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通过对昌马水库运行前后不同时期疏勒河流域各盆地地下水补给量与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分析表明:流域地下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地下水位表现为较强的区域性下降。昌马水库运行后,中游玉门踏实盆地地下水补给量大幅减少,比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3.11亿m3、2.95亿m3,下游安西敦煌、花海盆地地下水补给量小幅增加,中游昌马洪积扇前缘泉水量与60年代比削减了53.2%。各盆地水量补给减少区水位下降,增加区水位上升,下降(上升)幅度随补给量减少(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新疆降水丰、旱特点及水资源的稳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5个气象、水文站的25年资料计算,得到新疆年平均降水总量为242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降水总量的4%,而面积则占1/6,北疆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总量为1150亿立方米,南疆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总量1275亿立方米。新疆丰年降水总量为2569亿立方米,枯年降水总量为2340亿立方米。新疆山区年平均降水总量2048亿立方米,占全疆降水总量的84%,平原年平均降水总量为381亿立方米,占全疆降水总量的16%。新疆山区降水变差系数明显小于平原地区,尤其是天山山区其值为0.1—0.2,这与我国南方雨水充沛地区相当。  相似文献   

3.
乌拉盖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拉盖河是内蒙古高原最大的一条内流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地,向西流经乌珠穆沁草原中部。水资源充沛而稳定。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3亿立方米,P=50%保证率年径流量为0.88亿立方米。根据本流域的中长期发展预测,到2000年及2020年,人口、养畜、农田与草地建设、工业等均有大幅度增长,工农牧业产值将由2.8亿元达到2000年的5.4亿元及2020年的19.5亿元。按照合理的用水定额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预计到2000年,总需水量将达到0.68亿立方米;到2020年,总需水量1.2亿立方米。因此,本流域的发展中,必须多方开发各项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乌拉盖河成为草原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4.
哈密盆地是我国水资源最为贫乏的地区之一,但是近年来对地下水的大幅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为了研究哈密盆地绿洲带的地下水资源情况,构建了区域三维地下水流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哈密盆地绿洲带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为5.51亿m~3/a,排泄量为6.58亿m~3/a,均衡差为1.03亿m~3/a。其中补给主要来源为暴雨洪流、山前侧向径流,河水入渗,井灌回归等,占总补给量的81.95%,排泄则以人工开采为主,占总排泄量的79.72%。在区域模型现状开采条件下,模拟了20年后地下水位的降深情况,并尝试通过优化开采布局的方法减缓绿洲带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结果表明优化开采布局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地表水调配引起的地下水环境变化——以疏勒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闫成云 《干旱区研究》2007,24(4):428-433
通过对昌马水库运行前后不同时期疏勒河流域盆地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的分析,发现调配水资源引起了"河流-含水层"系统的强烈变化.流域盆地地下水补给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引发了生态的恶化.3座水库联合调水后,中游盆地地下水补给量,比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3.11×108 m3,2.95×108 m3.下游2个盆地的地下水补给量小幅增加,中游盆地泉水溢出量与60年代相比削减了53.2%.盆地内的河水断流,湿地萎缩,植被、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等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石家庄市为背景,对地下水生态环境需水量和补给来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给出了降雨入渗、河道与湖泊等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的估算方法。并在采补平衡的原则上,对石家庄地下水生态环境恢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地下水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既使恢复期是30年时间,该地区允许开采量也只能在4.20~7.76亿m3/a左右,它比石家庄市目前平均的开采量9.51亿m3/a还小。这样,在目前的开采程度下,如果没有外来水的补充,恢复石家庄的地下水生态环境问题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7.
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已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水资源的不断枯竭也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一直关注的问题。作为地下水管理的方法之一,建立了地下水数值模型。对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开采初期状态作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该区域地下水年补给量为156.6亿m3,其中,山前侧渗17.5亿m3,降雨入渗补给136亿m3,河道入渗3.1亿m3;地下水的排泄途径为河道基流88.5亿m3,蒸散发50.1亿m3,排泄入海15.2亿m3,黄河内滩侧渗排出1.8亿m3,总排泄量为156亿m3,地下水收支基本平衡。地下水的总体流向为自北、西、南指向渤海湾,吻合于地形坡度变化。模拟结果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修复提供数据依据。模型也为下一步地下水大量开采状态的模拟提供初始水头条件、地质物理参数和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补给量=总排泄量的水量均衡方程,采用逐日流量过程线(24年)基流切割法,首次计算出黄河流域各分区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和补给模数,并评价了各分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9.
甘肃东部旱作区土壤水分补给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旱作区的降水是土壤水库水分补给的主要源泉。土壤水分补给量与自然降水量依存关系密切。10mm的降水量土壤渗透深度为7-9cm,降水渗入土壤中的水分为降水量的62-76%。不同气候类型雨季给土壤补给量不同均为63mm,补给率为29%。  相似文献   

10.
张掖市甘州城区及外围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传统的水均衡方法及环境同位素分析、氟里昂测年等技术,结合地震、地面物探、气象水文及地下水流场分析手段,分析了甘州城区及其外围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结果表明:实施"黑河流域节水灌溉综合治理工程"引起水资源利用分配格局的变化不是引起地下水位大面积上升的原因;水位上升区第四系深层承压水与祁连山基岩裂隙水具有相同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环境同位素特征。其结论:张掖盆地中心地带基底存在与祁连山区相连的北西向深大断裂带一直存在少量,且稳定的地下水越流补给量;自2003年10月山丹、民乐发生大地震以后,使得祁连山山前及盆地内基底断裂活动加剧,同时断裂活动错断了第四系松散层内的隔水层,基底断裂带变为导水通道,加快了祁连山区基岩裂隙水沿着这个通道向上越流补给盆地第四系孔隙水的速度,增大了越流补给量,使盆地地下水补给量大于排泄量,造成地下水位大面积上升。  相似文献   

11.
酒泉盆地地下水系统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范围和边界条件,借助GIS技术与FEFLOW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及相应的地下水系统数值模型。以2001~2003年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多次求解与识别,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空间分布及组合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用来对研究区地下水资源进行定量评价与预测。运用识别后的模型评价和预测了在P=50%、75%、95%不同地表径流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水资源量,与其对应的补给量分别为7.7346亿m3/a、7.1663亿m3/a、6.3610亿m3/a,排泄量分别为:8.7208亿m3/a、8.3789亿m3/a、7.8477亿m3/a,总均衡分别为:-0.9862亿m3/a、-1.2126亿m3/a、-1.4867亿m3/a。结果表明在上述三种不同典型年情况下,研究区地下水系统长期处于负均衡状态,为了改善该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地下水开采前应进行可开采量论证,并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系统收集、整理了河西走廊地区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水利化现状、节水工程实施状况,以1999年为水平年对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由于节水工程的实施引起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与1999年相比将发生变化,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将减少10366.9万m3/a.下游的鼎新灌区地下水补给量较现状河道输水条件下减少7931.25万m3/a,额济纳平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26651.51万m3/a.地下水补给途径发生变化,主要补给由中游向下游转移.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节水工程的实施.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也引起泉水溢出带泉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雨入渗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高原地区地下水资源缺乏,降雨是土壤水的唯一补给来源。为研究降雨补给地下水过程,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米脂试验站,对野外10 m土柱土壤水分进行了定位观测,分析自然降雨下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和补给量。结果表明:自动监测显示单次降雨量为5.2 mm(小雨)时,11 h后入渗达到最大深度0.3 m,此深度以下几乎没有变化;单次降雨量为15.8 mm(中雨)时,4 d内影响深度可达0.6 m;单次降雨量为33.6 mm(大雨)时,8 d内1.2 m处土壤含水量增长明显,1.4 m以下没有变化。水分循环主要在0.8 m以内的蒸发带,该层土壤水分易被蒸发,0.8 m以下随着深度增加,土体含水率变化逐渐滞后,增幅逐渐减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入渗过程持续时间不一。覆盖处理观测期土壤水分补给量显示:覆膜石子树枝裸地,补给量与降雨量呈线性关系,覆膜补给量上升最大。  相似文献   

14.
李敬 《植物保护》1986,12(2):2-4
岳城水库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太行山东麓,是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漳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库。坝顶高程157米,库底高程110米,总库容量10.9亿立方米,坝顶控制淹地面积75000亩,1960年建成蓄水,现已逐渐形成新的蝗区。  相似文献   

15.
洪涝灾区水稻病害研究唐韵,胡大先(四川省达县植保植检站,635002)达县境内溪河众多,年过境地表总水量达192.3亿立方米;加之降雨集中于5~9月,且多大雨和暴雨。洪涝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不仅淹没、冲毁稻田,还诱致、加重病害发生,使水稻生产“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6.
太原盆地地下水系统水化学-同位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原盆地孔隙水与周边岩溶水、砂岩裂隙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本文应用示踪元素均衡分析的方法对盆地地下水系统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太原市区以北地区主要接受岩溶水补给,其补给量占总补给量的30%以上。盆地东侧大部分地区以裂隙水补给为主,其中文水东南至平遥一带裂隙水补给量最高,占总给量的60%以上;应用环境同位素分析方法对盆地孔隙水的起源与更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含水层埋藏深度在50m以内的浅层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更新周期在60年以下,更新能力较强;含水层埋深在50—200m之间的为混合水,是深层古水与浅层现代水混合形成,与现代水交换比例在40%以上,更新能力较强;含水层埋深在200m以下的,为深层古水,更新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7.
江西洪门水库周边湿地蜘蛛资源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洪门水库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地跨南城、黎川两县,最大库容12.16亿立方米,为江西第二大水库,库区湿地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其周边湿地蜘蛛资源的调查有利于该地区自然和人工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通过调查共获得蜘蛛标本1850个,经鉴定计21科54属124种,其中江西新记录种20种,未确定种7种。  相似文献   

18.
岳城水库脱水地蝗虫发生概况李敬兰素萍朱颖艺(河南省汝州市植保站467500)岳城水库位于太行山东麓,山丘向平原区的过渡地段,是海河水系漳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库,坝高55米,总库容量10.9亿立方米,最大淹没面积5000公顷。1960建成蓄水后逐渐形成水库...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实地调查、勘探,获得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50多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重新评价发现,由于气候、水文条件的变化以及人工开采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资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呈现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2005年全区地下水补给量比1984年减少14.06×108m3,比1994年减少8.81×108m3;开...  相似文献   

20.
真空情况下,利用溴甲烷、环氧乙烷杀虫、灭菌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技术措施。为了使此技术广泛应用到农林种子、苗木、卫生防疫以及文史资料诸方面杀虫灭菌,试制成功一台容积工立方米的PCV-1000程序控制真空熏蒸机,并进一步进行溴甲烷、环氧乙烷杀虫灭菌效果及其熏蒸后残余毒气处理方法的研究。溴甲烷75—90克/立方米处理2小时,环氧乙烷90—120克/立方米处理3小时,可杀死各种形式的包装内的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幼虫,赤拟谷盗和锈扁谷盗成虫以及玉米象和绿豆象各虫态等害虫。环氧乙烷灭菌能力较强,对动物炭疽菌、4001芽孢杆菌500克/立方米处理5小时或300克/立方米处理12小时,灭菌效果100%。溴甲烷和环氧乙烷混合使用对棉花枯萎病菌效果良好,对棉籽发芽率影响不大。熏蒸后残余毒气处理,用5%氢氧化钠酒精液吸收溴甲烷,破坏率可达96%以上。环氧乙烷用自来水淋洗法,水合分解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