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服饰色彩配置,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成功地塑造了人物的服饰情境以此达到塑造人物性格的目的 ,小说里服装被赋予了新的寓意,表明了文化的冲突和文化身份的隐藏。本文从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出发,基于服饰色彩隐喻的意义,分析了谭恩美《喜福会》中四位华裔母亲试图通过改变服装穿着的方式来表现对自身身份之转变的抗衡,阐释了这一举动所具有的隐喻内涵——服饰色彩在这里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较有力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是歌手》中客串主持人的话语作为语料,以陈新仁2013年在Tracy身份与话语实践模型基础上提出的更完善的身份与话语实践类型为框架,采用定性分析法,研究了客串主持人建构的个人基本身份,以及他们各自的话语实践方式,旨在为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3.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小说家,《人鼠之间》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鼠与人的最佳设计往往落空,正是人类生存处境的形象写照。该故事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两个一贫如洗,却又相依为命的美国流动农业工人佐治和李奈从怀揣梦想-追逐梦想-接近梦想-梦想破灭的悲惨故事。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小说当中的话语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以及合作原则并阐述了该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分析了小说中体现的合作原则;第三章总结约翰·斯坦贝克运用动作和语言的交替变换和对戏剧矛盾生动的描写,说明了不同人不同的矛盾和人物内心的矛盾,并且运用了会话分析和合作原则生动地刻画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在其著作《岛》中使用了时空架构,加入文化、历史、精神和身份要素,建构了多重空间场景,再现了不同人物所遭遇的不同的困境问题,展现了20世纪初,在麻风病肆虐的背景下,主人公们的生存、伦理和精神困境,揭示空间对于塑造人物小说形象的艺术效果和美感展示。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在作品中最大限度地建构不同层面的空间,以展现主人公和时代困境。  相似文献   

5.
《印度之行》是研究殖民主义背景下宗主国和殖民地关系的经典文本。小说围绕两个初到印度的英国女性与思想单纯,热情好客的印度人阿齐兹的交往,展开了殖民地背景下的两种英印关系。对于印度这一他者,善良友好的摩尔夫人和在印度从事教育的菲尔丁体现出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与小说中具有殖民主义意识的众多在印度的英国人形成鲜明对比。小说中另一个中心人物,到印度准备与当地执法官朗尼结婚的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在受阿齐兹的邀请游览马拉巴山洞时,陷入阿齐兹企图强奸她的“幻觉”之中,使她从阿齐兹的“客人”变成控告他“强奸罪”的“敌人”。山洞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印度如何从“友好神秘的他者”变成“暴力和野蛮的他者”?本文从心理学的“自我”和“他者”的角度,运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中西方殖民者对负面的东方形象的建构,透视阿德拉在“身份认同”危机中表现出的两种对他者态度的矛盾,揭示隐藏在殖民主义心理深处的“自我身份”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撰写的一部自传式的女性成长小说.小说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眼中的女性形象和成长体验以日记体形式呈现,“叙述自我”不仅构建自我主体,而且通过想象和移情的手法来审视“经验自我”.这种女性的叙述形式表现了对父权制束缚女性成长的反思,展现了女性成长中构建自我主体身份的特殊过程.除了自传式的日记体写作,对母亲身份女性的关注与述行性主体构建的女性主义视角有助于作品细读:不仅可以挖掘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在族裔、性别、贫富及文化差异背景下对自我主体构建的强烈追求,又揭示她对唤醒女性自我意识的充分自觉与重建女性自我主体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和艺术传统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述自己,二十世纪美国华人作家在有关中国自身的文学创作中,通过独特的见解刻画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形象体系。在美国华人的文学创作中始终流露着浓厚的家国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美华作家们在特殊文化境遇中做出的文化选择。本文主要以谭恩美的小说为切入点,阐释了小说复杂而丰富的内涵,对美华作家们的生存状况与他们想象中的世界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作为农村的中坚阶层,中农在相关政策层面一直被定义为中国革命的依靠和团结对象。但在部分“土改合作化”小说中中农的合法身份却不断遭受质疑。中农身份从理论到实践的不稳定性最终反映到文学中。这折射出土地改革的最终走向,并对当下中国社会持续产生各种影响。研究中农形象的特殊表现形态,对于反思“土改 合作化”叙事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琳 《河南农业》2016,(18):61-62
蛇的形象在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中出现过多次,英国作家J.K.罗琳赋予了它两种意象形态,一种是实体形态、一种是隐喻形态。蛇的隐喻意象在小说全篇承载了对黑暗、恐怖以及地狱等人性异化的内涵诠释,表达了罗琳对正义与邪恶、生存与死亡、压迫与斗争、诱惑与抗拒等哲学问题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男权制社会下的文学产物,因此,该部小说并没有能够摆脱当时的文化背景与男性为中心的创作视角,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基本上都是以悲剧的命运结束,极少表现出自己的独立个性。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使小说风格厚重而沉郁,实际上体现了作家对于苦难生命的怜悯之心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