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含有Bt(cry Ⅰ 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Bt,以大豆子叶节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基因导人大豆品种黑农37中,获得转基因植株.并进行人豆的再生和遗传转化系统优化的研究,以获得较高的转化率.结果表明:在6-BA浓度为1.7 mg·L-1时,丛生芽分化率最高,确定该品种大豆在从生芽分化阶段的草铵膦筛选浓度为3.5 mg·L-1获得转化质粒pCAMBIA3300-Bt的转基因植株,其中T1代PCR阳性植株19株.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对T1代抗性植株进行Bt基因的转录水平的分析,初步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的基因组内.  相似文献   

2.
野生大豆(G.soja)是豆科大豆属Soja亚属的唯一野生种,为了有效地保护我国的野生大豆资源,推动优异的野生大豆材料在育种及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以野生大豆无菌苗幼叶为外殖体,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野生大豆丛生芽发生和生根诱导的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适合野生大豆丛生芽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 1.5mg·L^-1+IBA 2.0mg·L^-1+NAA 0.3mg·L^-1,适合生根的培养基是1/2MS+IBA 1.0mg·L^-1+IAA 1.2mg·L^-1,在此条件下获得大量移栽成活的植株。  相似文献   

3.
李小娟  王彪  武天龙 《大豆科学》2008,27(2):199-202
构建了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CSF-KD,转化大豆,获得转hGM-CSF基因的植株。hGM-CSF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CSF-KD,该因子末端被加上内质网驻留信号(KDEL),适合在植物中表达。用大豆合丰47的茎尖作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获得17株T1转化株。PCR扩增验证转基因植株,检测到11株阳性植株。  相似文献   

4.
以丛生芽率为指标,将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未成熟种子子叶节转化与成熟种子转化体系进行比较,明确了诱导过程中草甘膦筛选浓度、未成熟种子生理状态,改进大豆外植体的获得方式并减少了组培环节,建立了未成熟种子子叶节转化体系。利用Jack黄熟后期的种子作为受体材料,在15 mg·L-1的草甘膦筛选浓度下获得了9株PCR检测阳性植株并且生长正常可育,T0代经测序及Southern Blot分析,进一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进大豆基因组中,其中2个株系的T1代植株经PCR检测符合3∶1的分离比,且表型鉴定筛选出抗性转基因植株,为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育种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以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毒性蛋白基因Bt为目的基因,研究了不同硼酸浓度处理对大豆子叶节转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g·L-1硼酸浓度诱导培养基诱导的大豆丛生芽长势最好,而且转基因效率高达3.3%.对获得大豆转化幼苗的根和叶片采用PCR、逆转录PCR和Sou...  相似文献   

6.
以河北省优良大豆品种冀豆15、五星2号和NF-58的子叶节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侵染后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的因素。结果表明:以萌发6 d、4℃处理24 h的子叶节为外植体,农杆菌侵染后经超声波处理30 s、共培养基中添加20 mg·L-1硝酸银,能够提高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转化植株经草铵膦筛选以及PCR检测,T0代转化率达0.97%。利用该体系对大豆品种五星2号进行At NHX5基因的遗传转化,获得3株T0代RT-PCR检测阳性植株,且2-1号T1代阳性植株检测具有一定耐盐性,初步证明获得了转At NHX5基因的大豆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大豆品种"中豆32、Peking、早熟18、绥农14"子叶节为受体材料,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与抗逆相关的小麦Na /H 逆向转运蛋白基因(TaNHX2),探索外植体大小、培养基主要成分、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旨在优化遗传转化条件,提高大豆转基因的遗传转化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以健康外植体获得率、抗性丛生芽获得率和抗性芽伸长比率为指标,筛选并建立的优化转化系统为:大豆萌发和不定芽诱导时分别加入0.5 mg L-16-BA和1.0 mg L-16-BA,浸染时间为30 min、共培养时间为3 d;外植体大小为2/3子叶,kan抗性筛选浓度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别是60和50 mg L-1;利用上述方法,已获得中豆32转基因再生植株,经PCR分子检测,证明目的基因TaNHX2已导人并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转化率为3.78%.  相似文献   

8.
以东农50大豆子叶节为材料,以大豆子叶节丛生芽黄化率和丛生芽高度为考察指标,确定氯化锂作为转基因大豆筛选剂的最佳浓度和筛选临界观察时间。在此基础上,对转基因大豆丛生芽进行GUS染色,并对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通过对受体植株进行氯化锂叶片涂抹,确定适宜的表型筛选浓度。结果表明,延迟7 d进行氯化锂筛选,筛选浓度为60 mmol.L-1为宜,最佳筛选天数为10 d。抗氯化锂丛生芽的GUS染色阳性率为80%,确定叶片涂抹法的适宜筛选浓度为700 mmol.L-1,并且经氯化锂筛选得到的转基因植株后代可以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受体基因型依赖是限制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优良转基因材料创制和品种选育效率。本实验以适宜我国不同地域种植的13个大豆主栽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了其丛生芽诱导率、芽伸长率和遗传转化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根癌农杆菌侵染和筛选剂存在的条件下,供试品种的丛生芽诱导率差异较小,芽伸长率差异较大,最终的遗传转化效率差异更大。在供试的14个大豆品种中,有7个获得转化植株,其中4个转化效率在2%以上。高蛋白品种中黄42的转化效率可达4.1%,是培育转基因大豆的良好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10.
以13种不同基因型的大豆为材料,研究了大豆外植体再生过程中不同大豆基因型对丛生芽数目的影响,选取优势基因型为受体材料,比较了在草丁膦和潮霉素筛选压力下外植体的再生情况,并确定其合适的筛选浓度,在对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转化体系优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豆转化效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芽诱导条件下,山宁14产生的丛生芽最多,更适合于大豆子叶节转化;与其它筛选剂相比,采用潮霉素的梯度筛选更有利于抗性苗的成活,其最适筛选浓度为8 mg.L-1;通过检测GUS基因的表达和分子鉴定证明外源的GUS基因已插入到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转化效率达到3.2%。  相似文献   

11.
大豆子叶节对潮霉素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邹莉  文艺  张匀华  王丹 《大豆科学》2008,27(2):267-269
标记基因的利用是筛选和鉴定转基因植株的有效方法,使用潮霉素能抑制植物的生长.选用3个基因型大豆为材料,以褐化率、分化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潮霉素对大豆子叶节分化和丛生芽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潮霉素的敏感性不同,潮霉素对大豆子叶节适宜筛选浓度黑农35为6 mg·L-1、合丰35和合丰25为4 mg·L-1;丛生芽生根筛选浓度黑农35为2 mg·L-1、合丰35和合丰25为1 mg·L-1.  相似文献   

12.
利用无缝克隆技术把抗虫基因Cry8-like重组到pCAMBIA3301载体上,成功构建了含有抗草铵膦筛选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RSP-Cry8-like-nos。将该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两个受体大豆品种吉农28和吉农42中,经PCR检测,吉农28和吉农42分别获得了17株和13株T_1阳性植株,36株和25株T_2阳性植株。T_2转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目的基因以单拷贝的形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Cry8-like在转基因植株幼根得到了表达,而非转化受体对照未检测到荧光信号。室内抗暗黑鳃金龟幼虫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提高了抗暗黑鳃金龟幼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大豆子叶节作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BrCS基因的pCAMBIA3300的双子叶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到大豆品种黑农59和黑农53中,并对黑农59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最终获得了抗性植株.经PCR检测和PCR-Southern杂交分析,初步证明了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4.
大豆异黄酮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在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关键酶和限速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大豆异黄酮含量具有明显的协同增减趋势,并且在PAL基因家族成员时空表达模式分析中发现,PAL2-3(XM_003542493)是PAL基因家族中相对表达量较高的主要表达成员之一。本试验首先通过克隆大豆中PAL2-3基因;然后构建pCAMBIA3301-GmPAL2-3植物过表达载体,将构建好的pCAMBIA3301-GmPAL2-3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到根癌农杆菌EHA105中;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获得转化植株,并对T1代转化植株进行PPT检测,外源标记基因Bar检测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对转基因阳性植株进行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T_1代转基因植株中PAL2-3基因的表达量是对照的5.11~11.24倍,总异黄酮含量最高的(2 587.63μg·g~(-1))是对照(1 616.90μg·g~(-1))的1.6倍。因此在大豆中过量表达PAL2-3基因可以提高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cryIA)基因导入大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周思军  李希臣  刘昭军  刘丽艳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1,20(3):157-162,F003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成功地将Bt基因(cryIA)导入大豆,从发芽5-7天的大豆无菌苗切取子叶节外植体,经农杆菌感染和共培养后,在选择培养基上4周左右出现抗性不定芽,将不定芽转移到芽伸长培养基上,4-6周后再生苗长至2.5-3cm高,再将再生苗切下转入生根培养基,2周左右生根,生根后的再生植株经逐步锻炼移入盆中,所有植株均能正常开花结英,在移栽成活的8株T0植株中有7株PCR检测呈阳性反应;在7个T1株系中有4个株系存在PCR阳性植株,取4个稳定遗传的T1代株系内的阳性植株的叶片提取DNA,用地高辛标记的Bt基因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4个株系均呈现阳性,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的基因组内并能传递给后代。  相似文献   

16.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植株整体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整体转化法主要以植物的分生组织和生殖器官作为外源基因导人的受体,通过真空渗透法、浸蘸法及注射法等方法使农杆菌与受体材料接触,以完成可遗传细胞的转化,通过抗生素筛选和分子检测鉴定转基因植株后代.以大豆幼苗的顶端生长点和叶腋生长点为靶点,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整体转化法--注射法进行转录因子DREB1C基因的遗传转化,最终获得6株T0代PCR阳性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9.2%.T1代植株的PCR、Southern blot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获得1株阳性植侏,DREB1C基因以单拷贝形式整合于大豆基因组中,在200 mmol·L-1NaCl胁迫条件下在转录水平得到成功表达.该方法克服了大豆组织培养再生难、转化率低的缺点,是一种高频、简单、快捷的非组培遗传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微创刷”法获得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芽3 d的大豆成熟种子胚尖生长点为作用点,利用"微创刷"法将抗草甘膦基因(EPSPS)转入绥农22中,对转化植株T1代进行草甘膦筛选,对筛选后的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同时研究了不同浓度草甘膦对野生型绥农22与抗草甘膦转基因绥农22大豆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绥农22 T0代成株率为97.38%,对T1代具有草甘膦抗性的植株进行PCR检测,初步证明EPSPS基因成功转入大豆中,T1代转化效率为6.20%;对野生型绥农22与"微创刷"法获得的转基因绥农22大豆在不同浓度草甘膦进行相关生理指标测定,抗草甘膦转基因绥农22大豆在不同浓度草甘膦作用下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光合速率高于野生型绥农22大豆,莽草酸含量低于野生型绥农22大豆,进一步证明了大豆抗性植株对草甘膦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冻融法将大豆11S球蛋白GY1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EH105中,以大豆"吉农28"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法导入大豆,获得T1代转基因苗12株,并对得到的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RNAi植物表达载体p3301-Gy1已成功插入到转基因大豆植株的基因组DNA中;RT-PCR和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RNA干扰在转录后水平发挥了作用,11S球蛋白表达含量降低;利用BUCHI N-500型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对转化的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转化植株的籽粒蛋白质含量(36.07%)平均降低1.43个百分点,脂肪含量(21.28%)平均提高0.76个百分点。因此,利用RNA干扰技术提高大豆脂肪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CaCl2诱导大豆花粉管通道农杆菌转基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卉  武天龙 《大豆科学》2007,26(1):55-59
为了提高大豆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效率,研究直接用农杆菌转化方法的可行性,以秋大豆品种上海本地青为受体材料,用花粉管通道法在三种CaCl2浓度水平下进行质粒pCAMBIA3301转化,又以GV3101、LBA4404、EHA105三种农杆茵菌株直接导入花粉管通道为处理进行了遗传转化.以质粒为外源基因平均结实率为36.83%,T0代种子平均成活率为60.89%,T1植株喷施除草剂后平均存活率为8.24%.以农杆菌直接转化平均结实率为15.92%.T0代种子平均成活率为20.40%,T1植株喷施除草剂后平均存活率为7.79%.对存活的植株提取DNA进行PCR检测,以质粒为外源基因的处理共获得20株转化苗,三种CaCl2浓度水平的转化效率分别为0.56%、1.64%、1.40%,有两种水平的转化效率约为传统转化效率的三倍.以农杆菌直接转化的处理共获得5株转化苗,转化效率分剐为0.17%、0.33%、0.29 %.  相似文献   

20.
向大豆导入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导入到栽培大豆吉育43,黑农36,黑农37等品种。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从子叶节和胚轴诱导出丛生芽与再生植株,经过在含50mg/L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连续筛选,获得一批转基因植株。经PCR检测和DNA分子杂交分子,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