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研究秦岭山区2种林分土壤性质的季节性变化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影响,为该区生态恢复及物质循环提供理论依据。以云杉林和红桦林土壤为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初步探讨了这2种林分不同季节土壤细菌多样性(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和群落组成,并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了土壤性质,包括pH、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DOC)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林分土壤细菌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和秋季居中。2)2种林分土壤中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在秋季最大,冬季最低,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则相反,在冬季达到最大值,秋季最低。3)相关分析表明,细菌多样性与温度负相关,与土壤pH、SWC、SOC、EOC、DOC和MBC含量正相关。4)RDA分析结果表明,SWC是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EOC和SOC含量。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秦岭林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化是土壤养分及土壤环境因素(温度和含水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有机物料还田后土壤理化性质对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在华北平原砂质土壤玉米成熟期分别以秸秆还田(ST)和单施化肥(CF)为主、副对照,设置猪粪(PM)、沼渣(BR)和秸秆生物炭(BC)3 种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玉米成熟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的2个指标(Chao 1和ACE)由高到低均为:PM>BR>ST>BC>CF,但沼渣和生物炭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Shannon)均显著高于猪粪处理。2)沼渣、生物炭和对照组(秸秆和化肥处理)的土壤细菌优势菌门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优势菌门的累计丰度为71.53%~80.31%;而猪粪处理的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首,其余依次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优势菌门的累计丰度为85.61%。3)土壤有效磷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效环境因子(P<0.05),与厚壁菌门的梭菌属(Clostridium)和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的相对丰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猪粪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沼渣处理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但不显著,生物炭和沼渣处理显著上调放线菌门相关菌属的相对丰度。综上,猪粪处理虽然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但是导致菌落的多样性显著下降,生物炭处理则与之相反;沼渣处理也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综上,合理施用沼渣还田可作为改良华北平原砂质瘠薄型农田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连作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通过16S rRNA 基因高通量测序对连作组(连作5年穿心莲的根际土壤)和对照组(连作5年穿心莲周边相同土质的未耕作自然土壤)样品进行测序分析,比较2组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 α 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连作组土壤中细菌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连作组土壤中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主坐标分析及分子方差分析进行组间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穿心莲连作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P<0.05)。从2个处理组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2769个可操作分类单元,分属于47门885属,穿心莲连作明显改变了土壤细菌在门和属水平上的结构分布。在门分类水平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Patescibacteria等11个细菌门是2个处理组的主要细菌类群,连作组土壤中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1.97%和46.33% (P<0.05),而Patescibacteria较对照组减少了68.99% (P<0.05);在属分类水平上,有10个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显著(P<0.05),其中连作组土壤中有益生防细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Haliangium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分别减少了78.40%和54.55%,而植物病原细菌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增加了804.17%。结论 穿心莲5年连作降低了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使土壤微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同时有益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病原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造成细菌群落结构改变。上述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土壤微生态平衡,可能是穿心莲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长期不同烟草种植制度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征及各因子间的内在关系,在长期定位试验点分别收集撂荒地(AL)、烤烟连作(CC)、烤烟-玉米轮作(CR)的土壤样品,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细菌群落和其他土壤环境因子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CC显著提高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其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且分别较AL增加55.21 mg/kg、108.06 mg/kg和4.36 μmol/g。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组成相似,但在属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CC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和CR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赭黄嗜盐囊属(Haliangium)差异最大,丰度分别高出AL 3.99%和0.90%;CC和CR提高了植烟土壤细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以及OTU数量,且以CR最为显著(P<0.05)。LEfSe差异分析表明,不同种植制度土壤的优势菌群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CC、CR土壤中的主要优势细菌分别为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和赭黄嗜盐囊属(Haliangium)。RDA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优势菌群与差异微环境因子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以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速效钾含量对细菌群落分布影响最大,均与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赭黄嗜盐囊属(Haliangium)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可见,不同种植制度会导致土壤微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长期连作会导致植烟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富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有益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硒对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硒对土壤根际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0、0.5、1.0 mg·kg-1)外源硒对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根际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硒未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主坐标分析表明,硒处理对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而对真菌群落的影响不明显。显著差异物种线性判别分析(LDA)显示:Microtrichales显著富集于低浓度(0.5 mg·kg-1)硒处理土壤中;产黄杆菌(Rhodanobacter)、Nitrolancea、热微菌科(Thermomicrobiaceae)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则显著富集于高浓度(1.0 mg·kg-1)硒处理土壤中。研究表明,施硒有助于油菜根际土壤富集有益根际微生物,从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应对不良环境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退耕还林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吉林省城东村耕地及其相邻退耕20年的杨树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和共现性关系。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土壤细菌多样性降低,真菌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均显著增加。退耕后细菌的丰度变化并非全部体现在优势物种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丰度由28.19%减少到26.12%,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分别从16.83%、15.94%增加至22.50%、18.42%,真菌的丰度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物种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度由46.54%减少到35.93%,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丰度由41.34%减少到31.52%,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丰度则由7.14%增加到24.22%。退耕还林前后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真菌在退耕前后的差异更大。土壤真菌、细菌的共现网络在还林后具有更多的节点数及边数,共现性关系更复杂,连结性更高。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均受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的影响(P<0.05)。研究表明,退耕还林显著影响吉林省中部地区黑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退耕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更复杂,抗干扰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五谷丰素浸种联合微生物菌剂撒施对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基因的影响,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生物菌剂施用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硝化功能微生物基因、碳水化合物酶(CAZy)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功能注释及多样性。结果表明:五谷丰素浸种联合微生物菌剂撒施后,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micutes)的丰度增加,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CandidatusRokubacteria的丰度下降;古菌中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的丰度分别增加26.41%和9.09%;真菌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的丰度下降;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丰度降低了9.76%,芽孢杆菌(Bacillus)丰度增加0.77倍,亚硝化球菌(Nitrososphaera)、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和氨氧化古菌(Candidatus_Nitrosocosmicus)的丰度增加20%以上;土壤微生物的多糖裂解酶(Polysaccharide Lyases,PLs)和碳水化合物绑定结构(Carbohydrate-binding modules,CBMs)的丰度增加;杆菌肽(Bacitracin)基因丰度下降,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氯霉素(Chloramphenicol)、氨基糖苷(Aminoglycoside)和β-内酰胺(Beta-lactam)类ARGs的丰度增加;氨氧化微生物(AOA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微生物(NOB)基因的丰度增加。PCA前两个主成分解释了98.78%的样本CAZy差异和59.33%的样本ARGs差异;NMDS和ANOSIM分析显示样本不同处理之间的CAZy和ARGs抗性基因存在差异。研究表明,五谷丰素浸种联合微生物菌剂撒施可以显著改变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硝化微生物丰度,优化土壤微生物CAZy比例,降低土壤ARGs中杆菌肽污染,改善玉米植株生长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冀北水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承德地区水稻主产区(河北隆化,河北滦平)稻田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稻大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水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样本ZYY.CKD9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且有益菌较多,主要有硫杆菌属(Thiobacillus)、拟衣藻属(Dechloromonas)和地杆菌属(Geobacter);但也存在共有细菌菌群,如Kaistobacter、溶杆菌属(Lysobacter)、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Candidatus_Solibacter、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红长命菌属(Rubrivivax)、拟衣藻属(Dechloromonas)、Anaeromyxobacter、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等;PCA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空间相关性不明显。这为冀北水稻田土壤修复、病害防治及功能菌肥开发,促进水稻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析工业废弃物玉米浆代替尿素作为补充氮源对大球盖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和细菌微生物的影响,以期揭示玉米浆影响培养料发酵过程的生物学机制。试验以玉米秸秆为发酵原材料,以添加玉米浆作为补充氮源为试验组(CS)、以添加尿素为对照(CK),共设两个处理,建堆发酵制作大球盖菇培养料;在发酵过程0 d、3 d、6 d、9 d测定发酵过程中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在发酵的3 d(高温期)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定发酵堆体的细菌群落结构,并进行理化因子与微生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玉米浆影响堆体发酵的理化性质,使发酵堆体更快地达到高温期,并延长高温持续时间,提高堆体发酵时的温度、pH、电导率以及全氮含量,加快玉米秸秆的分解速度,促进培养料的发酵进程。由高温期的细菌群落丰度变化可知,添加玉米浆能够促进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生长,同时抑制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生长;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藤黄色单胞菌属(Luteimonas)和螯台球菌属(Chelatococcus)等成为优势菌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与pH、电导率、体积质量显著正相关;海藤黄色单胞菌属(Luteimonas)和螯台球菌属(Chelatococcus)与全氮显著正相关。在秸秆发酵制备大球盖菇培养料的过程中,工业废弃物玉米浆可代替尿素作为大球盖菇培养料的补充氮源,添加玉米浆也使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及其内部微生物群落的丰度组成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氮循环,更有利于秸秆建堆发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粉病对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叶片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特征、互作关系及群落关键种的影响,为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大叶黄杨绿化带的健康叶片(HL)及感染白粉病叶片(DL)为材料,测定其硝酸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测定叶片内生细菌群落特征,用ADONIS、MRPP和PERMANOVA方法分析细菌群落不相似性,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Mantel分析研究细菌群落结构与叶片理化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细菌群落的分子生态网络分析(MENA)确定群落互作关系及关键种。【结果】大叶黄杨DL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HL,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HL。大叶黄杨HL和DL叶内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HL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蓝细菌门、拟杆菌门,DL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蓝细菌门。HL优势属相对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罗尔斯通氏菌属、无色杆菌属、贪铜菌属、类芽孢杆菌属、盐孢菌属、芽孢杆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土单胞菌属、节杆菌属;DL优势属为罗尔斯通氏菌属、盐孢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芽孢杆菌属、罗河杆菌属。大叶黄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影响HL的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MENA结果显示,DL内生细菌群落的互作关系比HL更复杂,竞争关系更强。HL内生细菌群落中未发现关键种,而DL中发现了5个细菌群落关键种,分别为放线菌门的诺卡氏菌科红球菌属、类诺卡氏菌科和鱼孢菌科及变形菌门的生丝微菌科丝微菌属和华杆菌科。【结论】白粉病感染对大叶黄杨叶片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改变了细菌群落的互作关系,说明大叶黄杨叶片内生细菌对白粉病的感染具有响应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连作、轮作组合对土壤细菌群落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选择北方旱地常见种植作物甘蓝(C)、菜豆(B)和玉米(M),以3种作物轮作下甘蓝-玉米-甘蓝(CMC)、菜豆-玉米-甘蓝(BMC)、甘蓝-甘蓝-甘蓝(CCC)、甘蓝-玉米-菜豆(CMB)、菜豆-玉米-菜豆(BMB)、菜豆-菜豆-菜豆(BBB)、甘蓝-甘蓝-玉米(CCM)、甘蓝-菜豆-玉米(CBM)、菜豆-菜豆-玉米(BBM)、菜豆-甘蓝-玉米(BCM)共10种轮作组合为对象,利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子测序,研究10种轮作模式下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分析其不同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细菌OTU数目差异较小,丰富度间没有差异;前茬种植作物为甘蓝时,CCC处理特有OTU数为2,BMC处理特有OTU数为1;前茬种植作物为菜豆时,BBB处理无特有OTU,CMB处理轮作特有OTU数为1;前茬种植作物为玉米时,CCM、CBM、BCM处理均有1个特有OTU。BCM处理的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低于CCC处理,但CCC、BCM处理与其余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CCC处理相比,BCM处理的Ace指数降低了2.6%,Chao1指数降低了2.5%。CMC、BMC、CCC、BMB、CCM、BBM处理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较CBM处理显著提高了3.3%~3.6%。与连作相比,CBM处理土壤细菌相对丰度和群落结构变化最大,BCM处理次之;与CCC处理相比,轮作能够降低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土壤细菌多样性。CMB和BMB处理细菌优势门(相对丰度>10%)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其余处理细菌优势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各处理相对丰度最大的门是变形菌门(25.0%~31.1%)。与连作相比,CBM处理显著降低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属水平相对丰度聚类热图显示,CMC、BBB、CCM处理与BMC、BBM、BCM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相似性较高,CCC、CMB、BMB处理与CMC、BMC、BBB、CCM、BBM、BCM处理群落相似性次之,CBM处理与其余9种处理细菌群落差异最大。前茬种植作物相同时,各处理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其中CMC、BMB、BBM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而言,菜豆-菜豆-玉米为最优轮作组合。  相似文献   

12.
猪亚利桑那菌的初步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陕西关中某猪场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经细菌学分离及生化试验,初步鉴定为猪源亚利桑那菌,该菌对小白鼠有很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氯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环丙杀星等抗生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市售鲜猪肉的细菌污染状况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以便从源头上控制市售鲜猪肉的安全,甚至为细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从遵义和安顺地区农贸市场采集24份鲜猪肉样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鲜猪肉表层与深部细菌含量分别在(1.87~7.13)×105cfu/g和(1.0~1.3)×104cfu/g,分离鉴定的细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芽孢杆菌、塔特姆氏菌、耶尔森氏菌、沙雷氏菌、不动杆菌、莫拉氏菌和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均存在广泛的耐药性,对麦迪霉素、淋必治、氯洁霉素、灭滴灵、阿奇霉素、吡哌酸、洁霉素、复方新诺明、罗红霉素和先锋霉素IV的耐药性达1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新疆盐碱弃耕地开垦后用于棉花的种植,研究比较开垦前后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分析开垦对土壤质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比较弃耕地与开垦后种植棉花的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探索菌群所具有的特定功能。【结果】开垦显著地降低了土壤电导率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弃耕地开垦为棉田后增加了细菌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是弃耕地土壤中主要的细菌门。开垦降低了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但是增加了Chloroflexi, Acid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聚类分析显示弃耕地与开垦后农田的细菌群落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开垦后进行棉花生产提高了土壤理化特性,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15.
晒黄烟内生菌株筛选及对青枯病生物防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防治烟草晒黄烟青枯病,从湖南宁乡烟区分离烟草内生细菌菌株160株,32株对青枯菌有抑制作用,其中001,009,011抑制效果最好.经鉴定,001为枯草芽孢杆菌,009与011为短芽孢杆菌.田间试验5种内生菌的防效以011,001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以番茄不同青枯病抗性品种的离体枝条为对象,通过将枝条浸泡于不同浓度青枯菌菌液悬浮液中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温度、菌液浓度等因素对番茄青枯病抗性鉴定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离体枝条培养温度、浸泡用青枯菌菌液浓度对枝条发病率高低有较大的影响,温度低于25℃,枝条不易发病,温度30~33℃为发病高峰期;菌液浓度以1×106~107CFU/ml为宜,可以较好地区分出不同品种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七株抗青枯病菌生防菌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了有效地利用有益微生物,对从湖南省23个烟草区62块烟地烟草根际和根表土壤以及苎麻土中分离筛选的7个抗青枯病菌而相互之间无颉抗作用的生防细菌菌株进行了细菌学性状的研究和DNA(G+C)含量测定。初步鉴定出这7个菌株分别为:23-3为真养产碱菌(Alcaligene eutrophus);湘1-2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sp.);湘2-3为蜡质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弯2-2为欧文氏菌属的一种(Erwinia sp.);弯2-4为气单胞菌属的一种(Aeromonas sp.);2-轻-9为侧胞芽孢杆菌(Bacillus.laterosporus);1-1-8为黄杆菌属的一种(Flavobacter sp.)。  相似文献   

18.
烟草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对烟株生长危害严重,为探究烟株发病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生物学调控机制,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ZCTR(常规施肥,健康烟株的根际土壤)、ZCSW(施加1.2 t·hm-2生物炭,健康烟株的根际土壤)、QKTR(常规施肥,青枯病烟株的根际土壤)和QKSW(施加1.2 t·hm-2生物炭,青枯病烟株的根际土壤)4个处理,研究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 表明,生物炭施用后细菌α多样性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细菌群落丰富度和菌群结构均有所改变.相同施肥条件下,青枯病烟株的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均小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未添加生物炭的青枯病烟株根际土壤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相比,芽单胞菌门、酸杆菌门的丰度增加0.26、1.27个百分点,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的丰度降低1.08、0.14个百分点.施用生物炭后烟株的株高、叶长、叶宽、茎围分别较未添加生物炭处理增加了11.83%、16.88%、6.70%、10.80%,同时降低了烟株的病害指数,施加生物炭处理青枯病的发病率较未施加生物炭处理低9.1个百分点.研究表明,生物炭的施用会缓解青枯病带来的细菌丰富度下降,减少致病性细菌门类的相对丰度,并驱动功能促生性细菌(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从而降低青枯病发病率.研究初步明确了生物炭对植烟土壤青枯病微生态调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番茄青枯病是土传细菌病害之一,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防治。在对该病防治进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新型杀菌剂一菌立停与奇茵植物基因活化剂混合液注射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水稻2种细菌性病害———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和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并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2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措施包括因地制宜选择抗病、耐病品种,合理搭配施用氮、磷、钾肥,采用浅—湿—干间歇灌溉,适时晒田等;化学防治可进行种子处理和药剂喷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