育 1、37A选育 198A/川油花叶的F_1分离出不育株和可育株,从F_1起用川油花叶连续选优株回交育成37A。选育过程如下图。  相似文献   

12.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一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不育,这是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主要障碍。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舢粳杂种的部分不育性的遗传机理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这种不育性受核基因控制。在育性基因作用的方式上,Oka[7,8]认为籼粳杂种F1的不育性由不同座位的配于重复致死基因引起。Ikehashi[10,12]则认为这种不育性受同一位点上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并提出单座位抱子体一配子体互作致死模式。这些解释都没有涉及细胞质与育性的关系。已有报道「“认为,细胞质对籼粳杂种后代的育性有着明显的影响。1994年,我们发现在LH422参与的某些杂交组…  相似文献   

13.
利用广亲和性基因提高籼粳杂种育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Ketamura.E、Ikehashi.H和笔者等人的先后研究认为,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复杂的水稻亚远缘杂交的广亲和性由一对主基因起关键作用,如果将这种显性的广亲和性基因转入籼稻或粳稻品种中,可能培育出结实正常的强优籼粳交组合用于生产。袁隆平教授率先在我国利用这种广亲和性基因培育籼粳亚种杂交水稻,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作者在他的指导下,进行了本试验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采用7个籼稻品系和3个粳稻品种为目标亲本,以紫色稃尖为指示性状,目标亲本作为轮回亲本,将CPSLO;,或ketan Nan-zka的广亲和性基因口交导人目标亲本中。培育 T一系…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品系雄蕊雌化不育系的发现和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在自选的甘蓝型无花瓣油菜株系中发现了一种突变不育株,进而育成无花瓣油菜突变不育系(简称AMS).经连续4年研究,结果表明:该雄性不育系不育性彻底,是一种雄性器官雌性化而引起的新的不育现象,其植株形态特征与无花瓣相同.用来自国内外不同品种(系)和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共549份材料配制了779个杂交组合,全部恢复育性.2002和2003年收获的100个杂交组合有29份较对照(秦优7号杂交种)增产5.7%~23.5%,达显著水平.该突变不育株与可育株测交,后代不育和可育符合1:1的遗传分离模式,经对AMS测交、杂种自交,表明不育性很可能由4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杂种小麦的育种在常规的小麦育种程序之外,还有三个目标:(1)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的产生;(2)与不育系杂交能得到可育的F_1代杂种的可育恢复(Rf)系的产生;(3)鉴定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而杂种优势本身又与两个亲本产量的配合力有关。然而,杂种小麦的这一切又由于F_1代杂种的雄性可育的程度与恢复系(Rf)对育性的恢复能力(Johnson and Patter-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提纯稳定湖北光敏核不育材料、转育新的光敏核不育系的同时,并对其育性变化进行了一些观察,以期掌握这些材料在湖南的变化规律。又在大量测交筛选广亲和品种的同时,对国内已有的及从日本引进的几个广亲和品种的广亲和性进行了测交验证,以便正确利用。 一、湖北光敏核不育材料的育性观察 1.光敏核不育材料在海南岛的育性表现 从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引进的早籼型光敏核不育材料W6154,在海南三亚市于1996年12月9日播种, 1987年3月18日始穗,全部单株散粉结实基本正常。剪去稻穗后,再生植株4月9日开始抽穗,目测为全不育。但将4月9日和1!日…  相似文献   

17.
芝麻隐性核不育保持系选育与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芝麻隐性核不育两用系杂交制种时,母本行需人工拔除分离出的50%可育株,为解决这一难题,为芝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途径,采用不同遗传背景的种质与芝麻隐性核不育两用系0176AB中的不育株0176A广泛测交,在不育株率超过60%的分离世代中选取大量可育株与不育株0176A成对杂交,同时将可育株父本自交,筛选F1不育株率逐步提高的组合和父本,经过多代测交、自交、系选、异地鉴定和基因聚合,历时13年基本育成对0176A雄性不育性状具有完全(高度)保持效果的新材料WB51220、WB7-1D及高不育系W0176A和全不育系W71A。遗传测验表明,保持系WB7-1D的基因型为msms+rf_1rf_1rf_2rf_2…rf_ir_fi。两用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可以实现芝麻隐性核不育三系配套,利用这种方法首次选育出芝麻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皖芝6号(W0176A×皖芝1号F_1)和皖芝11号(W71A×皖芝2181F_1),产量分别比全国对照品种豫芝4号增产8.27%和23.0%。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育种家们一直致力于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由于亚种间的进化不同而产生的生殖隔离使其F_1的结实率低或近似不育。IKEHASHI·H(1982)研究籼粳不亲和性及由此引起的杂种结实率低的原因,强调“中间型”在克服水稻籼粳杂种低结实的作用,提出了“水稻广亲和现象”。筛选具有广亲和性的品种,成了育种极为重要的工作。1988年发现47粳与籼、粳杂交,F_1结实正常。1990年用广亲和标准测验种对47粳进行鉴定,现将结果报导  相似文献   

19.
大豆雄性不育突变体NJ89—1的发现与表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马国荣  刘佑斌 《大豆科学》1993,12(2):172-174
1986年在[(南农1138—2×南农 493—1)F_3-1-9-3-2×诱变30]杂交组合的F_6代植株行中,发现一个不育突变株,从不育株上得到一粒种子。其后代一株1987年表现可育。这一单株后代,1988年共有37株,其中26株表现可育,11株不育(3:1X_c~2值为0.1126,0.50相似文献   

20.
利用低芥酸油菜雄性不育材料117AB为母本与双低品种(系)杂交,通过F_2可育株自交测硫甙,F_3可育株与不育株成对测交或F_3可育株再测硫甙,F_4成对测交,能有效地选育出具有较优良性状的双低隐性胞核不育系。再以此双低不育系为母本与双低优良品种(系)杂交,在F_2或F_3成对测交,亦能选育出双低不育系。经过1988至1992年4年7代的选育,育成具有较优良性状的双低隐性胞核不育材料W—6AB、204AB、C—9AB、388AB、4470AB、4422AB等,1992年进入组合配制和产量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