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证实有机肥发酵剂对牛粪的发酵效果,每方牛粪添加发酵剂300~500g时,在发酵时间、 pH、水分适合的条件下,发酵后的有机肥的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均效果显著,发酵时间缩短,可以作为牛粪有机肥发酵剂使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淮山粘液质酸奶发酵工艺。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考察了不同粘液质粉添加量、蔗糖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酸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淮山粘液质酸奶发酵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粘液质粉添加量1.6%、蔗糖添加量7.1%、发酵剂接种量4.9%、发酵时间5.9 h,此时产品感官评分为91.53。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利用市售不同微生物发酵剂发酵农场废弃物稻草和花生麸制备水溶性有机碳肥的适宜碳氮比和浸提时间,并筛选合适的发酵剂。【方法】以稻秆和花生麸为原材料,按一定比例配备成C/N为25∶1和40∶1的混合原料,利用市售的6种不同微生物发酵剂对其进行固态发酵,测定发酵产物的有机碳含量,然后浸提制备堆肥茶,并测定水溶性碳提取效率和提取量,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确定适合的碳氮比、发酵剂及浸提时间。【结果】C/N为25∶1稻秆-花生麸混合物的发酵产物的有机碳含量、水溶性有机碳溶出率和溶出量高于C/N为40∶1混合物的发酵产物。湖北产的"肥用微生物菌"和湖南产的"‘粪-肥-草-饲’多元循环梯级利用综合配套发酵剂"发酵C/N为25∶1混合物的发酵产物有机碳含量最高。但浸提后,广州产的"堆肥发酵菌有机物料发酵剂"发酵C/N为25∶1混合物的发酵产物浸提12 h后水溶性碳溶出率和溶出量最高,其次为湖北产的"肥用微生物菌"的发酵产物浸提24 h的有机碳溶出量。"堆肥发酵菌有机物料发酵剂"发酵C/N为25∶1的稻草和花生麸混合物,发酵产物有机碳含量为177.56 g/kg,浸提12 h的水溶性有机碳溶出量为18.22 g/kg,水溶性有机碳溶出率为10.26%。【结论】利用发酵剂发酵稻草和花生麸混合物制备水溶性碳肥的最佳碳氮比是25∶1,最佳发酵剂是广州产的"堆肥发酵菌有机物料发酵剂",最佳浸提时间为12 h。  相似文献   

4.
发酵香肠的发酵剂主要有乳酸菌、酵母菌、霉菌、微球菌和葡萄球菌,以及这些菌种组成的混合发酵剂。发酵剂产生蛋白酶、脂肪酶等酶类能够将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成游离脂肪酸、氨基酸,并进一步通过美拉德反应、脂肪氧化及酶促反应生成多种风味物质。利用酶制剂代替发酵剂发酵、外源添加Mn2+来缩短成熟时间等新方法运用在改进发酵香肠的加工工艺;功能性发酵香肠的开发也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发酵香肠发酵剂的菌相构成、生化变化的规律、风味物质形成机制,以及发酵剂和加工工艺对产品营养性、保健性、安全性的研究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马铃薯酸奶的加工工艺,研究了加糖量、马铃薯滤液与鲜牛奶体积比、发酵剂添加量、发酵时间等加工工艺参数对发酵结果的影响,并优化了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马铃薯酸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加糖量5%、马铃薯滤液与鲜牛奶体积比70:20、发酵剂添加量8%、发酵时间5 h,该工艺条件下加工的马铃薯酸奶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6.
在选择有机肥发酵剂的高效菌株组合及研制有机肥发酵剂的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利用有机肥发酵剂对有机肥及有机物料进行发酵,以自然发酵为对照,明确了有机肥发酵剂对有机肥及有机物料分解的效果。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机肥发酵剂对高纤维有机物料的发酵效果好于EM,对蛋白质类有机物料的发酵效果与EM相近,同时明确了有机物料接种有机肥发酵剂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玉米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首先,通过添加不同发酵剂确定最佳发酵剂为纤维素酶和酵母菌混合物;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酶菌协同发酵玉米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工艺,考察了发酵时间、酶菌比例、料液比和发酵温度对玉米秸秆发酵饲料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48 h,酶菌混合比例8︰15,料液比1︰20,温度35℃。在此条件下,发酵产品的粗蛋白含量达29.71%,较发酵前提高4.67倍。  相似文献   

8.
发酵剂添加量与发酵时间对干酪凝固速度及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发酵剂的不同使用量与不同发酵时间对干酪凝固速度及风味的影响的试验,发现发酵剂使用量适当加大时,可缩短干酪凝固时间,随发酵剂量增大和凝乳时间变长,可使干酷凝固硬度发生变化,风味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增加黄酒品种类型,扩大原料来源,以糯玉米为原料,采用黑曲霉3758和酿酒酵母As.1392为糖化剂和发酵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对糯玉米黄酒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为:糖化剂添加量为9%,发酵剂添加量为0.9%,发酵温度为22℃,发酵时间为19d,初始pH为5.5,此条件下酒精生成量为16.7%。  相似文献   

10.
在选择有机肥发酵剂的高效菌株组合及研制有机肥发酵剂的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利用有机肥发酵剂对有机肥及有机物料进行发酵,以自然发酵为对照,明确了有机肥发酵剂对有机肥及有机物料分解的效果。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机肥发酵剂对高纤维有机物料的发酵效果好于EM,对蛋白质类有机物料的发酵效果与EM相近。同时明确了有机物料接种有机肥发酵剂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1.
搅拌型花生酸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生仁为原料,通过正交优化试验设计筛选出发酵剂的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及各种添加剂用量,并制成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具有保健功效的发酵型花生奶。  相似文献   

12.
以发酵冬凌草汁和鲜牛奶为主要原料,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发酵剂,采用5因素4水平L<,16>(4<'5>)正交试验,探讨冬凌草保健酸奶的最佳制作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参数为发酵温度41℃,发酵冬凌草汁体积分数12%,蔗糖质量浓度7.O g/L,接种发酵剂体积分数3.5%,发酵时间4.5 h.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直投式酒酒球菌SD-2a发酵剂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MLF)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并与商业MLF发酵剂VinifloraOenos进行比较。【方法】将4℃保存的SD-2a和VinifloraOenos发酵剂置于室温30min后,均以10mg/L的接种量直接投入到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于20℃进行MLF,发酵结束后立即加入60mg/L SO2终止发酵,将发酵后的葡萄酒分别标记为MLF-1和MLF-2,以发酵前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质联用法(GC-MS)分别测定CK、MLF-1及MLF-2中的花色苷和挥发性成分,并进行感官分析。【结果】与CK相比,采用SD-2a和VinifloraOenos发酵剂进行MLF都能显著提高葡萄酒的品质。MLF-1发酵时间为24d,MLF-2发酵时间为20d;CK、MLF-1、MLF-2总花色苷质量浓度分别为78.51,49.60,55.60mg/L,挥发性物质质量浓度分别为12.30,15.84,15.58mg/L,感官品评得分分别为68.7,74.6,74.9。【结论】直投式酒酒球菌SD-2a发酵剂的MLF性能良好,具有开发商业乳酸菌发酵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酸奶生产过程中原料乳的质量、热处理、发酵剂活力、接种量、发酵温度与时间、冷却、贮藏等关键控制点对产品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全脂乳固体含量11.5%、高温瞬时灭菌(120℃3s)、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得亚乳酸杆菌发酵剂(发酵剂活力>0.7)、接种量为3%、发酵后快速冷却,可以有效控制酸奶品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得出木糖醇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方法]以还原乳和木糖醇为主要材料,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发酵菌种发酵生产无糖酸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木糖醇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和发酵时间3个因素,确定木糖醇酸奶发酵的最佳工艺。[结果]木糖醇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12%还原乳,木糖醇添加量5.5%,发酵剂接种量为1.5%,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3.5 h。在该条件下发酵的酸奶色泽均匀,酸甜适中,柔和细腻,组织状态稳定。[结论]该产品的研制增加了酸奶的营养保健功能,丰富了酸奶市场,同时为市场开发木糖醇酸奶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糯米为原料、根霉制作的甜酒曲为糖化发酵剂,进行甜米酒系列发酵饮料的生产工艺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找出菌种最佳配比,确定所选原料的最适浸泡时间,蒸煮时间和糖化发酵时间,并研究出系列饮料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7.
通过正交试验,确立了胡萝卜绿茶酸乳饮料的主要原料配比和发酵工艺条件,最适配方为ω(胡萝卜汁)=25%、ω(绿茶茶叶)=0.4%、ω(奶粉)=10%、ω(白砂糖)=7%;采用燕塘酸奶活化、驯化得到的发酵剂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量妒(发酵剂)=4%、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4.5h.  相似文献   

18.
以黑糯玉米为原料,大麦芽粉、酒曲为糖化剂和发酵剂,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黑糯玉米米酒的发酵条件(酒曲的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进行优化。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每百克原料糖化剂接种量为5 g,酒曲浓度为1.2%,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为72 h,乙醇生成量为9.5%。  相似文献   

19.
将筛选出的青霉、黑曲霉和根霉按1:1:1比例制得的发酵剂用于普洱茶发酵,添加量为1%,取得了较好的发酵效果。将发酵剂应用于生产中进行发酵验证,设发酵剂组和对照组2组。试验中首次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发酵完成后,对2组茶进行了感官评审和主要成分分析,得出发酵剂组的各翻堆茶样在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方面都较对照组好,且普洱茶的渥堆发酵成熟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在温度变化方面,发酵剂组和对照组的茶坯中心温度基本维持在40~60℃之间,发酵剂组的温度高于对照组2℃左右;在主要成分变化方面,茶多酚、儿茶素、茶红素及水溶性总糖的含量是呈下降趋势的,而茶褐素、茶黄素经发酵后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发酵剂组的变化曲线总是快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本发酵剂用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可以提高普洱茶的品质,缩短发酵周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善发酵香肠产品质量,以BOM-13(清酒乳杆菌)为发酵剂,pH值为指标,通过三因子二次通用旋转试验对发酵香肠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从而得出BOM-13发酵香肠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剂添加量0.024 1%、糖添加量2.19%、发酵温度3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